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蒲公英 | |
【拼音名称】 | Pugongying | |
【英文名称】 | Mongolian Dandelion Herb | |
【拉丁名】 | Taraxaci Mongolici Herba | |
【科属分类】 | 菊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蒲公草,仆公英,黄花地丁,蒲公丁,狗乳草,奶汁草,黄花草,婆婆丁 | |
【来源】 |
为菊科植物蒲公英Taraxacummongolicum Hand.-Mazz.的全草。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全株含白色乳汁,被白色疏软毛。根深长,单一或分枝,外皮黄棕色。叶根生,排列成莲座状;具叶柄,柄基部两侧扩大呈鞘状;叶片线状披针形,倒披针形或倒卵形,长6~15cm,宽2~3 |
|
【分布】 | 中国东北、华北、华东、华中、西北、西南各地。 |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
|
【药材性状】 | 全草呈皱缩卷曲的团块。根圆锥状,多弯曲,长3~7cm,表面棕褐色,抽皱,根头部有棕褐色或黄白色的茸毛,有的已脱落。叶基生。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倒披针形,长6~15crn。宽2~3 |
|
【生态学】 | 生于路旁、田野、山坡。抗病能力极强、喜欢肥沃、湿润、疏松、有机质含量高的土壤。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黄酮类(flavonoids),酚酸类(phenolic acid),倍半萜类(sesquiterpene),三萜类(triterpene),甾醇类(sterol),挥发油(volatile oil)及微量元素等成分。 黄酮类成分含青蒿亭(artemetin),槲皮素(quercetin),槲皮素-3',4',7-三甲醚(quercetin-3',4',7-trimethylether),木犀草素(luteolin),木犀草素-7-O-β-D-葡萄糖苷(luteolin-7-O-β-D-glucoside),木犀草素-7-O-β-D-半乳糖苷(luteolin-7-O-β-D-galactoside),芫花素(genkwanin),isoetin,橙皮素(hesperetin),isoetin-7-O-β-D-isoetin-2'-O-α-L-arabinopyranoside,芫花素-4'-O-β-D-芦丁糖苷(genkwanin-4'-O-β-D-rutinoside),橙皮苷(hesperidin),槲皮素-7-O-[β-D-吡喃葡萄糖基(1→6)-β-D-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7-O-[β-D-glucopyranosyl(1→6)-β-D-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7-O-β-D-二吡喃葡萄糖苷(quercetin-3,7-O-β-D-diglucopyranoside),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O-α-D- glucopyranosid,isoetin-7-O-β-D-glucopyranosyl-2'-O-β-D-xyloypyranosid[1],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金丝桃苷(hyperin)[2]。 