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板蓝根 | |
【拼音名称】 | Banlangen | |
【英文名称】 | Indigowoad Root | |
【拉丁名】 | Isatidis Radix | |
【科属分类】 | 十字花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靛青根,蓝靛根,菘蓝 | |
【来源】 | 为十字花科植物菘蓝Isatis indigotica Fort.的根。 | |
【植物形态】 | 二年生草本。光滑无毛,常被粉霜。根肥厚,近圆锥形,直径2~3cm,长20~30cm,表面土黄色,具短横纹及少数须根。基生叶莲座状,叶片长圆形至宽倒披针形,长5~15cm,宽1.5~4cm,先端钝尖,边缘全缘,或稍具浅波齿,有圆形叶耳或不明显;茎顶部叶宽条形,全缘,无柄。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在枝顶组成圆锥状;萼片4,宽卵形或宽披针形;花瓣4,黄色,宽楔形,先端近平截,边缘全缘,基部具不明显短爪;雄蕊6,4长2短;雌蕊1,子房近圆柱形,花柱界限不明显,柱头平截。短角果近长圆形,扁平,无毛,边缘具膜质翅,尤以两端的翅较宽,果瓣具中脉。种子1颗,长圆形,淡褐色。 | |
【分布】 | ||
【采集加工】 | 于10~11月采挖,带泥沙晒至半干扎把,去泥,理直后晒干。 | |
【药材性状】 | 根圆柱形,稍扭曲,长10~20cm,直径0.5~1cm。表面淡灰黄色或淡棕黄色,有纵皱纹及横生皮孔,并有支根或支根痕;根头略膨大,可见轮状排列的暗绿色或暗棕色叶柄残基、叶柄痕及密集的疣痕及密集的疣状突起。体实,质略软,折断面略平坦,皮部黄白色,约占半径的1/2~3/4,木部黄色。气微,味微甜后苦涩。 |
|
【生态学】 | 生于山地林缘较潮湿的地方。野生或栽培。适应性很强,对自然环境要求不严,喜温暖湿润气候,耐寒,忌干旱与水涝;宜栽于土层深厚、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的壤土中,忌低洼地,易乱根,故雨季注意排水。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生物碱(alkaloid)、黄酮(flavone)、蒽醌(anthraquinone)、甾体(sterides)、三萜(triterpene)等多种成分。 1.生物碱类 吲哚类生物碱如靛红(isatin)[22],靛蓝(indigotin)[22],靛苷(indoxyl-8-glucoside) [1],2,5-二羟基吲哚(2,5-dihydroxy-indole),2,3-二氢-4-羟基-2-氧-吲哚-3-乙腈(2,3-dihydro-4-hydroxy-2-oxo-indole-3-acetonitrile)[22],吲哚-3-乙腈-6-O-β-D-葡萄糖苷(indole-3-acetonitrile-6-O-β-D-glucoside)[2],羟基靛玉红(hydroxylindirubin)[3],(E)-二甲氧羟苄吲哚酮[(E)-3-(3,5-dimethoxy-4-hydroxy-benzylidene)-2-indolinone][5],依靛蓝酮(isaindigodione)[7]和(E)2-[(3′-吲哚)腈基亚甲基]-3-吲哚酮[8],靛玉红(indirubin)[10]。 喹唑酮类生物碱如色胺酮(tryptanthrin)[2],isaindigotone[3],3-羟苯基喹唑酮3-(2′-hydroxyphenyl)-4(3H)-quinazolinone[7],3-羧苯基喹唑酮3-(2′-carboxyphenyl)-4(3H)-quinazolinone,4(3H)-喹唑酮[10],2,4(1H,3H)-喹唑二酮、3-(2-苯甲酸)-4(3)喹唑酮[22]。 以及其他生物碱:依靛蓝双酮(isaindigotidione)[5],板蓝根甲素(isatan A)[17],板蓝根乙素(isatan B),板蓝根丙素[22],板蓝根丁素[18]。 2.