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琴叶榕 | |
【拼音名称】 | Qinyerong | |
【英文名称】 | Fiddleleaf Fig Root | |
【拉丁名】 | Fici Panduratae Radix | |
【科属分类】 | 桑科 |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山甘草,山沉香,过山香,铁牛入石,牛根子 | |
【来源】 | 为桑科植物琴叶榕Ficus pandurata Hance的根。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落叶小灌木。小枝及叶柄幼时生短柔毛,后变无毛。叶互生;被粗伏毛;托叶迟落,披针形,无毛或于基部被灰白色毛;叶片纸质,提琴形或倒卵形,长4~11cm,宽1.5~6cm,先端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上面无毛,下面浅绿,有短毛;基出脉3条,侧脉3~5对,网脉明显。隐头花序(榕果)单生于叶腋或已落叶的叶腋,卵圆形,成熟时紫红色,先端有脐状突起,基部圆形或收缩成短柄,基部的苞片3,卵形;雄花、瘿花生于同一花序托内;雄花花被片4,雄蕊3,稀有2,花丝长短不一;瘿花花被片3~4,花柱侧生;雌花生于另一花序托内,花被片3~4,花柱侧生,瘦果。 |
|
【分布】 | ||
【采集加工】 | 根,全年可挖,秋季为佳;叶,夏、秋季采收,鲜用或晒干。 |
|
【药材性状】 | 根圆柱形有分枝,长短不一,表面灰黄色或黄棕色,有细纹皱纹及横向皮孔;质坚实,不易折断,切面皮部狭窄,易撕裂,纤维性,木部宽广,淡黄色。 |
|
【生态学】 | 喜温暖、湿润和阳光充足环境,生长适温为 25℃至35℃,15℃左右休眠,5℃以上可安全越冬。喜湿润土壤对水分要求的幅度比较大。但它对土壤要求不严,喜微酸性,pH值在 6.0至7.5之间为宜,不耐瘠薄和碱性土壤。耐湿也较耐旱,对于干燥空气耐受力强。宜温度稳定、无风的环境。琴叶榕对光照的适应性较强,在明亮的散射光下就能生长良好,夏季应避免阳光直射,若放在室外必须遮阴,冬季应当增加光照。盆栽土以腐叶土、培养土和粗沙的混合土为好。 |
|
【化学成分】 | ||
【药理作用】 |
1.抗氧化:琴叶榕根水提取液体外具有消除O-2自由基的作用,IC50为0.107mg/ml;琴叶榕根水提取液(15g/kg)可使超氧化物歧化酶活性升高,丙二醛含量明显减少。 2.抗菌:家兔喂饲琴叶榕根乙醇提取液7天(每天3次,每次1.5ml/kg),琴叶榕根提取液治疗的细菌性前列腺炎动物的尿液、前列腺液白细胞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显著;琥珀酸脱氢酶、β-羟化甾体脱氢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HE染色观察,腺组织结构基本完整。琴叶榕根提取液对家兔的细菌性前列腺炎疗效显著[2]。 |
|
【临床试验】 | 慢性胆囊炎:鲜琴叶榕根100~120g、猪骨100g、生姜3片、清水1200ml,用武火煎煮50min,煎至约500ml时,加入少许盐,去除药液表面油腻,每日1剂,分2次温服,配合针刺阳陵泉。结果:56例胆囊炎患者,临床治愈47例,占83.9%[1]。 |
|
【药性】 | 味甘、微辛,性平。 |
|
【功效与主治】 | 祛风除湿,解毒消肿,活血通经。主治风湿痹痛,黄疸,痛经,闭经,痈疖肿痛,跌打损伤,毒蛇咬伤。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0~60g。外用适量,捣敷。 |
|
【使用注意】 | ||
【传统用法】 |
1乳痈:鲜琴叶榕根60g。水煎去渣,用甜酒兑服。外用琴叶榕叶捣敷患处。(《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2.毒蛇咬伤:琴叶榕30g,煎水服;外用根捣烂敷伤口。(江西《草药手册》) 3.跌打损伤:琴叶榕鲜根45g,酒水各半煎服;另取鲜叶捣烂,加酒糟调匀,烘热外敷。 4.腰背酸痛:①琴叶榕干根30~60g,穿山龙干根15g。酒水煎服。②琴叶榕根、南蛇藤根各15g,青壳鸭蛋2个。酒水各半炖服。 5.疟疾:琴叶榕根30~45g。切片,酒炒,水煎2次,于症发前4小时和2小时各服1次。 6.痛经:琴叶榕干根30g,益母草15g,艾叶6g。水煎服。 7.月经不调:琴叶榕根30g,益母草、艾叶各6g。水煎服。(3~7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
|
【毒理学】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药理作用: [1]李青松,黄志勤,王瑞琦.琴叶榕根水提取液对大鼠血清SOD、MDA的影响.赣南医学院学报,2004,24(3):237. [2]李青松,王瑞琦,范小娜.琴叶榕根治疗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实验研究.中医药学报,2003,31(6):53. 临床试验: [1]张福顺.独穴针刺结合单味草药治疗慢性胆囊炎56例.中国针灸,2008,28(7):5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