酚酸类成分含咖啡酸(caffe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3],阿魏酸(ferulaic acid),3,5-O-双咖啡酰基奎尼酸(3,5-di-O-caffeoylquinicacid),3,4-O-双咖啡酰基奎尼酸(3,4-di-O-caffeoylquinic acid),4,5-O-双咖啡酰基奎尼酸(4,5-di-O-caffeoylquinicacid),1-羟甲基-5-羟基-苯-2-O-β-D-吡喃葡萄糖苷(1-hydroxymethyl-5-hydroxy-phenyl-2-O-β-D-glucopyranoside),对羟基苯甲酸(p-hydroxybenzo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3,5-二羟基苯甲酸(3,5-dihydroxylbenzoicacid),没食子酸(gallic acid),没食子酸甲酯(gallicin),丁香酸(syringic acid),3,4-二羟基苯甲酸(3,4-dihydroxybenzoic acid),咖啡酸乙酯(caffeic acid ethyl ester)[1]。 倍半萜类成分含蒙古蒲公英素A(mongolicumin A),蒙古蒲公英素B(mongolicuminB),isodonsesquitin A,taraxacin,sesquiterpeneketolactone[1]。 三萜类成分含蒲公英甾醇乙酯(taraxasterylacetate),伪蒲公英甾醇醋酸酯(φ-taraxasteryl acetate),羽扇豆醇乙酸酯(lupenol acetate) [1]。 此外,还含正十六烷酸(palmitic acid),七叶内酯(aesculetin),rufescidr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1],蒲公英甾醇(taraxasterol),胆碱(choline),菊糖(inulin),果胶(pectin)等[4]。 挥发油中含正己醇(hexylalcohol),3-正己烯-1-醇(3-n-hexene-1-alcohol),2-呋喃甲醛(2-furaldehyde),樟脑(camphor),苯甲醛(benzaldehyde),正辛醇(n-octylalcohol),3,5-辛二烯-2-酮(3,5-octadien-2-ketone),反式石竹烯(trans-caryophyllene),正十四烷(n-tetradecane),萘(naphthalene),β-紫罗兰醇(β-ionol),正十五烷(n-pentadecane),正二十一烷(n-heneicosane),正十八烷(n-octadecane),α-雪松醇(α-cedrol)[5]。 蒲公英中含有66种微量元素,其中包括5种必需微量元素Cu、Zn、Fe、Mn、Mo,并含有大量的Na和K[6]。 |
|
【药理作用】 |
1.广谱抑菌作用:蒲公英煎剂对金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卡他球菌等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蒲公英和磺胺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之间有增强抗菌作用。其抗菌作用机制一方面是抑制细胞壁合成,另一方面是抑制蛋白质和DNA的合成[1]。其乙醇提取物31mg/ml浓度能杀死钩端螺旋体。其煎剂及95%乙醇提取液10mg/ml浓度,对Ⅰ型单纯疱疹病毒(HSV-Ⅰ)进行原代单层细胞培养实验,证明有抗Ⅰ型单纯疱疹病毒的作用[2]。 2.利胆保肝:蒲公英注射液或蒲公英乙醇提取物经十二指肠给药,能使麻醉大鼠的胆汁量增加40% 以上,切除胆囊后重复试验结果亦同,显示为对肝脏的直接作用所致[3]。蒲公英利胆活性成分主要在树脂部位。蒲公英对大鼠急性肝损伤有保护作用,其可拮抗内毒素所致的肝细胞溶酶体和线粒体的损伤,解除抗菌素作用后所释放的内毒素导致的毒性作用[4]。 