【药物名称】 | 莪术 | |
【拼音名称】 | E’zhu | |
【英文名称】 | Zedoary | |
【拉丁名】 | Rhizoma Curcumae | |
【科属分类】 | 姜科 | |
【功效分类】 | 活血化瘀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蓬莪术,青姜,广术,黑心姜,文术,温莪术,山姜黄,芋儿七 | |
【来源】 | 为姜科植物蓬莪术 Curcuma phaeocaulis Val.、广西莪术 Curcuma Kwangsiensis S. G.Lee etC. F. Liang或温郁金Curcuma wenyujin Y.H. Chen et C. Ling的干燥根茎。 |
|
【植物形态】 | 蓬莪术:多年生草本。主根茎陀罗状至锥状陀螺形,侧根茎指状,内面黄绿色至墨绿色,或有时灰蓝色,须根末端膨大成肉质纺锤形,内面黄绿或近白色。叶鞘下段常为褐紫色。叶基生,4~7片;叶柄短,为叶片长度的1/3~1/2或更短;叶片长圆状椭圆形,长20~50cm,宽8~20cm,先端渐尖至短尾尖,基部下延成柄,两面无毛,上面沿中脉两侧有紫色晕。穗状花序圆柱状,从根茎中抽出,有苞片20多枚,上部苞片长椭圆形,粉红色至紫红色;中下部苞片近圆形,淡绿色至白色。 广西莪术:多年生草本。主根茎卵圆形,侧根茎指状,断面白色或微黄色。须根末端常膨大成纺锤形块根,断面白色。叶基生,被短柔毛;叶2~5片,直立,叶片长椭圆形,长14~39cm,宽4.5~7cm,先端短尖至渐尖,基部渐狭,下延,两面密被粗柔毛,有的类型沿中脉两侧有紫晕。穗状花序从根茎中抽出,圆柱形,先叶或与叶同时抽出,花序下的苞片阔卵形,淡绿色,上部的苞片长圆形,淡红色;花萼白色,一侧裂至中部,先端有3钝齿;花冠近漏斗状,花瓣3,粉红色,长圆形,后方的1片较宽,先端略成兜状;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淡黄色,唇瓣近圆形,淡黄色,先端3浅圆裂,花药基部有距;子房被长柔毛,花柱丝状,柱头头状,有毛。 温郁金:多年生草本。主根茎陀罗状,侧根茎指状,内面柠檬色。须根细长,末端常膨大成纹锤形块根,内面白色。叶片4~7,2列,叶柄短,长不及叶片的一半;叶片宽椭圆形,长35~75cm,宽14~22cm,先端渐尖或短尾状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下面无毛。穗状花序圆柱状,先叶于根茎处抽出,长20~30cm,上部无花的苞片长椭圆形,长5~7cm,宽1.5~2.5cm,蔷薇红色,中下部有花的苞片长椭圆形,绿白色;花萼筒白色,先端具不等的3齿;花冠管漏斗状,白色,裂片3,膜质,长椭圆形,后方一片较大,先端略成兜状,近先端处有粗糙毛;侧生退化雄蕊花瓣叛变 ,黄色,唇瓣倒卵形,外折,黄色,先端微凹;能育雄蕊1,花药基部有距;子房被长柔毛,花柱细长。
|
|
【分布】 | 莲莪术主要分布于中国四川;广西莪术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西、广东、云南等省份;温郁金主要分布于中国浙江南部。蓬莪术主产于中国四川的温江和乐山地区。
|
|
【采集加工】 | 冬季茎叶枯萎后采挖,洗净,蒸或煮至透心,晒干或低温干燥后除去须根及杂质。 |
|
【药材性状】 | 呈卵圆形、长卵形、圆锥形或长纺锤形,顶端多钝尖,基部钝圆,长2~8cm,直径1.5~4cm。表面灰黄色至灰棕色,上部环节凸起,有圆形微凹的须根痕或有残留的须根,有的两侧各有1列下陷的芽痕和类圆形的侧生根茎痕,有的可见刀削痕。体重,质坚实,断面灰褐色至蓝褐色,蜡样,常附有灰棕色粉末,皮层与中柱易分离,内皮层环纹棕褐色。气微香,味微苦而辛。 | |
【生态学】 | 野生于山间或村边林下草地。 | |
