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白背叶 | |
【拼音名称】 | Baibeiye | |
【英文名称】 | Whiteback leaf, Mallotus Leaf | |
【拉丁名】 | Folium Malloti Apeltae | |
【科属分类】 | 大戟科 | |
【功效分类】 | 解毒杀虫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别名】 | 白鹤叶,白面戟,白面风,白桃叶,白面简,白帽顶,白膜树,白泡树 | |
【来源】 | 为大戟科植物白背叶Mallotus apelta (Lour.) Muell.-Arg.的叶。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小枝、叶柄和花序均被白色或微黄色星状绒毛,单叶互生;叶阔卵形,长4.5~23cm,宽3.5~16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平或短截形,具2腺点,全缘或顶部3浅裂,有稀疏钝齿,背面有细密红棕色腺点。花单性异株;雄花序为顶生穗状花序;雄花簇生;萼3~6裂,不等长,内面有红色腺点,无花瓣;雄蕊多数;雌花序穗状,不分枝,果时圆柱状;雌花单生;花萼钟状3~5裂,裂片卵形;无花瓣;子房软刺上密生星状柔毛。蒴果近球形,密被羽状软刺和灰白色状绒毛,种子近球形,黑色,光亮。
|
|
【分布】 | 分布于陕西、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
【采集加工】 | 秋季采收,除去花序,晒干。 | |
【药材性状】 | 单叶互生,具长柄;叶片圆卵形,长7~12cm,宽5~14cm,先端渐尖,基部近截形或短截形,具2腺点,全缘或不规则3浅裂,上面近无毛,下面灰白色,密被星状毛,有细密棕色腺点。气微,味苦、涩。 | |
【生态学】 | 生于山坡路旁灌丛中或林缘。 |
|
【化学成分】 | 本品叶含葫芦巴苷Ⅱ(viceninⅡ)[1],大黄酚(chrysophanol),烟酸(nicotinic acid),异东莨菪内酯(isoscopoletin)和对甲氧基苯甲酸(p-methoxybenzoic acid) [2]。
|
|
【药理作用】 |
1.抗菌、抗病毒:白背叶根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根乙醇提取物对志贺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从根中分离出的五种化合物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枯草杆菌、绿脓杆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2]。采用鸭乙型肝炎病毒(D-HBV)试验及实时定量荧光技术(PCR)检测血清D-HBV DNA含量,治疗前后取肝脏组织病理组织学观察。结果表明白背叶根高、中剂量组分别于治疗第14、21天其血清病毒含量明显下降,停药后,白背叶根高、中剂量组仍表现出一定的病毒抑制作用。拉米夫定组血清病毒水平降低,但停药后存在反跳现象;白背叶根高剂量组对肝脏炎症的改善作用比拉米夫定组明显。提示白背叶根有抑制体内D-HBV复制的作用,作用维持时间长,且用药较为安全[3]。白背叶根体外对肝胚瘤细胞系HepG2.2.15细胞的半数毒性浓度(TC50)为48.25mg/ml,对抑制HepG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的治疗指数分别为13.26和43.08,对HBV-DNA仅有微弱抑制作用,提示白背叶根在体外细胞培养中具有直接抗HBV活性[4]。 2.保肝和抗氧化:白背叶根可显著降低40%CCL4花生油溶液致肝纤维化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ALT)、谷草转氨酶(AST)、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各项指标水平,并能减轻肝脏胶原纤维增生程度,提示白背叶根具有较好的抗肝纤维化作用和抗氧化能力[5]。白背叶根能显著降低大鼠肝细胞损伤试验中H2O2(2mmol/L)引起的NO和MDA水平的升高,并提高SOD活性,降低肝细胞悬液中ALT的浓度,显示白背叶根对H2O2所致的大鼠肝细胞氧化损伤有明显保护作用[6]。 3.其它:将钉螺浸于0.5%~1%白背叶煎剂或浸剂,均能抑制钉螺活动[7]。白背叶水提取物对小鼠逆转录酶和人Ⅲ型鼻咽癌DNA聚合酶均有抑制作用,其IC50分别为0.5μg/ml和1.4μg/ml。提取物还可抑制大肠杆菌的DNA聚合酶I和RNA聚合酶[8]。
|
|
【临床试验】 | 慢性中耳炎:取干白背叶1两研成粗末,加水半斤,置于加盖的瓷盅内,隔水炖2h以上,去渣,过滤,滤液内加适量防腐剂。用时先将患者耳用水洗净,药棉擦干,在滴入药液,每次3~4滴。每日3次。疗程3~15日。治疗慢性中耳炎患者77例。结果:经过1~12个月随访,痊愈32例,显效24例,好转21例[1]。 |
|
【药性】 | 味苦,性平。归肺、肝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解毒,祛湿,止血。主治蜂窝组织炎,化脓性中耳炎,鹅口疮,湿疹,跌打损伤,外伤出血。 |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撒,或煎水洗。内服:煎汤,l.5~ |
|
【使用注意】 | ||
【传统用法】 |
1. 化脓性中耳炎:干白背叶 3. 蜂窝组织炎:白背叶、橘叶、桉树叶、乌柏叶各适量。捣烂敷患处。(《福建药物志》) |
|
【毒理学】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 [1]朱斌,白桂昌,蒋受军,等.白背叶化学成分和含量测定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0):932. [2]康飞,吕华冲.广西白背叶植物叶的化学成分.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5(2):121. [3]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 12:828(总3627). 药理作用 : [1]《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97. [2]单雪琴,冯廉彬,吴承顺.白背叶根的化学成分.植物学报,1985,27(2):192. [3]徐舒,吕志平,蔡红兵,等.白背叶根抗鸭乙型肝炎病毒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学报,2006,4(3):285. [4]张晓刚,吕志平,谭秦湘,等.白背叶根抗乙型肝炎病毒的体外实验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6,17(8):1437. [5]赵进军,吕志平,王晓东,等.白背叶根在肝纤维化动物模型中的抗氧化作用的实验性研究.中药材,2002,25(3):185. [6]赵进军,吕志平,张绪富.白背叶根对过氧化氢所致大鼠肝细胞损伤的保护作用.华西药学杂志,2003,18(4):257. [7]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编写组.中草药学(中册).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591. [8]Katsuhiko OnO.Chem Pharm Bull.1989,37(7):1810. 临床试验 : [1]严平.白背叶滴剂治疗慢性化脓性中耳炎疗效观察.新医学,1988(1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