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金银花 | |
【拼音名称】 | Jinyinhua | |
【英文名称】 | Honeysuckle Flower | |
【拉丁名】 | Flos Lonicerae Japonicae | |
【科属分类】 | 忍冬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银花、双花、二花、二宝花 | |
【来源】 | 为忍冬科植物忍冬Lonicera japonica thumb的干燥花蕾或带初开的花。 | |
【植物形态】 | 半常绿多年生藤本;幼枝洁红褐色,密被黄褐色、开展的硬直糙毛、腺毛和短柔毛,下部常无毛。叶纸质,卵形至矩圆状卵形,有时卵状披针形,稀圆卵形或倒卵形,极少有1至数个钝缺刻,长3-5 (-9.5)厘米,顶端尖或渐尖,少有钝、圆或微凹缺,基部圆或近心形,有糙缘毛,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小枝上部叶通常两面均密被短糙毛,下部叶常平滑无毛而下面多少带青灰色;叶柄长4-8毫米,密被短柔毛。总花梗通常单生于小枝上部叶腋,与叶柄等长或稍较短,下方者则长达2-4厘米,密被短柔后,并夹杂腺毛;苞片大,叶状,卵形至椭圆形,长达2-3厘米,两面均有短柔毛或有时近无毛;小苞片顶端圆形或截形,长约1毫米,为萼筒的1/2-4/5,有短糙毛和腺毛;萼筒长约2毫米,无毛,萼齿卵状三角形或长三角形,顶端尖而有长毛,外面和边缘都有密毛;花冠白色,有时基部向阳面呈微红,后变黄色,长(2-)3-4.5 (-6)厘米,唇形,筒稍长于唇瓣,很少近等长,外被多少倒生的开展或半开展糙毛和长腺毛,上唇裂片顶端钝形,下唇带状而反曲;雄蕊和花柱均高出花冠。果实圆形,直径6-7毫米,熟时蓝黑色,有光泽;种子卵圆形或椭圆形,褐色,长约3毫米,中部有1凸起的脊,两侧有浅的横沟纹。花期4-6月(秋季亦常开花),果熟期10-11月。 |
|
【分布】 | 在中国 除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新疆、海南和西藏无自然生长外,各省均有分布。 |
|
【采集加工】 | 干燥季节采收 |
|
【药材性状】 | 干燥茎呈细长圆柱形,直径1.5~6毫米,表面暗红色或灰棕色,有细柔毛,尤以嫩枝为多。皮部易剥落,常撕裂作纤维状。茎上常带有椭圆形、绿黄色的叶,多破碎不全。质坚脆,断面灰白色或黄白色,中央髓部有空隙。气弱,味淡。以外皮枣红色、质嫩带叶者为佳。 | |
【生态学】 | 生于山坡灌丛或疏林中、乱石堆、山足路旁及村庄篱笆边,海拔最高达1500米,也常栽培。 | |
【化学成分】 | 1,1′-联二环已烷(1,1′-bicyclohexyl),香荆芥酚,顺-3-已烯-1-醇(cis-3-hex-en-1-ol),左旋-顺-2,6,6-三甲基-2-乙烯基-5-羟基-四氢吡喃(cis-2,6,6-trimethyl-2-vinyl-5-hydroxyte-trahydropyran),棕榈酸乙酯,牻牛儿醇,β-荜澄茄油烯,丁香油酚,芳樟醇,α-松油醇,顺-芳樟醇氧化物(cis-linalool oxide),苯甲酸苄酯,亚麻酸乙酯,苯乙醇,亚油酸甲酯,反-反金合欢醇(trans-trans-farnesol),2-甲基-1-丁醇(2-methyl-1-butanol),3-甲基-2-(2-戊烯基)-2-环戊烯-1-酮[3-methyl-2-(2-pentenyl)-2-cyclopenten-1-one][1],正十六酸[4]。 β-谷甾醇,β-谷甾醇-D-葡萄糖苷,豆甾醇,豆甾醇-D-葡萄糖苷(stigmasteryl-D-glucoside)[1],(E)-aldosecologanin,7-epi-vogeloside,secologanicacid,secologanoside,secoxyloganin,sweroside,vogeloside[2]。 绿原酸,异绿原酸(isochlorogenic acid),咖啡酸,2(E)-3-乙氧基丙烯酸(2 ( E)-3-ethoxy acrylic acid),阿魏酸,原儿茶酸[3]。 苯甲醇,白果醇(ginnol),二十五醇(pentacosa alcohol),三十五醇(pentat riaconta alcohol),二十九烷-10-醇(nonacosane-10-ol),2-(2-丙烯氧基)-乙醛 [(2-propenyloxy)-ethanal][3],三十三烷(tritriacontane) [4]。 |
