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两面针 | |
【拼音名称】 | Liangmianzhen | |
【英文名称】 | Shinyleaf Pricklyash Root | |
【拉丁名】 | Zanthoxyli Nitidi Radix | |
【科属分类】 | 芸香科 |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
【别名】 | 蔓椒,猪椒,花椒刺,出山虎,入山虎,光叶花椒。 | |
【来源】 | 为芸香科植物两面针Zanthoxylum nitidum (Roxb.) DC.的根。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常绿木质藤本。幼枝,叶轴背面和小叶两面中脉上都有钩状皮刺。奇数羽状复叶互生;小叶3~11,卵形至卵状长圆形,长4~11cm,宽2.5~6cm,先端钝或短尾状,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近全缘或有疏离的圆锯齿,无毛,革质而有光泽。伞房状圆锥花序,腋生;萼片4,宽卵形;花瓣4,卵状长圆形;雄花的雄蕊4;雌花的退化雄蕊极短小,心皮4。成熟心皮1~4。蓇葖果成熟时紫红色,有粗大腺点。种子卵圆形,黑色光亮。 |
|
【分布】 | 分布于广东、广西、福建、湖南、云南、台湾。 | |
【采集加工】 | 春、夏季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 | |
【药材性状】 | 根圆柱形,稍弯曲,直径0.7~5cm或更粗,表面深黄棕色至浅棕色,具粗纵皱纹,有时具横向裂隙,皮孔突起,类圆形,鲜黄色或黄褐色。横断面栓皮薄,皮部浅棕色,有稍具光泽的深黄色斑点;木部灰黄色,可见同心性环纹及密集的小孔。商品多切成不规则的块片或段,厚1~4mm。质坚硬,气微香,味辛辣麻舌而苦。 |
|
【生态学】 | 喜光,较耐旱,适生在排水良好而肥沃的坡地。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生物碱:光叶花椒碱(nitidine),光叶花椒酮碱(oxynitidine),氧化白屈菜红碱(oxychelerythrine),去-N-甲基白屈菜红碱(des-N-methylcheletythrine),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阿尔洛花椒酰胺(arnottianamide),鹅掌揪碱(liriodenine),博落回醇碱(bocconoline),德卡林碱(decarine),氧化特日哈宁碱(oxyterihanine),全缘叶花椒酰胺(integriamide),异阿尔洛花椒酰胺(isoarnottianamide)[1];6-乙氧基白屈菜红碱(6-ethoxychelerythrine),N-去甲基白屈菜红碱(N-demethylchelerythrine),α-别隐品碱(α-allocryptopine),茵芋碱(skimmianine)[2];二氢两面针碱 (dihydronitidine)[3];7-去甲基-6-甲氧基-5,6-二氢白屈菜红碱(7-demethyl-6-methoxy-5,6-dihydrochelerythrine)[4]。 还含木脂素类:左旋芝麻素(sesamin),左旋丁香树脂酚(syringaresino1),左旋细辛素(asarinin)和黄酮类:地奥司明(diosmin),牡荆素(vitexin)[1]。 另含香豆精成分:马栗树皮素二甲醚(aesculetin-dimethy1 ether),β-谷甾醇(β-sitostero1),2,4-二羟基嘧啶(2,4-dihydroxypyrimidine),丁香酸(syringic acid),2,6-二甲氧基对苯醌(2,6-dimethoxy-1,4-benzoquinone),对羟基苯甲酸(4-hydroxybenzoic acid),对羟基苯甲酸乙酯(ethylparaben),顺-3-(2,3,4-三甲氧基苯基)丙烯酸[(Z)-3-(2,3,4-trimethoxypheny1)acrylic acid],5,6,7-三甲氧基香豆素(5,6,7-trimethoxycoumarin),豆甾-9(11)-烯-3-醇[stigmast-9(11)-en-3-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5]。 两面针根中含有Zn,Cu,Fe,Ca,Mn,Mg等微量元素[6]。 |
|
