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茵陈 | |
【拼音名称】 | Yinchen | |
【英文名称】 | Capillary Wormwood Herb | |
【拉丁名】 | Artemisia scoparia Herba | |
【科属分类】 | 菊科 | |
【功效分类】 | 利水渗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别名】 | 绵茵陈、绒蒿 | |
【来源】 | 本品为菊科植物滨蒿Artemisia scoparia waldst.et kit.或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es thumb.的干燥地上部分。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或半灌木状。茎直立,高0.5~1m,基部木质化,表面黄棕色,具纵条纹,多分枝;幼时全体有褐色丝状毛,成长后近无毛。叶1~3回羽头深裂,下部裂片较宽短,常被短绢毛;中部叶裂片细长如发,宽约1mm;上部叶羽头分裂,3裂或不裂,近无毛。头状花序小而多,密集成复总状;总苞片3~4层,无毛,外层卵形,内层椭圆形,中央绿色,边缘膜质;花黄色,管状,外层花3~5,雌性,能育,内层花两性5~7,不育。瘦果长圆形,长约0.8mm,无毛。花期9~10月,果期10~12月。 |
|
【分布】 | 中国主产于陕西、山西、安徽等地。外国有日本、朝鲜、蒙古等 |
|
【采集加工】 | 春季幼苗高6~10cm时采收,除去老茎及杂质,晒干。春季采收的习称“绵茵陈”,秋季采割的称“花茵陈”。 |
|
【药材性状】 | 绵茵陈 绵茵陈:多卷曲成团状,灰白色或灰绿色,全体密被白色茸毛,绵软如绒。 茎细小,长1。5~2。5cm,直径0。1~0。2cm,除去表面白色茸毛后可见明显纵纹;质脆,易折断。叶具柄;展平后叶片呈一至三回羽状分裂,叶片长1~3cm,宽约1cm ;小裂片卵形或稍呈倒披针形、条形,先端尖锐。气清香,味微苦。 茵陈蒿:茎呈圆柱形,多分枝,长30~100cm ,直径2~8mm;表面淡紫色或紫色,有纵条纹,被短柔毛;体轻,质脆,断面类白色。叶密集,或多脱落;下部叶二至三回羽状深裂,裂片条形或细条形,两面密被白色柔毛;茎生叶一至二回羽状全裂,基部抱茎,裂片细丝状;头状花序卵形,多数集成圆锥状,长1。2~1。5mm,直径1~1。2mm,有短梗;总苞片3~4层,卵形,苞片3 裂;外层雌花6~10 个,可多达15个,内层两性花2~10 个。瘦果长圆形,黄棕色。气芳香,味微苦。 |
|
【生态学】 | 多生于山坡、河岸、砂砾地。 |
|
【化学成分】 | 本品主要含黄酮类、挥发油、香豆素类等化学成分。 黄酮类成分:茵陈蒿黄酮(arcapillin)、中国蓟醇(cirsilineol)、滨蓟黄素(cirsimaritin)、芫花素(genkwanin)、异茵陈蒿黄酮(isoarcapillin)、鼠李柠檬素(rhamnocitrin)[1]。 挥发油成分:3,5-二甲氧基烯丙基苯(3,5-dimethoxyallylbenzene)、β-榄香烯(β-elemene)、α-葎草烯(α-humulene)、柠檬烯(limonene)、邻-甲氧基茵陈二炔(o-methoxycapillene)、月桂烯(myrcene)、5-苯基1,3-戊二炔(5-phenyl-1,3-pentadiyen)、α-蒎烯、β-蒎烯(pinene)、α-松油烯、γ-松油烯(terpinene)、茵陈烯酮(capillone)、茵陈二炔酮(capillin)[1,2]、茵陈二炔(capillene)[2]。 香豆素类成分:茵陈色原酮(capillarisin)[1,3]、7-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7-demethoxycapillarisin)、6-去甲氧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capillarisin)、6-去甲氧基-4′-甲基茵陈色原酮(6-demethoxy-4′-methylcapillarisin)、4′-甲基茵陈色原酮(4′-methylcapillarisin)、滨蒿内酯(scoparone)。 