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叶下珠 | |
【拼音名称】 | Yexiazhu | |
【英文名称】 | Underleaf pearl | |
【拉丁名】 | Phyllanthus urinaria Linn | |
【科属分类】 | 大戟科 | |
【功效分类】 | 利水渗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日开夜闭,珍珠草,阴阳草,真珠草,珠仔草,夜盲草。 | |
【来源】 | 为大戟科植物叶下珠Phyllanthus urinaria L.的带根全草。 |
|
【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分枝侧卧而后上升,通常带紫红色,托翅状纵棱。秃净或近秃净。单叶互生,排成2列;几无柄;托叶小,披针形或刚毛状;叶片长椭圆形,长1.5~5cm,宽0.7~3cm,先端斜或有小凸尖,基部偏斜或圆形,下面灰绿色,两面无毛;下面叶缘处有1~3列粗短毛。花小,单性,雌雄同柱;无花瓣;雄花2~3朵簇生于叶腋。通常仅上面一朵开花;萼片6,雄蕊3,花丝合生成柱状,花盘腺体6,分离,与萼片互生,无退化子房;雌花单生于叶腋,表面有小凸刺或小瘤体,萼片6,卵状披针形,结果后中部紫红色,花盘圆盘状,子房近球形,花柱顶端2裂。蒴果无柄,扁圆形,赤褐色,表面有鳞状凸起物;种子三角状卵形,淡褐色,有横纹。 |
|
【分布】 | 分布于四川、云南、湖南、贵州、广东、广西、江苏、江西、福建、浙江等地。 |
|
【采集加工】 | 全年均可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
|
【药材性状】 | 本品长短不一,根茎外表浅棕色,主根不发达,须根多数,浅灰棕色。茎粗2-3mm,老茎基部灰褐色。茎枝有纵皱,灰棕色、灰褐色或棕红色,质脆易断,断面中空。分枝有纵皱及不明显的膜翅状脊线。叶片薄而小,长椭圆形,尖端有短突尖,基部圆形或偏斜,边缘有白色短毛,灰绿色,皱缩,易脱落。花细小,腋生于背之下,多已干缩。有的带三棱状扁球形黄棕色果实,其表面有鳞状凸起,常5纵裂。气微香,味微苦。 |
|
【生态学】 | 生于山野埔园田坎路旁,喜暖向阳、排水良好的土壤、适宜在海拔1000米以下、雨量适中的环境条件下生长。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叶下珠素(E、G、F)[phyllanthusiin(E、G、F)],老鹳草素(geraniin)[1,2],isostrictiniin,短叶苏木酚酸(brevifolin carboxylic acid)[3],芸香苷(rutin),槲皮素(quercetin),山柰素(kaempferol)[4,5],鞣花酸(ellagic acid)[5,7,8],叶下素(phyllanthin),叶下珠次素(hypophyllanthin),珠子草素(niranthin),珠子草次素(nirtetralin),去氢诃子次酸甲脂(methyl ester dehydrochebulic acid),豆甾醇-3-O-β-D-葡萄糖苷(stigmasterol-3-O-β-D-glucoside)[6],短叶苏木酚酸甲酯(methyl brevifolincarboxylate),3,3′,4-三甲氧基鞣花酸(3,3′,4-trimethoxylellag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7],短叶苏木酚酸乙酯(ethyl brevifolincarboxylate)[7,8],短叶苏木酚(brevifolin)[5,7,8],咖啡酸(caffeic acid)[5],原儿茶酸(procatechuic 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柯里拉京(corilagin),正十八烷(n-octadec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去氢诃子次酸三甲酯(dehydrochebulic acid trimethyl ester)[8]。
|
|
【药理作用】 |
1.保肝:广西产叶下珠和云南产叶下珠各以10g/kg给感染鸭乙肝病毒(DHBV)的重庆麻鸭灌服,连续1月,在用药第2周后即使鸭血清中DHBV DNA滴度明显下降。重庆产叶下珠也表现出此作用。云南产品在停药1周后DHBV DNA有回升现象。广西产品与环丙沙星合用,有增强其抗病毒作用[1]。叶下珠对DHBV逆转录酶有抑制作用。有效成分可降低鸭血清中DHBV DNA和DNA多聚酶,其对四氯化碳(CCl4)和D-半乳糖胺引起的小鼠肝损伤也有明显防治作用,在1.25g/kg和0.625g/kg剂量时显著降低谷丙转氨酶(ALT)活性[2]。叶下珠不仅对全基因的乙肝病毒有抑制作用,还可直接对x基因表达有抑制作用[3]。