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五倍子 | |
【拼音名称】 | Wubeizi | |
【英文名称】 | Chinese Nut-gall | |
【拉丁名】 | Galla Chinensis | |
【科属分类】 | 绵蚜科 | |
【功效分类】 | 收涩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别名】 | 百虫仓,文蛤,木附子,漆倍子,乌盐泡。 | |
【来源】 | 为棉蚜科昆虫五倍子蚜Melaphis chinensis Mill.寄生于盐肤木等上形成的虫瘿。 |
|
【植物形态】 | 成虫有无翅型及有翅型两种。有翅型成虫均为雌虫,全体灰黑色,长约 |
|
【分布】 | 我国五倍子的主要产地集中分布于秦岭、大巴山、武当山、巫山、武陵山、峨眉山、大娄山、大凉山等山区和丘陵地带。角倍类五倍子主产于贵州遵义、道真、湄潭、习水、务川、石阡、印江、思南、镇远、施秉、室安、福泉;四川酉阳、涪陵、大竹、峨眉、武隆、南川、点江、绵竹;湖北利川、宣恩、恩施、来凤、咸丰、鹤峰、建始、巴东、长阳;湖南桑植、大庸、龙山、永顺、慈利、晃县;云南盐津、彝良、昭通;广西龙胜、桂林、柳州。肚倍类五倍子主产于湖北竹山、房县、竹溪、均县;陕西西乡、洋县、城固、旬阳、白河、安康;江西等地方。
|
|
【采集加工】 | 角倍类于8月间,肚倍类于5月间采收,摘下后用沸水煮3~5分钟或蒸至表面显紫灰色,以杀死内部的蚜虫,晒干或阴干。 |
|
【药材性状】 | 菱形、卵圆形或纺锤形,长3~8cm,直径2~5cm,具有不规则的角状分枝。表面灰黄色或淡黄棕色,被灰白色软滑短柔毛。质硬脆,破碎后中空,断面角质状,有光泽,倍壁厚1~2mm,内壁平滑,有多数黑褐色死蚜虫、黑色粉末状蚜虫卵及排泄物附着于内壁上,并时有1~2对游离于角倍中的白色丝团,丝团表面又附有多数蚜虫尸体,内壁上附有白色粉霜状或结晶状的蜡样物。气特异,味涩。 |
|
【生态学】 | 五倍子是倍蚜虫寄生在寄主漆树科植物叶组织内形成的虫瘿长大而成的,盐肤木(五倍子树)是否结倍或产倍多少,关键就在于有无倍蚜虫的产生。1、生于海拔350-2300m的石灰山灌丛、疏林中。2、生于海拔900-2500m白山坡疏林或灌丛中。3、生于海拔460-3000m的石灰山灌丛或密林中。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五倍子鞣质。还含脂肪酸:癸酸(capr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r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又含鞣酸(tannic acid),没食子酸[1]。 |
|
【药理作用】 |
1.收敛作用:五倍子含五倍子鞣质50-80%,其中鞣酸对皮肤、粘膜及溃疡的组织蛋白质产生凝固,造成一层被膜而呈现收敛、止血、渗出减少、抗炎、止痛等作用,也可由于收敛减轻肠道炎症而止泻[1,2]。 2.抗菌:100%五倍子煎液和20 %五倍子煎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肺炎链球菌及伤寒、副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炭疽杆菌、白喉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明显抗菌作用[3]。五倍子煎剂(1:1000)对接种于鸡胚的流感甲型PR8株病毒有抑制作用[4]。其抗菌作用与其所含鞣酸有关外,尚含有其他成分。 3.杀精:10%五倍子甘油溶液1:1体外有杀精子作用。其制剂五倍子甘油海绵可作为屏障或避孕[5]。 4.抗肿瘤:五倍子 5.降糖:200~100mg/kg五倍子油对实验性肥胖及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有明显的改善作用[7]。 6.其他:口服五倍子鞣酸能抑制体内亚硝胺生成和对抗亚硝酸钠合并氨基比林引起的小鼠谷丙转氨酶升高。20μg/ml有清除+OH对红细胞膜乙酸胆碱酯酶损伤的作用[8]。
|
|
【临床试验】 | 婴幼儿腹泻:用五倍子散(五倍子,生姜,吴茱萸,白胡椒,葱白等)敷脐,每日换药1次,必要时配合静脉输液,口服肠腹康、维生素C等。共治疗45例。结果:治愈34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治疗7d~l0d,治愈10例,1例10次以上,一般3~7次基本痊愈[1]。 |