3.抗胃损伤:蒲公英粉末20g,开水浸泡30分钟后饮用,1个月为1疗程,对胃溃疡患者有疗效,能使幽门螺杆菌转阴、溃疡面愈合、疼痛停止[5]。蒲公英醇沉水煎剂对清醒及麻醉大鼠胃酸分泌有抑制作用。其与党参、川芎配伍的复方能明显升高正常大鼠和无水乙醇损伤胃黏膜大鼠胃组织内PGE2的含量[6]。 4. 抗肿瘤:蒲公英根的主要三萜类化合物蒲公英萜醇、蒲公英甾醇、醋酸蒲公英甾醇等对小鼠皮肤二阶段致癌有不同程度的抗促癌作用。日本学者对药用蒲公英热水提取物的一种多糖的研究表明,其具有宿主细胞调节的抗肿瘤作用,与香菇多糖的抗癌机制相似,是一种免疫促进剂[7]。 5. 其他:蒲公英对女性甾体激素有影响,以蒲公英为主的汉方蒲公英汤,可明显增加卵巢切除小鼠脑组织中的雌二醇与孕酮含量,并有增加血清中雌二醇含量的趋势。这可能是从其他器官补偿生成或者使激素的肠循环加快[8]。蒲公英还具有催乳作用,可用于泌乳不畅所致的乳房肿胀,作用机制有待研究;蒲公英制剂低浓度时直接兴奋离体蛙心,而高浓度时则呈现抑制作用;对离体动脉低浓度有收缩作用,而高浓度则舒张血管。还有报道认为蒲公英具有利尿作用,特别是对门脉性水肿有效。蒲公英尚可改善胆固醇血症。 |
|
【临床试验】 |
1.小儿热毒便秘:鲜蒲公英30~60g,水煎至50~100ml,每日1剂,顿服,年龄小,服药难者可分次服,疗程视病情而定,以至顺利解出大便可停药。治愈率达98%,不易复发,无毒副作用,气血虚无热型便秘禁用[1]。 2.产后乳汁淤积:蒲公英30g,水煎服,每日1剂,早晚分服。如体温超过38℃,可适当加用解热镇痛剂。辅以局部热敷及按摩。治疗以3天为1个疗程,1个疗程结束后,评定疗效。共治疗83例,结果治愈55例,好转26例,未愈2例,总有效率97.06%[2]。 3.麦粒肿:蒲公英30g、金银花15g(儿童及体弱者酌减),第一煎内服,第二煎熏洗。共治120例125眼,结果1天而愈者46例,2天而愈者40例,3天而愈者10例,有效2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7%[3]。 4.甲型病毒性肝炎:蒲公英(鲜)车前草(鲜)各60g,若为干药则各减为30g,上为成人一天量(小儿酌减)水煎二次,一日分次服完,连用10天,对在家隔离的轻症患者,亦同时服用,促进治愈时间。应用上药组126人,总病例11人,发病率8.7%,初例~末例时间26天,与未应用组比较p﹤0.05,具有差别显著意义[4]。 5.急性乳腺炎:内服取新鲜蒲公英160g,洗净煎服,每日分4次服下,连续服3日。外敷取新鲜蒲公英400g,用水洗净后,再冷开水浸泡10分钟加两只鸡蛋清混合捣烂,渣和汁一起搅拌摊在消毒的纱布上,外敷乳腺炎病灶处,每日外敷4次,连续3日。共治疗20例,结果痊愈17例(85%),好转2例,无效1例(没有坚持治疗,只用药1次)[5]。 6.慢性阴虚型萎缩性胃炎:百合公英汤(百合、蒲公英、炙黄芪、五灵脂、丹参等)加减治疗158例慢性阴虚型萎缩性胃炎患者,结果近期治愈28例,显效84例,好转36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93.6%[6]。 7.疣:常规消毒疣体及周围皮肤后,用6号针头在母疣(即第一个出生的疣)基底部交叉注射2%苯甲醇注射液,视疣体大小,一般每疣用量约0.5~3ml,进针后提插2~3次,采用“泻法”,反抽无回血方可注药,3天1次。如母疣过大,原由邻近几个疣融合而成,则在邻近几个疣上均注入药液。同时用洗净晾干的鲜蒲公英叶揉成团状在疣体上反复揉搽,每次5分钟,1天1次,18天为1疗程,一般1~3个疗程。共治疗64例,结果9天治愈20例,1疗程治愈28例,2疗程治愈14例,3疗程治愈2例,治愈率100%[7]。 8.Graves病合并突眼:应用中药蒲公英(蒲公英60g,水煎成400ml, 200ml口服日2次,另外200ml熏洗眼日2次,使用45天)配合131I治疗175例GD合并突眼,对比单用131I治疗342例GD合并突眼,结果:131Ⅰ放射性治疗后,甲亢痊愈者中蒲公英组突眼治疗总有效率为87.1%,对照组突眼治疗总有效率为76.6%,统计学上有显著差异,表明只有在GD症状完全被控制后,突眼才能得到较多的恢复和好转。而辅助应用蒲公英配合131Ⅰ放射性治疗GD合并突眼,能更为有效的使突眼得以好转或恢复 [8]。 9.虫蚊咬伤、蜈蚣咬伤、小鱼际深部化脓性感染、反复尿路感染、小儿皮肤皲裂:用新鲜蒲公英,疗效显著[9]。 |
