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油桐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油桐
【拼音名称】 Youtong  
【英文名称】 Tungoiltree Lea  
【拉丁名】 Verniciae Fordii Folium  
【科属分类】 大戟科
【功效分类】 消食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桐油树子,高桐子,油桐果  
【来源】 为大戟科植物油桐Aleurites fordii Hemsl.的叶。  
【植物形态】

多年生落叶乔木。枝粗壮,无毛,皮孔灰色。单叶互生;叶柄顶端有2红紫色腺体;叶片革质,卵状心形,长515cm,宽314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截形,全缘,有时3浅裂,幼叶被锈色短柔毛,后近于无毛,绿色有光泽。花先叶开放,排列于枝端成短圆锥花序;单性,雌雄同株;萼不规则,23裂;花瓣5,白色,基部具橙红色的斑点与条纹;雄花具雄蕊820,排列成2轮,上端分离,且在花芽中弯曲;雌花子房35室,花柱2裂。核果近球形。种子具厚壳状种皮。

 
【分布】 四川、贵州、湖南、湖北为中国生产桐油的四大省份,四川的桐油产量占全国首位。  
【采集加工】 夏秋采摘,晒干。  
【药材性状】

干燥叶多卷曲或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阔卵形或卵状圆形,长815cm,宽312cm,基部心形,稀为截形,靠叶柄两侧可见2枚紫黑色腺点,边缘全缘,稀有不明显3浅裂,顶端尖或突尖,表面绿褐色,背面色较浅,有长412 cm的叶柄。气微,味淡。

 
【生态学】 油桐喜光。喜温暖 ,忌严寒 。冬季短暂的低温(8~-10)有利于油桐发育 ,但长期处在-10以下会引起冻害。适生于缓坡及向阳谷地,盆地及河床两岸台地。富含腐殖质、土层深厚、排水良好、中性至微酸性沙质壤土最适油桐生长。  
【化学成分】

叶、根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槲皮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quercetin-3

-O-β-D-rhamnopyranoside),杨梅素-3-O-α-L-吡喃鼠李糖苷(myricetin-3-O-α-L-rhamnopyranoside),羽扇豆醇(lupeol),白桦酸(betulic acid)和齐墩果酸(oleanolic acid)[1];种子主要成分为桐酸(eleostearic acid),异桐酸(isoeleostearic acid)及油酸(oleic acid)的甘油酯[2]  
【药理作用】

种子成分桐酸,对胃肠道具有强大的刺激作用,引起恶心、呕吐和腹泻。吸收入血后,经肾脏排泄,故可损害肾脏,引起肾病。此外,还可损害肝、脾及神经。对肝病患者可使其症状加重,肝功能恶化[1]

 
【临床试验】

1.流行性腮腺炎:取石膏500g,研成细粉,加适量桐油搅拌成糊剂涂敷患处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5例,根据病情轻重每日换药13次,疗程最短者4天,最长者15天,平均9.7天。结果:痊愈54例,占51.43%;好转7例,占6.67%;无效44例,占41.9% [1]

2.急性乳腺炎:取桐油、石膏适量,先将石膏研成细粉,按310的比例调为糊状,然后用温水把局部皮肤洗净擦干,将药物直接涂于患处(面积要略大于肿块),外以纱布贴盖固定治疗乳腺炎急性期尚未成脓240例,每日2次,重复使用时,应先将原来药物洗去再行外敷,直至肿消病愈。结果:痊愈218例,占90.8%;好转19例,占7.9%;无效3例,占1.3%。总有效率为98.7%[2]

3.静脉炎:治疗组以30%生桐油与70%生石膏混合拌成油膏,调匀后涂于4层纱布上(厚度0.20.4cm),将涂药纱布敷贴于病变部位(面积稍大于红肿边缘)胶布固定,治疗静脉炎,每日1次。对照组以50%硫酸镁溶液浸湿4层纱布,外敷于病变局部,再用湿热毛巾覆盖,每次20min,每日34次。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经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提示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3]