【药理作用】 |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氯化两面针碱10、15或20mg/kg在60分钟内给麻醉犬静滴,使心率、心输出量和呼吸频率明显增加,但对血压及肺循环和全身循环的血管阻力无明显影响[1]。另有报道,氯化两面针碱对家兔有降血压作用[2]。 2.镇痛:从两面针根提取物中分离出的结晶10、20mg/kg腹腔注射可使小鼠扭体反应明显减少,8~20mg/kg明显提高兔及大鼠痛阈,200μg/kg脑室注射亦有明显提高大鼠痛阈,其镇痛作用不被丙烯吗啡(5mg/kg)所拮抗,而被利血平(4mg/kg)所对抗。其镇痛作用具有中枢性,与吗啡受体无直接关系,但与脑内单胺类介质有关[3]。 3.解痉:两面针结晶于1×10-6~1×10-4g/ml浓度时对正常离体豚鼠回肠活动无影响,但对乙酰胆碱、普鲁卡因、氯化钡、组织胺所致肠肌收缩有明显的松弛作用,其解痉作用可能直接作用于平滑肌[3]。 4.抗菌:两面针的乙醇提取液(1:1)对溶血性链球菌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的抑菌活性[4]。 5.抗氧化:两面针水煎液、乙醇浸液、乙醇加水浸液有不同程度的抗氧化作用,能抑制致炎大鼠体外全血化学发光;对由Fe2+-半胱氨酸诱发的肝匀浆脂质过氧化有抑制作用,对碱性连苯三酚体系产生O2-,有清除作用[5]。 6.抗肿瘤:两面针根部的甲醇提取物分离得3种抗癌活性成分:两面针碱、白屈菜红碱、异花椒定碱。氯化两面针碱在剂量4mg/kg时对小鼠白血病P388和L1210的生命延长率分别为109%和36%,对Lewis肺癌和人体鼻咽癌也有作用[6];另外氯化两面针碱对小鼠艾氏腹水癌的抑制率为279%,对小鼠肝癌腹水也有效[7]。另有报道[8,9],氯化两面针碱能与模板底物的A:T碱基对起相互作用,强烈抑制肿瘤病毒的RAN逆转录酶和小鼠胚胎DNA多聚酶的活性。实验表明,6-甲氧基-5, 6-二氢白屈菜红碱和6-乙氧基白屈菜红碱对小鼠艾氏腹水癌均有抗癌作用[7,10]。白屈菜红碱甲醇物在体外对口腔表皮样癌细胞(KB)的细胞毒作用浓度为4-5μmol/l[11]。 7.抗炎:两面针所含的香叶木苷有明显的抗炎作用,腹腔注射给药抗大鼠角叉菜胶性足肿的半数有效量为100mg/kg[12]。 8.其他:将两面针以2%的含量混入牙膏中,可减少牙菌斑的累积,减低牙龈炎的发生[13]。两面针根水提取物用于腹部浸润麻醉时,2~6分钟出现局部麻醉作用[14]。 |
|
【临床试验】 | 1.牙本质过敏症:两面针总生物碱浸膏(用酒精作提取液)。用探针检查敏感区,根据Crossman分级标准,分成轻度、中度、重度敏感。对患牙冲洗、隔湿,治疗组用小棉球蘸取两面针浸膏涂布敏感区,即用烤热的充填器头置于棉球上,使产生气雾以病员可以耐受为度,重复2~3次。用热透法每周1次,3次为1个疗程,1次治疗后症状消失,可不再治疗;经3次治疗症状无改善,属无效,终止治疗。对照组用小棉球蘸取适量氟化钠糊剂,反复涂布敏感区1~2min,每周1次,1疗程3次。结果:治疗组122例,即刻脱敏118例(96.7%),1个月后脱敏111例(91.0%),1年后105例(86.1%);对照组40例,即刻脱敏33例(82.5%),1个月后脱敏30例(75.0%),1年后19例(47.5%),治疗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 [1]。 2.各类疼痛:用两面针提取物制成片剂,每次2~3片。治疗各类疼痛96例(其中胃肠疼痛37例),有效87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0.6%;牙痛患者14例,总有效率为92.8%,以牙龈无炎症肿痛者效果最好。但对癌症疼痛、外伤性疼痛、术后伤口疼痛、四肢疼痛等无效。服药后均未发现不良反应[2]。 |
|
【药性】 | 味辛、苦,微温,有小毒。 |
|
【功效与主治】 | 祛风通络,胜湿止痛,消肿解毒。主治风寒湿痹,筋骨疼痛,咽喉肿痛,牙痛,胃痛,疝痛,跌打骨折,疮痈,烫伤。 | |
【用法用量】 | 煎汤:4.5~9g;研末,1.5~3g;或浸酒。外用适量,煎水洗,或含漱;或鲜品捣敷。 |
|
【使用注意】 | 孕妇禁服。用量过大会出现头晕、眼花、腹痛、呕吐等中毒症状。 |
|
【传统用法】 |
1.龋齿痛:①两面针根皮研粉,置痛处;或用根3~9g,水煎含漱。(《广西本草选编》) 2.烫伤:先用两面针煎水洗,洗后用两面针干根研粉,撤布患处。(《广西实用中草药新编》) 3.无名肿毒:鲜两面针根皮、百草霜、蜜各适量。捣烂敷患处。6.疝痛 两面针鲜根30g,小茴香9g,鹅掌金星30g, 荔枝干果7枚。水煎。冲酒服。 4.跌打损伤:两面针鲜根30g,鲜朱砂根15g, 猪脚1只。酌加酒水炖服。 5.风湿关节痛:两面针根15g,肖梵天花根30g。水煎服。 6.闭经:两面针根15g,甘草1.5g。水煎服。(3~6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7.胆道蛔虫症:拓树、两面针、十大功劳根各15g。水煎服。 8.肋间神经痛:两面针根、土丁桂各15g,盐肤木、黄皮根各30g。水煎服。(7~8方出自《福建中草药处方》) 9.胃、十二指肠溃疡:两面针根15g,金豆根、石仙桃各30g。水煎服。 (《福建药物志》) 10.痢疾:两面针根15g,火炭母全草30g,番石榴叶30g,旱莲草20g,水煎服,每日1剂。(《壮族民间用药选编》) |
|
【毒理学】 | 两面针结晶-8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68.04±8.36)mg/kg[1],表明毒性低。两面针褐色油状物N-4给小鼠腹腔注射的半数致死量为(166±15)mg/kg。大小剂量组分别按临床拟用剂量的20及10倍一次性给犬灌胃,连续给药3天,观察7天。对照组给予同体积0.5%吐温-80溶液,结果给药犬较为安静[2]。 | |