|
【药性】 | 味苦、甘,性寒。归肝、胃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解毒,消痈散结。主治乳痈,肺痈,肠痈,咽喉肿痛,肝炎,胆囊炎,胃炎,肠炎,痢疾,尿路感染,疔毒疮肿,蛇虫咬伤。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 |
|
【使用注意】 | 非实热之证及阴疽者慎服。 | |
【传统用法】 |
1.痈疽发背或生头项,或生手足臂腿、腰脐之间、前阴粪门之际,无论阴毒阳毒,未溃即消,已溃即敛:蒲公英一两,金银花四两,当归二两,玄参一两。水煎,饥服。此方既善攻散诸毒,又不耗损真气。可多服久服,俱无碍也。即治肺痈、大小肠痈,无不神效。(《洞天奥旨》立消汤) 2.天蛇头(手中指头结毒,焮赤肿痛):蒲公英草取干与苍耳草二味等分为末,以好醋浓煎浸洗。(《证治准绳》) 3.乳痈初起,肿痛未成脓者:用蒲公英春秋间开黄花似菊,取连根蒂叶二两捣烂,用好酒半斤同煎数沸,存渣敷肿上,用酒热服,盖睡一时许。再用连须葱白一茶盅催之,得微汗而散。(《外科正宗》治乳便用方) 4.烧烫伤:蒲公英根洗净,捣碎取汁,待凝后涂患处。(《长白山植物药志》) 5.急性结膜炎:蒲公英 6.口腔炎:蒲公英适量(焙炭存性),枯矾、冰片各少许。共研极细末,取少许吹入患部,每日数次。(5~6方出自《安徽中草药》) 7.肺脓疡:蒲公英、冬瓜子各 8.慢性胃炎,胃溃疡:①蒲公英干根、地榆根各等分。研末,每服 9.肝炎:蒲公英干根 10.急性胆道感染:蒲公英、刺针草各 11.急性阑尾炎:蒲公英 12.尿道炎:蒲公英 13.骨髓炎:蒲公英 |
|
【毒理学】 | ||
【制剂】 |
1、感冒消炎片:由臭灵丹、蒲公英、千里光组成。 2、消炎退热颗粒:由大青叶、蒲公英、紫花地丁、甘草组成。 3、复方南板蓝根颗粒(片):由南板蓝根、紫花地丁、蒲公英组成。 4、复方蒲公英注射液:由蒲公英、鱼腥草、野菊花组成。 5、热炎宁颗粒(片):由蒲公英、虎杖、北败酱、半枝莲组成。 6、溃得康颗粒:由黄连、蒲公英、苦参、砂仁、豆蔻、黄芪、浙贝母、海螵蛸、三七、白及、白蔹、甘草组成。 7、肾炎解热片:由白茅根、连翘、荆芥、蝉蜕、茯苓、泽泻(盐制)、车前子(炒)、 赤小豆、蒲公英、大腹皮、陈皮、石膏(生)、杏仁(炒)、桂枝组成。 8、肝舒乐颗粒:由柴胡、茵陈、虎杖、蒲公英、马蓝草、白茅根、夏枯草、苍术、甘草组成。 9、胰胆炎合剂:由柴胡、黄芩、厚朴、枳实、大黄、赤芍、蒲公英、北败酱、法半夏、甘草组成。 10、双虎清肝颗粒:由虎杖、金银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瓜蒌、法半夏、黄连、枳实(麸炒)、丹参、甘草组成。 11、乙肝宁颗粒:由黄芪、丹参、绵茵陈、党参、白术、金钱草、制何首乌、白芍、茯苓、牡丹皮、川楝子、蒲公英、白花蛇舌草组成。 12、复方益肝丸:由茵陈、垂盆草、龙胆、车前子、夏枯草、板蓝根、野菊花、蒲公英、山豆根、土茯苓、人工牛黄、胡黄连、大黄、柴胡、枳壳、香附、青皮、槟榔、苦杏仁、蝉蜕、丹参、牡丹皮、红花、人参、炙甘草、桂枝、五味子、鸡内金组成。 13、胆石通胶囊:由蒲公英、水线草、溪黄草、绵茵陈、广金钱草、大黄、黄芩、鹅胆干膏粉、枳壳、柴胡组成。 14、前列通片:由蒲公英、泽兰、黄柏、薜荔、车前子、琥珀、黄芪、两头尖、八角茴香油、肉桂油组成。 