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头花蓼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头花蓼
【拼音名称】 Touhualiao  
【英文名称】 Capitate Knotweed Herb  
【拉丁名】 Polygoni Capitati Herba  
【科属分类】 蓼科
【功效分类】 利水渗湿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雷公须,水绣球,草石椒,满地红,绣球草,小红蓼,小红藤,沙滩子,石莽草。  
【来源】 为蓼科植物头花蓼Polygonum capitatumBuch.Ham. ex D. Don的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枝由根状茎丛出,匍匐或斜升,分枝紫红色,节上有柔毛或近于无毛。单叶互生;叶柄短或近无柄,柄基耳状抱茎;托叶膜质,鞘状,被长柔毛;叶片卵形或椭圆形,长1.53cm,宽12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全缘,有缘毛,边缘叶脉常带红色。花序头状,单生或2个着生于枝的顶端,花序梗具腺毛;花小,淡红色,花被5深裂,裂片椭圆形,先端略钝;雄蕊8个,基部有黄绿色腺体;于房上位,花柱上部3深裂,柱头球形。瘦果卵形,有3棱,包干宿存花被内;黑色,光泽。

 
【分布】 分布于我国云南、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东、广西等地。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茎圆柱形,红褐色,节处略膨大并有柔毛,断面中空。叶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呈椭圆形,长1.5~3cm,宽l2cm先端钝尖,基部楔形,全缘,具红色缘毛,上面绿色,常有人字形红晕,下面绿色带紫红色,两面均被褐色疏柔毛;叶柄短或近无柄;托叶筒状,膜质,基有草质耳状片。花序头状,顶生或腋生;花被5裂;雄蕊8。瘦果卵形,具3棱,黑色。气微,味微苦、涩。

 
【生态学】 生于海拔450~4600米的林中、路边、溪边、石山坡、河边灌丛等处。  
【化学成分】

本品含苯甲醛(benzaldehyde),乙酸(aceticacid)24-羟基二十四烷-3-(24-hydroxytetracosanone-3)29-羟基二十九烷-3-(29-hydroxynonacosanane-3-o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没食子酸(gallic acid)[1],槲皮素(quercetin),槲皮苷(quercitrin),陆地棉苷(hirsutine),槲皮素-3-O-(2′′-没食子酰基)-鼠李糖苷[quercetin-3-O-(2′′-galloyl)-rhamnoside][2]3′,4′-亚甲二氧基-3,5,6,7,8,5′-六甲氧基黄酮(3′,4′-methylenedioxy-3,5,6,7,8,5′-hexamethoxyflavone)[3],水溶性部分有 PKCaMgFe[4]l-辛烯-3-(1-octen-3-o1)[5]

 
【药理作用】

1.抗菌:头花蓼水提物明显减少大肠杆菌造成大鼠肾盂肾炎尿中白细胞和尿隐血,明显降低大肠杆菌感染小鼠的死亡率;给药后的动物尿液在体外仍能明显地抑制大肠杆菌的生长[1]。头花蓼对淋病球菌有抑菌活性,其最小抑菌浓度范围为832g/L,平均值为11.2g/L[2]

2.降温:头花蓼水提物能明显降低伤寒、副伤寒菌引起的体温上升,但对体温正常的家兔没有降温作用[1]

3.抗炎:头花蓼能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肿胀[3]

 
【临床试验】

治疗宫颈糜烂:将116例确诊病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58例,每晚睡前将奥平栓栓置于阴道后穹窿处,每次1粒,隔日一次;加用加替沙星,热淋清颗粒(主要成份为头花蓼)。对照组58例,只使用奥平栓治疗,方法同上。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97%,对照组有效率为76%P<0.05[1]

 
【药性】 味苦、辛,性凉。  
【功效与主治】 清热利湿,活血止痛。主治痢疾,肾盂肾炎,膀胱炎、尿路结石,风湿痛,跌打损伤,疮疡,湿疹。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水洗,或敷膏涂。  
【使用注意】

孕妇及无实热者忌用。

 
【传统用法】

1.疮疡,麻风溃烂:石莽草500g,九里明150g。爬山虎150g,桉树叶150g,水煎成膏,加梅片6g搅匀,涂患处,每日1次。

2.烂疮:石莽草、爬山虎、九里明各适量,水煎,洗患处。

3.痢疾:石莽草60g,水煎,每日分2次服。(13方出自《广西中草药》)

4.跌打瘀肿:石莽草打烂,酒炒外敷。

5.风湿痛:石莽草煎水熏洗。(45方出自《广西中药志》)

6.肾盂肾炎,尿道结石,跌打损伤:头花蓼1530g,煎服。(《云南中草药选》)

 
【毒理学】  
【制剂】

热淋清颗粒 主要由头花蓼组成。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吴西居,王德仁.石莽草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5,(4):5.

[2]李勇军,王永林.头花蓼黄酮类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0,35(5):300.

[3]GaoLM,Wei XM,Zheng SZ.A novel flavone from polygonum capitatum Ham ex D.Don.IndianJournal of chemistry,2001,40(6):531.

[4]许乾丽,江维克.头花蓼及其单制剂的宏量和微量元素.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1,18(1):36.

[5]高玉琼,代泽琴,刘建华,.头花蓼挥发性成分研究.生物技术,2005,15(3):55.

药理作用:

[1]任光友,常凤岗,卢素琳,.石莽草的药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5,20 (2):107.

[2]徐英春,张小江,谢秀丽,.热淋清颗粒对淋病奈瑟球菌体外抑菌活性的研究.临床泌尿外科杂志,2001,16 (6):287.

[3]刘明,罗春丽,张永萍,.头花蓼、飞龙掌血的镇痛抗炎及利尿作用研究.贵州医药,2007,31 (4):370.

临床试验:

[1]黎俊华,胡琼,刘东屏.中西医结合治疗宫颈糜烂58.陕西中医,2006,27(10):117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