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海芋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海芋
【拼音名称】 Haiyu  
【英文名称】 Common Alocasia Rhizome  
【拉丁名】 Alocasiae Macrorrhizae Rhizoma  
【科属分类】 天南星科
【功效分类】 清热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广狼毒,观音莲,尖尾野芋头,狼毒头,独脚莲,野芋,木芋头,老虎芋  
【来源】 为天南星科植物海芋Alocasia macrorrhiza (L.) Schott的根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茎粗壮。叶互生;叶柄粗壮,下部粗大,抱茎;叶片阔卵形,长3090cm,宽2060cm,先端短尖,基部广心状箭头形,侧脉912对,粗而明显,绿色。花雌雄同株;花序柄粗壮;佛焰苞的管粉绿色,苞片舟状,绿黄色,先端锐尖;肉穗花序短于佛焰苞;雌花序位于下部;中性花序长位于雌花序之上;雄花序长位于中性花序之上;附属器长约3cm,有网状槽纹;子房34室。浆果红色。种子12颗。  
【分布】

主产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湖南、江西、广西、广东等地;沿海岛屿福建、台湾也有。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用刀削去外皮,切片,清水浸漂 57d,并多次换水,取出鲜用或晒干。加工时以布或纸垫手,以免中毒。  
【药材性状】

横切片类圆形或长椭圆形,常卷曲成各种形态,直径610cm,厚23c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质轻,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显颗粒性。气微,味淡,嚼之麻舌而刺喉。

 
【生态学】 海芋,为天南星科多年生常绿大型草本植物。喜高温、潮湿,耐阴,不宜强风吹,不宜强光照,适合大盆栽培,生长十分旺盛、壮观,有热带风光的气氛 。  
【化学成分】

本品含维生素B1thiamin),维生素B2riboflavin),烟酸(nicotinicacid),抗坏血酸(ascorbic acid),去氢抗坏血酸(dehydroascorbicacid),胆甾醇(cholesterol),菜油甾醇(campe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岩藻甾醇(fucosterol),胡萝卜素(carotene),草酸钙(calciumoxalate),三半乳糖基二甘油酯(trigalactosyl diglycerides),四半乳糖基二甘油酯(tetragalactosyl diglycerides),中性酯类(neutral lipids),糖脂(glycolipids),磷脂(phospholipids),亚油酸(linoleic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油酸(oleicacid[1]  

 
【药理作用】

1.镇痛:海芋水煎液(4g/kg)给小鼠灌胃,对热板刺激导致的疼痛在60分钟、90分钟均有明显的镇痛作用,能较大幅度地延长痛阈值;对0.7%冰醋酸所致小鼠疼痛,给药后能显著地减少小鼠发生扭体反应的次数[1]

2.抗肿瘤:海芋水煎剂(相当于生药量120g/kg)对小鼠Sl80实体瘤的抑制率为29.38%,海芋水煎剂(相当于生药量80g/kg120g/kg)对裸小鼠人胃腺癌移植瘤的抑制率为46.30%~51.72%;但对腹水瘤小鼠生存期无明显延长作用[2]

3.抗炎:海芋(16g/kg8g/kg4g/kg)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肿胀) 和棉球肉芽肿形成都有抑制作用[1]

 
【临床试验】

1.流行性感冒:海芋头10斤除皮洗净,切成薄片,与大米120g、食盐15g混合入锅,急火炒至大米呈棕黑色,再加水20斤,煮沸40min1h,过滤去渣即成。用于预防者,每日服1次,每次200ml,连服3日。用于治疗者,每日2次,每次200ml。结果:用本方预防流感1万余人次,均达到预防的目的;治疗215例,服药后均在24h内退烧,3日内基本治愈[1]

2.口腔癌症放疗反应:治疗组以野芋头煎剂(新鲜野芋头250g,洗净,削皮,切片,加蜜枣34枚,放入纱布袋内(防止煎煮时黏锅底),置煮中药之陶瓷锅中,加水约2400ml,温火煎23h,至药汤剩下约200ml)用于减轻口腔癌症放疗反应21例,温服,每日1剂。对照组以复方安息香酸酊用于减轻口腔癌症放疗反应45例,每次1015ml蒸气喷喉,每日2次,每次15min。结果:治疗组痊愈9例,好转21例,无效1例,有效率96.8%;对照组痊愈2例,好转12例,无效31例,有效率31.1%。野芋头煎剂治疗口腔放射反应的效果明显优于复方安息香酸酊蒸气喷喉法(P<0.01[2]