【化学成分】 | 本品根茎含挥发油,油中主成分为莪术呋喃烯酮(curzenone),龙脑(borneo1),大牻牛儿酮(pormacrone),还含α-和β-蒎烯(pinene),樟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l,8-按叶素(l,8-cineole),松油烯(terpinen),异龙脑(isborneol),丁香烯(caryophyllene),姜黄烯(curcumene),丁香烯环氧化物(caryophylleneepoxide),姜黄酮(turme),芳姜黄酮(ar-turmerone),莪术二酮(cudione)以及莪术烯醇(curcurmenol),异莪术烯醇(isourecumenol)等。另含二呋喃莪术烯酮(difurocumenone),莪术二醇(aerugidiol)[1],β-榄香烯(β-elemene),莪术酮(curzerenone),表莪术酮(epicurzerenone),莪术二酮,表莪术二酮,莪术醇,异莪术醇,吉马酮(germacrone)等化合物。根与根茎中含姜黄素类化合物,包括姜黄素(curcumine),脱甲氧基姜黄素和双脱甲氧基姜黄素等[2]。 |
|
【药理作用】 |
1.抗肿瘤:莪术油制剂在体外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细胞、615纯系小鼠的L615白血病及腹水型肝癌细胞等多种瘤株的生长有明显抑制和破坏作用[1]。 100%莪术注射液0.3~0.5ml给小鼠腹腔注射,对肉瘤S180有较好的疗效,抑瘤率达50%以上。从莪术挥发油中得到的单体,莪术醇和莪术二酮75mg/kg皮下注射时,对小鼠肉瘤S37、宫颈癌U14、艾氏腹水癌(FCA )均有较高的抑制率,在电镜下观察,治疗组肿瘤细胞表现核质比例减少,核外形趋向正常。染色质、核仁和染色质间颗粒数量减少,故认为莪术对小鼠肉瘤的细胞核代谢有抑制作用[2]。莪术醇及莪术二酮体外对艾氏腹水癌细胞有明显破坏作用,能使其变性坏死[3]。不同浓度的莪术油注射液对瘤细胞均有明显的直接破坏作用,有作用快而强的特点,瘤细胞数越多,杀灭90%的瘤细胞所需的药液浓度就越大[4]。莪术抗癌作用的方式既有直接作用,也有宿主的免疫反应参与[3,4]。临床以莪术油作瘤内注射治疗宫颈癌,治疗后可见瘤组织坏死脱落,局部淋巴细胞浸润,部分病例肿块消失,宫颈光滑,提示莪术有直接杀瘤细胞的作用。在病理切片中则见到有密集的小淋巴细胞围绕癌细胞,淋巴窦中有大量的窦细胞组织增殖,血液中淋巴细胞有显著的升高,这些均提示有效病例中宿主有明显的免疫反应[5]。实验证明用莪术处理的EGA及L615瘤苗进行主动免疫,确实能使部分动物获得明显的保护效应[6,7]。进一步研究证明莪术L615瘤株的主动免疫保护效应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因为经莪术L615瘤免疫的动物,不能产生对L615(是615系小鼠的一株新的肉瘤白血病)的交叉免疫保护效应。一些对L6I5具有明显免疫力的莪术瘤苗免疫组动物,尽管能耐受105~3×107个L615细胞的多次攻击,却死于3×105个L759瘤细胞[8]。且这种免疫保护效应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一旦建立后,能够维持相当长(10~13个月)的时间,但不能传给子代,因为其子代绝大多数(93/94)不能耐受105~3×107个L615细胞的攻击,均发生典型的L615白血病而死亡,平均存活时间也未见延长,说明亲代的这种免疫保护效应是后天获得而不能传给子代[9]。实验证明,用纯系雌性T-739小鼠观察莪术油对肺腺癌(LA-795)的放射增敏作用,用莪术油腹腔注射加照射组比单纯照射组有明显的肿瘤生长延迟效果,可使放射治疗效果提高42%,达到中等增敏作用[10]。莪术醇明显抑制MCF7、OV-UL-2、MM231、HeLa细胞的生长;莪术醇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最佳抑制浓度为50μg/ml;莪术醇能明显抑制McF7、MM231、HeLa肿瘤细胞RNA的合成;莪术醇对正常乳腺细胞MCF12a、MCF10a生长无影响。莪术醇在体外能抑制MCF7、MM231、HeLa、OV-UL-2细胞的增殖,并能阻止MCF7、MM231、HeLa细胞核糖核酸(RNA)的合成[11]。β-榄香烯是从温莪术中提取的萜烯类化合物,它能够诱导多种肿瘤细胞发生凋亡。