酚类成分:对-甲苯酚(p-caresol)、间-甲苯酚(m-cresol)、邻-甲苯酚(o-cresol)、邻-乙基苯酚(o-ethylphenol)、丁香油酚(eugenol)、对-乙基苯酚(p-ethylphenol)、苯酚(phenol)。 有机酸类成分:丁酸(butyic acid)、咖啡酸(caffeic acid)、茵陈素(capillarin)、茵陈蒿酸A、茵陈蒿酸B(capillartemisinA、B)、癸酸(capric acid)、己酸(caproic acid)、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 其他:薁(azulene)、去氢镰叶芹醇(dehydrofalcarinol)、去氢镰叶芹酮(dehydrofalcarinone)、苯乙炔(phenylacetylene) [1]等。 |
|
【药理作用】 |
1.利胆:茵陈蒿中6,7 -二甲氧基香豆素、对羟基苯乙酮和氯原酸、β-蒎烯、茵陈酮、叶酸等有明显的利胆作用[1]。茵陈煎剂、热水提取物、水浸剂、去挥发油水浸剂、挥发油、挥发油中的茵陈二炔、茵陈二炔酮和茵陈炔内酯、醇提取物等也有促进胆汁分泌和排泄的作用[2]。对慢性胆囊造瘘犬灌服茵陈水浸剂0.25g/kg,或精制浸剂1g/kg,对健康犬和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犬,均有利胆效果[3]。 2.保肝:大鼠每日皮下注射茵陈煎剂0.61g对四氯化碳所致肝损害,有不同程度的减轻;肝细胞糖原与核糖核酸含量有所恢复或接近正常,血清丙氨酸转氨酶活性显著下降,有保肝作用[4]。小鼠灌胃给予茵陈篙水煎剂5,10g/kg,连续7d,能防治四氯化碳引起的肝损伤,降低ALT(丙氨酸转氨酶)和血清胆固醇[5]。 3.对免疫调节的作用:茵陈蒿具有促进白细胞分裂,增加白细胞数目,提高T细胞免疫的活性,参与机体免疫调节和诱生干扰素等作用,因而能从多方面提高机体免疫功能[6]。 4.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茵陈蒿中的香豆素类化合物具有扩张血管,防止氧自由基的生成,促使血管内皮细胞释放一氧化氮和前列环素,降血脂,抗凝血等作用。茵陈水浸液,乙醇浸液及挥发油均有降压作用;6, 7-二甲氧基香豆素静脉注射及胃肠用药也有明显的降压作用[6]。茵陈煎剂对实验性高胆固醇症家兔组动脉粥样硬化有减轻作用。茵陈还具有促进家兔主动脉粥样硬化(AS)病灶及冠状动脉AS病灶消退的作用,显示出良好的抗AS作用[7]。 5.解热镇痛抗炎:醋酸扭体法及热板实验中蒿属香豆精有镇痛作用,而茵陈色原酮只在醋酸扭体法中显示弱的镇痛作用[6]。6,7-二甲氧基香豆素对角叉菜胶引起的大鼠足肿胀有抗炎作用,对正常小鼠体温有明显降温作用,对鲜啤酒酵母、2,4二硝基苯酚致热大鼠有明显退热作用[8]。 6.抗肿瘤:茵陈素80μg/ml和160μg/ml在体外对肺癌细胞具有抑制作用[9]。茵陈蒿所含的香豆素类、萜类、黄酮类、香豆酸、氯原酸等成分可能有抗癌活性[10]。茵陈蒿煎剂12~50g(生药)/kg灌胃给药对黄曲霉毒素B1诱发的小鼠骨翻细胞微核、染色体畸变和姐妹染色单体交换数细胞3项实验均有显著抑制作用,且呈量效关系[11]。 7.抗病原微生物:茵陈具有较强的抗病原微生物的作用。茵陈蒿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甲型副伤寒杆菌绿脓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人型结核菌有完全抑制作用。另外茵陈煎剂也能抑杀波摩那型钩端螺旋体 ,对猪和人蛔虫都有麻醉作用[8]。茵陈体外具有较强程度的抗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的活性[12]。 8.其他:茵陈蒿内茵陈黄酮、 异鼠李黄素、6,7 - 二羟基香豆素有抑制 H9淋巴细胞内人类免疫缺陷病毒复制的作用[13]。茵陈水煎剂或精制水浸液、挥发油、绿原酸、咖啡酸、6,7 - 二甲氧基香豆素均有不同程度的利尿作用[2]。 |
