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大蒜 | |
【拼音名称】 | DaSuan | |
【英文名称】 | Allii Bulbus | |
【拉丁名】 | Garlic | |
【科属分类】 | 百合科 | |
【功效分类】 | 解毒杀虫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胡蒜,葫,独头蒜,独蒜,青蒜。 | |
【来源】 | 为百合科植物大蒜Allium sativum Linn.的鳞茎。 | |
【植物形态】 | 越年生草本,具强烈蒜臭气。鳞茎大形,球状至扁球状,通常由多数肉质、瓣状的小鳞茎紧密地排列而成,外面被数层白色至带紫色的膜质外皮。叶基生;叶片实心,宽条形至条状披针形,扁平,先端长渐尖,比花葶短,宽可达 |
|
【分布】 |
中国大蒜的主要产地:山东省济宁市金乡县、莱芜市、商河县、苍山县(临沂市)、广饶县(东营市)、茌平县、成武县,潍坊市的安丘,河北永年县、大名县北部、江苏邳州市、射阳县、太仓市,河南省杞县、中牟县贺兵马村,上海嘉定,安徽亳州市、来安县,四川温江县、彭州市,云南大理、陕西兴平市及新疆等地。 |
|
【采集加工】 | 在蒜薹采收后20~30d即可采挖蒜头。采收的蒜头,除去残茎及泥上,置通风处晾至外皮干燥。 | |
【药材性状】 | 鳞茎类球形,直径3~6,由6~10个小鳞茎着生在扁平木质鳞茎盘上抱合而成,外包1~3层白色或淡紫红色膜质鳞叶,中央有干缩的花葶残基。小鳞茎瓣长卵圆形,顶端略尖,背面略隆起,外被膜质鳞叶,内为白色肥厚的肉质鳞叶。气特异,味辛辣。 |
|
【生态学】 | 按照鳞茎外皮的色泽可分为紫皮蒜与白皮蒜两种。紫皮蒜的蒜瓣少而大,辛辣味浓,产量高,多分布在华北、西北与东北等地,耐寒力弱,多在春季播种,成熟期晚;白皮蒜有大瓣和小瓣两种,辛辣味较淡,比紫皮蒜耐寒,多秋季播种,成熟期略早。 |
|
【化学成分】 | 大蒜含挥发性成分、硫代亚磺酸酯类(thiosulfinate)、苷类(glycoside)、多糖(polysaccharide)、脂类(lipoid)及多种氨基酸衍生物。 挥发性成分:大蒜油中有多种含硫挥发性化合物,包括二甲基二硫醚(dimethyldisulfide),二烯丙基硫醚(diallylsulfide),甲基烯丙基硫醚(methylallylsulfide),甲基烯丙基二硫醚(methylallyldisulfide),丙基烯丙基二硫醚(propylallyldisulfide),二烯丙基二硫醚(diallyldisulfide),二丙烯基二硫醚(dipropenyldisulfide),二烯丙基三硫醚(diallyltrisulfide)俗称大蒜素(allitridin),甲基烯丙基三硫醚(methylallyltrisulfide),二甲基三硫醚(dimethyl trisulfide),烯丙基丙基三硫醚(allylpropyltrisulfide),二烯丙基四硫醚(diallyltetrasulfide),甲基烯丙基五硫醚(methylallylpentasulfide),反式-和顺式-大蒜烯(ajoene),4-甲基-1,2-二硫杂-3-环戊烯(4-methyl-1,2-dithia-3-cyclopentene),3-甲基-1,2-硫杂-3-环戊烯(3-methyl-1,2-dithia-3-cyclopentene),3-乙烯基-1,2-二硫杂-4-环己烯(3-vinyl-1,2-dithia-4-cyclohexene),2-乙烯基-1,3-二硫杂-4-环己烯(2-vinyl-1,3-dithiin-4- cycolhexene),3-乙烯基-1,2-二硫杂-5-环己烯(3-vinyl-1,2-dithiin-5- cycolhexene),6-甲基-1-硫杂-2,4-环己二烯(6-methyl-1-thia-2,4-cyclohexadiene),4-乙烯基-1,2,3-三硫杂-5-环己烯(4-vinyl-1,2,3-trithia-5-cycolhexene),双硫代-(丙烯基)丙酸酯[dithio-(propenyl)-propionate],2-乙基四氢噻吩(2-ethyltetrahydrothiophene)等[1]。 