有机酸类 琥珀酸(succinic acid) [22],棕榈酸(palmitic acid)[6],吡啶-3-羧酸(3-pyridinecarboxylic acid) ,顺丁烯二酸(maleic acid),2-羟基-1,4-苯二甲酸(2-hydroxy-1,4-benzenedicarboxylic acid) ,苯甲酸(benzoic acid),水杨酸(salicylic acid) [22],丁香酸(syringic acid)[8],邻氨基苯甲酸(2-amino-benzoic acid)[14],亚油烯酸(linolenic acid),芥酸(erucic acid) [22]。 3.黄酮、木脂素类 (+)异落叶松树脂醇[(+)-isolariciresinol][5],2-(4-羟基-3-甲氧基-苯基)-4-[(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3-羟甲基-四氢呋喃[22],2-甲氧基-4-{四氢-4-[(4-羟基-3-甲氧基-苯基)-甲基]-3-羟甲基-2-呋喃基}-苯基-1-O-β-D-葡糖苷[8],新陈皮苷(neohesperidin) [22],甘草素(1iquiritigenin) [22]、异甘草素(isoliquiritigenin)[11],异牡荆苷(homovitexin) [22],蒙花苷(linarin) [22],板蓝根木脂素苷A(indigoticoside A)[19]。 4.蒽醌类 大黄素(emodin)[10],大黄素-8-O-β-D-葡萄糖苷(emodin-8-O-β-D-glucoside)[12]。 5.甾体、三萜类 β-谷甾醇(β-sitosterol) [22]、γ-谷甾醇(γ-sitosterol) [22]、胡萝卜苷(daucosterol) [22]、远志醇(polygalytol)[6],羽扇豆醇(lupeol),白桦脂醇(betulinol)[22],羽扇酮(lupenone)[9]。 6.芥子苷类化合物 黑芥子苷(sinigrin),葡萄糖芸苔素(glucobrassicin),新葡萄糖芸苔素(neoglucobrassicin) [22],1-硫代-3-吲哚甲基芥子油[12],1-磺基芥苷(1-sulpho-glucobrassicin)[22]。 7.含硫类化合物 表告依春(epigoitrin)[4],告依春(goitrin) [22],1-硫氰基-2-羟基-3-丁烯(1-thiocyano-2-hydroxy-3-butenen)[13]。 8.氨基酸类化合物 精氨酸(arginine),谷氨酸(glutamic acid),酪氨酸(tyrosine),脯氨酸(proline),缬氨酸(valine),γ-氨基丁酸(γ-aminobutyric acid),亮氨酸(leucine),色氨酸(tryptophane),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苏氨酸(threonine),丝氨酸(serine),甘氨酸(glycine),丙氨酸(alanine),异亮氨酸(isoleucine),苯丙氨酸(phenylalanine),组氨酸(histidine),赖氨酸(lysine)[15]。 9.其他 腺苷(adenosine),尿苷(uridine),焦脱镁叶绿素a(pyrophaeophorbide a),鸟嘌呤(guanine),次黄嘌呤(hypoxanthine),尿嘧啶(uracil)[22],青黛酮(qingdainone) [22],去氧鸭嘴花酮碱(deoxyvasicinone)[22],2,3-二氢-1H-吡咯并[2.1-C][1.4]苯并二氮卓-5.H(10H.11aH)-二酮[10],4-(4′-羟基-3′,5′二甲氧基苯基)-3-丁烯-2-酮[14],多糖[22],高牡荆碱(homovitexin)[22],里哪苷(linarin)[22],嗜焦素(phaeophytin)[16],半齿泽兰素(eupatorin)[22],甜橙素(sinensetin)[22],3-醛基吲哚(3-formyl-indole)[19],丁香苷(syringin)[22],吲哚-3-乙腈-6-O-β-D-葡萄糖苷(indole-3-acetonitrile-6-O-β-D- glucopyranoside)[20],棕榈酸α,α′-双甘油酯(α, α′-dipalmitin)[22],棕榈酸单甘油酯(monopalmitin)[21]。
|
|
【药理作用】 |
