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椿白皮 | |
【拼音名称】 | Chunbaipi | |
【英文名称】 | Chinese Toona Bark | |
【拉丁名】 | Cortex Toonae Sinensis | |
【科属分类】 | 楝科 | |
【功效分类】 | 收涩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香椿皮、椿 皮、春颠皮, | |
【来源】 | 为楝科植物香椿Toona sinensis(A.Juss.)Roem.的树皮。
|
|
【植物形态】 | 乔木,高达16米。 树皮赭褐色,成片状剥落;小枝幼时具柔毛。 双数羽状复叶互生,长25~50厘米,有特殊气味;具小叶10~22,对生或近对生,具短柄;长圆形至披针状长圆形,长8~15厘米,基部偏斜,圆或阔楔形,先端尖,全缘或有稀疏锯齿,上面深绿色,无毛,下面色淡,叶脉或脉间有长束毛;叶柄红色,基部肥大。圆锥花序顶生;花萼短小,5裂;花瓣5,白色,卵状椭圆形;退化雄蕊5,与5枚发育雄蕊互生;子房上位,5室,花盘远较子房为短。蒴果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5厘米,顶端开裂为5瓣。种子椭圆形有翅。花期5~6月。果期9月。 | |
【分布】 | 分布于中国江西、湖北、湖南、四川、云南。 |
|
【采集加工】 | 全年均可采,干皮可从树上剥下,鲜用或晒干;根皮须先将树根挖出,刮去外面黑皮,以木捶轻捶之,使皮部与木质部分离,再行剥取,并宜仰面晒干,以免发霉发黑,亦可鲜用。 |
|
【药材性状】 | 品根皮呈不整齐的片状或卷片状,长宽不一,厚0.3~lcm。外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粗糙,有多数突起的纵向皮孔及不规则纵、横裂纹,除去粗皮者显黄白色;内表面淡黄色,较平坦,密布梭形小孔或小点。质硬而脆,断面外层颗粒性,内层纤维性。气微,味苦。干皮呈不规则板片状,大小不一,厚0.5~2cm。外表面灰黑色,极粗糙,有深裂。 |
|
【生态学】 | 生于海拔1700-2500m的路旁、沟边杂木林或灌丛中。喜温暖湿润气候,耐高温、耐严寒、耐旱、耐盐碱,不耐荫蔽、潮湿。以阳光充足、土层深厚、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或壤土栽培为宜。 | |
【化学成分】 | 【黄酮类化学成分】树皮:含槲皮素,槲皮素-3-O-β-D葡萄糖苷,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杨梅素和杨梅苷 [1];叶:含6,7,8,2,-四甲氧基-5,6′-二羟基黄酮,5,7-二羟基-8-甲氧基黄酮,山柰酚,槲皮素-3-O-鼠李糖苷,槲皮素-3-O-葡萄糖苷,槲皮素[2]。 【甾体类化学成分】树皮:含β-谷甾醇 [1]。叶:含3-羟基-5,6-环氧-7-megastigmen-9-酮[2]。 【有机酸及酯类化学成分】树皮:含二十碳酸乙酯[1];叶:含没食子酸乙酯[2]。 【长链脂肪醇类化学成分】树皮:含正二十六烷醇 [1]。 【香豆素类化学成分】叶:含东莨菪素[2]。 【挥发油】嫩芽:含有二氧杂环己烷(dioxane),2-乙氧基丁烷 2-ethoxy-Butane,乙二醇单硝酸酯,2,5-二甲基唾吩,樟脑,龙脑,3,4-二甲基葵烷,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2-乙基-1-葵醇,榄香醇,2,6-二甲基-4-乙基-苯酚,6-甲基-十三烷,山油柑灵(acrophylline),雪松醇,3,6-二甲基十一烷,合金欢醇(6,10-Dodecatrien-1-ol, 3,7,11-trimethyl-2),2,7-辛二烯-1-乙酸酯,邻苯二甲酸二甲氧基乙酯(1,2-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bis(2-methoxyethyl) ester),α-蛇麻烯,β-丁香烯。种子挥发油:含醛,酮,芳香族,硫醇,多元醇,叔醇等成分[2],主要为烯类化合物,且大多数为倍半菇,主要有反-石竹烯,γ-榄香烯,榄香烯,α-长旅烯,白菖烯等。 |
|
【药理作用】 |
椿白皮对家兔离体肠管具有双向调节作用 ,并与细胞内外钙离子的水平有关。 |
|
【临床试验】 | ||
【药性】 | ||
【功效与主治】 | 具有清热燥湿,涩肠,止血,止带,杀虫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泄泻,痢疾,肠风便血,崩漏,带下,蛔虫病,丝虫病,疮癣等病症。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2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熬膏涂。 |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
【传统用法】 | ||
【毒理学】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李国成,余晓霞,廖日房.香椿树皮的化学成分分析.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6,26(8):949 [2]陈玉丽,阮志鹏,林丽珊等.香椿的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研究进展.长治医学院学报,2008,22(4):3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