|
【药理作用】 |
1.抗病原微生物作用体外实验表明,花和藤对多种致病菌如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性链球菌、大肠杆菌、痢疾杆菌、霍乱弧菌、伤寒杆菌、副伤寒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肺炎球菌、脑膜炎双球菌、绿脓杆菌,结核杆菌亦有效[1-7]。水浸剂比煎剂作用强,叶煎剂比花煎剂作用强[4,7]。若和连翘合用,抗菌范围还可互补[8];与青霉素合用,能加强青霉素对耐药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抗菌作用[9],各种细菌对其敏感性,各家报道不一,一般而言,对沙门菌属作用较强,尤其对伤寒及副伤寒杆菌在体外有较强的抑制作用;高浓度时对志贺菌属均可抑制,低浓度时则对志加痢疾杆菌作用较强,对舒氏痢疾杆菌次之,对弗氏痢疾杆菌几乎无效[2,3,10]。金银花的水煎剂、水浸液和提纯液,用平板打洞法,对致龋菌一变形链球菌,具有较好的杀菌和抑菌作用,抑菌效果随浓度增大而明显增强,提纯液最佳,水煎剂其次[1]金银花在体外对人型结核菌有某些抑制作用[12]。在,对小鼠接种人型(H37RV)结核杆菌后的实验治疗中,也能较显著地减轻肺脏病变,但器官涂片及培养仍能查到结核菌[13]。有人认为绿原酸和异绿原酸是金银花主要的抗菌有效成分[14,15]。但另有报道,金银花经加热炮制后,其绿原酸含量有所下降,但其抑菌作用未见相应下降,相反对痢疾杆菌、变形杆菌的抑制作用还有所加强,说明绿原酸并非金银花唯一抑菌成分[16]。本品水浸剂在体外对铁锈色小芽胞癣菌、星形奴卡氏菌等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7]。金银花水煎剂(1:20)在人胚肾原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上,对流感病毒、孤儿病毒、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18]。藤的水溶液也有延缓孤儿病毒所致的细胞致病的作用[19]。试管实验表明金银花及其藤的煎剂,对钩端螺旋体均有抑制作用[20]。 2.抗病毒作用:腹腔注射金银花注射液 3.抗炎和解热作用:腹腔注射金银花提取液 4.对免疫系统的作用:金银花煎剂稀释至1:1280的浓度,仍能促进白细胞的吞噬功能[28]。小鼠腹腔注射金银花注射液,也有明显促进炎性细胞吞噬功能的作用[25]。金银花水煎剂25 0mg/kg能降低鼠T细胞Q一醋酸萘酯酶(ANAE)阳性百分率,提示细胞免疫可能有抑制作用[29]。 5.降血脂作用:大鼠灌胃金银花 6.中枢兴奋作用:经电休克、转笼等多种实验方法证明口服绿原酸后,可引起大鼠、小鼠等动物中枢神经系统兴奋,其作用强度为咖啡因的1/6,二者合用无相加及增强作用[32,33]。7.抗生育作用金银花经乙醇提取后,以水煎浸膏对小鼠、犬、猴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小鼠腹腔注射及对孕期20~22日的犬静滴,均有较好的抗早孕作用,且随剂量增加而增强。对孕期3个月的猴,羊膜腔给药也有抗早孕作用[34]。腹腔注射金银花提取物(660mg/kg)有终止小鼠的早、中、晚期妊娠作用。注射24小时后的早孕大鼠外周血孕酮浓度可降至给药前的30%,表明有抗黄体激素的作用[35]。