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海金沙 | |
【拼音名称】 | Haijinsha | |
【英文名称】 | Japanese Climbing Fern Spore | |
【拉丁名】 | Lygodii Spora | |
【科属分类】 | 海金沙科 | |
【功效分类】 | 利水渗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铁线藤,左转藤,蛤蟆藤,罗网藤,吐丝草,鼎擦藤,猛古藤。 | |
【来源】 | 为海金沙科植物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 (Thund.) Sw.的孢子。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攀援草本。根黑褐色,被毛;根状茎近褐色,细长而横走。叶二型,多数,对生于叶轴的短枝两侧,短枝顶端有被毛茸的休眠小芽;营养叶尖三角形,二回羽状,一回羽片2~4对,互生,卵圆形,长4~8cm,宽3~6cm,有具狭翅的短柄;二回羽片2~3对,卵状三角形,掌状3裂,裂片短而阔,顶生的长2~3cm,宽6~8mm,边缘有不规则的浅圆齿;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长宽近相等,为10~20cm,;一回羽片4~5对,互生,长圆状披针形,长5~10cm,宽4~6cm;二回羽片3~4对,卵状三角形,多收缩呈撕裂状。羽片下面边缘生有流苏状孢子囊穗,黑褐色。孢子三角形,表面有小疣。 |
|
【分布】 |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产,主产中国广东、浙江。 |
|
【采集加工】 | 收割全株,晒干,打下成熟孢子,晒干即可。 |
|
【药材性状】 | 孢子粉末状,棕黄色或黄褐色,质轻滑润,撒在水中则浮于水面,加热后逐渐下沉;燃烧而发爆鸣及闪光,无灰渣残留。气微、味淡。 |
|
【生态学】 | 生于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 |
|
【化学成分】 | 本品叶含二脂酰甘油基三甲基高丝氨酸(diacylglyceryltrimethylhomoserine)[1,2]。从藤叶中分得利胆有效成分反式-对-香豆酸(trans-p-coumaric acid)[2]。 海金沙还含田蓟苷(tilianin)[3],山柰酚-7-O-α-L-吡喃鼠李糖苷(kaempferol-7-O-α-L-rhamnopyranoside)[4],蒙花苷(linarin),香叶木苷(diosmin),山柰酚-3-O-芸香糖苷(kaempferol-3-O-rutinoside),金合欢素-7- O-(6′-O-α-L-鼠李吡喃糖基)- β-槐糖苷[acacetin-7-O-(6′-O-α-L-rhamnopyranosy1)-β-sophoroside],(6S,9R)-6-羟基-3-酮-α-紫罗兰醇-9-O-β-D-葡萄糖苷[(6S,9R)-6-hydroxy -3-one-α-ionol-9-O-β-D-glucoside] [10]等苷类以及山柰酚(kaempfero1)[5],对香豆酸(p-coumaric acid)[6],1-正十六烷酸甘油酯(1- hexadecyclic acid glycerine ester)[7],正三十一烷醇(1-hentriacontanol)[8],胡萝卜苷(daucosteml),β-谷甾醇(β-sitosterol) [9],3-甲氧基-4-羟基苯甲酸(vanillic acid),正二十五烷酸(pentacosanoic acid),正二十六烷酸(hexacosanoic acid)[10]等多种成分。 |
|
【药理作用】 |
1.抗雄激素和促生发作用:海金沙孢子醇提取物体外显示抑制睾酮 2.利胆: 反式-对-香豆酸50mg/kg注入大鼠十二指肠,利胆作用在给药后2小时达最高值,持续4~5时,给药后胆汁平均增加20士8.9%。其利胆作用与剂量相关主要增加胆汁中水分的分泌,对香豆酸与去氢胆酸利胆效价比较,去氢胆酸起效快,给药后1小时达最大效应,对香豆酸给药后第2小时达最大效应。两药利胆作用强度和持续时间基本相同[2、3]。 3.抗菌: 海金沙50%全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4]。海金沙对G+及多种G-均有抑制作用,其水提液和醇提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制浓度(MIC)分别为10% 、7.5%。海金沙提取物对供试细菌的抑制作用随着其浓度的增大而增强,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抑制作用最大,其醇提液抑菌作用明显优于水提液[5]。 |
|
【临床试验】 | 1.胃脘痛:取海金沙若干装入空心胶囊,每次吞服3~5g,每日2~3次,或不装入胶囊用沸水直接吞服,用量相同。用于治疗胃脘痛31例(慢性浅表性胃炎10例,慢性萎缩性胃炎2例,十二指肠溃疡5例,十二指肠球炎3例,复合性溃疡2例,慢性浅表性胃炎合十二指肠溃疡4例,胃癌1例;幽门螺旋杆菌阳性9例)。结果:8例显效(胃脘痛及伴随症状消失);18例有效(胃脘痛减轻,发作次数减少,伴随症状好转);5例无效(胃脘痛无改善甚至加重)。总有效率为83.9%[1]。 2.婴幼儿腹泻:鲜海金沙全草50g,洗净切碎,加米泔水100ml浸溃捣烂,加温过滤取汁,加适量蜂蜜即可服用,1周岁以上幼儿每次50ml,每日2次,温服,1周岁以下酌减,一般服药1日,最多不超过2日,脱水严重者配合补液治疗[2]。 3.带状疱疹:海金沙用麻油调成糊状,敷于患处约0.3cm厚并包扎,每日1次,同时口服病毒灵片0.4g,每日3次。结果:治疗带状疱疹5例(皮损发于胸背1例,腰腹1例,臀部及下肢3例),均在5日内疼止,其中4例7日内结痂、脱痂,症状消失;1例10日内结痂、脱痂、症状消失[3]。 |
