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夜交藤 | |
【拼音名称】 | Yejiaoteng | |
【英文名称】 | Tuber Fleece flower | |
【拉丁名】 | Radix Polugoni Multiflori | |
【科属分类】 | 蓼科 | |
【功效分类】 | 安神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棋藤、首乌藤 | |
【来源】 | 为蓼科植物何首乌Polygonum multiflorum Thunb.的藤茎或带叶的藤茎。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缠绕藤本。根细长,末端成肥大的块根,外表红褐色至暗褐色。茎基部略呈木质,中空。叶互生;具长柄;托叶鞘膜质,褐色;叶片狭卵形或心形,长 4-8cm,宽2.5-5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或箭形,全缘或微带波状,上面深绿色,下面浅绿色,两面均光滑无毛。圆锥花序。小花梗具节,基都具膜质苞片;花小,花被绿白色,5裂,大小不等,外面3片的背部有翅;雄蕊8,不等长,短于花被;雌蕊1,柱头3裂,头状。瘦果椭圆形,有3棱,黑色,光亮,外包宿存花被,花被具明显的3翅。花期8-10月,果期9-11月。
|
|
【分布】 | 分布于河北、山西、陕西、甘肃、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区。
|
|
【采集加工】 | 夏、秋采割带叶藤茎,或秋、冬采割藤茎,除支残叶,捆成把,晒干或烘干。 |
|
【药材性状】 | 藤茎长圆柱形,稍扭曲,长短不一,直径3-7mm。表面棕红色或棕褐色,粗糙,有明显扭曲的纵皱纹及细小圆形皮孔。节部略膨大,有分枝痕。外皮菲薄,剥离。质脆,易折断,断面皮部棕红色,木部淡黄色,导管孔明显,中央为白色疏松的髓部。气无,味微苦、涩。 |
|
【生态学】 | 生于草坡、路边、山坡石隙及灌木丛中。 |
|
【化学成分】 | 大黄素,大黄素甲醚,蒽苷A即是大黄素-8-葡萄糖苷(emodin-8-β-D-glucopyranoside),β-谷甾醇,夜交藤乙酰苯苷(polygoacetophenoside)即是2,3,4,6-四羟基乙酰苯-3-O-葡萄糖苷(2,3,4,6-tetrahydroxy-acetophenone-3-O-β-D-glucopyranoside)[1]。 |
|
【药理作用】 |
夜交藤常用于祛风、安神、泻下、通血脉,研究显示夜交藤具有明显的抗慢性炎症及抗菌作用[1]和镇静催眠等作用[2]。 (1)夜交藤对慢性炎症的影响:与对照组相比,夜交藤高、低剂量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能明显抑制大鼠棉球植入法所致的肉芽肿,提示对慢性炎症具有较强的抑制作用,而对二甲苯所致小鼠的耳肿胀的急性炎症则无抑制作用。 (2)体外抗菌实验显示夜交藤对金葡菌、大肠杆菌、卡他萘瑟氏球菌、流感杆菌、肺炎链球菌有抑制作用,提示其可能对呼吸道等感染有治疗作用,特别是慢性炎症有较好的效果。 (3)夜交藤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作用,对睡眠时相的影响与安定基本相似,连续服用催眠作用增强[2]。 (4)现代研究发现,夜交藤对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有一定的防治作用[3],并能促进免疫功能[4]。
|
|
【临床试验】 | ||
【药性】 | 甘;微苦;性平。 |
|
【功效与主治】 | 养心安神、祛风、通络。主失眠、多梦、血虚身痛、肌肤麻木、风湿痹痛、风疹瘙痒。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20g。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烂敷。 |
|
【使用注意】 | 燥狂属实火者慎服。 |
|
【传统用法】 |
1.治彻夜不寐,间日轻重,如发疟:夜交藤(切)四钱,真珠母八钱,龙齿二钱,柴胡(醋炒)一钱,薄荷一钱,生地六钱,归身二钱,白芍(酒炒)一钱五分,丹参二钱,柏子仁二钱,夜合花二钱,沉香五分,红枣十枚。水煎服。(《医醇媵义》甲乙归脏汤) |
|
【毒理学】 | ||
【制剂】 |
1、 冠心安口服液:由川芎、三七、延胡索(醋制)、牛膝、降香、珍珠母、野菊花、柴胡、桂枝、半夏(炙)、首乌藤、茯苓、大枣、冰片、炙甘草组成。 2、安神补心丸(胶囊、颗粒):由丹参、五味子(蒸)、石菖蒲、首乌藤(别名)、地黄、墨旱莲、女贞子、菟丝子、合欢皮、珍珠母组成。 3、养血安神片(糖浆、丸):由熟地黄、首乌藤、墨旱莲、合欢皮、仙鹤草、地黄、鸡血藤。 4、养阴镇静片:由当归、麦冬、五味子、首乌藤、地黄、玄参、柏子仁、党参、茯苓、珍珠母、朱砂、丹参、远志、桔梗组成。 5、 夜宁糖浆(颗粒):由甘草、浮小麦、大枣、首乌藤、合欢皮、灵芝、女贞子组成。 6、 眠安宁口服液:由丹参、熟地黄、首乌藤、白术(麸炒)、陈皮、远志(制)、大枣组成。 7、 滋肾宁神丸:由熟地黄、制何首乌、黄精(制)、白芍(炒)、女贞子、首乌藤、酸枣仁(炒)、菟丝子(制)、五味子、丹参、山药、茯苓、牛大刀、五指毛桃、珍珠母、金樱子组成。 8、更年安片:由地黄、熟地黄、制何首乌、玄参、麦冬、茯苓、泽泻、牡丹皮、珍珠母、磁石、钩藤、首乌藤、五味子、浮小麦、仙茅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78(总2030) 药理作用: [1]宋毅,唐尧,张志勇,等.夜交藤抗炎抗菌作用的实验研究[J].华西药学杂志,2003,18(2):114-116. [2]杨俊业,徐建国,周玲,等.夜交藤煎剂的镇静催眠作用[J].华西医科大学学报,1990,21(2):175-177. [3]黄树莲,陈学芬,陈晓军.首乌藤降血脂作用的实验研究[J].中草药,1991,22(3):117 . [4]许爱华.夜交藤对小鼠免疫功能的影响[J].扬州医学院学报,1994,6(2):107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