1.抗菌:青黛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炭疽杆菌、志贺痢疾杆菌、霍乱弧菌等具有扰菌作用[1,2]。从萝蓝、落蓝叶中及所制青黛中分离得到色胺酮,对羊毛状小抱子菌、断发癣菌、石青样小袍子菌、紫色癣菌、石膏样癣菌、红色癣菌、絮状表皮癣菌等7个皮肤病真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其最小抑菌浓度为5μg/ml[3,4,5] 。菘蓝的水浸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枯草杆菌、八联球菌、大肠杆菌、伤寒杆菌、甲型链球菌、肺炎双球菌、流感杆菌、脑膜炎双球菌均有抑制作用。菘蓝的总浸液、乙醇提取液和正丁醇萃取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对肠炎杆菌和大肠埃希菌的抑菌作用随逐级提取而增强[6]。 2.抗病毒:(1)流感病毒:菘蓝根部的水提醇沉液对流感病毒在直接作用、治疗作用、预防作用的有效率分别为100%、60%、70%;而菘蓝叶子的水提醇沉液的有效率则分别为87%、87%、40%[7]。菘蓝的根提取物有抗流感病毒的效果,凝集素的血凝效价与其抗流感病毒的作用成正比。(2)对人巨细胞病毒(AD169):菘蓝根部和叶子提取物制成的注射液,对巨细胞病毒AD169毒株有抑制作用[8]。(3)对柯萨奇(CVB)病毒:菘蓝的水煎剂在细胞水平有明显抑制CVB4的作用。CVB4是I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发病的重要环境诱因,故菘蓝抗CVB4的作用可能有助于进一步研究对I型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的治疗[9]。菘蓝的叶子水煎剂在CVB3感染的早期对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病理改变有显著影响,可能是通过抑制病毒合成,增强白细胞的吞噬作用,降低毛细血管的通透性等作用改善和保护心肌细胞[10]。(4)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菘蓝根部提取物制作的针剂对肾综合征出血热病毒杀灭作用而非抑制作用,1:100有效,1:1000以上浓度的无效 [11]。 3.抗肿瘤:青黛中成分靛玉红具有抗肿瘤活性。靛玉红给荷瘤大鼠皮下注射、腹腔注射或灌胃,连续6-10天,对大鼠W254实体瘤抑制率可分别达47%-52% ,50%-58%及55.7%,也可延长腹水型W256大鼠的生存时间。靛玉红灌胃给药,连续9-l0天,对小鼠Lewis肺癌抑制率达43 %,对小鼠乳腺癌、小鼠肉瘤S180亦有一定抑制作用。菘蓝的根部分离出高级不饱和脂肪组酸,有促使肿瘤细胞向正常细胞逆转的趋势,可降低端粒酶活性的表达,具有体外抗肿瘤的活性[12]。菘蓝的根提取物无毒剂量有增加了耐药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13]。 4.对内毒素作用:菘蓝有抗大肠杆菌O111B4内毒素作用[14]。菘蓝有抗内毒素活性的物质存在[15]。其抑制内毒素作用是通过对内毒素刺激机体防御系统释放炎症因子即肿瘤坏死因子(TNF-α)及一氧化氮的抑制而实现的,且呈剂量依赖性[16]。菘蓝根提取物具有抗脂质过氧化,清除氧自由基的作用,能够拮抗内毒素的生物效应,是发挥抗内毒素活性的物质基础[17]。 5.对免疫系统的作用:菘蓝叶的水煎剂体外能促进正常C57小鼠被刀豆蛋白诱导的脾淋巴细胞分泌白介素2,未见到对小鼠腹腔分泌TNF-α有明显作用[18]。 6.其他:靛蓝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小鼠肝损伤有一定的保护作用[19] 。菘蓝根部70% 乙醇提取液对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和角叉菜胶所致的大鼠足部肿胀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可抑制大鼠棉球肉芽肿及降低醋酸引起的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认为菘蓝的提取液急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模型及肉芽肿组织增生的抑制而发挥抗炎作用[20]。 