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凉薯 | |
【拼音名称】 | Liangshu | |
【英文名称】 | Wayaka Yambean Root Tuber | |
【拉丁名】 | Pachyrhiai Erosi Radix | |
【科属分类】 | 豆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
【别名】 | 土瓜,地瓜,凉瓜,葛瓜,葛籍,豆薯,草瓜茹,沙葛。 | |
【来源】 | 为豆科植物豆薯Pachyrhizus erosus (L.) Urban的根。 |
|
【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质藤本。块根肉质肥大,圆锥形或纺锤形,肉白色,味甜多汁。茎缠绕状。三出复叶,互生;顶端小叶菱形,长5~7cm,或更长可达16cm,宽5.5~18cm,两侧小叶卵形或菱形,长3.5~14cm,宽3~14cm,先端锐尖,上部呈数浅裂。中部以下全缘。基部阔楔形,两面均有毛。总状花序生于枝端,有花约10朵;苞片小,卵形;花萼钟形,绿色有毛,先端5裂。裂片披针形,蝶形花冠蓝紫色或淡紫红色,旗瓣近四形,先端微凹,基部两侧有耳,翼瓣稍呈倒卵形、基部有两爪,龙骨瓣分离;雄蕊10,二体;子房长柱形而扁,有毛,花柱内弯,柱头圆形。荚果扁平,表面有绒毛,褐色,开裂;种子5~10颗,近方形而扁,棕褐色,平滑,有光泽。 |
|
【分布】 | 凉薯原产热带美洲。美洲栽培历史很久,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后由西班牙人传入菲律宾,以后传到世界各地。中国西南、华南和台湾省栽培较多。 | |
【采集加工】 | 一般凉薯播种后经5~6月后可收获肉质根,长江流域早、中热品种在9月收获,中晚熟品种在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收获。生食块根应早收,块根脆嫩、汁多、味甜,但不耐贮藏。中晚熟品种凉薯皮薄、不耐霜冻,应在霜冻前收获。 |
|
【药材性状】 | 块根纺锤形或扁球形,有的凹陷呈瓣状,长5~20cm,直径可达20cm,表面黄白色或棕褐色,肥厚肉质,鲜时外皮易撕去,内面白色。水分较多。干品粉白色,粉性足。气微,味甘。 |
|
【生态学】 | 凉薯为喜温喜光蔬菜。生长期要求较高的温度条件。发芽期要求30℃的温度,地上部分及开花结荚期适宜的温度为25~30℃。块根生长发育对温度的适应性较广,可在较低温度条件下膨大生长。但温度低于15℃,则生长发育受抑制。凉薯对土壤的要求较严格,适宜的土壤条件方能获得高产优质。凉薯要求土层深厚、疏松、排水良好的壤土或砂壤土,不适于在黏重、通透条件较差的土壤上种植。凉薯的根系强大;吸收力很强,较耐干旱和瘠薄。 |
|
【化学成分】 | 本品种子含蛋白质,油脂和碳水化合物,亦含豆薯内酯(pachyrrhizin),地瓜内酯(erosnin),异毛鱼藤酮(isoellipotone),豆薯酮(pachyrhizone),2α-羟基豆薯酮(12α-hydroxypachyrhizone),扁豆酮(dolineone),12α-羟基扁豆酮(12α-hydroxydolineone),1鱼藤酮(rotenone)[1]。块根含蛋白质、脂肪和碳水化合物[1]。叶含豆薯苷(pachyrhizid) [1]。 |
|
【药理作用】 | 抗癌:凉薯种子的氯仿提取物对淋巴白血病细胞P388具有显著的细胞毒活性,其中的鱼藤酮、12α-羟基鱼藤酮对鼻咽癌KB细胞有很强活性,对KB-Ⅵ也有明作用[1]。 | |
【临床试验】 | 1、治疗白血病由于豆薯种子提取物对淋巴白血病细胞有明显的细胞毒活性,故可开发为1种用来治疗白血病的药物[1]。 2、抗肿瘤豆薯的正丁醇提取物有着明显的抗癌活性,能抑制K细胞的体外增殖,具有体外抗癌作用,有望开发研制出一种新的抗癌药[2-3]。 3、治疗急性湿疹、疥疮豆薯子有止痒、杀虫、消炎、化湿等作用。临床上用于治疗急性湿疹和疥疮[4-5]。 4、抗真菌蛋白质豆薯种籽中抗真菌蛋白PaAfe能有效地抑制黄霉菌和木霉的生长[6]。 5、抗植物病毒蛋白质蔡建华从豆薯的种子中分离纯化了一种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蛋白质,采用半叶法接种烟草花叶病毒;则定显示其有明显抗病毒活性。吴芳在豆薯种子中发现病程相关蛋白Spe[7]。 6、杀虫活1生用豆薯种子乙醇提取物的试液浸泡桑叶喂养家蚕,36 h后家蚕全部死亡,表明其具有较好的杀虫效果[8]。 |
|
【药性】 | 味甘,性凉。归肺、胃、膀胱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肺生津止咳,利尿通乳,解酒毒。主治肺热咳嗽,肺痈,中暑烦渴,消渴,乳少,小便不利。 | |
【用法用量】 | 内服:生用,120~250g;或煮食;或绞汁。 |
|
【使用注意】 | 脾胃虚寒者慎用。 | |
【传统用法】 |
1.治高血压病,头昏目赤,颜面潮红,大便干结:凉薯去皮捣烂绞汁。以凉开水和服,每服1酒杯,每日2~3次。(《食物中药与便方》) |
|
【毒理学】 |
1.中毒症状豆薯中毒后表现为口腔粘膜有麻木感、恶心、呕吐、腹痛、呼吸减慢、四肢发麻,严重者惊叫、口唇发绀、呼吸困难、肢端发凉、血压急剧下降、惊厥甚至昏迷死亡[1]。 2.解救方法对于口服中毒患者,应先催吐或在保持生命体征平稳的情况下,及早用生理盐水或浓度4%碳酸氢钠溶液彻底洗胃,然后可口服活性炭30~100 g 加 250 ml水冲服或鞣酸蛋白阻止毒物吸收。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588(总3321). 药理作用: [1]Kardono LBS. PlantaMed, 1990, 56(6): 673. 临床试验: [1]刘湘摘,尤金校.豆薯种子的细胞毒作用[J].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1991.6 (6):272. [2]唐祖年,龚受基,戴支凯,等.凉薯种子提取物急性毒性和对KB细胞抑制作用的初步研究[J].食品科学,2008,29(7):435-437. [3]REDDY L,ODHAVB,BHOOLA K D.Natural products for cancer prevention:a global perspective[J].Phamacology &Therapeutics,2003,99(1):1-13. [4]林生,李南军.豆薯子酊治愈疥疮47例报告[J].实用医学杂志,1984(3):40. [5]林生,李南军.豆薯于酊治愈急性湿疹31例介绍[J].中医杂志,1983(10):76. [6]郝冰,叶晓明,林玉娟.豆薯种籽中一种抗真菌蛋白PaAFP的分离纯化和部分特性研究[J].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1999,(56):1006-1009. [7]蔡建华,林玉娟,叶晓明.豆著种子中一种具有抗植物病毒活性的蛋白质的初步晶体学研究[J].结构化学,2001,20(2):149-150. [8]陈延燕,吴东昱,丁梦娟.豆薯种子的乙醇水溶液提取物对2龄家蚕杀虫活性的研究[J].大众科技,2008(6):137 -138. 毒理学: [1]骆和东,林健,贾玉珠.一起食用豆薯种子引起的鱼藤酮中毒[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0):139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