1g/ml叶下珠制剂各以0.4ml/只、0.6m1/只给小鼠灌胃,连续7天,可使CCl4所致肝损伤小鼠ALT显著下降,光镜检查发现给药组小鼠浊肿变性、坏死和炎细胞浸润的肝细胞损害现象均大为减轻[4]。大鼠肝细胞体外与10mmol/L CCl4共同孵育后,肝细胞存活率、细胞膜流动性均降低,而乳酸脱氢酶、丙二醛的释放及细胞内Ca2+均增加。预先加入重庆产叶下珠提取物10-3~10-1g/L可明显抑制上述病理变化[5]。福建叶下珠能显著降低免疫性肝损伤小鼠的血清转氨酶活力和肝脾脏器指数,对肝细胞坏死有一定的改善作用[6]。叶下珠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也有明显的保护作用[7]。4mg/m1叶下珠可明显降低人肝癌细胞株PLC/PRF/ 5细胞株细胞外乙型肝炎表面抗原的含量,于药后48小时最明显,叶下珠与阿糖腺苷联合有一定的协同作用[8]。叶下珠具有杀伤人肝癌细胞SMMC-7221和抑制其增殖作用[9]。叶下珠能够诱导人肝癌细胞Bel-7402向正常方向分化[10、11]。 2.抗菌:100%叶下珠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及绿脓杆菌均有抑制作用[12],对福氏痢疾杆菌、溶血性链球菌、伤寒杆菌也有一定抑制作用[13]。 3.抗血栓形成:叶下珠植物含corilagin的水溶性有效部位(PUW)灌胃在多种体内血栓模型中均具有明显的抗血栓形成作用[14],PUW体外或静注均明显降低血浆纤溶酶原抑制物-1(PAI-1)的活性,同时提高血浆纤溶酶原激活物的活性;PUW静注还明显抑制血小板释放的PAI-1活性[15]。 4.其他:云泰叶下珠、云贵叶下珠、广东叶下珠、广西叶下珠等叶下珠水提物在两种培养细胞上均有不同程度抑制单纯疱疹病毒II型的作用[16]。叶下珠水、醇提液经有机溶剂萃取得的10组成分,有3组成分有抗内毒素作用[17]。叶下珠提取物能有效干预盐酸氮芥对睾丸组织N-钙粘蛋白的损伤[18]。
|
|
【临床试验】 | 1.慢性乙型肝炎:(1)叶下珠复方胶囊主要成分为叶下珠、黄芪、三七等,每粒含生药0.65g。将92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叶下珠复方胶囊组(A组)、胸腺肽α1组(B组)和叶下珠复方胶囊联用胸腺肽α1组(C组),其中A组30例,B组30例,C组32例。治疗时,A组口服叶下珠复方胶囊,4粒/次,tid;B组注射胸腺肽α1,1.6mg/次,2次/wk;C组联合用药,口服叶下珠复方胶囊和注射胸腺肽α1剂量、用法同单药组。三组疗程均为24wk。结果:C组HBeAg阴转率和HBV-DNA阴转率均高于B组(P<0.05,P<0.01);C组HBeAg阴转率与A组相仿(P>0.05),而高于B组(P<0.01),HBV-DNA阴转率均高于A组和B组(P<0.05,P<0.01)。A组和C组肝功能复常率均升高,与B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而A组与C组之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1]。(2)将56例确诊患者随机分为干扰素-α联合叶下珠胶囊组和干扰素-α治疗组,联合组患者给予干扰素-α2b 500 MU肌肉注射,隔日1次,叶下珠胶囊2粒口服,3次/日,疗程6个月;另一组单用干扰素,用法同前。两组均不用其他抗病毒及免疫调节性药物。结果:治疗组治疗后3个月和6个月ALT复常率分别为89.3%和96.4%,而对照组则分别为67.9%和78.6%;治疗组HBeAg 阴转率分别为57.1%和67.9%,而对照组则分别为28.6%和39.3%;治疗组HBV-DNA 阴转率分别为64.3%和71.4%,而对照组则分别为35.7%和42.9%(P<0.05)[2]。(3)叶下珠胶囊由四川中药研究所提供,4粒/次,3次/日;对照组口服灭澳灵胶囊,4粒/次,3次/日,均连服3个月。结果治疗组HBeAg、HBV-DNA的阴转率分别为59.0%、65.4%,对照组为14.0%、17.4%,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71.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18.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随访1年,其中治疗组68例,对照组25例,治疗组HBsAg、HBeAg和HBV-DNA阴转率分别为22.0%、73.5%、72.0%,对照组分别为4.0%、24.0%、23.5%,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2.6%、84.0%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3]。 2.