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淡竹叶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淡竹叶
【拼音名称】 Danzhuye  
【英文名称】 Common Lophatherum Herb  
【拉丁名】 Lophatheri Herba  
【科属分类】 禾本科
【功效分类】 清热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竹叶门冬青,山鸡米,金竹叶,长竹叶,山冬、地竹,淡竹米,林下竹。  
【来源】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叶Lophatherum gracile Brongn.的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根状茎粗短,坚硬。须根稀疏,其近顶端或中部常肥厚成纺锤状的块根。秆纤弱,多少木质化。叶互生,广披针形,长520cm,宽1.53cm,全缘,先端渐尖或短尖,基部近圆形或楔形而渐狭缩成柄状或无柄,平行脉多条,并有明显横脉,呈小长方格状,两面光滑或有小刺毛;叶鞘边缘光滑或具纤毛;叶舌短小,质硬,有缘毛。圆锥花序顶生,分枝较少,疏散,斜升或展开;小穗线状披针形,具粗壮小穗柄;颖长圆形,具五脉,先端钝,边缘薄膜质,第1颖短于第2颖;外稃较颖为长,披针形,先端具短尖头,具57脉,内稃较外稃为短,膜质透明。颖果纺锤形,深褐色。

 
【分布】 主产于中国长江流域至南部各省。  
【采集加工】 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晒干。  
【药材性状】 茎圆柱形,长2530cm,直径1.52mm;表面淡黄绿色,有节,节上抱有叶鞘,断面中空。叶多皱缩卷曲,叶片披针形,长520cm,宽13.5cm;表面浅绿色或黄绿色,叶脉平行,具横行小脉,形成长方形的网格状,下表面尤为明显。叶鞘长约5cm,开裂,外具纵条纹,沿叶鞘边缘有白色长柔毛。体轻,质柔韧。气微,味淡。  
【生态学】 淡竹叶耐贫瘠,喜温暖湿润,耐阴亦稍耐阳,在阳光过强的环境中,则生长不良,常表现为植株低矮、分蘖力降低、叶色发干偏黄等。  
【化学成分】

本品茎、叶含三萜化合物:芦竹素(arundoin),印白茅素(cylindrin),蒲公英赛醇(taraxerol),无羁萜(friedelin[1]3,5-二甲氧基-4-羟基苯甲醛(4-hydroxy-3,5- dimethoxybenzaldehyde),反式对羟基桂皮酸(trans-p-hydroxy cinnamic acid),苜蓿素(5,7,4′-trihydroxy-3′,5′-dimethoxy flavone),苜蓿素-7-Ο-β-D -葡萄糖苷(5,7,4′-trihydroxy-3′5′-dimethoxy-7-Ο-β-D-glucosyloxy-flavone[2],牡荆苷,腺嘧啶,香草酸(vanillic acid)和腺嘌呤(adenine[3]

此外,本品含丰富的叶绿素(chlorophy II[4]和茶多酚(tea polyphenols[5],以及多种氨基酸和微量元素[6]

 
【药理作用】

1.解热:淡竹叶水浸膏12g/kg给注射酵母混悬液引起发热的大鼠灌胃,有解热作用,解热的有效成分溶于水及稀盐酸,但不易溶于醇及醚[1]。对大肠杆菌所致发热的猫和兔,2g/kg淡竹叶的解热效价约为33mg/kg非那西汀的0.83[2]

2.利尿:正常人试以淡竹叶10g煎服,利尿作用弱,但能增加尿中氯化物的排泄量[3]

3.其他:淡竹叶水煎剂体外试验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最低抑菌浓度(MIC)为110[4]。淡竹叶粗提物100g(生药)/kg对肉瘤S180的抑制率为43.145.6%,但对子宫颈癌U14和淋巴肉瘤-1腹水型无抑制作用[5]淡竹叶还有升高血糖的作用[2]。热水提取的淡竹叶多糖·OHO2均有较强的清除能力当淡竹叶多糖溶液的浓度为0.838mg/ml时,清除率分别达到54.37%41.37% [6]

 
【临床试验】

1.多发性骨髓瘤:采用民间验方淡竹叶饮(成人每次50g,每天36次,水煎服),配合一般支持疗法如镇痛,使用抗生素及肾上腺皮质激素、间歇化疗,治疗多发性骨髓瘤16例,治疗效果:优:7例,均为早期不问断饮用者;良:5例,为随小便量及色泽的变化间歇饮用者;差4例,病后3年已出现慢性肾衰的症状才开始饮用者[1]

2.牙周炎:用淡竹叶配露蜂房,辨虚实加减不同方剂,(实证配清胃散,虚证配玉女煎),效果良好[2]

3.血淋:用淡竹叶9g配小蓟15g,藕节9g,蒲黄9g,滑石15g,木通9g,栀子9g,生地20g,海金沙9g,大黄9g,当归9g,甘草9g,日1剂,水煎服.治疗血淋40余例,效果显著[3]

4.小儿急性肾炎:竹叶石膏汤加减(淡竹叶912g,生石膏2030g(后下),麦冬6�%B

 
【药性】  
【功效与主治】  
【用法用量】  
【使用注意】  
【传统用法】  
【毒理学】  
【制剂】  
【参考文献】

药理作用:

[1]Hutchins L G,eta1.Chin J Physiol. 1937, (11):35.

[2]朱恒壁.中国生理科学会第一届会员代表大会论文摘要(65),1958.

[3]沈君文,王中康,唐姚珍,.猪苓、玉米须、黄耆、木通、淡竹叶的利尿作用.上海第一医学院学报,1957,(1):38.

[4]广东中医学院实验室小组,新中医,1971,(2):30.

[5]王浴生,邓文龙,薛春生主编.中药药理与应用.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108.

[6]李志洲.淡竹叶多糖的提取及体外抗氧化性研究.中成药,2008,30(3):434-4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