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黄花夹竹桃 | |
【拼音名称】 | Huanghuajiazhutao | |
【英文名称】 | Luckynut Thevetia Seed | |
【拉丁名】 | Semen Thevetiae | |
【科属分类】 | 夹竹桃科 | |
【功效分类】 | 解毒杀虫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柳木子,相等子,台湾柳,黄花状元竹,美国黄蝉,夹竹桃。 | |
【来源】 | 为夹竹桃科植物黄花夹竹桃Thevetia peruviana (Pers.) K.Schum.的果实。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常绿小乔木。全株光滑无毛,有乳液。树皮棕褐色,皮孔明显;小枝下垂,灰绿色。叶互生,无柄;叶片革质,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10~15cm,宽7~10 cm,两端长尖,鲜绿色,光亮,边稍背卷;中肋明显。聚伞花序顶生;有总柄,通常6花成簇,黄色,芳香;萼片5,三角形;花冠大形,漏斗形,花冠筒喉部具5个被毛的鳞片,花冠裂片5,向左覆盖,比花冠筒长,雄蕊着生于花冠筒喉部,花丝被银白色毛;柱头圆形,先端2裂;花盘缺;子房2裂。核果扁三角球形干时黑色。种子长圆形,淡灰色。 | |
【分布】 |
中国台湾、福建、云南、广西和广东均有栽培。长江流域及其以北实行温室栽培。 |
|
【采集加工】 | 秋季果熟时采收,晒干。 |
|
【药材性状】 | 果实扁三角状球形,表面皱缩,黑色,先端微凸起,基部有宿萼及果柄,外果皮稍厚,中果皮肉质,内果皮坚硬。破碎后内有种子2~4粒,卵形,先端稍尖,两面凸起。外种皮表面淡棕红色,内种皮乳白色,光滑,质脆,易破碎。子叶2枚,富油性。气微,味极苦。 | |
【生态学】 | 喜温暖湿润的气候。耐寒力不强,在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可以露地栽植,但在南京有时枝叶冻枯,小苗甚至冻死。在北方只能盆栽观赏,室内越冬。白花品种比红花品种耐寒力稍强。夹竹桃不耐水湿,要求选择高燥和排水良好的地方栽植。喜光好肥。也能适应较阴的环境,但在庇荫处栽植,花少色淡。萌力强,树体受害后容易恢复。 | |
【化学成分】 | 本品果仁中含强心苷:黄花夹竹桃苷甲(thevetin A),黄花夹竹桃苷乙(thevetin B,carberoside),黄花夹竹桃次苷甲(peruvoside),黄花夹竹桃次苷乙(neriifolin),黄花夹竹桃次苷丙(ruvoside),单乙酰黄花夹竹桃次苷乙(cerberin)即海杧果苷(monoacetylneriifolin)和黄花夹竹桃次苷丁(perusitin)[1]。 种子中所含的强心苷有:黄花夹竹桃苷甲,黄花夹竹桃苷乙,黄花夹竹桃二糖苷(thevebioside),黄花夹竹桃次苷乙,黄花夹竹桃次苷戊(thevefolin),黄花夹竹桃次苷丙(ruvoside,theveneriine),黄花夹竹桃次苷甲,单乙酰黄花夹竹桃次苷乙。种子中还含有黄花夹竹桃臭蚁成甲(theveside),黄花夹竹桃臭蚁苷乙(theviridoside),黄花夹竹桃黄酮素(vertiaflavone),单乙酰黄花夹竹桃次苷乙和少量单乙酰黄花夹竹桃次苷甲(acetylperuvoside),异黄花夹竹桃次苷乙(isonerifolin)。果实含多糖(polysaccharides),系由D-半乳糖(D-galactose),D-半乳糖醛酸(D-galacturonic acid),D-葡萄糖(D-glucose),D-木糖(D-xylose)和L-阿拉伯糖(L-arabinose)组成。种子油中含脂肪酸: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雨季采收的不成熟种子中含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癸酸(caprica acid)等[1]。 |
|
【药理作用】 |
1.强心:黄夹苷在青蛙、豚鼠的在位心脏以及巴比妥引起的衰竭心脏、大鼠心肺灌流等实验中均呈明显的强心作用,在猫心电图上表现典型强心苷反应[1]。 2.镇静:黄夹苷对猫和猴有一定的镇静作用,而毒毛花苷K则无此作用,果仁中提取物单乙酰黄花夹竹桃次苷乙对中枢神经系统亦无明显抑制作用[2]。对人亦有出现倦怠、思睡者[3]。 3.对平滑肌的作用:花的醇提取物对猫、兔和豚鼠的离体子宫以及兔和豚鼠的离体肠管均有兴奋作用,但对大鼠离体子宫和肠平滑肌则无明显影响[4]。 4.利尿:麻醉犬和输尿管瘘犬静脉注射黄花夹竹桃苷很快出现利尿作用,以1-1.5小时尿量增加最明显。正常大鼠腹腔给药后,利尿作用以第5小时最显著[2]。 5.毒性:麻醉猫静滴强心苷10µg/min,观察出现呕吐、心律失常和致死时的累计量(µg/kg),次苷甲分别为:105.9±15.6,102.2±6.4和165.4±10.7;次苷乙分别为:86.2±10.1,122.4±11.9,207.2±16.9;毒毛花K分别为:116.9±16.1,115.2±13.2和101.9±2.9。对戊巴比妥钠诱发心衰的猫,次苷甲引起心律失常和最小致死量分别为96.1±10.2和164.9±15.1,次苷乙则分别为106.7±9.7和194.5±6.9。对心衰豚鼠次苷甲引起心律失常和最小致死量分别为802.0±99.4和1665.6±132.9。次苷乙则分别为508.0±83.1和1387.0±292.4[5]。黄夹苷对心衰豚鼠引起心律失常和最小致死量分别为531±184和1362±400,次苷乙分别为478±110和994±126[6]。次苷甲临床应用的毒副反应与洋地黄类制剂相似,心电图可表现T波低平,PR延长,QT缩短,引起早搏和传导阻滞,但其致心律失常及对心电图的影响较地高辛和毛花苷丙小,在应用其他强心苷出现病理性心电图时,改用次苷甲其心功能可保持代偿而心律失常改善。次苷甲其他副反应主要是消化道症状,一般不严重[7]。次苷甲中毒时引起的呕吐可能是对结状神经节受体的兴奋,并与儿茶酚胺释放有关[8,9]。 6.黄花夹竹桃鲜叶酊剂药液给猫静注可见食欲不振、流涎、呕吐、倦怠无力,甚而引起动物死亡[10]。猫和犬灌服黄花夹竹桃叶酊剂毒性反映主要也是恶心、呕吐、唾液增多、困倦、易眠,少数动物有兴奋不安,猫则有拒食,犬的食欲受影响较轻[11]。 |