金银花抗孕作用可被外源性的孕酮、HCG所完全取消,金银花还能明显抑制假孕小鼠脱蟆瘤的形成,此作用也可袖黄体酮所对抗,前列腺素合成抑制剂吲哚美辛能干扰金银花的抗孕作用,表明金银花抗生育作用既涉及前列腺素机制,又与其对性激素的影响密切相关[36]。 8.抗内毒素:用鲎试验法测定内毒素含量,300%金银花(忍冬)注射液以1:2-1:64稀释,体外试验无论用凹片法或试管法,均明显降低试液中的内毒素含量,其中1:2-1:8的稀释管与阴性对照管一样呈液态,阳性对照呈凝胶状。金银花(忍冬)蒸馏液 9.其它作用:曾有体外筛选实验报告金银花的水及酒浸液对肉瘤s180及艾氏腹水癌有明显的细胞毒作用[37]。金银花提取物口服对大鼠实验性胃溃疡有轻度预防效果[38]。口服大剂量绿原酸能增加胃肠蠕动,促进胃液及胆汁分泌。绿原酸及其分解产物对大鼠离体子宫有兴奋作用[4,39]。此外,绿原酸还能轻微增强肾上腺素及其去甲肾上腺素对猫和大鼠的升压作用,但对猫的瞬膜反应无影响[33]。 |
|
【临床试验】 |
1.治疗急性扁桃体炎 金银花注射液2ml肌内注射,6~8小时1次。共治疗55例,结果全部治愈(治愈标准: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饮食正常,咽喉部炎症反应消失,扁桃体脓性渗出物消失),体温正常2.6日,症状消失4.3日,平均治愈日数4.4日,平均住院日数6.2日。另青、链霉素常规治疗组20例,亦全部治愈。体温正常3.6日,症状消失5.0日,平均治愈日数5.7日,平均住院日数7.9日[1]。 2.治疗钩端螺旋体病 用金银花、九里光制成每1ml含金银花 3.治疗外科化脓性疾病 用金银花,野菊花各500,以蒸馏法制成注射剂1 000ml,分装灭菌。肌内注射,1~3岁3ml,3~12岁5 ml, 12岁以上10ml,每日 3—4次。治疗胆囊炎、阑尾脓肿、深部脓肿、疖、痈、蜂窝组织炎、外伤感染、手术后感染、烫伤感染、骨髓炎及败血症等计1 8 5例,有效率平均在90 070左右[3]。 4.治疗急性炎症 采用二花离子透入法。离子透入前,先作6~8分钟无热超短波治疗,使局部毛细血管扩张,血流加速,血管通透性增加,使药液易于透入病灶。然后按直流电导入疗法的操作常规,将二花液导入局部病灶。每日1次,每次3 0分钟,10~20次为1疗程。疗效标准:①痊愈:症状消失,肿块吸收。②显效:症状基本消失,体征及有关检查明显好转,肿块缩小2/3.以上。③有效:症状有改善,肿块缩小1/2以上。④无效:症状及体征均无变化。急性阑尾炎、阑尾脓肿病人,一般1 0次左右即可痊愈,其他急性炎症(乳腺炎、淋巴结炎等),一般4~5次即可治愈。疗效观察:l59例急性炎症中-急性阑尾脓肿中70例,痊愈49例,显效1 3例,有效6例,无效2例,总有效例68例(97.2%);急性阑尾炎3 4例,痊愈1 9例,显效1 0例有效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 7.10/6;其他急性炎症5 5例,痊愈1 9例,显效2 1例,有效1 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5%[4]。 |
|
【药性】 | 甘;归寒肺;胃经 。 | |
【功效与主治】 | 具有清热解毒,凉散风热等功效,主要用于治疗痈肿疔疮,喉痹,丹毒,热毒血痢,风热感冒,温病发热等病症。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2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 |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及气虚疮疡脓清者忌服。 | |
【传统用法】 |