7.毒性:靛蓝32g/kg、靛玉红 25g/kg,给小鼠一次灌胃,均不引起动物死亡;而腹腔注射靛蓝和靛玉红1次的半数致死量分别为2.20±0.23g/kg和1.11±0.14g/kg[21]。大鼠每天灌胃靛玉红500、1000mg/kg,连续1月,未见体重、血象、骨髓象、肝肾功能、心电图改变[21,22,23]。靛玉红20-40、80-l00、200mg/kg给家犬灌服,每日1次,连续2-6个月,在小剂量组未发生任何毒性反应;中剂量组体重稍有下降,均出现稀便,个别便血,血清丙氨酸转氨酶上升,切片可见个别肝脏灶性肝细胞坏死;大剂量组普遍出现食欲下降,体重减轻,反复出现稀便和便血,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普遍升高,病理切片均可出现严重中毒性肝炎病变[23,24,25] 。提示靛玉红中毒有种属性差异,大鼠不敏感,而犬较敏感。毒性主要表现在肠道及肝脏。 |
|
【临床试验】 | 1.急性咽炎:复方板蓝根(由板蓝根、蒲公英、紫花地丁等组成,口服,每次8~15片,每日3次)配合草珊瑚含片(含服,每次2片,每日6次)治疗急性咽炎48例;头孢氨苄胶囊(口服,每次375mg,每日3次)配合草珊瑚含片(用法用量同前组)46例;复方板蓝根(用法用量同前组)配合头孢氨苄胶囊(用法用量同前组)和草珊瑚含片(用法用量同前组)治疗急性咽炎52例。3组治疗时间均为3~6日。结果:有复方板蓝根的2组起效时间早,控制症状快,明显优于头孢氨苄组(P<0.05)[1] 。 2.亚临床型尖锐湿疣:板蓝根多糖乳膏(板蓝根多糖霜10g,硬脂酸75g,白凡士林75g,单甘酯30g,山梨酸5g,聚山梨酯—80 15g,甘油30g,聚乙二醇400 20g,纯化水加至500ml),治疗亚临床型尖锐湿疣60例,对照组应用硬脂酸、白凡士林及羊毛脂等混合物做成的不含板蓝根多糖的乳膏,治疗亚临床型尖锐湿疣60例。2组均取适量涂于患部,每日2~3次,共应用3个月。每月复诊1次,若有复发则在复发时即复诊行病理活检术。结果:治疗组复发12例,痊愈48例,对照组复发28例,痊愈32例,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1)[2]。 3.普通型慢性肾炎:板蓝根注射液加如等体积的10%葡萄糖溶液,治疗慢性肾炎45例,取上述溶液注射双侧肾俞、足三里,每穴注射2ml,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结果:完全缓减12例,占26.7%;基本缓减11例,占24.4%;部分缓减16例,占35.6%;无效6例,占13.3%。总有效率39例,占86.7%[3]。
|
|
【药性】 | 味苦,性寒。归心、肝、胃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解毒,凉血利咽。主治温毒发斑,高热头痛,大头瘟疫,烂喉丹痧,丹毒,痄腮,喉痹,肝炎,疮肿,水痘,麻疹,流行性感冒。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 |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无实火热毒者慎服。 | |
【传统用法】 |
1. 乙型脑炎轻型或中型:板蓝根 2.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板蓝根 3. 流行性感冒初起,高烧头痛,口干咽痛:①板蓝根 4.肺炎:板蓝根、夏枯草各 5. 流感,猩红热,流脑,乙脑:板蓝根、贯众各 6. 腮腺炎 ①板篮根 7. 肝炎:板蓝根、茵陈各 8. 丹毒:板蓝根 9. 扁平疣:板蓝根 10. 误食诸毒草并百物毒:板蓝根四两,贯众、青黛、甘草各一两。为末,蜜丸如桐子大,以青黛别为衣。如稍觉精神恍惚,恶心。即是误中诸毒,急用此药十五丸烂嚼,新汲水下。(《卫生易简方》) 11. 猩红热:板蓝根 |
|
【毒理学】 |
本品对小鼠的半数致死量为 64.5g/kg[1]。 |
|
【制剂】 |