|
【临床试验】 | 从黄花夹竹桃果仁中提取的黄花夹竹桃素和黄夹甙,临床证实,2者具有显著的强心作用,而且奏效迅速,蓄积较少。 1.黄花夹竹桃素:黄花夹竹桃素(0.4mg/ml)静脉注射用于治疗心力衰竭(风湿性心脏病(包括非活动期与活动期及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病例)、高血压心脏病,甲状腺机能亢进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合并室上性心动过速)等)23例,对于近2周内未用过洋地黄的心力衰竭患者,1次给黄花夹竹桃素0.8~1.2mg(均只给1次),以5%葡萄糖溶液稀释10倍,注射速度为每分钟2ml,然后继以口服洋地黄制剂;对于近2周内用过洋地黄者,黄花夹竹桃的剂量为0.4~0.8mg。结果:18例有效,其中13例疗效显著,治疗后,气急大多数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发绀均略有减轻,半数以上病例肺部啰音显著减少。 |
|
【药性】 | 味辛、苦,性温;有大毒。归心经。 |
|
【功效与主治】 | 强心,利尿消肿。主治各种心脏病引起的心力衰竭,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阵发性心房纤颤。 | |
【用法用量】 | 用提取物制成片剂日服;或制成注射液静脉注射。 | |
【使用注意】 | 本品生药不可内服,误食可致死。中毒后口腔有烧灼感,舌刺痛,喉干,头痛头晕,恶心呕吐、腹痛,烦躁,说胡话。其后四肢冰冷,脸色苍白,脉搏不规则,瞳孔散大,对光不敏感,昏迷,心跳停止而死亡。 | |
【传统用法】 | ||
【毒理学】 |
麻醉猫静滴强心苷10ug/min,观察出现呕吐、心律失常和致死时的累积剂量(10ug/min),次苷甲分别为105.9±15.6,102.2±6.4,和156.4±10.7;次苷乙分别为86.2±10.1,122.4±11.9,207.2±16.9;毒毛花苷K分别为116.9±16.1,115.2±13.2和194.3±20.0;毒毛花苷G分别为54.5±8.8,61.9±4.7和101.9±2.9。对戊巴比妥钠诱发心衰的猫,次苷甲引起心律失常和最小致死量分别为802.0±99.4和1665.6±132.9,次苷乙分别为508.0±83.1和1387.0±292.4[2]。次苷甲其他副反应主要是消化的症状,一般不严重[3]。次苷甲中毒时引起的呕吐可能是对结状神经节受体的兴奋,并与儿茶酚胺释放有关[5,6]。 黄花夹竹桃鲜叶酊剂蒸去乙醇加水配置的药液给猫静脉注射0.05g/kg(生药),可见食欲偏差,0.06 g/kg(生药)则食欲不振、流口水,0.1 g/kg(生药)产生呕吐,0.16 g/kg(生药)则产生呕吐、倦怠无力、不食,0.2-0.25g/kg(生药)则引起动物死亡[3]。猫和犬灌服黄花夹竹桃叶酊剂毒性反应主要也是恶心、呕吐、唾液增加、困倦、易眠,少数动物有兴奋不安,猫则有拒食,犬的食欲受影响较轻[4]。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 社,1999,17:312(总5632). 药理作用: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下册),第一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2077. [2]王浴生.中药药理与应用,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1007. [3]黄夹甙临床试用协作组.中华医学杂志,1976,56(1):32. [4]李常春.药学学报,1962,9(4):199. [5]高世嘉.药学学报,1983,18(8):572. [6]Voigtlaender HW,etal.C A,1971,74:12951b. [7]周伟东.新药与临床,1988,7(2):83. [8]GaitondeB B,et al.Brit J Parmacol,1975,54:157. [9]Gaitonde B B,etal.Neuropharmacol,1972,11:427. [10]李常春.药学学报,1960,8(6):235. [11]李常春.药学学报,1962,9(12):753. 临床试验: [1]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下册).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2879. 毒理学: [1]刘曙光,等.中华心血管病杂志,1988,16(3):161 [2]高世嘉,等.药学学报,1983,18(8):572 [3]周伟东,等.新药与临床.1988,7(2):83 [4]李常春,等.药学学报.1962,9(12):753 [5]GaitondcBB.etal.ArchIntPharmacodyn,1961,133:265 [6]Gaitondc BB.etal.Neuropharmacol,1972,11: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