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桑枝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桑枝
【拼音名称】 Sangzhi  
【英文名称】 Mulberry Twig  
【拉丁名】 Mori Ramulus  
【科属分类】 桑科
【功效分类】 祛风湿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家桑,桑椹树,桑条,嫩桑枝。  
【来源】 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枝。  
【植物形态】

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下面脉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被毛;雄花具花被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

 

 
【分布】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于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河北、四川等地。

 
【采集加工】

春末夏初采收,去叶,略晒,趁新鲜时切成长3060cm的段或斜片,晒干,置干燥通风处

 

 
【药材性状】 嫩枝呈长圆柱形,少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0.51.5cm。表面灰黄色或黄褐色,有多数黄褐色点状皮孔及细纵纹,并有灰白色略呈半圆形的叶痕和黄棕色的腋芽。质坚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切片后0.20.5cm,皮部较薄,木部黄白色,射线放射状,髓部白色或黄白色。气微,味淡。  
【生态学】 阳性,适应性强,抗污染,抗风,耐盐碱。生于丘陵、山坡、村旁、田野等处,多为人工栽培。  
【化学成分】

桑枝所含化学成分主要有黄酮类化合物,生物碱,多糖和香豆精类化合物,尚含有氨基酸,有机酸,挥发油及多种维生素等黄酮类成分有异槲皮素(isoquercitrin,桑酮maclufin,桑素mulberrin,桑色素mo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二氢桑色素dihydromorin,环桑素cyclomulberrin,环桑色烯素cyclomulberrochromene,杨树宁cudranin,四羟基芪tetrahydroxystilbene,桑辛素A-Hmoracin A-H等;还含有244′6-四羟基二苯甲酮244′6-tetrahydroxybenzophenone23′44′6-五羟基二苯甲酮maclurin23′44′6-pentrahydroxybenzophenone,桦皮酸betulinic acid,藜芦酚reseratrol,二氢山dihydrokaempfero1,氧化芪三酚oxyresveratro1及二氢氧化芪三酚dihydrooxyresveratro1[1-4]等。

桑枝含鞣质(tannin),蔗糖(sucrose),果糖(fructose),水苏糖(stachyose),葡萄糖(glucose),麦芽糖(maltose),棉籽糖(raffinose),阿拉伯糖(arabinose),木糖(xylose[5]

 
【药理作用】

1.保肝:桑枝乙醇提取液具有护肝作用,其作用机理主要有以下三点:(1)桑枝提取液作为一种抗氧化剂,直接清除四氧嘧啶产生的自由基;(2)桑枝提取液作为一种金属络合剂,通过络合金属来抑制自由基的产生,从而降低自由基的损害;(3)桑枝提取液作为糖苷酶的抑制剂,通过降低血糖浓度来抑制抗氧化活性酶的糖基化,从而提高其活性来降低损害。3.利用硫代乙酰胺的肝损伤模型,研究桑枝中芸香苷的护肝作用。结果表明,桑枝中芸香苷具有明显的护肝作用,其作用机理有以下四个方面:(1)通过促进核糖体RNA的合成来促使肝细胞再生;(2)作为一种抗氧化剂来清除和调节细胞内谷胱甘肽的含量;(3)通过稳定细胞膜和调节通透性来阻止有毒物质的进入;(4)抑制星状肝细胞向纤维原细胞的转变,从而来阻止肝硬化的发生。4.利用酒精引起的肝损伤模型,调查桑枝中氧化芪三酚及其糖苷的护肝作用。结果表明,氧化芪三酚和二苯乙烯苷能够通过提高抗氧化活性酶活性和GSH的含量、降低MDA水平、削弱TNF-α表达以及改善小鼠肝组织状况等,对酒精引起的肝损伤起保护作用;氧化芪三酚的护肝作用显著高于二苯乙烯苷的护肝作用,这两种活性物质的护肝作用与抗氧化活性密切相关[1]

2.抗炎镇痛:二苯乙烯苷在醋酸引起的扭体实验、福尔马林引起的舔足实验、皮肤毛细管通透性实验、角叉胶引起足跖肿胀实验以及局部PGE2含量中表现出很强的抗炎、镇痛活性,此物质可能是桑枝中起抗炎镇痛作用的主要物质之一[1,2]

 
【临床试验】

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淋巴细胞转化率低下的患者每日服桑枝煎剂30g,连服1个月,可明显提高淋巴细胞转化率,从37.7±4.3%,提高到48.5±6%,连服2个月则可提高到53.7±6.4%。嫩桑枝疗效较好,桑白皮则无效[1]

 
【药性】 味苦,性平。  
【功效与主治】

祛风通络,行水消肿。主治风湿痹痛,中风半身不遂,水肿,脚气浮肿。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适量,煎水熏洗。

 
【使用注意】

寒饮束肺者不宜服之。

 
【传统用法】

1.风湿痹痛,瘫痪:用枝5钱~一两,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上册)
2.风热臂痛:桑枝一小升。细切,妙香,以水三大升,煎取二升。一口服尽,无时。(《本事方》)
3.积年上气咳嗽,多痰喘促,唾脓及血不止:桑条锉细,煮汁服之。(《卫生易简方》)
4.水气,脚气:桑条二两。炒香,以水一升,煎二合。每日空心服之。(《圣济总录》)

 
【毒理学】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615(4698).

[2]黄文强,施敏峰,宋小平,.使君子化学成分研究.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34,(4):80.

药理作用:

[1]周廷冲.科学,1947,29(5):143.

[2]曹仁烈.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4):286.

临床试验:

[1]胡建中.使君子与榧子驱治肠蛔虫的疗效观察.中国病原生物学杂志,2006,1(4):268.

 毒理学:

[1]Wu K M,Nat Med J China,1926,12(2):161.

[2]鹤田静默.川崎医学会杂志,1924,(2):4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