拉米夫定耐药性乙型肝炎:将符合诊断标准的68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36例和B组32例,A组口服叶下珠片,4~6片/次,3次/d;B组继续服用拉米夫定治疗,100mg/d。结果:A组显效10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为69.4%;B组显效3例,有效7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31.3%,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4]。 3.乙肝肝纤维化:采用叶下珠汤(叶下珠30g,山豆根12g,白花蛇舌草30g,丹参30g,柴胡10g,郁金12g,延胡索15g,炮甲片12g,当归15g,生黄芪15g,鳖甲12g,生甘草9g等)治疗,每日1剂,水浸泡30min,煎2次,早、晚各服1次。对照组患者口服大黄蟄虫丸,每日2次,每次1包(3g/包),温水冲服。3个月为1疗程,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停用影响本病药物评价的其它中西药物。治疗后,在改善脘痞纳减、睡眠以及小腿酸乏方面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而在减轻胁痛等其他症状方面,两组均有改善,差异不明显,但是治疗组整体疗效优于对照组。治疗前治疗组HBV-DNA(+)26例,治疗后转阴16例,转阴率61.5%;对照组治疗前HBV-DNA(+)13例,治疗后转阴1例,转阴率为7.6%,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5]。 4.脂肪肝:应用云南大理中药制药厂生产的叶下珠肝片6片,每日3次;对照组用一般护肝药物,维生素C 0.3g,每日3次,肌苷0.2g,每日3次;两组疗程均为30天。结果治疗组34例,有效28例,有效率82.35%;对照组17例,有效4例,有效率23.52%,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6]。
|
|
【药性】 | 味甘,苦,性凉。归肝、脾、肾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解毒,利水消肿,消积。主治黄疸,痢疾,泄泻,肾炎水肿,热淋,石淋,疳积。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鲜草捣烂敷伤口周围。 |
|
【使用注意】 | 阳虚体弱者慎用。 |
|
【传统用法】 |
1.夜盲症:鲜叶下珠30~60g,动物肝脏120g,苍术9g。水炖服。 2.肝炎:鲜叶下珠、鲜黄胆草各60g,田螺7粒,鸭肝一个,冰糖60g。水炖服。 3.小儿疳积:① 叶下珠鲜根、老鼠耳鲜根各15g,猪肝或猪瘦肉酌量。水炖服。② 鲜叶下珠、葫芦茶各30g,白马骨根15g,猪肝或猪瘦肉适量。水炖服。(1~3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4.急性肾炎:叶下珠、白花蛇舌草各10g,紫珠草、石韦各15g,水煎服。 5.肾盂肾炎:叶下珠、白花蛇舌草各60g,金钱草30g。水煎服,每日1剂,10~15日为1疗程。 6.小儿暑疖:(叶下珠)鲜全草捣汁调雄黄末外涂。(4~6方出自《广西临床常用中草药》) 7.红白痢疾:叶下珠鲜草一至二两。水煎,赤痢加白糖,白痢加红糖调服。又治小儿疳积,夜盲,叶下珠五至七钱,鸡、猪肝酌量。水炖服。(《福建中草药》) 8.尿路感染:叶下珠15g,鱼腥草15g,金钱草20g,茅莓15g,三白草10g,草鞋跟10g,老鼠拉冬瓜6g,水煎服。(《中国壮药学》)
|
|
【毒理学】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张兰珍,郭亚健,涂光忠,等.叶下珠多酚化合物的分离与鉴定.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2):724. [2]Zhang LZ,Guo YJ,Tu GZ,et al.Isolation and identification of a novel ellagitanmin from Phyllanthusurinaria.L.Acta Phannaceutica Sinica,2004,39(2):119. [3]张兰珍,郭亚健,涂光忠,等.叶下珠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0,25(10):615. [4]万振先,喻庆禄,易杨华.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97,28(3):134. [5]姚庆强,左春旭.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研究.药学学报,1993,28(11):829. [6]蔡瑾,粱敬钰.