1、风热感冒颗粒 由桑叶、菊花、连翘、薄荷、荆芥穗、牛蒡子、板蓝根、苦杏仁、桑枝、六神曲、芦根组成 2、感冒退热颗粒 由大青叶、板蓝根、连翘、拳参组成 3、治感佳胶囊 由山芝麻、穿心莲、三叉苦、板蓝根、葫芦茶、羌活、薄荷脑、对乙酰氨基酚、盐酸吗啉双胍、马来酸氯苯那敏组成 4、重感灵片 由葛根、青蒿、羌活、毛冬青、板蓝根、石膏、马鞭草、马来酸氯苯那敏、安乃近组成 5、清开灵口服液 由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珍珠母组成 6、茵莲清肝合剂 由茵陈、柴胡、郁金、板蓝根、绵马贯众、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重楼、茯苓、广藿香、砂仁、佩兰、白芍(炒)、当归、丹参、红花、泽兰、琥珀金钱草、茵陈、板蓝根、黄芩、栀子、柴胡(制)、枳壳(炒)、五仁醇浸膏组成 7、肝福颗粒 由金钱草、茵陈、板蓝根、黄芩、栀子、柴胡(制)、枳壳(炒)、五仁处浸膏组成 8、护肝片 由茵陈、柴胡、猪胆粉、板蓝根、绿豆、五味子组成 9、利肝隆颗粒 由郁金、茵陈、板蓝根、黄芪、五味子、当归、刺五加、五味子、甘草组成 10、软坚口服液 由白附子(制)、三棱、重楼、半枝莲、山豆根、金银花、板蓝根、山慈菇、延胡索(醋制)、益母草、人参、黄芪组成 11、清开灵注射液 由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粉)、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珍珠母(粉)组成 12、小儿风热清口服液 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荆芥穗、薄荷、僵蚕、防风、柴胡、黄芩、栀子、石膏、牛蒡子、桔梗、苦杏仁(炒)、淡竹叶、芦根、六神曲(炒)、枳壳、赤芍、甘草组成 13、小儿感冒茶(颗粒、口服液) 由广藿香、连翘、菊花、薄荷、大青叶、板蓝根、地骨皮、白薇、石膏、地黄组成 14、小儿清咽颗粒 由玄参、蒲公英、连翘、薄荷、蝉蜕、牛蒡子(炒)、板蓝根、青黛、牡丹皮组成 15、小儿退热口服液(颗粒) 由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栀子、牡丹皮、黄芩、重楼、淡竹叶、地龙、白薇、柴胡组成 16、小儿清热宁片 由板蓝根、金银花、黄芩、牛黄、羚羊角粉、水牛角浓缩粉、冰片、柴胡组成 17、小儿科喘灵颗粒(口服液) 由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金银花、板蓝根、甘草组成 18、小儿清热止咳口服液 由麻黄、石膏、苦杏仁(炒)、黄芩、板蓝根、北豆根、甘草组成 19、小儿清热止咳片 由黄芩、栀子(姜炙)、紫苏叶、菊花、牛黄、知母、葛根、川贝母、紫苏子(炒)、苦杏仁(去皮炒)、枇杷叶、前胡、桑白皮(蜜炙)、射干、冰片组成 20、小儿肺热咳喘颗粒 由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板蓝根、麦冬、麻黄、苦杏仁、甘草组成 21、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由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板蓝根、麦冬、麻黄、苦杏仁、甘草组成 22、心夷鼻炎丸 由苍耳子、辛夷、薄荷、紫苏叶、防风、山白芷、菊花、广藿香、鹅不食草、板蓝根、鱼腥草、三叉苦、甘草组成 23、复方双花口服液(片、颗粒) 由金银花、连翘、穿心莲、板蓝根组成 24、复方鱼腥草片 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组成 25、众生丸 由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芩、天花粉、玄参、夏枯草、板蓝根、人工牛黄、胆南星、虎杖、柴削、防风、赤芍、当归、皂角刺、白芷、岗梅组成 26、金嗓开音丸 由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桑叶、菊花、胖大海、牛蒡子、蝉蜕、前胡、僵蚕、苦杏仁(去皮)、洋泻、玄参、赤芍、木蝴蝶组成 27、蓝芩口服液 由板监根、黄芩、栀子、黄柏、胖大海组成 28、喉症丸 由板蓝根、牛黄、猪胆汁、雄黄、冰片、硼砂、蟾酥(酒制)、客明粉、青黛、百草霜组成 29、板蓝根颗粒(茶、糖浆) 由板蓝根组成 30、喉疾灵胶囊(片) 由山豆根、天花粉、了哥王、板蓝根、广东土牛膝、连翘、牛黄、冰片、珍珠层粉、诃子、猪牙皂、桔梗组成 31、健民咽喉片 由玄参、麦冬、地黄、板蓝根、西青果、蝉蜕、诃子、桔梗、胖大海、薄倚素油、溥荷脑、甘草组成 32、金参润喉合剂 由玄参、地黄、金银化、连翘、板蓝根、桔梗、射香、冰片、蜂蜜、甘草组成 33、 金嗓散结丸(胶囊) 由金银花、丹参、板蓝根、马勃、蒲公英、桃仁(去皮)、红花、三棱(醋炒)、莪术(醋炒)、玄参、麦冬、浙贝母、泽泻、鸡内金(炒)、蝉蜕、木蝴蝶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250. [2]李彬,陈万生,郑水庆,等.