经β-榄香烯处理的K562细胞呈现出细胞凋亡特征性的表现,如核固缩,凋亡小体形成,琼脂糖凝胶电泳DNA梯状条带,原位末端标记阳性等[12,13]。凋亡细胞发生率与各榄香烯处理的浓度、时间均呈正相关。进一步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到渐强的凋亡峰。同时也观察到,碘化丙啶(PI)染色阳性的坏死细胞较少见且不随药物浓度增高和作用时间延长而增多,提示各榄香烯对人白血病K562细胞的主要效应是诱导凋亡。此外,羲术油注射液在体外对RL-952的抑制作用;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癌细胞的形态学改变,结果显示莪术油注射液对RL-952的抑制率呈时间-剂量依赖性。光镜下见:癌细胞核固缩,胞浆有大量的空泡出现;透射电镜见:细胞浆内细胞器明显肿胀,线粒体暗增粗;细胞染色质断裂、凝集。得出羲术油注射液在体外作用于人子宫内膜癌细胞株RL-952,可能系通过非凋亡性程序性死亡方式抑制癌细胞增殖[14]。应用榄香烯加放疗治疗骨转移癌,与单用放疗相比效率大大提高,止痛时间明显缩短,免疫指标CD3+、CD4+、CD4+/CD8+、IgA、lgM、IgC均明显提高,证实榄香烯是一种有效的抗肿瘤药物[15]。 2.抗早孕:莪术根茎的醇浸膏及其有效成分(单萜类和倍半萜类化合物)对大鼠、小鼠有非常显著的抗早孕作用,对犬也有一定抗着床效果。以莪术油的止孕作用最显著,小鼠腹腔注射和皮下注射600~900mg/kg莪术油,其抗着床和抗早孕效果为70%~90%,家兔腹腔注射80mg/kg莪术油,抗着床效果为80%。经阴道注药400mg/kg的抗着床效果为100%。一般于受孕2~5天给药,即出现胚胎死亡,吸收或限止胚胞着床,而受孕7~10天给药则引起流产或死胎,挥发油经皮下、腹腔、阴道给药均有一定止孕效果,只是药物起效快慢有所不同,腹腔注射起效快,阴道给药起效慢,腹腔给药量小于阴道给药量5倍[16]。用莪术煎剂灌胃小鼠,同样有止孕效果[17,18]。莪术油对小鼠止孕的过程是阻止胚胞着床,使之停止发育,可见萎缩退化的胚胞游离在宫腔内,有的胚胞着床后死亡,正处于被吸收过程[16]。 3.抗病毒、抗菌:莪术挥发油试管内能抑制金黄色有葡萄球菌、Ⅵ溶血性链球菌、大肠埃希菌、伤寒杆菌、霍乱弧菌等的生长[19]。辛德莉等测定了中药表术油、红霉素对肺炎支原体地方株的体外抑制情况。体外实验中莪术油对肺炎支原体地方株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5μg/ml,红霉素的MIC为0.025μg/ml。莪术油联用红霉素时其各自的MIC分别为1.25μg/ml和0.00625μg/ml。说明莪术油对肺炎支原体地方株有抑制作用,莪术油与红霉素联用可增加抑菌效果[20]。莪术油对流行性感冒病毒A3及腺病毒7型半数有效浓度(IC50)分别为0.0008μg/ml和0.0004μg/ml;治疗指数(TI)分别为15和30,提示莪术油对流行性感冒病毒A3及腺病毒7型有一定的抑制作用[21]。莪术油软胶囊160、80和40mg/kg灌胃,对流感病毒鼠肺适应株(FM1株)和合胞病毒(RSV)引起的小鼠肺炎,能明显降低肺指数,降低死亡率。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流腮优于病毒唑,同时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可能有预防流腮脑作用[22]。此外,通过测定研究了广西莪术油对6种植物病原真菌的抑制作用发现广西莪术油具有较强的抗真菌活性,对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最低抑制浓度(MIC)的莪术油6.25ml/L对植物病原真菌孢子萌发和菌丝生长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半数抑制率IC50表明广西莪术油对松赤枯病菌的抑制作用最强,最弱的是小麦赤霉病菌。电镜下观察菌丝的横切面表明,处理菌丝的细胞壁消失,原生质解体。