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丝瓜络 | |
【拼音名称】 | Sigualuo | |
【英文名称】 | Luffa Vegetable Sponge | |
【拉丁名】 | Luffae Fructus Retinervus | |
【科属分类】 | 葫芦科 |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天丝瓜,绵瓜,天罗瓜,天络丝,洗锅罗瓜,菜瓜,水瓜。 | |
【来源】 | 为葫芦科植物丝瓜Luffa cylindrical (L.) M. J. Roem.果实的维管束。 | |
【植物形态】 | 一年生攀援草本。茎枝粗糙,有棱沟。茎须粗壮,常2~4枝。叶互生;叶柄粗糙;叶片三角形或近圆形,长宽均为10~20cm,常掌状5~7裂,裂片三角形,边缘有锯齿,基部深心形,上面深绿色有疣点,下面浅绿色,具白色长柔毛。花单性,雌雄同株;雄花生于总状花序的顶端;花萼筒钟状,被短柔毛;花冠黄色,幅状,裂片5,长圆形,里面被黄白色长柔毛,外面具3~5条突起的脉,雄蕊常5;雌花单生,退化雄蕊3,子房长圆柱状。果实圆柱状,表面平滑,通常有深绿色纵条纹,未成熟时肉质,成熟后干燥,里面有网状纤维。种子多数,黑色,卵形,扁,平滑,边缘狭翼状。 |
|
【分布】 | 全国各地均有栽培。 |
|
【采集加工】 | 秋季果产成熟,果皮变黄,内部干枯时采摘,搓去外皮及果肉;或用水浸泡至果皮和果肉腐烂,取出洗净,除去种子,晒干。 |
|
【药材性状】 | 药材由丝状维管束交织而成,多呈长棱形或长圆筒形,略弯曲,长30~ |
|
【生态学】 | 喜温暖气候,耐高温、高湿,忌低温。对土壤适应性广,宜选择土层深厚、潮湿、富含有机质的砂壤土,不宜瘠薄的土壤。 | |
【化学成分】 | 丝瓜络中含有木聚糖(xylan),甘露聚糖(mannan),半乳聚糖(galactan)等成分[1]。棱角丝瓜的果实中含三萜皂苷类成分,主要有丝瓜苷(lycyoside)A、E、F、J、K、L、M,3-O-β-D-吡喃葡萄糖基常春藤皂苷元(3-O-β-D-glucopyranosyl hederagenin),3-O-β-D-吡喃葡萄糖基齐墩果酸(3-O-β-D-glucopyranosyl oleanolic acid)。还含丙二酸(malonic acid),枸橼酸(citric acid)等脂肪酸,甲氨甲酸萘酯(carbary),瓜氨酸(citrulline)等。此外,在丝瓜组织培养液中还提取出一种具抗过敏活性物质泻根醇酸(bryonolic acid)[2]。 |
|
【药理作用】 |
1.抗病毒:鲜嫩丝瓜提取物(L043)腹腔注射时对刚断奶小鼠皮下感染乙型脑炎病毒有明显预防作用,感染病毒前注射L043,保护率可达60%~80%。在感染病毒后注射LO43,保护率只有20%~27%,LO43对乙型脑炎病毒无直接灭活作用,是一种干扰素诱生剂,其有效成分可能是双链RNA,尚需进一步证实[1]。丝瓜牙(种子发芽后剪去叶及根)提取物(LO42)对乙型脑炎病毒也有预防和灭活作用,其有效成主要含多糖和核酸[2]。家兔静注L042具有明显的诱生干扰素作用,其有效成分是核酸[3]。 2.抗过敏:丝瓜组织培养细胞中的泻根醇酸(BA)具有抗过敏作用(大鼠I型过敏反应),对抑制小鼠耳触性Ⅳ型过敏反应的作用比甘草次酸(GA)强数倍;BA抑制组胺、血清素或舒缓激肽引起的小鼠足趾肿胀作用也比GA强10倍或10倍以上[4]。 泻根醇酸是一个有意义的抗过敏药,其在丝瓜人工培养液中含量很高,而且易于转化为作用更强的衍生物[5]。 3.其它:从粤丝瓜种子中分离得一种糖蛋白,对妊娠小鼠可引起中期流产作用。对无细胞系统可抑制蛋白质合成[6]。
|
|
【临床试验】 | 急性乳腺炎:取丝瓜络 |
|
【药性】 | 性凉,味甘。 |
|
【功效与主治】 | 祛风通络,化痰解毒。主治风湿痹痛,胸胁痛,咳嗽痰多,疮肿,乳痈。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 |
|
【使用注意】 | ||
【传统用法】 |
1.湿疹:丝瓜络 2.风湿性关节炎:丝瓜络 3.咳嗽多痰,胸胁痛:老丝瓜络烧存性,研细。白糖拌。每次 4.乳少不通:丝瓜络
|
|
【毒理学】 |
毒性:LO43 100μg/ml培养的兔肾细胞没有毒性。小鼠每次腹腔注射 LO43 200μg/只,76小时内注射8次,全部存活;兔静注LO43 6mg/kg ,体温未见升高[1]。小鼠每4小时腹腔注射120μg/只,共6次;或每8小时注射1次,共3次,随后每12小时1次,共5次。以上小鼠全部存活[2]。小鼠腹腔注射泻根醇酸 |
|
【制剂】 |
1、暑热感冒颗粒:由香薷、连翘、菊花、佩兰、荷叶、丝瓜络、生石膏、知母、竹叶、北沙参、竹茹组成。 2、滑膜炎颗粒:由夏枯草、土茯苓、汉防己、薏苡仁、丹参、当归、泽兰、川牛膝、丝瓜络、豨莶草、黄芪、女贞子、功劳叶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553(总462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551(总4626). 药理作用: [1]午兆祥,李蕾琴,周肇庆,等.微生物学报,1985,25(1):66-68. [2]许兆祥,曲凤珍,余力,等.丝瓜芽提取物(L042)的抗病毒感染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l984,6(1):12-16. [3]午兆祥.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5,5(2):130. [4]田瑞.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89,4(2):74. [5]Tabata M, Tanaka S, Cho HJ, et al. Production of ananti-allergic triterpene bryonolic acid, by plant cell cultures. J Nat Prod. 1993,56(2):165-74. [6]Yeung HW, Li WW, Ng TB. Isolation of aribosome-inactivating and abortifacient protein from seeds of Luffa acutangula. Int J Pept Protein Res. 1991,38(1):15-19.临床试验: [1]李艳,王翠英,杜瑞风. 丝瓜络治疗急性乳腺炎26例.中国医药指南, 中国实用乡村医生杂志,2005,12(8):28. 毒理学: [1]午兆祥.微生物学报,1985,25(1):66. [2]午兆祥,曲凤珍,余力,等.丝瓜芽提取物(L042)的抗病毒感染作用.中国医学科学院学报,l984,6(1):12. [3]Tanaka S, Planta Med. 1991, 57(6):5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