4.扁平疣:用注射针头或小刀将疣的表面轻轻挑刮,去掉表皮白屑,略带血迹,随将桐油涂至疣面,任其自然干涸结痂,自行脱落。如患处脱落后,仍有部分疣组织未脱落净者,再继续涂药12次,以愈为度,治疗扁平疣100例。结果:1次涂药治愈18例,2次治愈31例,3次治愈42例,好转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8%,无效率2%。未见有其它副作用[4]

5.癌症化疗药物外渗:0.25%普鲁卡因25mL加地塞米松针5mg封闭患部后,30%桐油石膏(石膏、生桐油,混合成糊状)敷于局部,6小时更换观察1(待局部肿胀、疼痛明显减轻,局部组织变软停止外敷),在局部外敷处理的同时口服强力脉痔灵片(每次2片,每日2次,直至局部症状消失为止)治疗癌症化疗药物外渗32例(胃癌16例,结肠癌8例,乳腺癌5例,肺癌3例)。结果:较轻16例在48h内肿胀、疼痛明显减轻或消失;中度101周内肿胀消退,症状消失;较重6例在714日局部肿胀明显消退,局部疼痛明显减轻,1个月内痊愈。32例无一例发生局部感染和坏死[5]

6.膝关节滑膜炎:观察组用桐油石膏(煅石膏和桐油调成糊状)敷贴于患部,固定,每日更换1次,7天为1个疗程。对照组口服扶他林片剂、手法按摩和石膏托固定,7天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2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效果比较,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1[6]  
【药性】 味甘、微辛,性寒;有大毒。  
【功效与主治】 吐风痰,消肿毒,利二便。主治风痰喉痹,痰火瘰疬,食积腹胀,二便不利,丹毒,疥癣,烫伤,寻常疣。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2枚;或磨水;或捣烂冲服。外用适量,研末敷;或捣敷;或磨水涂。  
【使用注意】 孕妇禁服。  
【传统用法】

1.丹毒:鲜油桐叶捣烂,敷患处。或拧取自然汁搽患处。(《河南中草药手册》)

2.痈肿:油桐叶捣烂外敷。

3.漆疮:油桐叶煎水洗。(23方出自《陕西中草药》)

4.疥癣鲜:油桐叶捣烂绞汁敷抹。

5.烫伤:鲜油桐叶捣烂绞汁,调冬蜜敷抹患处。(45方出自《福建民间草药》)

6.刀伤出血:油桐树嫩叶适量,炕干研末,撒伤处。(《贵州草药》)

7.五心潮热,或产后恶露不止:桐油树嫩叶适量,晒干,用童便浸一夜,再晒干研末。每次39,开水吞服。(《贵州草药》)

8.肠炎,细菌性痢疾,阿米巴痢疾:油桐叶45g。水浓煎,分2次服。(《浙江民间常用草药》)  
【毒理学】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曹晖,肖艳华,王绍云.油桐叶和根化学成分的研究.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33(2):30.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861(3675).

药理作用:

[1]郭晓庄.有毒中草药大辞典,1.天津科技翻译出版社公司出版,1992:346.

临床试验:

[1] 张宏.桐油石膏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105例疗效观察.山西中医,1997,135:44.

[2] 赵云志.桐油石膏外敷治疗急性乳腺炎240.中医外治杂志,19973:20.

[3] 莫美娟.桐油石膏治疗静脉炎的效果观察.护理学杂志,2000,154:237.

[4] 秦显志.桐油治疗扁平疣100例疗效观察.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3,192:113.

[5] 孙理信.桐油石膏加强力脉痔灵治疗化疗药物外渗的体会.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7:939.

[6] 杨晓玲.桐油石膏治疗膝关节滑膜炎的效果观察.实用医技杂志(旬刊),2007,148:1029.

毒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