|
【药性】 | 酸、涩,寒。归肺、大肠、肾经。 |
|
【功效与主治】 | 敛肺降火,涩肠止泻,敛汗止血,收湿敛疮。主治肺虚久咳,肺热痰嗽,久泻久痢,盗汗,便血痔血,外伤出血,痈肿疮毒,皮肤湿烂。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9g;入丸散服,每次1~ |
|
【使用注意】 | 外感风寒或肺有实热之咳嗽,以及积滞未尽之泻痢禁服。 |
|
【传统用法】 |
1.鼻出血 五倍子末吹之,仍以末同新绵灰等分,米饮服三钱。(《纲目》) 2.自汗,盗汗 五倍子研末,津调填脐中,缚定一夜即止也。又方,治寐中盗汗:五倍子末、荞麦面等分,水和作饼,偎熟。夜卧待饥时,干吃二三个,勿饮茶水,甚妙。(《纲目》引《集灵方》) 3.泻痢不止 五倍子一两,半生半烧,为末,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红痢烧酒下,白痢水酒下,水泄米汤下。(《纲目》) 4.脱肛不收 五倍子、百草霜等分,为末,醋熬成膏,鹅翎敷上,即入。(《普济方》) 5.虚劳遗浊 五倍子一斤,白获荃四两,龙骨二两。为末,水糊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食前用盐汤送下,日三服。(《局方》秘传玉锁丹)
|
|
【毒理学】 |
小鼠皮下注射五倍子鞣质1.875mg/kg,3天内死亡率为76.6%,药后3次明显升高血清ALT含量。肝脏组织形态检查,可见大部分肝细胞坏死及变性[1]。 |
|
【制剂】 |
1.京万红:由五倍子、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地榆、槐米、半边莲、金银花、紫草、苦参、胡黄连、白蔹、地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血竭、赤芍、木鳖子、土鳖虫、穿山甲、乳香、没药、木瓜、罂粟壳、棕榈、血余炭、白芷、苍术、冰片组成。 2.紫金锭(散):由麝香、山慈菇、雄黄、红大戟、千金子霜、五倍子、朱砂组成。 3.痰咳净片:由桔梗、远志、苦杏仁、冰片、五倍子、炙甘草、咖啡因组成。 4.消渴平片:由黄芪、天花粉、人参、葛根、天冬、黄连、知母、枸杞子、沙苑子、五倍子、五味子、丹参组成。 5.滴耳油:由黄柏、冰片、五倍子、薄荷油、核桃油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2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523. 药理作用: [1]Sollmann T,A.Manual of Plarmacology 8Ed,1957:158. [2]广州中山医学院.中药临床应用.第1版.广州:广东人民出版社,1975:426. [3]刘国廉,陈福强,杨熙文.五倍子中药对某些致病菌的抗菌作用.中华医学杂志,1965,51(4):245. [4]上海市卫生防疫站,上海医药工业研究所药物制剂研究室.中药对“流感病毒”作用的研究报告.上海中医药杂志,1960,(2):22. [5]严俊章,张秉莲.五倍子制剂屏障式避孕的初步研究.青海医学,1984,(3):7-9. [6]徐建国,任连生,马俊英,等.302种传统治癌中草药水提液对HL-60细胞的诱导分化及细胞毒作用.山西医药杂志,1991,20(02):82-83. [7] 杨奎,唐灿.五倍子油对实验性肥胖及糖尿病大鼠胰岛素抵抗的影响.第六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实验医学学术研讨会,2002:161-166. [8]傅乃武,黄磊,全兰萍,等.鞣酸对抗TPA和香烟烟雾凝聚物对人白细胞DNA的损伤及其抗氧化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1991,13(05):347-352.临床试验: [1] 陈玉霞.复方五倍子散治疗婴幼儿腹泻45例.陕西中医,2008,29(3):330. 毒理学: [1]中国人民解放军59171部队学习组,等.新医药学杂志,1977,(12):5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