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走马胎 | |
【拼音名称】 | Zoumatai | |
【英文名称】 | Giganticleaf Ardisia Root | |
【拉丁名】 | Radix Ardisiae Gigantifoliae | |
【科属分类】 | 紫金牛科 |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大发药,走马风,山鼠,血枫,九丝马,马胎,山猪药。 | |
【来源】 |
为紫金牛科植物走马胎Arclisiagigantifolia Stapf.的根。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大灌木。具粗厚的匍匐根茎;茎粗壮,通常无分枝,幼嫩部分被微柔毛。叶通常簇生于茎顶端;叶柄具波状狭翅;叶片膜质,椭圆形至倒卵状披针形,长25~48cm,宽9~17cm,先端钝急尖或近渐尖,基部楔形,下延至叶柄,边缘其密啮蚀状细齿,齿具小尖头,背面叶脉上被细微柔毛,具疏腺点,以近边缘较多,不成边缘脉。由多个亚伞形花序组成的大型金字塔状或总状圆锥花序。每亚伞形花序有花9~15朵;萼片狭三角状卵形或披针形,被疏微柔毛,具腺点,缘毛不明显;花瓣白色或粉红色,卵形,具疏腺点;雄蕊为花瓣长的2/3,花药卵形;雌蕊与花瓣几等长,子房被微柔毛。果球形,红色,具纵肋,多少具腺点。 |
|
【分布】 | 分布于江西、福建、广东、广西、贵州、云南等地。 |
|
【采集加工】 | 秋季采挖,洗净,鲜用,或切片晒干。 |
|
【药材性状】 | 根呈不规则圆柱形,略呈串珠状膨大,长短不一,直径2.5~4cm。表面灰褐色或带暗紫色,具纵沟纹,习称“蛤蟆皮皱纹”,皮部易剥落,厚约 |
|
【生态学】 | 生于海拔1300m以下的山林下阴湿处。 |
|
【化学成分】 | 本品根茎中含正二十九烷(n-nonacosane),α-菠甾醇(α-spinasterol),大叶紫金牛酚(gigantifolinol)[1];(+)-8-O-(3′,5′)-二甲氧基没食子酰基岩白菜素[(+)-8-O-(3′,5′)-dimethoxygalloylbergenin],(-)-岩白菜素[(-)-bergenin],没食子酸(gallic acid),(-)-表儿茶素[(-)-epicatechin)][2]。 |
|
【药理作用】 | ||
【临床试验】 | 1.痛风性关节炎:内服药:走马胎20g,薏仁、岩川芎、灵仙、虎刺、续断、红牛膝、八角黄莲、四肢通各15g。服药方法:上药水煎服,2日1剂,煎2次,2日分服。连服7剂为1疗程;外用药:走马胎、四叶风各30g,岩川芎、灵仙、两面针、八角黄莲、红牛夕、四肢通、见风消各20g。将上药煮沸15min后待温倒入盆内,双脚入盆浸泡30min,日2次,每次加热浸泡,连续治疗1周。治疗患者35例。结果:痊愈占94%,关节红肿消失,行走正常,复查血尿酸正常,其他2例好转,占6%,血所下降,有时患部疼痛,有效率100%[1]。 2.类风湿关节炎:走马胎组(走马胎煎剂,每日30g,分2次煎汤口服)。雷公藤多甙组(雷公藤多甙片),每次20mg,每日3次,口服。其他用药:两组病人均同时服用一种非甾体类抗炎药:双氯芬酸钠,75mg,每日1次。结果:走马胎组显效22例,好转11例,无效5例,雷公藤多甙组显效19例,好转13例,无效4例。走马胎组在治疗用药期间无毒副反应发生。雷公藤多甙组则有面部皮肤色素沉着、纳差、腹胀、停经等不良反应,但无因副作用而退出治疗者[2]。 |
|
【药性】 | 味苦、微辛,性温。 |
|
【功效与主治】 | 祛风湿,活血止痛,化毒生肌。主治风湿痹痛,产后血瘀,痈疽溃疡,跌打肿痛。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浸酒。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
【使用注意】 | 孕妇禁服。 |
|
【传统用法】 |
1.跌打损伤,风湿骨痛:走马胎根 2.关节痛:走马胎根、土牛膝根、五加皮各 3.风湿关节炎:走马胎、金缕半枫荷、五加皮各 |
|
【毒理学】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卢文杰,王雪芬,陈家源,等.大叶紫金牛化学成分的研究.华西药学杂志,1990,5(3):136. [2]杨竹,黄敬辉,王乃利,等.走马胎中新的岩白菜素衍生物的提取分离及体外抗氧化活性测定.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8,25(1):30. 药理作用: 临床试验: [1] 杨圣金.侗药治疗痛风性关节炎37例.中国民族医药杂志,2007,(2):74. [2] 唐亚平.中药走马胎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临床观察.四川中医,2007,25(1):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