|
【临床试验】 | 1.中重度痤疮:治疗组口服复方茵陈蒿汤(茵陈蒿、连翘、大黄、白芷、防风、天花粉、鸡内金、陈皮各15g,金银花、浙贝母、皂角刺各30g,鱼腥草、败酱草、苍术各20g,栀子、乳香、没药、甘草各10g)治疗中重度痤疮34例,每日1剂,水煎后分2次口服;对照组口服丹参酮胶囊,每次4粒,每日3次。两组均不用其他口服药物及外用药物,4周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结果:治疗组34例,痊愈20例(49.02%),显效7例(12.01%),有效4例(3.36%),无效3例(2.21%)有效率91.18%;对照组28例,痊愈4例(2.38%)显效5例(7.44%)有效10例(25.51%)无效9例(24.11%)有效率67.86%。两组皮损治疗后有显著差异性(P<0.01)[1]。 2. Ⅱ型糖尿病:治疗组采用加味茵陈蒿汤(茵陈20~30g,炒栀子5~10g,制大黄3~9g,薏苡仁30g,姜黄15g,丹参15g。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配合口服降糖西药治疗Ⅱ型糖尿病40例,对照组按照患者病情调整原口服降糖西药品种或剂量治疗Ⅱ型糖尿病40例。结果:①治疗前后血糖对比,两组均于用药2周后FBG显著改善,治疗组于第4周、对照组于第6周降至最低并持续至第8周,组间比较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提示治疗组有较快较好的降低空腹血糖的作用。②治疗前后血脂对比,两组用药后均可使TG显著下降(P<0.05),组间比较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TC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2]。 3.胆石症:基本方:茵陈20g,山栀子15g,大黄10g,金钱草30g,海金沙15g,陈皮30g,川楝子10g,白芍15g,枳壳10g,甘草6g,煎煮2次,取汁300ml,加入猪胆汁5ml混合均匀,分2次饭前服,每天1剂。疗程1个月。治疗结果:42例患者治愈26例,占61.90%;好转13例,占30.95%;无效3例,占7.15%。总有效率为92.85%[3]。 4.急性黄疸型肝炎:初、中期用1号方:茵陈60g ,栀子、黄芩、茯苓、车前草、丹参、郁金、赤芍各15g ,生大黄10g( 后下) ,板蓝根、金钱草各30g ,焦三仙各20g、甘草9g ,呕吐加法半夏、黄连;发热加连翘、二花。恢复期用 II 号方;茵陈20g ,栀子9g ,茯苓30g ,党参10g ,板蓝根、白术、郁金、丹参、当归各15g ,陈皮9g ,五味子9g ,甘草6g 以上药量为成人量,小儿酌减,1日1剂,水煎分2次服。用药时间13~66d ,平均29.6d ,服药期间无特殊不良反应。治疗结果:显效196例,好转3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8.3%[4]。 5.阴道炎:茵陈蒿汤加味,基本方:茵陈20g,栀子15g,大黄10g,苦参10g,紫荆皮15g,蒲公英15g,并随症加减。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10剂为1个疗程。服药期间,停用其他中西药物。结合10%中药洗液 ( 即取药液100ml加沸水至1000ml混匀 ) 熏洗坐浴患处,一日3~4次,治疗期间禁止性生活。疗程结束后评价疗效。治疗结果:痊愈36例,占22.50%;显效60例,占37.50%;有效54例,占33.75%;无效10例,占6.25%。有效率为93.75%[5]。 6.母儿血型不合反复自然流产:中药组:茵陈蒿汤加减:药物组成:茵陈30g,桑寄生15g,炒杜仲12g,菟丝子20g,黄芩10g,黄芪20g,焦栀子10g,川断20g,将上药随症加减后水煎浓缩至200ml,每日2次口服。