研究结果表明广西莪术具有开发为生物农药的潜力[23]。 4.升高白细胞:小鼠腹腔注射莪术油10ml/kg,莪术醇0.3 % 10m/kg,连续8天后,可明显对抗由腹腔一次注射环磷酰胺150mg/kg所引起的白细胞减少,并促进白细胞回升,提示莪术有一定的升高白细胞作用[24]。 5.对心血管的作用:莪术增加股动脉血流量的作用在活血化瘀药中最为明显,血流量峰值增加252%,用药10分钟后血流量增加36.0%,血管阻力减少66.4%,以莪术油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的血瘀患者,随者病人临床症状的好转,肢体血流图也见到明显改善[1]。 6.保肝:莪术醇提取物及挥发油对四氯化碳(CCl4)、硫代乙酰胺( TAA)引起的小鼠丙氨酸转氨醇(ALT)升高有明显的降低作用,使磺溴酞钠(BSP)潴留量减少,相应肝组织病变减轻[26]。此外,以秋水仙碱、莪术油、莪术醇、β-榄香烯、姜黄素不同浓度含药培养液培养HSC- T6细胞.实验发现,中药莪术提取物我术油、羲术醇分别作用于HsCT6细胞24小时和12小时,可使基因TMPZ、L-6、TGF-p,、P450a表达下调。这些结果从基因水平揭示了莪术有效成分莪术油、莪术醇的抗肝纤维化机制[27]。 7.对急性肾功能衰竭的作用:家兔用50%甘油盐水1 ml/kg皮下注射引起急性肾功能衰蝎,对照组肉眼可见肾肿胀增大,呈紫暗色,活体显微镜低倍镜观察,可见较多的呈紫暗色条状血管淤滞;毛细血管血流停滞或减慢,静脉给莪术注射液每天4ml/kg,共3天后肉眼未见肾明显肿胀,紧暗色减浅或已恢复正常,活体镜下可见条状血管淤滞捎失,毛细血管血流加快。病理切片(HE)对照组见有广泛的近曲、远曲小管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或混浊肿胀,肾小管管腔闭塞,部分小管上皮破坏脱落,管腔内有较多管型存在,部分血管内有血液淤滞,莪术注射后48小时,上述病理改变都明显减轻,曲管的上皮细胞空泡和混浊肿胀显著减轻,肾小管腔内的管型极少或消失,小血管内的血液瘀滞减少或消失,肾小球毛细血管管腔扩大。一般家兔注射甘油后约12小时出现酱红色小便,尿量显著减少,有的无尿,精神委靡,不食,都在24 ~48小时内死亡,而莪术组24小时后尿量增多,虽尿色也呈酱红色,但到48~72小时后,尿色基本恢复淡黄色,并无死亡[28]。 8.抑制血小板聚集和抗血栓形成:莪术水提取液每天9.0g/kg给大鼠灌胃,共7天,对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明显降低血液粘度,以及缩短红细胞的电泳时间。其水提醇沉注射液1.13g/kg静脉注射对大鼠体内血栓形成也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29]。 9.镇痛、抗炎:小鼠灌服温郁金挥发油200mg/kg对醋酸产生的腹腔炎有非常显著的抑制作用,小鼠腹腔注射温郁金挥发油200mg/kg对烫伤性局部水肿有明显抑制作用,腹腔注射100mg/kg对巴豆油引起的耳部炎症有明显抑制作用。大鼠腹腔注射挥发油每天75mg/ kg,共7天,对皮下棉球肉芽肿增生有明显抑制作用[30]。此外,通过不同的致痛、致炎模型观察我术不同炮制品的镇痛抗炎作用,莪术不同饮片对二甲苯所致的耳廓肿胀及醋酸所致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都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中以醋煮莪术作用较强,莪术不同炮制品对醋酸所致的扭体也有明显的抑制作用,热板法显示各样品均能明显提高小鼠的痛阑值,其中以醋煮莪术作用较为明显[31]。 10.对消化系统的作用: 研究发现25.0%莪术水煎剂对对不规则进食加稀烟酸所致功能性消化不良大鼠的胃电节律失常有改善作用,能增强胃的动力顺应性,具有促进胃动力作用[32]。离体兔肠试验发现低浓度莪术,使肠管紧张度升高。高浓度时,反而使肠管舒张[25]。 11.