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玉叶金花 | |
【拼音名称】 | Yuyejinhua | |
【英文名称】 | Buddha's Lamp Stem | |
【拉丁名】 | Caulis Mussaendae Pubescentis | |
【科属分类】 | 茜草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
【别名】 | 山甘草、白茶、生肌藤、粘雀藤、土甘草、凉藤、黄蜂藤、白头公 | |
【来源】 | 为茜草科植物玉叶金花Mussaenda pubescens Ait. f.的茎叶。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被毛的攀援灌木。叶对生和轮生;托叶三角形,长端渐尖,基部楔尖,上面无毛或被疏毛,下面密被短柔毛。聚伞花序顶生,稠密,有极短的总花梗和被毛的条形苞片;花5数,被毛,无梗,萼筒陀螺状,裂片条形,比萼筒长2倍以上,一些花的1枚萼片扩大成叶状,白色,宽椭圆形,具纵脉;花冠黄色,花冠管长2~2 |
|
【分布】 | 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香港、广西、海南、四川、江西、湖南及浙江等省份。 |
|
【采集加工】 | 全年均可采收,割取地上茎叶,切段,晒干。 | |
【药材性状】 | 茎圆柱形,直径3~7mm,表面棕色或棕褐色,具细纵皱纹、点状皮孔及叶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黄白色或淡黄绿色,髓部明显,白色。气微,味淡。 |
|
【生态学】 | 生于较阴的山坡、沟谷、溪旁及灌丛中。 | |
【化学成分】 | 茎中含皂苷类:海恩西阿苷元(heinsiagenin)A,玉叶金花苷(mussaendoside)A、B、C、M。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豆甾醇(stigmasterol),阿江榄仁酸(arjunolic acid),咖啡酸 (caffeic acid),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阿魏酸(ferulic acid),山栀苷甲酯(shanzhiside methyl ester),熊果酸(ursolic acid)。叶中含酚类(phenols),氨基酸(amino acid),有机酸(organic acid),糖类(saccharide),豆甾醇(stigmasterol),β-谷甾醇(β-sitosterol),高级脂肪醇及环烯醚萜苷类(iridoid glycosides),玉叶金花苷酸甲酯(mussaenoside)和山栀苷甲醚(shanzhiside methyl ester)[1]。 |
|
【药理作用】 |
抗早孕:本品中所含成分咖啡酸、阿魏酸对小鼠有不同程度的抗早孕作用,并发现山甘草的水煎液和81%乙醇沉淀物为抗早孕活性有效部分[1]。 |
|
【临床试验】 | 治疗肾盂肾炎:肾炎安胶囊主要成份:玉叶金花、爵床、苡米根等(,广西梧州制药(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提供,)。口服,1次1~2粒,1日3~4次。经大量的临床证明,肾炎安胶囊用于治疗急性肾炎的有效率为91.5%,急性肾盂肾炎的有效率为84.6%,治疗慢性肾炎的有效率为71.9%,治疗尿路感染的有效率为77.8%[1]。 |
|
【药性】 | 味甘、微苦,性凉。归肺、脾、肾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利湿,解毒消肿。主治中暑发热,感冒,咳嗽,咽喉肿痛,泄泻,痢疾,水肿,小便不利,疮疡脓肿,毒蛇咬伤。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 |
|
【使用注意】 | 虚寒证慎服。 | |
【传统用法】 |
1.恶疮肿毒:玉叶金花捣烂敷患处。(《泉州本草》) 2.烧烫伤,毒蛇咬伤:鲜(玉叶金花)叶60~ 3.预防中暑,麻疹:用玉叶金花一两,水煎当茶饮。 4.咽喉肿痛:鲜(玉叶金花)叶和食盐少许捣烂绞汁,频频咽下。(2~4方出自《广西本草选编》) 5.支气管炎:玉叶金花 6.伏署下痢:玉叶金花30~ 7.湿热小使不利:玉叶金花 |
|
【毒理学】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8:454(总5810). 药理作用: [1]刘星堦,梁国建,蔡雄,等.山甘草化学成分及其抗生育活性研究.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86,13(4):273. 临床试验: [1] 刘舒音.中医治疗尿路感染的证治探讨与疗效观察.中医药学刊,2006,24(5):96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