①预防乙脑、流脑:金银花、连翘。大青根、芦根、甘草各三钱。水煎代茶饮,每日一剂,连服三至五天。(《江西草药》) ②治太阴风温、温热,冬温初起,但热不恶寒而渴者:连翘一两,银花一两,苦桔梗六钱,薄荷六钱,竹叶四钱,生甘草五钱,荆芥穗四钱,淡豆豉五钱,牛蒡子六钱。上杵为散,每服六钱,鲜苇根汤煎服。(《温病条辨》银翘散) ③治痢疾:金银花(入铜锅内,焙枯存性)五钱。红痢以白蜜水调服,白痢以沙糖水调服。(《惠直堂经验方》忍冬散) ④治热淋:金银花、海金沙藤、天胡荽、金楔子根、白茅根各一两。水煎服,每日一剂,五至七天为一疗程。(《江西草药》) ⑤治胆道感染,创口感染:金银花一两,连翘、大青根、黄芩、野菊花各五钱。水煎服,每日一剂。(《江西草药》) ⑥治疮疡痛甚,色变紫黑者:金银花连枝叶(锉)二两,黄芪四两,甘草一两。上细切,用酒一升,同入壶瓶内,闭口,重汤内煮三、二时辰,取出,去滓,顿服之。(《活法机要》回疮金银花散) ⑦治一切肿毒,不问已溃未溃,或初起发热,并疔疮便毒,喉痹乳蛾:金银花(连茎叶)自然汁半碗,煎八分服之,以滓敷上,败毒托里,散气和血,其功独胜。(《积善堂经验方》) ⑧治痈疽发背初起:金银花半斤,水十碗煎至二碗,入当归二两,同煎至一碗,一气服之。(《洞天奥旨》归花汤) ⑨治一切内外痈肿:金银花四两,甘草三两。水煎顿服,能饮者用酒煎服。(《医学心悟》忍冬汤) ⑩治大肠生痈,手不可按,右足屈而不伸:金银花三两,当归二两,地榆一两,麦冬一两,玄参一两,生甘草三钱,薏仁五钱,黄芩二钱。水煎服。(《洞天奥旨》清肠饮) ⑾治深部脓肿:金银花、野菊花、海金沙、马兰、甘草各三钱,大青叶一两。水煎服。亦可治疗痈肿疔疮。(《江西草药》) ⑿治气性坏疽,骨髓炎:金银花一两,积雪草二两,一点红一两,野菊花一两,白茅根一两,白花蛇舌草二两,地胆草一两。水煎服。另用女贞子、佛甲草(均鲜者)各适量,捣烂外敷。(《江西草药》) ⒀治初期急性乳腺炎:银花八钱,蒲公英五钱,连翘、陈皮各三钱,青皮、生甘草各二钱。上为一剂量,水煎二次,并分二次服,每日一剂,严重者可一日服两剂。(《中级医刊》(3):167,1964) ⒁治乳岩积久渐大,色赤出水,内溃深洞:金银花、黄芪(生)各五钱,当归八钱,甘草一钱八分,枸橘叶(即臭橘叶)五十片。水酒各半煎服。(《竹林女科》银花汤) ⒂治杨梅结毒:金银花一两,甘草二钱,黑料豆二两,土茯苓四两。水煎,每日一剂,须尽饮。(《外科十法》忍冬汤) |
|
【毒理学】 |
小鼠皮下注射本品浸膏的LD50为 |
|
【制剂】 |
1.清开灵胶囊(软胶囊、颗粒、滴丸、片、泡腾片):由胆酸、黄芩苷、水牛角、珍珠母、猪去氧胆酸、金银花、板蓝根、栀子组成。 2.清开灵口服液:由 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珍珠母组成。 3.双清口服液:由 金银花、连翘、郁金、大青叶、石膏、广藿香、知母、地黄、桔梗、甘草、蜂蜜组成。。 4.利胆片:由柴胡、白芍、茵陈、金钱草、黄芩、大黄、芒硝、知母、金银花、大青叶、木香组成。 5.茵栀黄口服液:由 茵陈提取物、栀子提取物、黄芩苷、金银花提取物组成。 6.清肝利胆胶囊(口服液):由 茵陈、金银花、栀子、厚朴、防己组成。 7.双虎清肝颗粒:由 虎杖、金银花、白花蛇舌草、蒲公英、野菊花、紫花地丁、瓜蒌、法半夏、黄连、枳实(麸炒)、丹参、甘草 8.复方苦参肠炎康片:由 苦参、黄连、黄芩、白芍、颠茄流浸膏、车前子、金银花、甘草组成。 9.止泻利颗粒:由 钻地风、金银花、杨梅根、山楂组成。 10.肾炎舒颗粒(片、胶囊):由 生晒参(去芦)、菟丝子、黄精、枸杞子、苍术、茯苓、防己、白茅根、金银花、蒲公英组成。 11.东方活血膏:由 生川乌、生草乌、细辛、天麻、全蝎、羌活、独活、檀香、乳香(制)、没药(制)、红花、穿山甲(制)、当归、川芎、血竭、自然铜、木鳖子、黑木耳、冰片、石膏、金银花、金针菇、蘑菇、白矾、狗骨、雄黄、儿茶组成。 12.金蒲胶囊:由 人工牛黄、金银花、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苦参、龙葵、穿山甲(炮)、莪术、大黄、乳香(制)、没药(制)、延胡索(制)、红花、蜈蚣、山慈菇、珍珠、黄药子、姜半夏、蟾酥、党参、黄芪、刺五加、砂仁组成。 13.健脑补肾丸:由人参、鹿茸、杜仲(炭)、金牛草、狗鞭、川牛膝、山药、茯苓、白术(麸炒)、肉桂、桂枝、酸枣仁(炒)、远志(甘草水制)、龙骨(煅)、牡蛎(煅)、金樱子、砂仁、豆蔻、当归、白芍(酒炒)、金银花、连翘、牛蒡子(炒)、蝉蜕、甘草组成。 