对血液流变学的作用:血液流变性及凝血试验,得知莪术不同炮制品均具一定的抗血小板聚集、抗凝血及调节血液流变性作用,其中以醋炙品作用较为明显[33]。此外,莪术注射液组在眼底出血吸收时间、治疗前后视力变化及血流变改变方面均优于丹参注射液组,提示莪术注射液治疗糖尿病性视网膜病变具有较好疗效[34]。 12.其它:莪术油可明显延长小鼠氨基脲惊厥的潜伏期,提示莪术油有可能通过影响脑干的神经功能而使皮层兴奋性闭值提高,而达到对抗癫痛的作用[35]。中药温莪术油提取的精油制成的复方莪术油栓,佐以新的咪唑广谱抗真菌药(益康唑)等制成的水溶性复方栓剂,对真菌及醇母样菌均有较强作用,有消炎、止痛、活血化瘀、去腐生肌、增强机体免疫能力等作用,通过“益康唑”的广谱抗真菌作用和对机体的免疫调节功能降低患者体内的血清雌二醇和孕酮的水平,使宫颈分泌物减少,从而使宫颈糜烂面逐步愈合[36]。不同浓度的莪术油霜有显著的抑制鼠尾鳞片表皮鼠阴道上皮实验模型小鼠阴道上皮细胞有丝分裂及增殖细胞核抗原表达,促进鼠尾鳞片表皮颗粒层形成的作用,提示莪术油霜为中等疗效的治疗银屑病的外用药物。其作用机制可能为抑制角质形成细胞增殖、促进角质形成细胞正常分化[37]。 13.体内过程:3H-莪术陈灌胃吸收迅速完全,大鼠灌服后5分钟血中即可测到本品,15分钟达高峰,可维持1小时左右,半衰期t1/2a为33分钟,t1/2β为12.5小时。体内分布以肝、肾浓度最高,为其他组织的2~2.5倍,且可透过血脑屏障,主要从尿排泄,胆汁也有排泄,存在肝肠循环现象[30]。
|
|
【临床试验】 | 1.晚期肝癌:莪术提取液(乳白色半透明药液,l00mg/支,每支为20ml)采用泵植入给药(药液先用5mg(1ml)缓慢静脉推入,观察15min无过敏反应,则由导管内注入2%普鲁卡因注射液2ml,继之注入莪术提取液,注药持续l0min,首次加倍量每次注药后需用肝素注射液5ml(125单位)封管,以免血管内凝血)或静脉注射给药方法(静脉注射或用5%葡萄糖注射液或生理盐水l00~200ml加入200~300mg莪术提取液静脉滴注,/min 20滴/min,20日为1疗程,间歇10日,重复第2疗程)治疗晚期肝癌8例,2组疗程为1~2个月不等。结果:8例肝癌患者中,2例泵植入导管注药,6例静脉注药,1例出现过敏反应停用药,l例出现外渗,偶尔发热体温38℃以上4例。乏力,纳差症状减轻6例,患者自认为全身症状好转者4例,寿命比末用者存活期延长2~3个月不等。肝区疼痛缓解者3例,其中2例患者因肝癌晚期并发症的出现,全身衰竭死亡。其他未见特殊不适[1]。 2.继发性肝癌:大肠癌术后肝转移患者采用seldinger技术经股动脉插管,选择进入肝动脉,行血管造影以明确肿瘤供血动脉,超选择进入肿瘤供血动脉后,予100%莪术油1ml,超液化碘油10ml行灌注栓塞治疗,每4周重复1次,每2次为1疗程,配合口服中药甘露消毒丹加减。结果:6例达到部分缓解,13例稳定,9例进展,缓解率为21.5%。无1例患者发生肝肾功能损害,骨髓抑制等并发症[2]。 3.消化性溃疡:莪术为主药(每剂以莪术l5~30g,辨证加减:胃寒者加良姜,香附,蔻仁,砂仁等;气滞血瘀者加丹参,三七粉,川芎,当归等;饮食停滞者加枳实,厚朴,木香,降香等;肝气犯胃者加柴胡,枳壳,白芍,香附等;湿热中阻者加黄芩,黄连,白头翁等)治疗消化性溃疡63例,每日l剂,水煎分3次服,7日为1个疗程。治疗时间最短为1个疗程,最长12个疗程。结果:治愈45例,显效1l例,有效5例,无效l例,总有效率为98.39%[3]。 4.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莪术油滴眼液点眼治疗单纯疱疹性病毒性角膜炎33例,每2h 1次,每次l~2滴,2周为1疗程。结果:治愈24例,好转6例,总有效率90.9%,33例均未见不良反应[4]。 5.毒性弥漫性甲状腺肿(Graves):对照组采用丙基硫氧嘧啶,维生素B4口服治疗Graves 35例,疗程为1年半。治疗组在对照组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莪术油局部注射治疗Graves 35例,每周1次,五周为1疗程,后继续常规口服用药,疗程1年。结果:治疗组治愈26例,好转8例,无效1例,治愈好转率97.2%,且疗程大大缩短。