硫代亚磺酸酯类主要有大蒜辣素(allicin,diallylthiosulfinate),1-丙烯基硫代亚磺酸烯丙酯(allyl-1-propenylthiosulfinate),烯丙基硫代亚磺酸甲酯(methylallylthiosulfinate),烯丙基硫代亚磺酸-1-丙烯酯(1-propenylallylthiosulfinate),甲基硫代亚磺酸烯丙酯(allylmethylthiosulfinae),1-丙烯基硫代亚磺酸甲酯(methyl-1-propenylthiosulfinate)及二甲基硫代亚磺酸酯(dimethylthiosulfinate)等[1]。 S-烷(烯)-L-半胱氨酸衍生物有蒜氨酸(alliin,S-ally-L-cysteinsulfoxide),S-甲基半胱氨酸亚砜(S-methylcysteinsulfoxide),环蒜氨酸(cycloalliin),S-烯丙基-L-半胱氨酸(S-allyl-L-cysteine),左旋-S-丙烯基-L-半胱氨酸(S-propenyl-L-cystein),S-丙基-L-半胱氨酸(S-propyl-L-cystein),S-丁基-L-半胱氨酸(S-buty-L-cystein),S-烯丙基硫基-L-半胱氨酸(S-allymercapto-L-cysteine)及S-甲硫基-L-半胱氨酸(S-methylthio-L-cysteine)等[1]。 γ-L-谷氨酸多肽类成分有γ-L-谷酰-L-苯丙氨酸(γ-L-glutamyl-L-phenylalanine),γ-L-谷氨酰-S-甲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methyl-L-cysteine),γ-L-谷氨酰-S-甲基-L-半胱氨酸亚砜(γ-L-glutamyl-S-methyl-L-cysteisulfoxide),γ-L-谷氨酰-S-(β-羧基-丙基)-L-半胱氨酰甘氨酸[γ-L-glutamyl-S-(β-carboxy-β-propyl)-L-cysteinylglycine],γ-L-谷氨酰-S-烯丙基巯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mercapto-L-cysteine),γ-L-谷氨酰-S-烯丙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allyl-L-cysteine)及γ-L-谷氨酸-S-(反-1-丙烯基)-L-半胱氨酸[γ-L-glutamyl-S-(trans-1-propenyl)-L-cysteine]等[1]。 含硫苷、黄酮苷、甾体苷及少量氨基酸苷。硫苷有葫蒜素(scordinin)A1、A2、A3、B1、B2及B3。葫蒜素A1是烯丙基硫化果糖醛酸与葫蒜肽(scormin)的缩合物。黄酮苷有槲皮素(quercetin)及山柰酚(kaempferol)糖苷[1]。 甾体皂苷主要包括原紫蒜甾醇苷B(protieruboside B) ,大蒜甾醇苷B1(astivoside B1)及其类似物大蒜甾醇苷R1 、R2和原异紫蒜甾醇苷B等[2]。 糖类有D-半乳聚糖(D-galactan),D-聚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an),L-阿拉伯聚糖(L-arabinan) ,D-葡聚糖(D-glucan)及D-果聚糖(D-fructan)等。果聚糖为菊糖型多糖,含果糖,葡萄糖[1]。 脂类成分包括中性脂(neutrallipids)、糖脂(glycolipids)、鳞脂(phospholipids),其脂肪酸组成主要是亚油酸(linoleic acid)和棕榈酸(palmitic acid)。糖脂主要有甾醇苷:原紫蒜甾醇苷(protoeruboside)B,大蒜甾醇苷(satioaide)B1及原去半乳糖替告皂苷(protodesgalactotigonin)等[1]。 酶类含蒜氨酸酶(allinase),多酚氧化酶(polyphenoloxidase),己糖激酶(hexokinase)及L-丝氨酸-O-硫酸酯裂解酶(L-serine-O-sulfatelyase)等[1]。 大蒜还含其它多种成分,如大蒜吡喃酮(allixin),腺苷(adenosine),顺-、反-2,3-二甲基-5,6-二硫二环[ |
