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羊角拗 | |
【拼音名称】 | Yangjiao’ao | |
【英文名称】 | Divaricate Striphanthus Leaf | |
【拉丁名】 | Strophanthi Divaricati Folium | |
【科属分类】 | 夹竹桃科 |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羊角纽,羊角藕,大羊角扭蔃,菱角扭,打破碗花,鲤鱼橄缆,金龙角。 | |
【来源】 | 为夹竹桃科植物羊角拗Strophanthus divaricatus (Lour.) Hook. et Am.的茎叶。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灌木或藤本,直立。秃净,多匍匐枝,折之有乳汁流出,小枝通常棕褐色。密被灰白色皮孔。叶对生,具短柄;叶片厚纸质,椭圆形或长圆形,长4~10cm,宽2~4cm,先端短渐尖或急尖,基部楔形,全缘;侧脉每边通常6条、斜扭上升,叶缘前网结,花大形,黄白色,顶生或3花合生呈聚伞花序;花梗纤细;苞片和小苞片线状被针形;花萼萼片5,披针形,先端长渐尖,绿色或黄绿色,内面基部有腺体;花冠黄色,漏斗形,花冠筒淡黄色,上部5裂,裂片基部卵状披针形,先端线形长尾状,裂片内面具由10枚舌状鳞片组成的副花冠,白黄色,鳞片每2枚基部合生;雄蕊5,内藏,花药箭形,基部具耳,各药相连于柱头,花丝纺锤形,被柔毛;子房由2枚离生心皮组成,半下位。花柱圆柱状,柱头棍棒状,先端浅裂。蓇葖果木质,双出扩展,极厚,干时黑色,具纵条纹;种子纺锤形而扁,上部渐狭而延长成喙,喙轮生白色丝状种毛,具光泽。 | |
【分布】 | 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贵州等地。 |
|
【采集加工】 | 全年均可采收,切段,晒干。 |
|
【药材性状】 | 茎枝圆柱形,略弯曲,多成30~60cm的长段;表面棕褐色,有明显的纵沟及纵皱纹,粗枝皮孔灰白色,横向凸起。嫩枝密布灰白色小圆点皮孔;质硬脆,断面黄绿色,木质,中央可见髓部。叶对生,皱缩,展开后呈椭圆状长圆形,长3~8cm,宽2.5~3 |
|
【生态学】 | 生于山坡或丛林中。 |
|
【化学成分】 | 羊角拗的叶含强心苷(cardiac glycoside),包括迪可苷元(decogenin),沙门苷元(sarmentogenin),沙木苷元(sarmutogenin),毕平多苷元,沙门洛苷元[1]。 根含强心苷包括沙门苷元,沙木苷元,沙门洛苷元[1]。 茎含强心苷及苷元有沙门苷元-3-O-D-葡萄糖基-L-夹竹桃糖苷(sarmentogenin-3-O-D- Glucosyl-L-cerberid),沙门苷元-3-O-D-葡萄糖基-L-地芰糖苷,沙门苷元。还含橡胶肌醇(dambonitol)[1]。
|
|
【药理作用】 |
升高心室肌细胞钙离子浓度:羊角拗苷800nmol/L对心室肌细胞Ca2+有升高作用,该升高作用依赖于细胞外Ca2+的存在,可能主要由T型钙通道介导,L型钙通道和Na+-Ca2+交换蛋白亦参与其中[1]。 |
|
【临床试验】 | ||
【药性】 | 味苦,性寒,有大毒。 |
|
【功效与主治】 | 祛风湿,通经络,解疮毒,杀虫。主治风湿痹痛,小儿麻痹后遗症,跌打损伤,痈疮,疥癣。 | |
【用法用量】 | 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或研末调敷。 | |
【使用注意】 | 本品毒性较大,多作外用,一般不作内服。生品内服极易中毒,往往先出现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烦躁、谵语,其后四肢冰冷出汗、脸色苍白、脉搏不规则、瞳孔散大、对光反应不敏感,继而出现痉孪、昏迷、心跳停止而死亡。 |
|
【传统用法】 |
1.乳痈初期:羊角拗鲜叶、红糖同捣烂,烤热外敷。(《福建中草药》) |
|
【毒理学】 |
羊角拗叶、根及种子均有毒。有报道猫静注的最小致死量为0.194mg/kg,最大耐受量为0.097mg/kg;猫口服的最小致死量为0.972mg/kg,最大耐受量为0.162mg/kg[1]。所含的强心苷为主要毒性成分。在小鼠、鸽、猫实验中,在同样条件下比较了Div和毒毛花苷的毒性、治疗指数、安全性等。结果发现:上述三种动物中Div的毒性为Oua的1/2左右;对小鼠的治疗指数差别不显著,但对鸽的治疗指数羊角拗苷为2.62,毒毛花苷G为3.44,故Oua比羊角拗苷明显为宽,但从临床角度看,Div的有效量和中毒量之间的范围却比毒毛花苷为宽,此即羊角拗优越之点[2]。Div不具溶血作用[3]。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328. 药理作用: [1]邱奕宁,简珊,彭其斌,等.羊角拗苷对豚鼠心室肌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的影响.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2007,21(5):381-384. 临床试验: [1]景厚德,等.药学学报,1965,12(5):161 [2]江明性,等.中华医学杂志,1957,43(1):25 [3]吴熙瑞,等.中华医学杂志,1956,42(7):6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