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飞龙掌血 | |
【拼音名称】 | Feilongzhangxue | |
【英文名称】 | Asiatic Toddalia Root | |
【拉丁名】 | Toddaliae Asiaticae Radix | |
【科属分类】 | 芸香科 |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别名】 | 血莲肠,见血飞,血见愁,飞龙斩血,小金藤,散血丹。 | |
【来源】 | 为芸香科植物飞龙掌血Toddalia asiatica (L.) Lam.的根。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木质蔓生藤本。枝干均密被倒钩刺,老枝褐色,幼枝淡绿色或黄绿色,具白色皮孔。叶互生,具柄,三出复叶;小叶片椭圆形,倒卵形,长圆形至倒披针形,长3~6cm,宽1.5~2.5cm,先端急尖或微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圆锯齿或皱纹,革质,有隐约的腺点。花单性,白色,青色或黄色;苞片极细小;萼片4~5,边缘被短茸毛;花瓣4~5;雄花雄蕊4~5,较花瓣长;雌花不育雄蕊4~5,子房被毛。果橙黄色至朱红色,有深色腺点,果皮肉质,表面有3~5条微凸起的肋纹。种子肾形,黑色。 |
|
【分布】 | 中国的陕西、四川、贵州、湖南、广西等地 |
|
【采集加工】 | 秋、冬季采收,洗净,切段晒干。 | |
【药材性状】 | 根呈棒状,径约2~3厘米。表面灰棕色,有细纵纹及多数疣状突起;突起处栓皮多脱落,露出鲜黄色或红黄色皮层,质粗糙;剥去皮层,可见木质中柱,纹理平直细密。质硬,不易折断,断面平坦。气微,味淡。 | |
【生态学】 | 从平地至海拔2000米山地,较常见于灌木、小乔木的次生林中,攀援于它树上,石灰岩山地也常见。 |
|
【化学成分】 | 本品根含白屈菜红碱(chelerythrine),二红白屈菜红碱(dihydrochelerythrine),茵芋碱(skimmianine),小檗碱(berberine)以及飞龙掌血默碱(toddalidimerine),8-羟基二氢白屈菜红碱(8-hydroxydihydrochelerythrine),阿尔洛花椒酰胺(arnottianamide),8-丙酮基-二氧白屈菜红碱(8-acetonyldihydrochelerythrine)等生物碱。挥发油中含丁香油酚(eugenol),香茅醇(citronellol),飞龙掌血双香豆精(toddasin)。另含香豆精类去二羟基飞龙掌血内酯(toddaculin),此外,本品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和树脂等。根皮含苯并菲啶类生物碱去-N-甲基白屈菜红碱(des-N-methylchelerythrine),氧化白屈菜红碱(oxychelerythrine),阿尔洛花椒酰胺(arnottianmide),勒(木党)碱(avicine),氧化勒(木党)碱(oxyavicine),白屈菜红碱,白屈菜红碱-φ-氰化物(chelerythrine-φ-cyanide),喹啉类生物碱茵芋碱(skimmianine),全缘喹诺酮(integriquinolone),N-甲基芸香碱(N-methylflindersine),4-甲氧基-1-甲基-2-喹诺酮(4-methoxy-1-methyl-2-quinolone),香豆精类化合物与生物碱二聚物飞龙掌血香豆喹啉酮(todda-coumalone),还含香豆精与萘醌的二聚物飞龙掌血香豆醌(toddacoumaquinone);飞龙掌血根皮含香豆精化合物飞龙掌血内酯烯酮(toddalenone),去二羟基飞龙掌血内酯(toddaculine),飞龙掌血内酯酮(toddanone),九里香内酯(coumurrayin),异茴芹香豆精(isopimpinellin),8-(3,3-二甲基烯丙基)-6,7-二甲氧基香豆精[8-(3,3-dimethylal-lyl)-6,7-dimethoxycoumarin], 6-(3-氯-2-羟基-3-甲丁基)-5,7-二甲氧基香豆精[6-(3-chloro-2-hy-droxy-3-methylbutyl)5,7-dimethoxy coumarin],6-甲酰基柠檬油素(6-formyllimettin),5,7,8-甲氧基香豆精(5,7,8-trimethoxycoumarin),飞龙掌血双香豆精(toddasin),飞龙掌血内酯烯醇(toddalenol),飞龙拳血新双香豆精(toddalosin),右旋飞龙掌血内酯醇(tiddabik),6-(2-羟基-3-甲氧基-3-甲丁基)-5,7-二甲氧基香豆精[6-(2-hydroxy-3-methoxy-3-methylbutyl)5,7-dimethoxy coumarin],5-甲氧基苏北任酮(5-methoxysuberenon)。另外根皮中还含香叶木苷(diosmin),橙皮苷(hesperidin)及三萜化合物β-香树脂醇(β-amyrin)[1]。 |
|
【药理作用】 |
1.镇痛:飞龙掌血根75%醇提物2.25g/kg灌胃给药,可提高小鼠痛阈;1.5g/kg、2.25g/kg对醋酸所致小鼠扭体反应有显著的抑制作用[1]。 |
|
【临床试验】 | 慢性腰腿疼痛:采用三百棒注射液(每支2ml,每mL相当于飞龙掌血药材1g),每次1~2支,每日1次,肌肉注射或穴位注射。共观察40例,其中肌肉注射29人,穴位(肾俞、大肠俞、次髎、承山)注射11人,除1例脊椎结核无效外,其余39例均有显著止痛作用。治疗后经6个月观察,疼痛未再复发者17例;虽有复发,但疼痛程度减轻,发作次数减少者22例。使用中未发现副作用和毒性反应[1]。 |
|
【药性】 | 味辛、微苦,性温;有小毒。 |
|
【功效与主治】 | 祛风止痛,散瘀止血,解毒消肿。主治风湿痹痛,腰痛,胃痛,痛经,经闭,跌打损伤,劳伤吐血,衄血,瘀滞崩漏,疮痈肿毒。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浸酒;或入散剂。外用:适量,鲜品捣敷;干品研末撒或调敷。 |
|
【使用注意】 | 孕妇禁服。 |
|
【传统用法】 |
1. 刀出血,伤口疼痛:见血飞6g,冰片1.5g。研成细末,混合外敷。(《贵阳民间药草》) |
|
【毒理学】 |
飞龙掌血根皮注射液给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7.83+1.03g/kg,根心注射液LD50为19.41+4.05g/kg.两种注射液腹腔注射的中毒表现为先安静,而后呼吸困难,约5~7min左右肢体抽搐而死[1]。根叶中的白屈菜红碱为神经肌肉毒,对心脏也有抑制作用。对豚鼠小量可引起流产,大量引起麻痹、死亡[2]。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965(总3785). 药理作用 药理作用: [1]胡兴尧, 曾凡波,崔小瑞,等.飞龙掌血乙醇提取物的镇痛抗炎作用及其毒性的研究.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4):231-232. [2]刘明,罗春丽,张永萍,等.头花蓼、飞龙掌血的镇痛抗炎及利尿作用研究.贵州医药,2007,31(4):370-371. [3]栗世铀, 乔延江,肖培根.等.飞龙掌血抗A型流感病毒活性的鉴定.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3):998-1001. [4]Lakshmi V. C A, 1990, 112:69793i. [5]Ishii H. C A, 1992, 117: [6]Sharma P N. C A, 1982, 96: 临床试验: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81. 毒理学: [1]计宗汉,等.湖南医药杂志,1979,(6):52 [2]江苏新医药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7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