14.首乌丸:由 制何首乌、桑椹、墨旱莲、女贞子(酒制)、黑芝麻、牛膝(酒炙)、菟丝子(酒蒸)、补骨脂(盐炒)、地黄、金樱子、豨莶草(制)、桑叶(制)、金银花(制)组成。 15.金芪降糖片:由 黄芪、金银花、黄连组成。 16.牛黄清宫丸:由 牛黄、麝香、水牛角浓缩粉、金银花、连翘、黄芩 、栀子、大黄、朱砂、地黄、麦冬、玄参、天花粉、雄黄、冰片、莲子心、郁金、甘草组成。 17.清开灵注射液:由 胆酸、猪去氧胆酸、黄芩苷、水牛角(粉)、金银花、栀子、板蓝根、珍珠母(粉)组成。 18.连翘败毒丸:由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木通、防风、白芷、蝉蜕、荆芥穗、羌活、麻黄、薄荷、柴胡、天花粉、玄参、浙贝母、桔梗、赤芍、当归、甘草组成。 19.拔毒膏:由 金银花、连翘、大黄、栀子、黄芩、黄柏、木鳖子、蜈蚣、穿山甲、当归、川芎、赤芍、乳香、没药、血竭、儿茶、轻粉、红粉、樟脑、苍术、白芷、白蔹、玄参、地黄、桔梗、蓖麻子组成。 20.京万红:由 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地榆、槐米、半边莲、金银花、紫草、苦参、胡黄连、白蔹、地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血竭、赤芍、木鳖子、土鳖虫、穿山甲、乳香、没药、木瓜、罂粟壳、五倍子、乌梅、棕榈、血余炭、白芷、苍术、冰片组成。 痔炎消颗粒:由地榆、槐花、金银花、茵陈、紫珠叶、三七、火麻仁、枳壳 、茅根、白芍组成。 21.痔康片:由 地榆(炭)、槐花、黄芩、大黄、金银花、豨莶草组成。 22.脉络宁注射液:由 牛膝、玄参、金银花、石斛组成。 23.通脉宝膏:由 金银花、蒲公英、苦地丁、野菊花、天葵子、黄芩、当归、赤芍、延胡索(醋制)、牛膝、鸡血藤、玄参、石斛、黄芪、白术(麸炒)、天花粉、甘草组成。 24.通塞脉片:由 黄芪、当归、党参、金银花、甘草、玄参、石斛、牛膝组成。 25.抗骨髓炎片:由 金银花、地丁、蒲公英、半枝莲、白头翁、白花蛇舌草组成。 26.复方珍珠暗疮片:由 暗疮干浸膏粉(金银花、蒲公英、木通、当归尾、地黄、黄芩、玄参、黄柏、大黄(酒炒)、猪胆汁)、黄芩、赤芍、珍珠层粉、羚羊角粉、水牛角浓缩粉、北沙参组成。 27.金花消痤丸:由 黄芩(炒)、黄连、黄柏、栀子(炒)、大黄(酒炙)、金银花、薄荷、桔梗、甘草组成。 28.清热暗疮片;由 金银花、穿心莲、蒲公英、栀子、山豆根、大黄、牛黄、珍珠层粉、甘草组成。 29.消痤丸:由 龙胆草、大青叶、玄参、野菊花、黄芩、金银花、蒲公英、淡竹叶、夏枯草、紫草、竹茹、生石膏、石斛、麦冬、升麻、柴胡组成。 30皮肤病血毒丸:由 金银花、连翘、忍冬藤、苦地丁、天葵子、土贝母、土茯苓、白鲜皮、地肤子、黄柏、赤茯苓、当归、白芍、熟地黄、鸡血藤、地黄、牡丹皮、白茅根、紫草、紫荆皮、赤芍、益母草、茜草、川芎(酒炙)、桃仁、红花、蛇蜕(酒炙)、防风、蝉蜕、牛蒡子(炒)、苍耳子(炒)、浮萍、荆芥穗(炭)、苦杏仁(去皮炒)、桔梗、白芷、皂角刺、大黄(酒炒)、甘草组成。 31.皮肤康洗液;由 金银花、蒲公英、马齿苋、土茯苓、蛇床子、白鲜皮、赤芍、地榆、大黄、甘草组成。 32.小儿风热清口服液;由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荆芥穗、薄荷、僵蚕、防风、柴胡、黄芩、栀子、石膏、牛蒡子、桔梗、苦杏仁(炒)、淡竹叶、芦根、六神曲(炒)、枳壳、赤芍、甘草组成。 33.小儿感冒宁糖浆:由 薄荷、荆芥穗、苦杏仁、牛蒡子、黄芩、桔梗、前胡、白芷、栀子(炒)、山楂(焦)、六神曲(焦)、麦芽(焦)、芦根、金银花、连翘组成。 34.小儿退热口服液(颗粒):由 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连翘、栀子、牡丹皮、黄芩、重楼、淡竹叶、地龙、白薇、柴胡组成。 35.