四倍体板蓝根中的两个新生物碱.药学学报,2000,35(7):508. [3]丁水平,刘云海,李敬,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II) .医药导报,2001,20(8):475. [4]刘海利,吴立军,李华,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2,19(2):93. [5]刘云海,秦国伟,丁水平,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I).中草药,2001,32(12):1057. [6]徐晗,方建国,王少兵,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3,38(6):418. [7]刘云海,秦国伟,丁水平,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III).中草药,2002,33(2):97. [8]李冰,陈万生,张汉明,等.四倍体板蓝根中的一个新生物碱.药学学报,2003,38(6):430. [9]陈镕.南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7,18(11):8. [10]刘云海,吴晓云,方建国.板蓝根化学成分的研究(IV).医药导报,2003,22(9):591. [11]何佚,鲁静,林瑞超,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2003,34(9):777. [12]Elliott MC.compands from isatis indigotiea.Phytochemistry,l970,9:1629. [13]Huang QS.New compands from isatis indigotica.Planta Med,1981,42(3):308. [14]刘云海,吴晓云,方建国,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V).中南药学,2003,1(5):302. [15]张时行,胡支力.靛青根化学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3,14(6):7. [16]Wu XY,Qin GW.New alkaloids from isatis indigotiea.Tetrhedron,1997,53(39):13323. [17]王树春,吕杨,郑启泰,等.板蓝根甲素的结构分析.中国药物化学杂志,1998,8(2):132. [18]Seipert K,Unger W.Insecticidal and fungicidal compounds from Isatistinetoria.Z naturforsch C Biosci,1994,49(1-2):44. [19]柏健,肖慧,何结炜,等.板蓝根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32(3):271. [20]何立巍,李祥,陈建伟,等.板蓝根水溶性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药房,2006,17(3):232. [21]彭缨,张立平,宋华,等.板蓝根提取物化学成分研究(I).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5,15(6):371. [22]彭少平,顾振纶.板蓝根化学成分、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国野生植物资源,2005,24(5):4. 