对照组治愈15例,好转8例,无效12例,治愈有效率65.8%。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性(P<0.05)[5]。 6.腹泻:对照组进行常规综合疗法治疗腹泻116例,泻止即停药。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腹泻156例,每日l0mg/kg,每日1次静滴,泻止即停药。结果:2组退热,止吐,止泻,脱水纠正的病例数进行比较,治疗组治愈例数明显多于对照组(P<0.01)[6]。 7.腮腺炎:治疗组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0.04%)治疗腮腺炎56例,10mg/kg,每日1次。对照组用病毒唑治疗腮腺炎26例,10mg/kg,加入5%葡萄糖250ml中静脉点滴,每日1次。两组均连用4~5日。治果:治疗组退热和消肿时间明显低于对照组[7]。 8.水痘: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治疗水痘48例,静脉点滴,10mg/kg,每日1次,至体温正常,疮疹结痂,再无新的皮疹出现停药。结果:给药2日(2次)后体温正常,疱疹结痂,无新的皮疹出现而停药20例(41.7%),治疗3日停药l8例(37.5%),治疗4日停药9例(18.8%),治疗5日停药l例(2%)。所有病例全部治愈出院,未见不良反应发生[8]。 9.老年性阴道炎:莪术油栓治疗老年性阴道炎78例,每晚1枚置阴道深部,7日为1疗程,停药3日复诊。结果:给药后所有使用者均觉清凉舒适,原有的阴道干灼痛感和性交困难基本消失。有阴道流液者也明显减少或消失。85.6%的患者述用药以后潮热,腰痛及尿路刺激等围绝经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有9例患者上述症状无明显变化。从体征上看,治疗后96.6%患者阴道粘膜红润光滑,充血明显减轻,点状出血消失。而且治疗过程未发现与该药物相关的任何毒副反应[9]。 10.病毒性心肌炎:采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与黄芪注射液联合应用治疗病毒性心肌炎66例,设对照组64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54%,对照组总有效率73.4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0]。 11.流感:对照组常规疗法治疗流感98例。治疗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莪术油注射液,250ml(0.1g)之适量静脉滴注。如两组中患者体温超过39℃或必要时,则临时予解热镇痛药或物理降温等措施。两组必要时均加以随机抗感染治疗。结果:治疗组显效45例,有效52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91.5%;对照组显效18例,有效33例,无效47例,总有效率52%;治疗组曾有28例用过解热镇痛药,平均每例1.6次,对照组39例用过解热镇痛药,平均每例3.1次,两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11]。 12.手足口病:对照组用青霉素每日50~100u/kg,分2次加入生理盐水静脉滴注,过敏者,静脉滴注洁霉素或先锋霉素Ⅴ。病毒唑每日10~15mg/kg.每日1次静脉滴注。同时给小儿APC口服或柴胡,安痛定肌肉注射,配合物理降温。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100~250m1,30~40滴/min,每日2次静脉滴注。2组口腔粘膜溃疡以冰硼散外敷,其他部位给炉甘石洗剂涂抹患处,脱水予以补液。结果:治疗总病程,对照组为5.31±1.42日;治疗组为4.65±1.54日,组间比较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12]。 