对照组:口服硫酸亚铁0.3g,每日3次,维生素C200mg,每日3次。肌肉注射人免疫球蛋白,每4周1次,每次300mg,绒毛膜性腺素 ( HCG) 3000~5000u肌肉注射,隔日1次,上述药物用至孕90天停药。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20天为1个疗程,60天复查,ABO抗体效价值。治疗结果:两组总体疗效比较 茵陈蒿汤组42例,痊愈10例,显效16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85.7%,对照组20例,分别为4例、6例、5例、5例及75%。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茵陈蒿组疗效为优[6]。 7.湿疹:方剂组成茵陈15g、炒山栀10g、大黄9g、粉萆解15g、生苡仁15g、车前子12g、土茯苓30g、生甘草9g。用法上药水煎服,每日一剂,分2~3次服,15天~20天为1疗程。治疗效果:痊愈35例,显效5例,有效10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89.28%[7]。 8.瘀胆型肝炎:茵陈蒿汤加味,药用:茵陈30g,栀子、生大黄、枳实、猪苓、郁金各10g,丹参、赤芍各25g。血清总胆红素170μmol/L以上者大黄改用20g,大便溏改为熟大黄,再加金钱草20g,虎杖15g;寒热往来,头痛口苦者加柴胡、黄芩各10g;恶心、食少纳呆者加竹茹10g,神曲15g;ALT>40U/L者加垂盆草30g,五味子10g;肝硬化、脾肿大者加生鳖甲20g。每日1剂,分2次水煎服,20天为1疗程。治疗结果:显效48例,占83%;有效9例,占15%;无效1例,占2%[8]。 |
|
【药性】 | 苦、辛,微寒。归脾、胃、肝、胆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湿热,退黄疸。用于黄疸尿少,湿疮瘙痒;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0~ |
|
【使用注意】 | 脾虚血亏而致的虚黄、萎黄,一般不宜使用。 | |
【传统用法】 |
①治阳明病,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渴引水浆,瘀热在里,身发黄者:茵陈蒿六两,栀子十四枚(擘),大黄二两(去皮)。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煮取三升,去滓分三服。小便当利,尿如皂角汁状。(《伤寒论》茵陈蒿汤) ②治发黄,脉沉细迟,肢体逆冷,腰以上自汗:茵陈二两,附子一个作八片,干姜(炮)一两半。甘草(炙)一两。上为粗末。分作四贴,水煎服。(《玉机微义》茵陈四逆汤) ③治病人身如金色,不多语言,四肢无力,好眠卧,口吐粘液:茵陈蒿、白藓皮各一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六分,去滓,食前温服,日三。(《圣济总录》茵陈汤) ④治一切胆囊感染:茵陈30g 蒲公英12g 忍冬藤12g 川军10g.水煎服.(《青岛中草药手册》) ⑤治热病发斑:茵陈二两 川大黄(锉碎微炒)、玄参各一两 栀子仁一分生甘草半两.捣筛为散.每服四钱 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 去滓不计时候服.(《圣惠方》茵陈散) |
|
【毒理学】 |