儿童清热口服液:由 金银花、广藿香、蝉蜕、石膏、滑石、黄芩、板蓝根、赤芍、羚羊角片、大黄组成。 36.小儿热速清口服液:由 柴胡、黄芩、金银花、连翘、葛根、板蓝根、水牛角、大黄组成。 37.双黄连栓(小儿消炎栓):由 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 38.健儿清解液;由 金银花、连翘、菊花、苦杏仁、山楂、陈皮组成。 39.小儿咽扁颗粒:由 金银花、射干、金果榄、桔梗、玄参、麦冬、牛黄、冰片组成。 40.金银花露:由 金银花组成。 41.小儿清热宁颗粒:由板蓝根、金银花、黄芩、牛黄、羚羊角粉、水牛角浓缩粉、冰片、柴胡组成。 42.小儿咳喘灵颗粒(口服液):由 麻黄、石膏、苦杏仁、瓜蒌、金银花、板蓝根、甘草组成。 43.小儿肺热咳喘颗粒;由 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板蓝根 、麦冬、麻黄、苦杏仁、甘草组成。 44.鼻炎滴剂:由 金银花(提取液)、盐酸麻黄碱、辛夷油、黄芩苷、冰片组成。 45.复方双花口服液(片、颗粒):由 金银花、连翘、穿心莲、板蓝根组成。 46.银黄含片:由 金银花提取物(以绿原酸计)、黄芩提取物(以黄芩苷计)组成。 47.银黄颗粒(口服液、片):由 金银花提取物、黄芩提取物组成。 48.银黄注射液:由 金银花提取物(以绿原酸计)、黄芩苷(以纯品计) 49.复方鱼腥草片:由 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组成。 50.京制牛黄解毒片:由 牛黄、黄芩、黄连、黄柏、石膏、栀子(姜炙)、大黄、金银花、连翘、薄荷、菊花、防风、荆芥穗、白芷、蔓荆子(微炒)、川芎、冰片、旋覆花、桔梗、蚕沙、甘草组成。 51.利咽解毒颗粒:由 板蓝根、大青叶、金银花、连翘、薄荷、牛蒡子(炒)、天花粉、川贝母、大黄、黄芩、地黄、玄参、麦冬、僵蚕、山楂(焦)、桔梗组成。 52.金嗓开音丸:由 金银花、连翘、板蓝根、黄芩、桑叶、菊花、胖大海、牛蒡子、蝉蜕、前胡、僵蚕、苦杏仁(去皮)、泽泻、玄参、赤芍、木蝴蝶组成。 53.复方红根草片:由 红根草、鱼腥草、金银花、野菊花、穿心莲组成。 54.青果丸:由 青果、金银花、黄芩、北豆根、麦冬、玄参、白芍、桔梗组成。 55.清膈丸 :由 金银花、连翘、黄连、龙胆、射干、山豆根、薄荷、石膏、玄明粉、熟大黄、玄参、地黄、麦冬、牛黄、水牛角浓缩粉、冰片、硼砂、桔梗、甘草组成。 56.金参润喉合剂:由 玄参、地黄、金银花、连翘、板蓝根、桔梗、射干、冰片、蜂蜜、甘草组成。 57.金嗓散结丸(胶囊):由 金银花、丹参、板蓝根、马勃、蒲公英、桃仁(去皮)、红花、三棱(醋炒)、莪术(醋炒)、玄参、麦冬、浙贝母、泽泻、鸡内金(炒)、蝉蜕、木蝴蝶 组成。 58.栀子金花丸:由 栀子、黄连、黄芩、黄柏、金银花、知母、天花粉、大黄组成。 59.口炎清颗粒:由 天冬、麦冬、玄参、金银花 、甘草组成。 60.外用无敌膏:由 乳香、没药、红花、马钱子、赤芍、苏木、重楼、三七、血竭、木鳖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黄芪、党参、白术、苍术、生川乌、生草乌、伸筋草、透骨草、独活、五香血藤、海风藤、秦艽、威灵仙、蕲蛇、八角枫、四块瓦、三分三、钻地风、雪上一枝蒿、续断、骨碎补、千年健、杜仲、猴骨、桑寄生、刺五加、牛膝、海马、淫羊藿、肉桂、白芷、细辛、茯苓、土茯苓、海螵蛸、仙鹤草、冰片、金银花、苦参、地肤子、鹤虱、黄连、大黄、黄芩、黄柏组成。 61.精制银翘解毒片(胶囊): 由 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脑、淡豆豉、淡竹叶、牛蒡子、桔梗、对乙酰氨基酚、甘草组成。 62.洁尔阴泡腾片(洗液):由 黄芩、苦参、金银花、栀子、土荆皮、黄柏、茵陈、地肤子、蛇床子、薄荷、艾叶、独活、苍术、石菖蒲组成。 63.银屑灵:由 土茯苓、生地黄、当归、苦参、防风、金银花、连翘、黄柏、白鲜皮、赤芍、蝉蜕、甘草组成。 64.