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沙姜 | |
【拼音名称】 | Shajiang | |
【英文名称】 | Galanga Resurrectionlily Rhizome | |
【拉丁名】 | Kaempferiae Rhizoma | |
【科属分类】 | 姜科 | |
【功效分类】 | 温里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
【别名】 | 三柰子,三赖,山辣,三蔌,山柰。 | |
【来源】 | 为姜科植物山柰Kaempferia galangal L.的根茎。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茎块状,单个或数个相连,绿白色,芳香。叶2~4,贴地生长,近无柄;叶片近圆形或宽卵形,长7~20cm,宽4~12cm,先端急尖或近钝形,基部宽楔形或圆形,上面绿色,有时叶缘及先端紫色,幼叶被短柔毛,后变无毛或背面被长柔毛;叶基部具苞状退化叶,膜质,长圆形。穗状花序自叶鞘中抽出,花5~12;小苞片披针形,白色;侧生退化雄蕊花瓣状,倒卵形,白色,喉部紫红色;能育雄蕊1,无花丝,药隔附属体正方形,2裂;子房下位,3室,花柱细长,基部具2细长棒状物,柱头盘状,具缘毛。蒴果。 |
|
【分布】 | 分布于我国广西、广东、云南、台湾 海南。 | |
【采集加工】 | 冬季采挖,洗净,去须根,切片干燥。 | |
【药材性状】 | 根茎横切片圆形或近圆形,直径1~2cm,厚2~5mm,有时2~3个相连。外皮皱缩,浅褐色或黄褐色,有的根痕及残存须根;切面类白色,富粉性,常略凸起,习称“缩皮凸肉”。质坚脆,易折断,气芳香,味辛辣。 |
|
【生态学】 | 耐旱、耐瘠、怕浸。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是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ethyl-p-methoxycinnamate),顺式及反式桂皮酸乙酯(ethyl cinnamate),龙脑(borneol),樟烯(camphene),3-蒈烯(3-carene),对-甲氧基苏合香烯(p-methoxystyrene),还含α-侧柏烯(α-thujene),α-及β-蒎烯(pinene),苯甲醛(benzaldehyde),香桧烯(sabinene),α及β-水芹烯(phellandrene),对-聚伞花素(ρ-cymene),柠檬烯(limonene),1,8-桉叶素(1,8-cineole),4-松油醇(terpin-4-ol),α-松油醇(α-terpineol),优葛缕酮(eucarvone),茴香醛(anisaldehyde),乙酸龙脑酯(bornyl acetate),百里香酚(thymol),α-松油醇乙酸酯(α-terpinylacetate),β-榄香烯(β-elemene),δ-芹子烯(δ-selinene),十五烷(pentadecane),γ-毕橙茄烯(γ-cadinene),十六烷(hexadecane),十七烷(heptadecane),3-(4-甲氧基苯基)-2-甲基-2-丙烯酸[3-(4-methyoxyphenyl)-2-methyl-2-acrylicacid],5-苯基噻唑(5-phenylthiazole),3-亚甲基-6-异丙基环己烯[3-methylene-6-(1-methylethyl)-cyclohexene],β-松油醇(terpineol),异龙脑(isoborneol),2,5,6-三甲癸烷(2,5,6-trimethyldecane),2,4,6-三甲基辛烷(2,4,6-trimethyloctane),1a,2,3,4,4a,5,6,7b-八氢化-1,1,4,7-四甲基-1H-环丙[e]奥[1a,2,3,4,4a,5,6,7b-octahydro-1,1,4,7-tetramethyl-1H-cycloprop [e]azulene],9,12-十八碳二烯醛(9,12-octadecadienal)[1],古巴烯(copaene),衣兰烯(ylangene)等[1]。 又含黄酮类成分,如山柰酚(kaempferol),山柰素(kaempferide)。还含维生素P[2]。 |
|
【药理作用】 |
1.抗癌:从山奈根茎中提得反式-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具细胞毒活性,能明显抑制人宫颈癌传代HeLa细胞,其抑制HeLa细胞的半抑制浓度 (IC50)为35μg/ml[1]。山柰挥发油对人胃癌细胞SGC7901接种裸鼠胃大弯建立的原位移植瘤抑瘤率为58.05%。说明山柰挥发油有抑制胃癌细胞增殖的作用,并有可能通过抗肿瘤血管生成而起到抑制转移的作用;与化疗药物联合应用有协同增效作用[2]。 2.促酶活性: 从山奈根茎中提得反式-对-甲氧基桂皮酸乙酯,是一种竟争型的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其抑制单胺氧化酶的IC50为6.8×10-5mol/L[3]。采用蘑菇酪氨酸酶多巴速率氧化法体外测定酪氨酸酶活性,发现山柰素对酪氨酸酶激活率呈剂量依赖性升高,2.0mmol/L山柰素对酪氨酸酶的激活率达80%。表明山柰素对酪氨酸酶有明显的激活作用[4]。 3.免疫增强:甲氧基肉桂酸己酯(EMC)(30μg/ml ~100 μg/ml)对植物血凝素(PHA)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淋巴细胞转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体内给予EMC(5mg/kg×6天,腹腔注射)对PHA诱导的T淋巴细胞转化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脂多糖诱导的B淋巴细胞转化与对照组没有显著性差异。