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大叶钩藤 | |
【拼音名称】 | Dayegouteng | |
【英文名称】 | Uncaria.macrophylla | |
【拉丁名】 | Uncaria.macrophylla Wall | |
【科属分类】 | 茜草科 | |
【功效分类】 | 平肝息风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别名】 | 大钩丁, 双钩藤。 | |
【来源】 |
为茜草科植物大叶钩藤Uncaria.macrophyllaWall.的带钩茎枝。 |
|
【植物形态】 | 攀援状大藤本,高12~15米。小枝压扁,有褐色疏粗毛,每一节上有双钩,钩幼时亦有疏粗毛。叶革质,宽椭圆形或长椭圆形,长10~16厘米,宽6~12厘米,先端锐尖,基部。圆形或心形,上面近光滑,下面有褐黄色粗毛;托叶2裂。头状花序圆球形,单生叶腋,开花时径4~4.5厘米,花序柄长3.5~6.5厘米,有褐黄色粗毛;花淡黄色,长约1.6厘米,萼管长,5裂;花冠管状漏斗形,5裂。裂片覆瓦状排列;雄蕊5;子房下位,纺锤形,2室。蒴果有长柄,纺锤形,长1~1.5厦米,有粗毛。花期夏季。 |
|
【分布】 | 分布中国云南、广西、广东等地。 |
|
【采集加工】 | 秋、冬季采集,切段,晒干 |
|
【药材性状】 | 本品茎枝呈圆柱形或类方柱形,长2~3cm,直径0.2~0.5cm。表面红棕色至紫红色者具细纵纹,光滑无毛,黄绿色至灰褐色者有时可见白色点状皮孔,被黄褐色柔毛。多数枝节上对生两个向下弯曲的钩(不育花序梗),或仅一侧有钩,另一侧为凸起的疤痕;钩略扁或稍圆,先端细尖,基部较阔;钩基部的枝上可见叶柄脱落后的窝点状痕迹和环状的托叶痕。 质坚韧,断面黄棕色,皮部纤维性,髓部黄白色或中空。无臭,味淡。 |
|
【生态学】 | 生于灌木林或杂木林中。 |
|
【化学成分】 | 钩藤碱、异钩藤碱、乌苏酸、β-谷甾醇、 taraxerol、myricadoil等[1]。 |
|
【药理作用】 |
降压作用: |
|
【临床试验】 |
|
|
【药性】 | 甘苦,凉。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平肝,熄风镇惊。治抽搐,高血压,神经性头痛,骨髓炎。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2~5钱(不宜久煎)。 |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服。 | |
【传统用法】 |
①治小儿惊热:钩藤一两,硝石半两,甘草一分(炙微赤,锉)。上药捣细,罗为散。每服,以温水调下半钱,日三、四服。量儿大小,加减服之。(《圣惠方》延龄散) 化学成分: 叶含2-氧化吲哚类生物碱:异钩藤碱,钩藤碱,柯诺辛碱(corynoxine),柯诺辛碱(corynoxine)B。带钩茎枝叶含钩藤碱、异钩藤碱、柯诺辛因碱、异柯诺辛因碱、柯楠因碱、二氢柯楠因碱、硬毛帽柱木碱、硬毛帽柱木因碱。 |
|
【毒理学】 |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李国成,大叶钩藤根的化学成分研究,2010年广东省药师周大会论文集.360-363. 药理作用: [1]杨雅兰,阳志军,陆建林,等.大叶钩藤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血压和左心室肥厚影响的研究[J].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2009,4(11):58-6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