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鸭跖草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鸭跖草
【拼音名称】 Yazhicao  
【英文名称】 Common Dayflower Herb  
【拉丁名】 Commelinae Communis Herba  
【科属分类】 鸭跖草科
【功效分类】 清热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鸡舌草,鼻斫草,碧竹子,青耳环花,碧蟾蜍,竹叶草,鸭脚草,耳环草。  
【来源】 为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Commelina communis Linn.的全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草本。多有须根。茎多分枝,具纵棱,基部葡萄,上部直立,仅叶鞘及茎上部被短毛。单叶互生,无柄或近无柄;叶片卵圆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410cm,宽13cm,先端渐尖,基部下延成膜质鞘,抱茎,有白色缘毛,全缘。总苞片佛焰苞状,与叶对生,心形,稍镰刀状弯曲,先端短急尖,边缘常有硬毛。聚伞花序生于枝上部者,花34朵,具短梗,生于枝最下部者,有花1朵;萼片3,卵形,膜质;花瓣3,深蓝色,较小的1片卵形,较大的2片近圆形,有长爪;雄蕊6,能育者3枚,不育者3枚,先端蝴蝶状;雌蕊1,子房上位,卵形,花柱丝状而长。蒴果椭圆形, 2室,2瓣裂,每室种子2颗。种子表面凹凸不平,具白色小点。  
【分布】

分布于全国大部分地区。

 
【采集加工】 67月花期采收全草,鲜用或阴干。  
【药材性状】 全草长至60cm,黄绿色,老茎略呈方形,表面光滑,具数条纵棱,直径约2mm,节膨大,基部节上常有须根;断面坚实,中部有髓。叶互生,皱缩成团,质薄脆,易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状披针形或披针形,长39cm,宽13cm,先端尖,全缘,基部下延成膜质鞘,抱茎,叶脉平行。聚伞花序,总苞心状卵形,折合状,边缘不相连;花多脱落,萼片膜质,花瓣蓝黑色。气微,味甘、淡。  
【生态学】 生于路旁田边、河岸、宅旁、山坡及林缘阴湿处。  
【化学成分】

全草含左旋-黑麦草内酯(loliolide),无羁萜(friedelin),β-谷甾醇(β-sitosterol)。对-羟基桂皮酸(p-hydroxy-cinnamic acid),胡萝卜苷(daucosterol)和D-甘露醇(D-mannose)及正三十烷醇(n-triacontanol[1]

地上部分含生物碱:1-甲氧羰基-β-咔啉(1-carbomethoxy-β-carboline),哈尔满(harman)及去甲哈尔满(norharman [1]

花瓣含花色苷(anthocyanin),鸭跖黄酮苷(flavocommelin),丙二酸单酰基--香豆酰飞燕草苷(malonylawobanin)及鸭跖兰素(commelinin[1]2,5-二羟甲基-3,4-二羟基吡咯烷(2,5-bis-hydroxymethy1-3,4-dihydroxypyrrolidine),1-脱氧野尻霉素(1-deoxynojirimycin),α-高野尻霉素(α-homonojirimycin),7-O-β-D-吡喃葡萄糖基-α-高野尻霉素(7-O-β-D-glucopyranosyl-α-homonojirimycin[2]等。

 
【药理作用】

1.抑制血糖:鸭跖草甲醇提物具有抑制α-葡糖苷酶的作用 [1]。鸭跖草科植物鸭跖草变种(Commelina communis var hortensis)中的成分,1-脱氧野尻霉素(DNJ)和(ZR,3R,4R,SR2,5-二羟甲基3,4-二羟基吡咯烷(DMDP)有很强的抑制a-葡糖苷酶的活性。2种植物的提取物和生药粉末均有显著抑制血糖升高的作用[2]

2.抗氧化:鸭跖草乙酸乙酯萃取物(EAF)有很强的清除二苯基苦基苯肼(DPPH)自由基、羟自由基和最强的还原能力,且其清除能力与浓度成量效关系。同时还证明了鸭跖草含有丰富的抗氧化物质,其提取物可作为一种高效价廉的天然的抗氧化剂用于食品工业[3]

3.抑菌:鸭跖草乙酸乙酯提取部分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和伤寒杆菌的最低抑菌浓度均为104μg/ml[4]。鸭跖草对志贺氏痢疾杆菌、枯草杆菌、大肠杆菌等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分别为12561128164,最低杀菌浓度分别为1128164132[5]。鸭跖草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念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为250g/L,对白色葡萄球菌和溶血性链球菌MIC500g/L [6]

4.止咳:鸭跖草石油醚和甲醇部分对喷氨水气雾造成小白鼠咳嗽反应有止咳作用[4]

5.镇痛:鸭跖草给药后1小时对热板法小鼠有镇痛作用[6]

6.抗炎:鸭跖草能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廓炎症,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抑制率为41.18%[6]