15、男康片: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柏、野菊花、鱼腥草、败酱草、紫花地丁、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鹿衔草、当归、熟地黄、黄芪、白术、红花、赤芍、甘草(蜜炙)组成。 16、连蒲双清片:由蒲公英浸膏、盐酸小檗碱组成。 17、白蒲黄片:由白头翁、蒲公英、黄芩、黄柏组成。 18、肾炎舒颗粒(片、胶囊):由生晒参(去芦)、菟丝子、黄精、枸杞子、苍术、茯苓、汉防己、白茅根、金银花、蒲公英组成。 19、桑葛降脂丸:由桑寄生、葛根、山药、山楂、丹参、红花、大黄、泽泻、茵陈、蒲公英组成。 20、金蒲胶囊:由人工牛黄、金银花、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苦参、龙葵、穿山甲(炮)、莪术、大黄、乳香(制)、没药(制)、延胡索(制)、红花、蜈蚣、山慈菇、珍珠、黄药子、姜半夏、蟾酥、党参、黄芪、刺五加、砂仁组成。 21、和胃片:由郁金、丹参、赤芍、川芎、蒲公英、黄芩、洋金花、瓦楞子(煅)、甘草组成。 22、胃逆康胶囊:由柴胡(醋)、白芍、黄连、半夏(法)、陈皮、枳实、川楝子、吴茱萸、莪术、瓦楞子(煅)、蒲公英、甘草组成。 23、胃肠复元膏:由大黄、黄芪、太子参、桃仁、赤芍、枳壳(麸炒)、紫苏梗、木香、莱菔子(炒)、蒲公英组成。 24、连翘败毒丸:由金银�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木通、防风、白芷、蝉蜕、荆芥穗、羌活、麻黄、薄荷、柴胡、天花粉、玄参、浙贝母、桔梗、赤芍、当归、甘草组成。 25、清血内消丸:由金银花、大黄、玄明粉、栀子(姜炙)、黄芩、黄柏、连翘、蒲公英、赤芍、乳香(醋炙)、没药(醋炙)、木通、瞿麦、雄黄、拳参、玄参、桔梗、薄荷、甘草组成。 26、乳癖消胶囊(颗粒、片):由鹿角、鸡血藤、红花、三七、牡丹皮、赤芍、蒲公英、连翘、天花粉、玄参、夏枯草、漏芦、昆布、海藻、木香组成。 27、通脉宝膏:由金银花、蒲公英、苦地丁、野菊花、天葵子、黄芩、当归、赤芍、延胡索(醋制)、牛膝、鸡血藤、玄参、石斛、黄芪、白术(麸炒)、天花粉、甘草组成。 28、抗骨髓炎片:由金银花、地丁、蒲公英、半枝莲、白头翁、白花蛇舌草组成。 29、复方珍珠暗疮片:由暗疮干浸膏粉(金银花、蒲公英、木通、当归尾、地黄、黄芩、玄参、黄柏、大黄(酒炒)、猪胆汁)、黄芩、赤芍、珍珠层粉、羚羊角粉、水牛角浓缩粉、北沙参组成。 30、清热暗疮片:由金银花、穿心莲、蒲公英、栀子、山豆根、大黄、牛黄、珍珠层粉、甘草组成。 31、消痤丸:由龙胆草、大青叶、玄参、野菊花、黄芩、金银花、蒲公英、淡竹叶、夏枯草、紫草、竹茹、生石膏、石斛、麦冬、升麻、柴胡组成。 32、皮肤康洗液:由金银花、蒲公英、马齿苋、土茯苓、蛇床子、白鲜皮、赤芍、地榆、大黄、甘草组成。 33、复方青黛胶囊(丸):由青黛、紫草、土茯苓、萆薢、蒲公英、马齿苋、贯众、丹参、白鲜皮、白芷、乌梅、五味子(酒)、建曲、山楂(焦)组成。 34、狼疮丸: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连、大黄(酒炒)、桃仁(炒制)、红花、赤芍、丹参、生地黄、当归、浙贝母、玄参、蜈蚣(去头尾足)、蝉蜕、甘草组成。 35、皮敏消胶囊:由苦参、白鲜皮、荆芥、地骨皮、地黄、紫草、牡丹皮、黄芩、黄连、黄柏、苍术、蛇床子、蒲公英、紫花地丁、青黛、蝉蜕、蒺藜、西河柳、防风、苍耳子、蜈蚣组成。 36、止血灵胶囊:由扶芳藤、地榆、黄芪、蒲公英组成。 37、盆炎净颗粒:由忍冬藤、蒲公英、鸡血藤、益母草、赤芍、川芎、狗脊、车前草组成。 38、妇乐颗粒:由忍冬藤、大青叶、蒲公英、牡丹皮、赤芍、川楝子、延胡索(制)、大血藤、大黄(制)、甘草组成。 39、小儿解表颗粒:由金银花、连翘、荆芥穗、防风、紫苏叶、葛根、蒲公英、黄芩、牛蒡子(炒)、人工牛黄组成。 40、小儿清咽颗粒:由玄参、蒲公英、连翘、薄荷、蝉蜕、牛蒡子(炒)、板蓝根、青黛、牡丹皮组成。 41、腮腺炎片:由蓼大青叶、板蓝根、连翘、蒲公英、夏枯草、牛黄组成。 