【制剂】 |
1.肠胃适胶囊:由十大功劳、黄连须、凤尾草、两面针、鸡骨香、救必应、葛根、防己组成。 2.鼻咽清毒剂(颗粒):由野菊花、重楼、两面针、苍耳子、夏枯草、蛇泡勒、龙胆、党参组成。 3.跌打镇痛膏:由土鳖虫、大黄、生草乌、马钱子(炒)、薄荷素油、薄荷脑、樟脑、冰片、降香、黄芩、黄柏、虎杖、两面针、水杨酸甲酯组成。 4.祛伤消肿酊:由连钱草、川芎、莪术、红花、两面针、血蝎、威灵仙、海风藤、桂枝、栀子、白芷、冰片、了哥王、茅膏菜、天南星、酢酱草、樟脑、野木瓜、生草乌、薄荷脑组成。 5.中华跌打丸:由金不换 、地耳草、鬼划符、过江龙、岗梅、栀子、半边莲、牛尾蕨、大力王、刘寄奴、丁茄根、急性子、钻朗风、牛膝、鹅不食草、山桔叶、毛老虎、穿破石、两面针、丢了棒、独活、制川乌、红杜仲、鸡血藤、乌药、香附、丁香、假蒟叶、桂枝、木鳖子、苍术、樟脑组成。 6.三九胃泰胶囊(颗粒):由三桠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茯苓、地黄、白芍组成。 7.正骨水:由九龙川、木香、海风藤、土鳖虫、豆豉姜、猪牙皂、香加皮、莪术、买麻藤、过江龙、香樟、徐长卿、降香、两面针、碎骨木、羊耳菊、虎杖、五味藤、千斤拔、朱砂根、横经席、穿壁风、鹰不扑、草乌、薄荷脑、樟脑组成。 8.宫炎平片:由地稔、两面针、当归、五指毛桃、柘木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石井水.台湾产两面针的成分(Ⅰ)-皮部生物碱成分的研究.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5,4:32. [2]王玫馨.两面针中具有抗癌活性生物碱的分离和生物碱丙的结构研究.药学通报,1981,16(2):114. [3]陈元柱,黄治勋,徐本杰,等.两面针植物中的新生物碱7-去甲-6-甲氧基-5,6 -二氢白屈菜红碱的晶体结构.化学学报,1989,4(11):1048. [4]黄治勋,李志和.两面针抗肿瘤有效成分的研究.化学学报,1980,38(6):535. [5]胡疆,张卫东,柳润辉,等.两面针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6,31(20):1689.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991(总3821). 药理作用: [1]Hamlin RL. CA,1997,87:145670z. [2]AddaeMensah. CA,1990,112: 48468S. [3]曾雪瑜,陈学芬,何兴全,等.两面针结晶-8的解痉和镇痛作用研究.药学学报,1982,17(4):253. [4]杨仓良.毒药本草.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83:431. [5]谢云峰.两面针提取物抗氧化作用.时珍国医国药,2000,11(1):1. [6]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4,772. [7]黄治勋,李志和.两面针抗肿瘤有效成分的研究.化学学报,1980, 38(6):535. [8]SethiVS. CA,1976,85:137193q. [9]SethiVS. CA,1976,87:145564. [10]王玫馨.两面针化学成分的研究——具有抗癌活性生物碱的分离和生物碱丙的结构研究.中山医学院学报,1980,16(2):114. [11]国家医药管理局中草药情报中心站.植物药有效成分手册.第1版.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204,772. [12]Parmar NS. CA,1979,90:97620w. [13]Wan HC, Hu DY, Liu HC. Clinical observation of toothpaste containing zanthoxylumnitidum extract on dental plaque and gingivitis. Zhongguo Zhong Xi Yi Jie He ZaZhi, 2005, 25(11):1024. [14]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第二册).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388. 临床试验: [1]冯日萍.中草药两面针浸膏治疗牙本质过敏症的临床观察.广东牙病防治,2001,9(3):193. [2]陈兆森.两面针止痛有效成分初步临床观察.中草药杂志,1982,13(5):240. 毒理学: [1]曾雪瑜,陈学芬,何兴全,等.两面针结晶-8的解痉和镇痛作用研究.药学学报,1982,17(4):253. [2]曾雪瑜,陈学芬,何兴全,等.两面针结晶8的解痉和镇痛作用研究.中草药,1982,11(5):2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