 
【临床试验】

1.急性扁桃体炎:取鸭跖草鲜品60g(干品30g)浓煎去渣,加冰糖30g,凉后服用,l3次。吞咽困难者用鲜全草绞汁调米醋少许,频频咽下。治疗112例,2天内均治愈,治愈率为100%[1]

2.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药用鸭跖草全草3060g,水煎服,l2次,1520天为1疗程。治疗100例,平均住院时间42.5天,均达临床治愈标准。恶心、巩膜黄染消失较快,其次是乏力、肝脾肿大恢复正常。肝功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黄疸指数15,37天,麝浊30.5天,谷丙转氨酶23.3[2]

3.治疗麦粒肿:取新鲜鸭跖草一把,清水洗净后在酒精灯上烘烤一端,另一端即流出清亮的液汁,收取备用。患者将药汁滴入眼内12滴,1天滴34次,一般23天内即痊愈、治疗麦粒肿数余例,收效甚佳[3]

4.治疗丹毒:鲜鸭跖草叶50片,食醋500ml。将叶片置食醋中浸泡1h后,用叶片外敷患处,将病灶全部敷罩,干后更换,每日换46次,至愈为止。有并发症者,配合内服药。治疗86例丹毒,12天治愈34例,34天治愈44例,5~6天治愈8[4]

 
【药性】 味甘、淡,性寒。归肺、胃、膀胱经。  
【功效与主治】 疏散风热,清热解毒,利水消肿。主治风热感冒,热病发热,咽喉肿痛,水肿,小便热淋涩,痈肿疔毒。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鲜品60-9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敷。  
【使用注意】 脾胃虚寒者慎服。  
【传统用法】

1.痈肿疮毒、毒蛇咬伤:鸭跖草、野菊花、马牙半技各30g,田基黄15g,甘草6g。水煎服。

2.外感发热,咽喉肿痛:鸭跖草30g,柴胡、黄芩各12g,银花藤、千里光25g,甘草6g。水煎服。(12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79)

3.流行性感冒:鸭跖草30g,紫苏、马兰根、竹叶、麦冬各9g,豆豉15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4.上感高热及水痘:鸭跖草30g,贯众15g,黄芩15g,射干9g,板蓝根30g。每日1剂,水煎服。(《新中医》1983(6)35)

5.高热惊厥:鸭跖草60g,钩藤6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6.流行性腮腺炎:鲜鸭跖草50g,板蓝根15g,紫金牛6g,水煎服;另用鲜草适量,捣烂外敷肿处。(《浙南本草新编》)

7.高血压:鸭跖草30g,蚕豆花9g。水煎当茶饮。

8.黄疸型肝炎:鸭跖草120g,猪瘦肉60g。水炖,服汤食肉,每日1剂。

9.水肿、热淋:鸭跖草3060g,车前草30g,天胡荽15g。水煎服。白糖为引。(79方出自《江西草药》)

10.小便不通:竹鸡草一两,车前草一两。捣汁入蜜少许,空心服之。(《濒湖集简方》)

 
【毒理学】 鸭跖草水煎液小鼠灌胃的最大耐受量大于80 g/kg[1]  
【制剂】

1.鸭跖革眼膏:由鸭跖草流浸膏,羊毛脂,凡士林组成。

2.炎宁颗粒 :由鹿茸草、白花蛇舌草、鸭跖草组成。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3:299(7362).

[2]王国平,邓关勇,周光雄.鸭跖草中α-糖苷酶抑制活性多羟基生物碱类成分的ESIMS检识.中药材,2007,30(2):157.

药理作用 :

[1]吕燕宁.鸭跖草中的α-葡糖苷酶抑制剂.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22(6):338-339.

[2]张贵峰.鸭跖草变种中的成分及其抗高血糖活性.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25(2):124.

[3]黄海兰,王国明,李增新,.鸭跖草抗氧化成分提取及其活性研究.食品科学,2008,29(9):55-58.

[4]唐祥怡,周茉华.张执候,.鸭跖草的有效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4,19(5):297 -298+321.

[5]万京华.章晓联,新善禄.鸭跖草的抑菌作用研究.公共卫生及预防医学,2005,16(1):25-27.

[6]吕贻胜,李素琴.丁瑞梅. 鸭趾草药理学研究.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5,30(3):244 -245.临床试验 :

[1]郑培銮.鸭跖草治疗急性扁桃体炎112例效果观察.时珍国药研究,1993,4(2):10. [2]姜树檀.鸭跖草治疗急性病毒性肝炎100.浙江中医杂志,1985,20(2):61.

[3]郭光友.鸭跖草治疗麦粒肿.山东中医杂志,1990,9(6):48.

[4]姚义生.外敷鸭跖草治疗丹毒.赤脚医生杂志,1975,(5):37.

毒理学:

[1]吕贻胜,.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5,30(3):2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