42、滴通鼻炎水:由蒲公英、细辛、苍耳子、辛夷、麻黄、白芷、黄芩、石菖蒲组成。 41、利鼻片:由蒲公英、黄芩、苍耳子、辛夷、薄荷、白芷、细辛组成。 42、众生:由蒲公英、紫花地丁、黄芩、天花粉、玄参、夏枯草、板蓝根、人工牛黄、胆南星、虎杖、柴胡、防风、赤芍、当归、皂角刺、白艾、岗梅组成。 43、金嗓散结丸(胶囊):由金银花、丹参、板蓝根、马勃、蒲公英、桃仁(去皮)、红花、三棱(醋炒)、莪术(醋炒)、玄参、麦冬、浙贝母、泽泻、鸡内金(炒)、蝉蜕、木蝴蝶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施树云,周长新,徐艳,等.蒙古蒲公英的化学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8,33(10):1147. [2]凌云,鲍燕燕,郭秀芳.蒲公英中两个黄酮苷的分离鉴定.中国中药杂志,1999,24(4):225. [3]凌云,鲍燕燕,张永林,等.蒲公英化学成分的研究.海军总医院学报,1998,11(2):167. [4]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1:986(总7062). [5]凌云,张卫华,郭秀芳,等.气相色谱-质谱分析蒲公英挥发油成分.西北药学杂志,1998,13(4):151. [6]凌云,鲍燕燕,洪菁,等.中药蒲公英微量元素分析.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1998,15(2):50. 药理作用: [1]刘锡光,胡远扬,何华钧,等.大蒜、黄连、蒲公英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的超微结构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2): -739+710. [2]郑民实.472种中草药抗单纯疱疹病毒的实验研究.中西医结合杂志,1990,10(1):39-41+6. [3]施鹤高.蒲公英保肝作用的药理与临床初步研究.中医杂志,1979,(12):55 -56+23. [4]凌云.中药蒲公英的化学成分及品质评价研究.北京:北京医科大学,1996:4. [5]马凤友.蒲公英冲剂治疗消化性溃疡.中医药学报,1991(1):41. [6]尤春来,韩兆丰,朱丹,等.蒲公英对大鼠胃酸分泌的抑制作用及其时胃酸刺激药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94,10(2): 23 -26. [7]怡悦.蒲公英属植物中三萜化合物的抗促癌活性.国外医学中医中分册,1998,20(4):63. [8]Song Qing-Hua.蒲公英汤对卵巢切除小鼠脑内和血清中雌二醇及孕酮量的影响.和汉医药学杂志,2000,17(5):180. [1]赵新成.蒲公英有治疗小儿热毒便秘作用,吉林中医药,2007,27(10):48. [2]吉卉.蒲公英汤治疗产后乳汁淤积83例,天津中医药,2007,24(3):247.[3]汪乐田.蒲公英金银花治疗麦粒肿,安徽医科大学学报,1996(3):245. [4]沈永安.中医鲜药预防甲型病毒性肝炎,华人消化杂志,1998,6(特刊7):65. [5]蔡文科.鲜蒲公英治疗急性乳腺炎20例,四川中医,1999,17(11):37. [6]黄骏.百合公英汤治疗慢性阴虚型萎缩性胃炎,新中医,1994(6):45. [7]黄俊友.中西药结合治疗疣64例,中医外治杂志,1999,8(3):26. [8]杨永东.蒲公英配合~(131)I治疗Graves病合并突眼175例疗效观察,福建医药杂志,2004,26(5):110-111. [9]丁敬远.鲜蒲公英临床运用举隅湖南,中医杂志,2004,20(1):5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