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肾蕨 | |
【拼音名称】 | Shenjue | |
【英文名称】 | Tuberous Sword Fern Herb | |
【拉丁名】 | Nephrolepis Auriculatae Herba | |
【科属分类】 | 肾蕨科 | |
【功效分类】 | 利水渗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天鹅抱蛋,蕨薯,凤凰草,圆蕨,凤凰蕨 | |
【来源】 | 为肾蕨科植物肾蕨Nephrolepis auriculata (L.) Trimen的全草。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茎近直立,有直立的主轴及从主轴向四面生长的长匍匐茎,并从匍匐茎的短枝上生出圆形肉质块茎,主轴与根茎上密被钻状披针形鳞片,匍匐茎、叶柄和叶轴疏生钻形鳞片。叶簇生;叶片草质,光滑无毛,披针形,长30~70cm,3~5cm,基部渐变狭,一回羽状;羽片无柄,互生,以关节着生于叶轴,似镰状而钝,基部下侧呈心形,上侧呈耳形,常覆盖于叶轴上,边缘有浅齿。孢子囊群生于每组侧脉的上侧小脉先端;囊群盖肾形。 |
|
【分布】 | 中国福建、广东、台湾、广西、云南等南方诸省区都有野生分布。 |
|
【采集加工】 | 全年均可挖取块茎,刮去鳞片,洗净,鲜用或晒干。或夏、秋季采取或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 |
【药材性状】 | 块茎球形或扁圆形;表面密生黄棕色绒毛状鳞片,可见自根茎脱落后的圆形疤痕,除去鳞片后表面显亮黄色,有明显的不规则皱纹;质坚硬。叶簇生,叶柄略扭曲,下部有亮棕色鳞片;叶轴棕黄色,叶片常皱缩,展平后呈线状披针形,长30~60cm,宽3~5cm,一回羽状分裂;羽片无柄,披针形,长约2cm,宽约6mm,边缘有疏浅钝齿;两边的侧脉先端各有1行孢子囊群。气微,味苦。 |
|
【生态学】 | 常地生和附生于溪边林下的石缝中和树干上。喜温暖潮润和半阴的地方。 |
|
【化学成分】 | 本品全草含有24-甲基胆甾醇(24-methylcholest),24(α)-乙基胆甾醇[24(α)-ethylcholesterol],24-乙基胆甾醇-5,22-二烯醇(24-ethylcholest-5,22-dienol)和胆甾醇(cholesterol)及痕量24-甲基胆甾醇-5,22-二烯醇(24-methylcholest-5,22-dienol)。地上部分还含红杉醇(sequoyitol)。块根中含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羊齿-9(11)-烯[bracken-9(11)-ene],里白烯(diploptene),β-谷甾醇-β-D-葡萄糖苷(β- sitosterol-β-D-glucoside),β-谷甾醇棕榈酸酯(β-sitosterol -palmitate)和环鸦片甾烯醇(cyclolaudenol)[1]。 |
|
【药理作用】 | ||
【临床试验】 | ||
【药性】 | 味甘、淡、微涩,性凉。归肺、肝、脾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止咳,利湿通淋,消肿解毒。主治黄疸,淋浊,痢疾,小便涩痛,感冒发热,肺热咳嗽,泄泻,带下,疝气,乳痈,瘰疬,烫伤,刀伤,淋巴结炎,体癣,睾丸炎。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鲜全草或根茎捣敷。 |
|
【使用注意】 | 服药期间忌吃酸、辣、萝卜等食物。 |
|
【传统用法】 |
1. 乳房肿痛:肾蕨嫩叶。捣绒,敷。(《四川中药志》1962年) 2. 蜈蚣咬伤:肾蕨配红薯叶,加糖,捣烂外敷。(南药《中草药学》) 3. 中耳炎:鲜肾蕨块茎适量。捣烂绞汁,取汁滴耳内。(《福建药物志》) 4. 发热:肾蕨5枚。水煎服。(《湖南药物志》) 5. 肺热咳嗽,小儿积热:肾蕨块茎9~15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6. 湿热腹泻:肾蕨60g。捣烂冲开水,去渣服。(《湖南药物志》) 7. 湿热黄疸:肾蕨干全草15~30g。水煎服。(《福建中草药》). 8. 淋浊:肾蕨 (干的)15g,杉树尖21个,夏枯草15g。野萝卜菜12g。煎水兑白糖服。(《贵州民间药物》) 9. 痢疾:肾蕨浸醋。每日服2次,每次服10个。(《湖南药物志》) 10. 睾丸炎:肾蕨鲜块茎30g,广木香、南五味子根各9g。水煎服。或用肾蕨块茎、薛荔果各l5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
|
【毒理学】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