消银颗粒(片):由 地黄、玄参、牡丹皮、金银花、大青叶、当归、赤芍、红花、苦参、白鲜皮、防风、牛蒡子、蝉蜕组成。 65.狼疮丸:由 金银花、连翘、蒲公英、黄连、大黄(酒炒)、桃仁(炒制)、红花、赤芍、丹参、生地黄、当归、浙贝母、玄参、蜈蚣(去头尾足)、蝉蜕、甘草组成。 66.金贝痰咳清颗粒:由 浙贝母、金银花、桑白皮、射干、前胡、桔梗、麻黄、苦杏 67.清胰利胆颗粒:由 牡蛎、姜黄、柴胡、大黄、延胡索(醋制)、牡丹皮、赤芍、金银花组成。 68.芪冬颐心口服液:由 黄芪、麦冬、生晒参、茯苓、地黄、龟甲(烫)、丹参、郁金、桂枝、紫石英(煅)、淫羊藿、金银花、枳壳(炒)组成。 69.软坚口服液:由 白附子(制)、三棱、重楼、半枝莲、山豆根、金银花、板蓝根、山慈菇、延胡索(醋制)、益母草、人参、黄芪组成。 70.复方大青叶合剂: 由 大青叶、金银花、羌活、拳参、大黄组成。 71.鱼金注射液:由鱼腥草、金银花组成。 72.麝香牛黄丸:由 金银花、连翘、黄连、黄芩(煮)、黄柏、栀子、石膏、大黄、牛黄、麝香、冰片、薄荷脑、朱砂、雄黄、麦冬、当归、赤芍、防风、钩藤、桔梗、甘草组成。 73.尿毒灵灌肠液:由大黄、土茯苓、连翘、栀子、白茅根、桂枝、金银花、地榆、青黛、黄柏、龙骨(锻)、牡蛎(煅)、槐米、钩藤、蒺藜、丹参、红花、生晒参、麦冬、枸杞 74.苦甘颗粒 :由 金银花、薄荷、蝉蜕、黄芩、麻黄、苦杏仁、桔梗、浙贝母、甘草组成。 75.感冒止咳颗粒(糖浆、合剂):由 柴胡、葛根、金银花、连翘、黄芩、青蒿、桔梗、苦杏仁、薄荷脑组成。 76.风热清口服液:由 金银花、熊胆粉、青黛、桔梗、瓜蒌皮、甘草组成。 77.银翘双解栓:由 连翘、金银花、黄芩、丁香叶组成。 78.银翘解毒丸(颗粒、片、胶囊):由 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炒)、桔梗、淡竹叶、甘草组成。 79.维C银翘片:由 金银花、连翘、薄荷素油、牛蒡子、淡豆豉、荆芥、桔梗、甘草、芦根、淡竹叶、马来酸氯苯那敏、对乙酰氨基酚、维生素C组成。 80.双黄连含片:由 金银花、黄芩、连翘组成。 81.强力感冒片:由 金银花、连翘、荆芥、薄荷、淡豆豉、牛蒡子、桔梗、淡竹叶、甘草、对乙酰氨基酚组成。 82.桑菊银翘散:由 桑叶、菊花、金银花、连翘、薄荷、荆芥、淡豆豉、牛蒡子、蝉蜕、僵蚕、绿豆、桔梗、苦杏仁、川贝母、淡竹叶、芦根、滑石、甘草组成。 83.羚翘解毒片(丸):由 羚羊角粉、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豆豉、淡竹叶、牛蒡子(炒)、桔梗、冰片、甘草组成。 84.抗感颗粒(口服液):由 金银花、赤芍、绵马贯众组成。 85.精制银翘解毒片(胶囊):由 金银花、连翘、荆芥穗、薄荷脑、淡豆豉、淡竹叶、牛蒡子、桔梗、对乙酰氨基酚、甘草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529-536(总6568). [2]毕跃峰,田野,裴姗姗,等.金银花中裂环环烯醚萜苷类化学成分研究[J].中草药,2008,39(1):18-21. [3]毕跃峰,田野,裴姗姗,等.金银花化学成分分析[J].郑州大学学报(理学版),2007,39(2):184-186. [4]王曙东,李伟东.金银花CO2超临界萃取物的化学成分研究[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4 (4):261-262. 药理作用: [1]刘国声.中华新医学报,1950,1(2):95 [2]李希贤,等.中华医学杂志,195 5, 41(10):952 [3]重庆医学院附院内科中医中药研究组. 192种中药及草药抗菌作用研究(初步报告).微生物学报.1960, 8(1):52-58 [4]江西省中医药研究所.金银花叶代替金银花抑菌作用的研究.江西中医药,1960,(1):34-35 [5]王增慧.中华儿科杂志,1966,15 (2):91 [6]广东省中医学院,新医学,1971, (3):30 [7]张家铨.黄芩、金银花的药理与临床应用.