|
【药理作用】 |
1.抗菌抗病毒作用:大蒜体外对志贺痢疾杆菌有明显抗菌作用[1]。大蒜辣素抗菌机制可能通过干扰二巯基还原酶系中的电子转移,或通过氧化巯基而拮抗还原酶功能[2]。大蒜素对骨髓移植患者并发巨细胞病毒感染有明显的预防和治疗作用[3]。 2.对心血管的作用:麻醉兔和犬静注大蒜浸出液能引起血压短暂下降[4]。降血压的主要成分是大蒜糖配体[5]。大蒜中分离出的大蒜素能抑制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钾引起的大鼠胸主动脉条收缩,能使去甲肾上腺素和氯化钙引起的主动脉条收缩减弱[6]。 3.降血脂与抗动脉粥祥硬化作用:大蒜油对喂饲胆固醇所致兔高胆固醇血症、高血液凝固性和主动脉粥祥硬化病变有明显保护作用[7]。大蒜素对实验性高脂兔有降低血胆固醇和三酰甘油作用,并延长凝血时间和有抗动脉粥佯硬化作用[8]。 4.抑制血小扳聚集及溶栓作用:大蒜油能抑制由ADP、肾上腺素和胶原诱导的人血小板聚集作用,抑制效果与剂量正相关[9]。大蒜素对血小扳聚集抑制率具有血浆浓度依赖性,其抑制效应可能是通过血浆因素而间接发挥[10]。大蒜油能抑制血栓素B2的生成,其通过抑制血小板的内过氧化酶系所致,与大蒜油抑制血小板聚集作用有关[11,12]。 5.抗肿瘤抗突变和阻断亚硝胺合成的作用:雌性C3H/He小鼠喂饲新鲜大蒜可完全抑制乳腺癌的发生,大蒜辣素可能是其活性成分[13]。大蒜素能促进丝裂霉素C、环磷酸胺和顺铂诱导大鼠肝细胞DNA程序外合成(UDS),且存在剂量效应关系,而大蒜素本身无诱导UDS作用。大蒜素对不需代谢活化的顺铂诱导UDS存在促进作用,其是通过增强肝细胞修复DNA损伤的能力来发挥促UDS诱导作用[14]。 6.保肝作用:大蒜油对四氯化碳(CCl4)诱发初代培养大鼠肝细胞毒性具显著抑制作用,能减少CCl4在大鼠肝微粒体作用下形成的CCl3游离基[15]。 7.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大蒜水提取物对免疫功能低下小鼠具有提高细胞免疫、体液免疫和非特异性免疫的作用[15]。大蒜素能够对抗小鼠肉瘤S180细胞和艾氏腹水癌细胞产生的肿瘤免疫抑制因子对T细胞激活的抑制作用[16]。 |
|
【临床试验】 | 1. 急性阑尾炎:生大黄 2.慢性阑尾炎:对照组采用静脉或肌注抗生素治疗。观察组采用大黄硝蒜方外敷麦氏点治疗。中药组成:生大黄 3.过敏性鼻炎:取大蒜 4.褥疮: 配制方法:(1)蒜乳汁:鱼肝油100ml ,蒜汁10ml,0.5% 奴佛卡因1ml,均匀混合备用。(2)蒜液:生理盐水100ml,蒜汁1ml~5ml,0.5% 奴佛卡因0.5 ml,均匀混合备用。方法:病人取自然卧位,充分暴露创面,0.1%的高锰酸钾溶液冲洗创面,75 %的酒精清洗创面周围后,用配制好的蒜乳汁外敷整个创面,无菌纱布包扎,包扎不应太紧,以免影响局部血液循环,1~2d换药一次;当创面生长出新鲜肉芽接近愈合时,改用生理盐水蒜液外敷,并可适当减少蒜液中蒜汁成份,以减少对创面的不良刺激,换药至创面愈合。结果:本组27例,创面均愈合,其中1~10d愈合17例,占62.96%;10~20d愈合8例,占29.63%;20d以上愈合2例,占7.41 %[4]。 5.急性细菌性痢疾:银蒜合剂(大蒜 6.腹腔术后残余积脓和积液:大蒜 |
|
【药性】 | 味辛、甘,性温。归脾、胃、肺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温中行滞,解毒,杀虫。主治脘腹冷痛、痢疾、泄泻、水肿胀满,肺痨、百日咳、疟疾、肠痈、痈疖、白秃癣疮,钩虫、蛲虫,带下阴痒。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生食、煨食或捣烂。外用:捣敷、作栓或切片或切片灸。 |
|
【使用注意】 | 阴虚火旺,肝热目疾,口齿、喉舌诸患及时行病后均禁服生品。敷脐、作栓或灌肠均不宜于孕妇。外用不宜久敷。 | |
【传统用法】 |