13.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治疗组给予莪术油葡萄糖注射液(每日l0mg/kg,1次性静脉滴入)配合静脉滴入青霉索、止咳药等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0例。对照组给予病毒唑注射液(每日10~15mg/kg)配合静脉滴入青霉索、止咳药等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29例。两组均每2h测体温1次,记录退热时间及呼吸道好转时间。结果::治疗组无论在退热时间或是症状改善时间上都较病毒唑组明显缩短[13]。 14.Ⅲ期褥疮:治疗组用莪术油涂抹创面,再用红外线照射治疗Ⅲ期褥疮44例;对照组采用胰岛素、庆大霉素联合红外线照射治疗Ⅲ期褥疮44例。结果:治疗组治愈32例,显效9例,有效3例;对照组治愈20例,显效16例,有效8例。两组治愈率和显效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l或P<0.05)[14]。
|
|
【药性】 | 味辛、苦,性温。归肝、脾经。 | |
【功效与主治】 | 破血行气,消积止痛。主治血瘀气滞心痛,饮食积滞,脘腹胀痛,血滞经闭,痛经,癥瘕痞块,跌打损伤。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 |
|
【使用注意】 | 月经过多及孕妇禁服。 | |
【传统用法】 |
1. 漆疮:以蓬莪术、贯众煎汤洗之。(《普济方》) 2. 大病之后,脾气虚弱,中满脚胀,四肢虚浮,状若水气:蓬莪术(炮.切)、香附(炒)、茴香(炒)、陈橘皮(去白)、甘草(炙)各等分。为细末。每服二钱,煎灯心、木瓜汤下。(《杨氏家藏方》正脾散) 3. 气不接续,气短,兼治滑泄及小便数:蓬莪术一两,金铃子(去核)一两。上件为末,更入硼砂一钱,炼过研细,都和匀。每服二钱,盐汤或温酒调下,空心服。(《孙尚药方》正元散) 4. 吞酸吐酸:蓬莪术一两。川黄连五钱(吴茱萸五钱同煮,去吴茱萸)。水煎服。(《丹溪心法》) 5. 伤扑疼痛:莪术、白僵蚕、苏木各一两,没药半两。为末。每服二钱,水煎温服,日三五服。(《博济方》蓬莪散) 6. 妇人血气攻心(痛)不可忍并走注:蓬莪术半两(油煎乘热切片),玄胡索一分。上为细末。每服半钱,淡醋汤调下,食前。(《鸡峰普济方》玄胡索散) 7. 妇人血气痛游走及腰痛:蓬术〔切片)、干漆(研碎)各二两。上同炒令漆焦香,取出漆不用,只用蓬术为末。温酒调下三钱。腰痛,胡桃酒下;游走痛,冷水调下。(《普济方》) 8. 妇人血积血块、经闭:莪术、三棱各一两,熟大黄一两。丸如绿豆大,每服一二十丸.白汤下。(《慎斋遗书》) 9. 小儿疳热久蒸,肌肉消瘦,形容憔悴,神情不乐,饮食虽多,不生肌肉:蓬莪术(炮)、赤芍药、川当归、鳖甲〔米醋炙焦为度,去裙)等分。上为细末,煮面糊为丸麻子大。一岁二十丸。热水送下。量儿大小,加减服之。(《普济方》神妙宜气丸)
|
|
【毒理学】 |
莪术醇提取物,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86.9±12g(生药)/kg[1]。 |
|
【制剂】 |
1、复方斑蝥胶囊:由斑蝥、三棱、莪术、人参、黄芪、刺五加、山茱萸、女贞子、半枝莲、熊胆粉、甘草组成。 2、金龙舒胆颗粒:由金钱草、柴胡、龙胆、茵陈、黄芩、木香、青皮、滑石、大黄、硝石、丹参、莪术组成。 3、安阳精制膏:由生川乌、生草乌、乌药、肉桂、白芷、三棱、莪术、当归、赤芍、大黄、血竭、阿魏、乳香、没药、儿茶、川木通、白及、连翘、白蔹、木鳖子、木瓜、薄荷脑、冰片、水杨酸甲酯组成。 4、人工牛黄、金银花、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苦参、龙葵、穿山甲(炮)、莪术、大黄、乳香(制)、没药(制)、延胡索(制)、红花、蜈蚣、山慈菇、珍珠、黄药子、姜半夏、蟾酥、党参、黄芪、刺五加、砂仁组成。 