认为EMC可抑制PHA诱导的正常人外周血及小鼠脾脏淋巴细胞转化[5]。 4.对肠道平滑肌的作用:山柰根茎煎剂0.25%-0.75%浓度对豚鼠离体肠管呈兴奋作用。而浓度增至1.1%-1.25%则出现抑制作用;其挥发油的饱和水溶液与煎剂的作用类似[6]。 5.抑制血小板:以放射配基结合试验观察[3H]血小板活化因子(PAF)与家兔血小板受体的特异性结合;分光光度法测定PAF诱发的血小板黏附强度;Fura-2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PAF介导的兔多形核白细胞(PMNs)内钙离子浓度的升高。结果发现山柰酚可浓度依赖地抑制1、2、4 nmol·L -1[3H]PAF与血小板受体的特异性结合,IC50分别为30.8、74.6、92.0 μmol/L;该药可明显抑制PAF诱发的兔血小板黏附及PMNs内游离钙升高,且均呈明显的量效关系,其抑制血小板黏附的IC50为65μmol/L。表明山柰酚具抗PAF的作用,为一新的PAF受体拮抗剂[7]。 |
|
【临床试验】 | 1.胃脘痛:山柰6g,黄连6g为主方,若纳少苔厚加神曲、谷芽、麦芽;吐酸泛酸,加浙贝母、煅瓦楞子;腹痛者,加芍药、甘草;胃热,口苦,舌质红加蒲公英、芦根;嗳气较甚加沉香曲、旋复花,亦加佛手片、绿萼梅。每日1剂,连续观察治疗28天。结果:经1个疗程28天的治疗,结果肝胃郁热型33例中,治愈5例,好转25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90.9%,肝气犯胃型27例中,治愈4例,好转22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为96.3%[1]。 2.流行性腮腺炎:山奈组(山奈焙干研成粉末,均匀撒在伤湿止痛膏中央,按腮腺肿大的范围而定撒药粉面积,贴敷患处。每日换药1次直至痊愈。发热者酌加退热药),对照组(板蓝根注射液2ml,肌注,每日2次,病毒灵100~200mg,口服,每日3次,紫金锭食醋磨调涂敷患处,每日2次,直至痊愈。发热者酌加退热药)。结果:山奈组63例与对照组50例总治愈率分别为100%和94.0%,无明显差别,但山奈组3天内治愈53例(84.1%),明显优于对照组3天内治愈20例(40.0%),两组间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 [2]。 |
|
【药性】 | 味辛,性温。 | |
【功效与主治】 | 温中止痛,行气消食。主治脘腹冷痛,胸膈胀满,饮食不消,寒湿吐泻,风湿痹痛。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捣敷或研末调敷。 |
|
【使用注意】 | 阴虚血亏及胃有郁火者禁服。 | |
【传统用法】 |
1.头屑 三奈、甘松香、零陵香(各)一钱,樟脑二分,滑石半两。为末。夜擦旦篦去。(《纲目》引《水云录》方) 2.心腹冷痛 山奈、丁香、当归、甘草等分。为末,醋糊丸,梧子大。每服三十丸,酒下。(《濒湖集简方)) 3.感冒食滞,胸腹胀满,腹痛泄泻 山奈15g,山苍子根6g,南五味子根9g,乌药4.5g,陈茶叶3g。研末。每次15g,开水泡或煎数沸后取汁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
|
【毒理学】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邱琴,杨厚玲,陈士恒,等.超临界CO2流体萃取法和水蒸汽蒸馏法提取山柰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山东大学学报.(理学版),2006,41(6):119.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4:645(总7774). 药理作用: [1]KosugeT.Chem Phamt Bull,1985,33(12):5565. [2]刘彦芳,魏品康.山柰挥发油提取物对裸鼠原位移植人胃癌组织的影响.临床肿瘤学杂志,2005,10(5):486. [3]NomT.Chem pharm Bull,1983,31(8):2708. [4]谭城,朱文元,鲁严.山柰素等7种中药单体对酪氨酸酶的激活作用.临床皮肤科杂志,2006,35(5):275. [5]刘桦,吴芬芬,蒋韵,等.对甲氧基肉桂酸乙酯的免疫药理研究.南京铁道医学院学报,1997,16(1):25.. [6]南京药学院药材学教研组.解放思想,打破框框,教学结合科学实验,充分利用我国药材资源,为劳动人民服务.药学学报,1966,13(2):96. [7]臧宝霞,金鸣,吴伟,等.山柰酚拮抗血小板活化因子与其受体结合的作用.中国中药杂志,2004.29(8):789. [8]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册).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7:168. [9]药理学和毒理学杂志(俄),1969,32(4):438. [10]KiuchiF.Chern Pharm Bull,1988,36(1):42. [11]刘晓晖,朱鲲鹏.山柰酚对大鼠主动脉平滑肌细胞PDGF受体酪氨酸磷酸化及其下游胞内信号转导的抑制作用.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6,21(6):259. 临床试验: [1]张超.山柰治疗胃脘痛60例临床观察.浙江中医学院学报,2000,24(6):39. [2]郑余林.山柰外敷治疗流行性腮腺炎.中国民间疗法,1997,(4):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