叶下珠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概况.海峡药学,2003,15(1):1. [7]万振先,喻庆禄,易杨华.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94,25(9):455. [8]沙东旭,刘英华,王龙顺,等.叶下珠化学成分的研究.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0,17(3):176. 药理作用: [1]陈压西,郭树华,张定凤,等.不同产地叶下珠及其联合用药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1995,15(4):225. [2]中日友好临床医学研究所药物药理室.有关抗乙肝病毒药PU的研究.中日友好医院学报,1991,5(4):242. [3]彭立生,贺劲松,童光东,等.叶下珠提取物抗乙肝病毒及乙肝病毒X基因的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6,16(6):340. [4]冯天保,田广俊,李华,等.福建叶下珠抗小鼠免疫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5,16(5):343. [5]蔡树华,蒋如华.叶下珠对小鼠酒精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实用肝脏病杂志,2007,10(01):19. [6]周世文,徐传福,周宁,等.叶下珠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药材,1994,17(12):31. [7]陈晓红,胡友梅,廖雅琴.重庆产叶下珠对大鼠肝细胞CCl4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10(4):17. [8]纪徐淮,秦一中,汪伟业,等.苦味叶下珠提取物对人肝癌细胞株PLC/PRF/5产生HbsAg的影响.中国中药杂志,1993,18(8):496. [9]王昌俊,袁德培,陈伟,等.吓下珠对人肝细胞的影响.时珍国药研究,1997,8(6):499. [10]黄育华,张建军,晏雪生,等.叶下珠复方对人肝癌细胞株Bel-7402诱导分化的影响.湖北中医学院学报,2000,2(1):10. [11]张建军,黄育华,晏雪生,等.叶下珠药物血清对人肝癌细胞株的诱导分化作用的实验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2,9(5):289. [12]广西医学院.全国中草药资料选编.1972:280. [13]《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63. [14]沈志强,董泽军,吴蓝鸥,等.叶下珠有效部位对血栓形成的影响及其作用机制初探.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15(1):46. [15]沈志强,陈蓬,沈建群,等.叶下珠有效部位的溶栓作用及其对PAI-1和tPA活性的影响.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3,(5):441. [16]郭卫真,邓孝龙,董伯振,等.叶下珠属植物体外抗单纯疱疹病毒Ⅱ型的作用.广州中医药大学学报,2000,17(1):54. [17]曾伟成,黄颖,樊希承,等.叶下珠抗内毒素的实验研究.海峡药学,2007,19(2):52. [18]张德迎,何大维,魏光辉,等.叶下株提取物对盐酸氮芥损伤睾丸组织N-钙粘蛋白表达的保护作用.中华男科学杂志,2008,14(5):396. 临床试验: [1] 朱永昌.叶下珠复方胶囊联合胸腺肽α1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抗感染药学,2005,2(4):165~166. [2] 严军,刘秀其,杜明,等.干扰素-α联合叶下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观察.实用肝脏病杂志,2008,11(1):37~38. [3] 张建军,盛国光,张赤志,等.叶下珠胶囊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中西医结合肝病杂志,2002,12(6):326~328. [4] 盖欣,桓树学,杨文东,等.叶下珠序贯治疗拉米夫定耐药性乙型肝炎的临床研究.山东医药,2005,45(5):32~34. [5] 黄远媛.叶下珠汤治疗乙肝肝纤维化50例临床观察.中国中医药信息杂志,2003,10(9):55~56. [6] 宋允胜,郑步平,孙江伟,等.叶下珠肝片治疗脂肪肝34例临床疗效观察.山东中医,1999,39(6):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