|
【药性】 | 性寒,味甘。 |
|
【功效与主治】 | 利水通淋,清热解毒。主治热淋,血淋,沙淋,白浊,女子带下,水湿肿满,湿热黄疸。兼治吐血,衄血,尿血及外伤出血。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9g;包煎或研末,每次2~3g。 |
|
【使用注意】 | 肾阴亏虚者慎用。 |
|
【传统用法】 |
1. 吐血,衄血:海金沙为细末。新汲水调下。(《直指方》) 2. 脾湿胀满:海金沙三钱,白术四两,甘草半两,黑牵牛头末一两半。为末,每服一钱,水煎服,得利为妙。(《纲目》引《兰室秘藏》海金沙散) 3. 肝炎:海金沙15g,阴行草30g,车前草18g。水煎服,每日1剂。(《江西草药》) 4. 血淋痛涩:海金沙末,新汲水或沙糖水服一钱。(《普济方》) 5.尿路结石:海金沙、金钱草、车前草各30g。煎服。(《北海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6. 膏淋:海金沙、滑石末各一两,甘草末一分。上研匀,每服一匕,用麦冬汤下;灯心汤亦可。(《世医得效方》海金沙散) 7. 膀胱炎:海金沙、车前草、积雪草、一点红、白茅根各30g,煎水服。(江西《草药手册》) 8. 肾炎水肿:海金沙、马蹄金、白茅根各30g,玉米须12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9. 小便不通,脐下满闷:海金沙一两,腊面茶半两,二味捣碾令细。每服三钱,煎生姜、甘草汤调下。服无时,未通再服。(《本草图经》) 10. 痢疾:海金沙9g,薏苡根9g,水煎兑白糖服。(江西《草药手册》) 11. 金疮出血痛不可忍:海金沙、滑石各半两,生郁金一分。上一处为细末,每服二前,用沙糖一块,新汲水调下,不拘时候。(《卫生家宝方》如圣千金散) 12. 小儿消化不良:海金沙3g,叶下珠3g,鸡内金6g。共研细末,分作2份,每用一份,搭配猪肝60~90g,拌和,蒸服。(江西《草药手册》) |
|
【毒理学】 |
急性毒性:小鼠口服对香豆酸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1± |
|
【制剂】 |
1.复方瓜子金颗粒:由瓜子金、白花蛇舌草、大青叶、紫花地丁、野菊花、海金沙组成。 2.复方石淋通片:由广金钱草、海金沙、石韦、滑石粉、忍冬藤组成。 3.五淋丸:由海金沙、石韦(去毛)、木通、琥珀、茯苓皮、栀子(姜制)、黄连、川芎、当归组成。 4.净石灵胶囊:由黄芪、淫羊藿、巴戟天、广金钱草、萹蓄、海金沙、车前子、滑石、冬葵子、茯苓、鸡内金、当归、桃仁、赤芍、延胡索(醋制)、夏枯草组成。 5.尿路通片:由金钱草、海金沙、冬葵子、鸡内金(炒)、泽泻、小蓟、郁金、延胡索(制)、芒硝组成。 6.肾石通颗粒:由金钱草、王不留行(炒)、萹蓄、瞿卖、海金沙、鸡内金(烫)、丹参、牛膝、延胡索(醋制)、木香组成。 7.癃闭舒胶囊:由补骨脂、益母草、琥珀、金钱草、海金沙、山慈菇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南京药学院.江苏药材志.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65:472.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639(总0443). [3]Munehisa A,Nobuko M,Reiko S,et al.Flavonids of Chenopodium ambrasiodes L.Yakugaku Zasshi,1971,91(5):552. [4]于德泉,杨峻山.分析化学手册.第七分册.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1999:301. [5]张雷红,殷志琦,叶文才,等.海金沙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5,30(19):1522. [6]张雷红,殷志琦,范春林,等.海金沙地上部分的化学成分.中国天然药物,2006,4(2):154. 药理作用: [1]Matsuda H.BiolPharm Bull.-2002, 25(5):622. [2]刘家骏,陈澍禾,王静,等.海金沙利胆作用的实验研究.安徽医学,1987,8(01)34. [3]金继躇,种明才.海金沙草利胆有效成分的研究.中草药,1985,16(3):109. [4]Yamane H,,et al. Agric Boil Chem,1980,44:1697. [5]周仁超,李淑彬.蕨类植物抗菌作用的初步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1(04):53. 临床试验: [1]兰小华,兰静.海金沙治疗胃脘痛31例.浙江中医杂志,2001,(8):343. [2]陈建龙,余育承.海金沙治疗婴幼儿腹泻.新中医,2002,34(9):77. [3]楼英.海金沙治带状疱疹5例分析.浙江临床医学,2002,4(4):265. 毒理学: [1]刘家骏,陈澍禾,王静,等.海金沙利胆作用的实验研究.安徽医学,1987,8(01)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