1.水气肿满:大蒜、田螺、车前子等分,熬膏贴脐。(《稗史》) 2. 毒蛇咬伤:捣大蒜和胡椒粉涂之愈。(《良方集腋》) 3. 滴虫性阴道炎:陈大蒜 4. 心腹冷痛:蒜,醋浸至二、三年,食至数颗。(《滨湖集简方》) 5. 肠风脏毒,下血不止,日久羸瘦:大蒜、淡豆豉、地榆各十分。后二味为末,大蒜同研令匀,入练蜜少许,捣令得所,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三十丸。煎椿树叶汤下,空心服。(《卫生家宝》如圣丸) 6. 寒疟手足鼓颤,心寒面青:大蒜一枚,黄丹半两,上药,同捣,丸如黑豆大,未发时,以茶下二丸。(《普济方》蒜丸) 7. 牛皮癣:独蒜头一个,红椒泥一块。共捣如泥,外敷一天,隔日一次,三次可效。[《河南中医》1982,(3):21] 8. 十二指肠钩虫:榧子(去壳)、使君子、蒜瓣各 9. 小儿百日咳:大蒜 |
|
【毒理学】 | ||
【制剂】 |
1、阿魏化痞膏:由阿魏、使君子、蓖麻子、木鳖子、穿山甲、蜣螂、莪术、三棱、血竭、当归、乳香、没药、生川乌、生草乌、雄黄、樟脑、肉桂、大蒜、白芷、芦荟、胡黄连、大黄、厚朴、香附组成。 2、青蛾丸: 由杜仲(盐炒)、 补骨脂、 核桃仁(炒)、 大蒜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36(总7128). [2]王宁,史岩眉,朱军,等.大蒜的化学成分及检测方法研究.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3,18(5):192. 药理作用: [1]徐中吕.中华医学杂志,1947,33(3,4):71. [2]Barone FE.Mycolegia,1977,69(4):793. [3]孟月生.中华血液学杂志,1992,13(12):627. [4]邹天孚.青岛医学院学报,1957,(1):14. [5]吴葆杰.中草药药理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274. [6]陈淑华.中国药理学报,1988,9(6):533. [7]BordiaA.Atherosclerosis,1977,(26):379. [8]赵法极.营养学报,1982,(4):109. [9]BordiaA.Atherosclerosis,1987,30:355. [10]金小君,彭清芝,许友芝,等.大蒜素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湖北医学院学报,1993,14(01):60. [11]Makheja AN.Lancet,1979,Ⅰ(8119):781. [12]韩金祥.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90,28:155. [13]邓大君.中国药理学通报,1991,7(5):332. [14]HikinoH.PlantaMed,1986,52(3):163. [15]魏云,唐映红,吉兰.大蒜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中药材,1992,15(12):42. [16]张桂梅,冯作化,郝天玲,等.大蒜素对T细胞激活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1):26. 临床试验: [1] 纪钰.大黄蒜泥糊外敷治疗急性阑尾炎36例体会.中国社区医师,2005,7(20):73. [2] 田玉宏.大黄硝蒜方外敷治疗慢性阑尾炎.中国乡村医药杂志2005,12(10):46. [3] 黄澜涛. 蒜醋液治疗过敏性鼻炎31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7(13):26. [4] 桂诗跃. 蒜汁外敷治疗褥疮27例.中国民间疗法,2000,9 (4):46. [5] 李亚彬. 银蒜合剂治疗急性细菌性痢疾54例.吉林中医药,2001,(4):42. [6] 王浩.芒硝加大蒜治疗腹腔术后残余积脓和积液.中国社区医师,2004 20(3):36. 毒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