大鼠给药50%茵陈蒿煎剂5m1,连续2星期,其食欲和体重与对照组无差异[1]。小鼠灌胃给予茵陈二炔酮的LD50为6.98mg/kg[2]。小鼠灌胃给予6,7-二甲氧基香豆精的LD50为 497mg/kg,死前有阵发性惊厥。30-50mg/kg静注,可使部分猫、免心电图出现一过性房室性传导阻滞及室内传导阻滞[3]。小鼠腹腔注射对经基苯乙酮的LD50为0.5g/kg,口服给药为2.2g/kg。轻基苯乙酮大量时对胃肠道有刺激性[4]。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第7册:687(总6732) [2]杨书斌,关家锐.茵陈蒿挥发油成分研究[J].中草药,1996,(27)5:269-270. [3]蒋洁云,缘强,王蓉,等.茵陈抗肿瘤活性成分的研究[J].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5):283-286. 药理作用 [1]张萍青.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新生儿母婴血型不合溶血病 56例疗效观察.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2,23 (1): 41. [2]周建芽.绵茵陈的采收时节与功效探讨. 江西中医学院学报,1996,8 (4): 30. [3]杨正宛.中国生理科学会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药理).中国生理科学会编印,1964:120. [4]韩德九.中草药通讯,1976, (8):359. [5]刘焱文.中药材,1994,17(6):38. [6]褚明艳,胡一桥.茵陈蒿的化学及药理学研究进展. 中草药,1998,29 (8): 564. [7]于永红,胡昌兴,孟卫星.茵陈、赤芍、三棱、淫羊藿对家兔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病灶的消退作用及原癌基因C-myc、C-fos、V-sis表达的影响.湖北民族学院学报 (医学版), 2001,18 (2): 4. [8]谢田,牛孝壳,刘占滨.茵陈的药理作用及临床应用进展.黑龙江中医药, 2004, 4:50. [9]蒋幼凡.茵陈素对肺癌细胞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药物研究,2002,11 (8): 30. [10]蒋洁云.中国药科大学学报,1992,23(5):283. [11]洪振丰.中医杂志,1992,33(8):492. [12]李建军,涂裕英,佟菊贞.十二味利水中药体外抗泌尿生殖道沙眼衣原体活性检测.中国中药杂志, 2000,25 (10): 628. [13] Wu TS. New constituents and antiplatelet aggregationand anti-HIV principles of Artemisia Capillaris . Bioorg Med Chem, 2001,9(1): 77. 临床试验 [1]李怀军.复方茵陈蒿汤治疗中重度痤疮临床观察[J].吉林中医药,2008,28(3):194. [2]袁效涵.加味茵陈蒿汤治疗2型糖尿病40例[J].中医研究,2007,20(2):43. [3]许靖.加味茵陈蒿汤治疗胆石症42例[J].右江民族医学院学报,2005(4):575. [4]周现武.加味茵陈蒿汤治疗急性黄疸型肝炎232例[J].陕西中医.2008,29(1):78. [5]朱 光,费新潮.茵陈蒿汤治疗阴道炎160例[J].河南中医2005,25(1):68. [6]韩萍.茵陈蒿汤治疗孕期母儿血型不合132例临床疗效分析[J].河南中医,2008,28(5):19. [7]宁娟.茵陈蒿汤加减治疗湿热型湿疹56例报告[J].基层医学论坛,2007,11(3):223. [8]邢章浩.茵陈蒿汤加味治疗瘀胆型肝炎58例[J].实用中医药杂志,2008,24(3):152. [9]袁聿文. 单味茵陈汤治疗胆道蛔虫78例临床小结. 湖南中医杂志,1992(3):21-22. 毒理学: [1]山东医学院药理教研室.山东医学院学报,1961,(1):19. [2]金井统雄.医学中央杂志,1955,132:724 [3]中医研究院西苑医院.防治冠心病高血压资料,1972;46,64;1973:64. [4]湖南医药工业研究所.中华医学杂志,1974,54(1):1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