3.阑尾脓肿:鲜海芋100150g,加食盐510g,捣烂,于右下腹压痛明显处用一薄层油纱垫底,上敷捣烂的海芋,周围用凡士林纱块围绕,上覆盖油纸并用胶布粘贴固定于腹壁。每日1次,每次敷24h。结果:39例中30例体征消失,经B超检查脓肿消散;7例已有好转脓肿缩小一半以上,但继续外敷本药,再无进展或外敷部位出现皮疹,均中止本治疗,经加强抗菌治疗,服用中药红藤煎合大黄牡丹皮汤等药物,最终痊愈;2例无效,需经中转手术引流,术中见脓肿较大[3]

 
【药性】 味辛,性寒;有毒。归肺、大肠、心经。  
【功效与主治】 清热解毒,行气止痛,散结消肿。主治流感,感冒、腹痛,肺结核,风湿骨痛,疔疮,痈疽肿毒,瘰疬,附骨疽,斑秃,疥癣,虫蛇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鲜品l530g,需切片大米同炒至米焦后加水煮至米烂,去渣用。或久煎2h后用。外用:适量,捣敷(不可敷健康皮肤);或焙贴;或煨热擦。  
【使用注意】

本品有毒,不宜生食。体虚者及孕妇慎服。其中毒症状表现为: 皮肤接触汁液发生瘙痒;眼与汁液接触引致失明;误食茎、叶引起咽喉发痒、肿胀,流涎,肠胃灼痛,恶心,呕吐,腹泻。出汗,惊厥,严重者窒息,心脏麻痹而死。

 
【传统用法】

1.感冒头痛身倦:()芋根用湿纸封好,煨热之,以擦头额及腰脊、前后心、手弯脚弯。可令人遍身顺适。(《岭南采药录》)

2. 风湿骨痛:野芋头厚片,先将樟脑少许置于芋片中央,用火烤樟脑,趁火未熄,速敷患处。(《广西中草药》)

3. 痈肿,疮疖:(野芋头)鲜根茎适量。加酒30g捣烂,用(野芋头)叶包,煨热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4. 附骨疽:海芋、芭蕉树根(各适量)。捣烂敷患处。(《湖南药物志》)

5. 脂溢性秃发:海芋茎250g,茶油500g。用文火煎熬至海芋深黄色,取出去渣,先用油茶饼加开水浸泡片刻,取液洗头,然后将海芋油由外向内涂擦。(《福建药物志》)

6. 毒蛇、蜈蚣咬伤:痕芋头60g,生油柑木皮30g,用盐水和药捣烂。以湿纸或树叶包裹热敷患处。(《岭南草药志》)

7. 流行性感冒:鲜海芋根状茎5000g,去皮洗净,切成薄片,大米120g,食盐15g,混合入锅,急火炒至大米成棕黑色,加水10000mL,煮沸2h,过滤。预防:每日1次。每次服150mL,连服3d。治疗:每日2次,每次150mL。(《全国中草药汇编》)

8. 绞肠痧腹痛:野芋头120g(炒黄),扫管叶(岗松)50g(炒黄)。先将野芋煎好,再将扫管叶趁沸放下煎片刻,去渣温服。忌饮米汤。(《岭南草药志》)

 
【毒理学】 海芋全株有毒,以茎干最毒。其毒性成分为草酸钙和毒皂甙(spaotoxin,给小鼠腹腔注射10-20g/kg块茎水提取液致惊厥而死亡。误食本品对消化道粘膜有刺激性及腐蚀性,表现为舌喉发痒、肿胀、流涎、恶心、呕吐、腹泻、出汗、胃肠烧灼痛,严重者窒息,心脏麻痹而死亡。吸入含海芋的粉尘也可引起中毒。出现中毒咳服用蛋清、面粉、大量糖水或静滴葡萄糖盐水。腹部剧痛可注吗啡,出现惊厥可注射镇静剂。皮肤接触叶汁发生瘙痒,可用醋或醋酸溶液外洗。眼如与汁液接触会导致失明[1]。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480(7620).

药理作用:

[1]卢先明,黄国均,蒋桂华,等.海芋抗炎镇痛的药效学研究.四川中医,2005,23(10):44-45

[2]可燕,周秀佳,柏巧明.海芋抗肿瘤作用研究.中药材,1999,22(5):252-253[3]杨仓良.毒药本草,第1.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64.临床试验:

[1] 《卫生简讯》.流感、感冒.广西中医药,1981,6:1.

[2] 彭淑芳.野芋头煎剂减轻口腔放疗反应的临床观察.南方护理杂志, 1997,41:7.

[3] 李智勇.海芋外敷治疗阑尾脓肿.中医外治杂志,1999,86:52.

毒理学:

[1]杨仓良.毒药本草.第一版.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2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