5、沉香化滞丸:由沉香、大黄、牵牛子(炒)、枳实(炒)、青皮、香附(制)、山楂(炒)、木香、枳壳(炒)、厚朴(制)、陈皮、砂仁、三棱(制)、莪术(制)、五灵脂(制)组成。 6、开胸顺气丸:由槟榔、厚朴(姜炙)、牵牛子(炒)、三棱(醋炙)、莪术(醋炙)、木香、猪牙皂、陈皮组成。 7、木香槟榔丸:由木香、槟榔、牵牛子(炒)、大黄、芒硝、黄连、黄柏(酒炒)、青皮(醋炒)、香附(醋制)、枳壳(炒)、三棱(醋炙)、莪术(醋炙)、陈皮组成。 8、烂积丸:由大黄、牵牛子(炒)、枳实、槟榔、山楂(炒)、青皮(醋炙)、陈皮、三棱(麸炒)、莪术(醋炙)组成。 9、丹桂香颗粒:由黄芪(制)、桂枝、吴茱萸、肉桂、细辛、木香、枳壳、乌药、丹参、桃仁、红花、当归、赤芍、丹皮、川芎、延胡索、片姜黄、三棱、莪术、水蛭、生地、黄连、甘草(制)组成。 10、茴香橘核丸:由小茴香(盐炒)、八角茴香、橘核(盐炒)、川楝子、荔枝核、香附(醋制)、青皮(醋炒)、木香、桃仁、延胡索(醋制)、乳香(制)、穿山甲(制)、莪术(醋制)、肉桂、补骨脂(盐炒)、槟榔、昆布组成。 11、柴胡舒肝丸:由柴胡、青皮(炒)、陈皮、防风、香附(醋制)、枳壳(炒)、木香、乌药、半夏(姜炙)、茯苓、桔梗、厚朴(姜炙)、紫苏梗、豆蔻、甘草、山楂(炒)、槟榔(炒)、六神曲(炒)、大黄(酒炒)、白芍(酒炒)、当归、三棱(醋炙)、莪术(制)、黄芩、薄荷组成。 12、朴沉化郁丸:由香附(醋制)、厚朴(姜制)、木香、枳壳(麸炒)、檀香、陈皮、沉香、柴胡、青皮(醋制)、延胡索(醋制)、片姜黄、莪术(醋制)、丁香、高良姜、肉桂、豆蔻、砂仁、甘草组成。 13、沉香化气丸:由沉香、香附(醋制)、木香、陈皮、六神曲(炒) 、麦芽(炒) 、广藿香、砂仁、莪术(醋制)、甘草组成。 14、胃逆康胶囊:由柴胡(醋)、白芍、黄连、半夏(法)、陈皮、枳实、川楝子、吴茱萸、莪术、瓦楞子(煅)、蒲公英、甘草组成。 15、木香分气丸:由木香、香附(醋炙)、厚朴(姜炙)、枳实、豆蔻、砂仁、广藿香、甘松、陈皮、檀香、槟榔、莪术(醋炙)、山楂(炒)、丁香、白术(麸炒)、甘草组成。 16、九气拈痛丸:由延胡索(醋制)、香附(醋制)、木香、陈皮、郁金、莪术(醋制)、五灵脂(醋炒)、高良姜、槟榔、甘草组成。 17、和络舒肝胶囊:由柴胡、郁金、香附(制)、木瓜、鳖甲(炙)、海藻、昆布、土鳖虫、蜣螂、桃仁、红花、三棱、莪术、凌霄花、五灵脂、大黄、虎杖、茵陈、半边莲、黑豆、地黄、玄参、白术(炒)、当归、白芍、制何首乌、熟地黄组成。 18、阿魏化痞膏:由阿魏、使君子、蓖麻子、木鳖子、穿山甲、蜣螂、莪术、三棱、血竭、当归、乳香、没药、生川乌、生草乌、雄黄、樟脑、肉桂、大蒜、白芷、芦荟、胡黄连、大黄、厚朴、香附组成。 19、乳康片:由夏枯草、丹参、三棱、莪术、乳香、没药、玄参、牡蛎、浙贝母、瓜蒌、海藻、黄芪、白术、鸡内金(炒)、天冬组成。 20、妇科通经丸:由巴豆(制)、干漆(炭)、香附(醋炒)、红花、莪术(醋煮)、三棱(醋炒)、沉香、木香、艾叶(炭)、大黄(醋炒)、郁金、鳖甲(醋制)、黄芩、硇砂(醋制)、穿山甲(醋制)组成。 21、通经甘露丸:由当归、桃仁(去皮)、红花、三棱(麸炒)、莪术(醋炙)、牡丹皮、牛膝、大黄(酒炒)、干漆(煅)、肉桂(去粗皮)组成。 22、痛经宝颗粒:由肉桂、三棱、五灵脂、红花、当归、丹参、莪术、延胡索(醋制)、木香组成。 23、妇炎康片:由土茯苓、苦参、黄柏、当归、赤芍、丹参、三棱(醋炙)、莪术(醋炙)、延胡索(醋炙)、川楝子(炒)、香附(醋炙)、山药、芡实(炒)组成。 24、保妇康栓(泡沫剂):由莪术油、冰片组成。 25、妇宁栓:由苦参、黄芩、黄柏、猪胆粉、乳香、没药、莪术、儿茶、蛤壳粉、冰片、红丹组成。 26、小儿化食丸:由山楂(炒焦)、六神曲(炒焦)、麦芽(炒焦)、槟榔(炒焦)、莪术(醋制)、三棱(制)、牵牛子(炒焦)、大黄组成。 27、化积口服液:由茯苓(去皮)、海螵蛸、鸡内金(炒)、三棱(醋制)、莪术(醋制)、红花、槟榔、雷丸、鹤虱、使君子仁组成。 28、儿童清热导滞丸:由鸡内金(醋制)、山楂(焦)、六神曲(焦)、麦芽(焦)、莪术(醋制)、厚朴(姜制)、枳实、青皮(醋制)、半夏(制)、黄芩(酒� |
|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