新医学,1975,6(3):155-157+141 [8]浙江温州地区卫生局.浙南本草新编.1975:340 [9]俞用川,等.微生物学报,1959,7(3):231 [10]中国医科院江西分院.医学科学论文汇编,1960,2:49 [11]彭俊杰,等.中华口腔科杂志,1985, 20(1):54 [12]Wang F L,Chinese Med J,1950, 68(5,6):169 [13]郭钧,等.中国防痨杂志,1964,5(3):488 [14]林启寿.中草药成分化学.北京:科学出版社,1977:93,146 [15]上海中药制药一厂.关于金银花有效成分研究总结.1972 [16]南云生,孙志广,等.炮制对金银花凝血及体外抑菌作用的影响.中成药,1989, 11(8):17-18. [17]曹仁烈,等.中华皮肤科杂志,1957, 5(4):286 [18]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病毒组.新医药学杂志,1973, (1):26 [19]董杰德,陈晨华,仇素英,等.四种中草药抗柯萨奇及埃柯病毒的实验研究.山东中医学院学报,1993,17(4):46-48+73 [20]湖南黔阳地区防疫站钩端螺旋体病研究小组.流行病防治研究,1975, (2):114 [21]冯玉书,等.沈阳药学院学报,1979, (11):73 [22]时京珍,宛蕾 ,陈秀芬.黄褐毛忍冬总皂甙对几种化学毒物致小鼠肝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 6 (1):33-34 [23]时京珍,刘耕陶,等.黄褐毛忍冬皂甙对对乙酰氨基酚致小鼠肝脏毒性的保护作用.药学学报,1995, 30(4):311-314 [24]徐锦奋,等.中医药资料汇编(吉林医大),1973, (1):95 [25]竺稽能,等.中西医结合资料汇编,急腹症第二集(湖北中医学院).1979:64 [26]张鸿祺,錢明正.金銀花、桂枝、香薷、連翘、蘆根、麦门冬解热作用的实驗报告.山东医刊,1960, (10):22-23+16 [27]黄一麟,等,中医药研究资料,1965, (3):43 [28]杭州第二人民医院.杭州医药资料汇编.1977:62 [29]消彭华,等.徐州医学院学报,1988, 8(3):192 [30]李希贤,中国药学会1 962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1963:342 [30]李希贤.中国药学会1 962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1963: 342 [31]浙江省中医研究所冠心病研究组.中草药通讯,1974, 70 [32]Czok G,et al.C A, 1961,55:20218i [33]Valette G.C A, 1971,74:9 [34]曹采蕨,等.医药工业,1986,17(3):19 [35]曹采蓣,等.医药工业,1986, [36]曹采蓣,等.中药药理与临床,1989, 5(3):48 [37]解放军245部队第一附院外科实验室.科技简讯,1973,(3):4 1 [38]富泽摄夫.日本东洋医学会志,1962,13 (1):5 [39] Czok G.C A,1966,65: [40]Fredman S O,et al.C A,1965,63: 临床试验: [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一二医院五官科.中华医学杂志.1974,(8):492 [2]曾勇.中医杂志,1984, (8):48 [3]湖南.中西医结合防治常见病资料选揖,19 72,192 [4]陈中先.河南医药,1984, (3):169 毒理学: [1]李希贤.中国药学会1 962年学术会议论文摘要集.1963: 342 [2]Fredman S O,et al.CA,1965,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