药理作用 : [1]佳木斯医学院病原徽生物教研组.佳医通讯,1972,(1):39. [2]济南军区总医院防治慢性气管炎研究组.医学资料汇编,1973:15. [3]李清华.中草药.1983,4(10):8. [4]Honda G, Tabata M. Isolation of antifungal principle tryptanthrin, from Strobilanthes cusia O. Kuntze.Planta Med. 1979,36(1):85-90 [5]Honda G, Tosirisuk V, Tabata M. Isolation of an antidermatophytic, tryptanthrin, from indigo plants, Polygonum tinctorium and Isatis tinctoria. Planta Med. 1980,38(3):275-276 [6]郑剑玲,王美惠,杨秀珍, 等.大青叶和板蓝根提取物的抑菌作用研究.中国微生态学杂志,2003,15(1):18-22. [7]胡兴昌,程佳蔚,刘士佳,等. 板蓝根凝集素效价与抑制感冒病毒作用关系的实验研究.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1,15(3): 56-57. [8]何超蔓,闻良珍.3种中药体外抗巨细胞病毒效应的比较.中国中药杂志,2004,29(5): 72-75. [9]张寰毫.第四军医大学吉林医学院学报,2003,25(3):125. [10]李小青,张国成,许东亮,等.黄芪和大青叶治疗小鼠病毒性心肌炎的对比研究.中国当代儿科杂志,2003,5(5):439-442. [11] 李闻文.板蓝根抗肾综合症出血热病毒的研究.实用预防医学,2005,12(6):1448-1449. [12] 侯华新,秦箐,黎丹戎.板蓝根高级不饱和脂肪组酸的体外抗人肝癌BEL-7402 细胞活性.中国临床药学杂志,2002,11(1):l6-19. [13]韦长元,黎丹戎,姜飚,等.板蓝根组酸活性单体-5b逆转肝癌细胞耐药的实验研究.肿瘤防治杂志,2003,10(6): 580-582. [14]刘云海,杜光,韩洪刚,等.板蓝根抗内毒素研究.医药导报,2001,20(9): 547-548. [15]刘云海,林爱华,丁水平.板蓝根对内毒素致炎性因子的影响.中国药科大学学报,2001,32(2):69-71. [16]刘云海,林剑国,雷婷.板蓝根有效部位对脂多糖致小鼠血清中TNFA和NO的影响.中草药,2003,34(2): 60-62. [17]汤杰,施春阳,方建国,等.板蓝根对内毒素性DIC家兔血清LPO、SOD水平的影响.医药导报,2004,23(1): 4-5. [18]赵红,张淑杰,马立人,等.大青叶水煎剂调节小鼠免疫细胞分泌IL-2、TNF-α 的体外研究.陕西中医,2003,23(8): 757-759. [19]成都中医学院附院,四川中草药通讯,1979, (4):12. [20]卫宗玲,闫杏莲.板蓝根的抗炎作用.开封医譬学报,2000,19(4): 53-54. [21]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青黛的研究.中国医学科学院血液学研究所资料. [22]曾庆田.中草药通讯,1979,30(11):531. [23]沙静妹. 药学通报,1983,38(12):731. [24]籍秀娟,张福荣,雷健玲,等.合成靛玉红的抗肿瘤作用及毒性研究.药学学报,1981,16(2): 146-148. [25]四川省中药研究所肿瘤组.中草药,1981,10(2):27. 临床试验 : [1]邓甘霖.复方板蓝根治疗急性咽炎100例的疗效观察.山东医大基础医学院学报,2002,16(2):93. [2]罗光浦.板蓝根多糖对于亚临床型尖锐湿疣治疗及局部免疫调节作用.中华现代皮肤科学杂志,2005,2(5):403. [3]刘悦平.穴位注射治疗普通型慢性肾炎临床观察.中国针灸,2000,12:725. [1]来恒壁.等.中国生理科学全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药65-67).19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