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苦参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苦参
【拼音名称】 Kushen  
【英文名称】 Lightyellow Sophora Root  
【拉丁名】 Sophorae Flavescentis Radix  
【科属分类】 豆科
【功效分类】 清热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苦骨,川参,凤凰爪,牛参,地骨,野槐根,地参。  
【来源】

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flavescensAit.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落叶半灌木。根圆柱状,外皮黄白色。茎直立,多分枝具纵沟;幼技被疏毛,后变无毛。奇数羽状复叶,长2025cm,互生;小叶1529,叶片被针形至线状披针形,长34cm,宽1.22cm,先端渐尖,基部圆,有短柄,全缘,背面密生平贴柔毛;托叶线形。总状花序顶生,被短毛,苞片线形;萼钟状,扁平,5浅裂;花冠蝶形,淡黄白色;旗瓣匙形,翼瓣无耳,与龙骨瓣等长;雄蕊10,花丝分离;子房柄被细毛,校头圆形。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种子间微缢缩,呈不明显的串珠状,疏生短柔毛。种子37颗,近球形,黑色。  
【分布】 分布于中国南北各省区等地。  
【采集加工】 全年可采,洗净,切碎,鲜用或晒干。  
【药材性状】 根长圆柱形。下部常分枝,长1030cm,直径12.5cm。表面棕黄色至灰棕色。具纵皱纹及横生皮孔。栓皮薄,常破裂反卷,易剥落,露出黄色内皮。质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纤维性。切片厚36mm,切面黄白色,具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  
【生态学】 一般砂壤和粘壤上均可生长,为深根性植物,多生在山坡、沙地、草坡、灌木林中及田野附近、溪沟边。当年播种的幼苗多不开花,冬季叶子变黄脱落进入休眠,至翌年春重新返青生长,6月孕蕾开花,78月中旬果实成熟,全年生长期约210d  
【化学成分】

   本品含三叶豆紫檀苷-6′-单乙酸酯(trifolirhizin-6′-monoacetate)24-二羟基苯甲酸(24-dihydroxy benzo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2]。以及蔗糖(sucrose),二十四碳酸(木腊酸,lignoceric acid),芥子酸十六酯(4-sinapic acid hexadecyl ester)和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1]

苦参根中含生物碱:苦参碱(matrine),氧化苦参碱(oxymatrine),右旋别苦参碱(allomatrine),右旋异苦参碱(isomatrine),右旋-N-甲基金雀花碱(N-methylcytisine),槐定碱(sophoridine)N-氧化槐根碱(N-oxysophocarpine),左旋槐根碱(sophocarpine),左旋臭豆碱(anagyrine),左旋槐胺碱(sophoramine),赝靛叶碱(baptifoline)右旋槐花醇(sophoranol)()槐花醇N-氧化物(sophoranol N-oxide)根中还含多种黄酮类化合物:苦参醇(kurarinol),苦参新醇(kushenol)ABCDEFGHIJKLMNO新苦参醇(neokurarinol),降苦参醇(norkurarinol),甲基苦参新醇C(methylkushenol C),苦参查耳酮醇(kuraridinol),苦参酮(kurarinone),降苦参酮(norkurarinone),异苦参酮(isokurarinone),苦参查耳酮(kuraridin),三叶豆紫檀苷(trifolirhizin)及三叶豆紫檀苷丙二酸酯(trifolirhizin-6′′-O-malonate),苦参素(kushenin),异脱水淫羊藿素(isoanhydroicaritin),降脱水淫羊藿素(noranhydroicaritin),黄腐醇(xanthohumol),异黄腐酸(isoxanthohumol),木犀草素-7-葡萄糖苷(luteolin-7-glucoside)[2],刺芒柄花素(formononetin),山槐素(maackiain)[2,3]。此外,根中还含有三萜皂苷:苦参皂苷(sophoraflavoside),大豆皂苷(soyasaponin)I以及醌类化合物:苦参醌(kushequinone)A[2]

苦参的挥发油主要含有1-辛烯-5-(1-octen-5-o1)1,8-叶素(1,8-cineole)α-松油(α-terpineol),香叶基丙酮(geranylacetone),月桂酸(lauric acid)n-十六烷(n-hexadecane)n-十七烷(n-heptadecane)2,6,10,l4-四甲基十五烷(2,6,10,14-tetramethylpentadecane),十八烷(octadecane)2,6,10,l4-四甲基十六烷(2,6,10,14-tetramethylhexadecane)2,6,10,l4-四甲基十七烷(2,6,10,14-tetramethylheptadecane),十九烷(nonadecane),二十烷(eicosane)[4]

 
【药理作用】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对心脏的作用:苦参中所含的苦参碱、槐根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槐胺碱等生物碱对离体豚鼠乳头肌标本均呈剂量依赖的正性肌力作用,过量时,出现自发性收缩或兴奋性降低,其效能排列顺序为:氧化苦参碱>槐定碱>槐根碱>槐胺碱>苦参碱[1]。苦参碱对离体豚鼠心房有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可能与其激活Ca2+通道有关[2, 3]。氧化苦参碱对离体兔心房亦都表现明显的正性肌力作用,50molL时可使培养心肌细胞搏动频率减慢,并可拮抗异丙肾上腺素的正性频率作用,100molL时可使频率减慢31%,而250molL则使频率加快32%,并被普萘洛尔阻断,表明氧化苦参碱在培养心肌心肌细胞较低(高)浓度可经αβ)受体介导产生负(正)性频率作用。氧化苦参碱50molL100molL对丝裂霉素C所致体外培养心肌细胞损伤乳酸脱氢酶含量升高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并能减轻由缺糖缺氧造成的心肌细胞损伤,但对氯丙嗪所致的心肌细胞损伤无保护作用。给麻醉大鼠静注苦参总黄酮30g/kg60 g/kg,呈现明显的负性频率作用和负性传导作用。(2)抗心律失常作用:苦参碱200μmol/ L 的能显著减慢离体大鼠右心房的自发频率,拮抗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心率加快,认为苦参碱有抗β 肾上腺受体作用[4] 。给家兔静脉注射30mg/ kg 氧化苦参碱,能缩短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心律失常的恢复时间;静脉注射42mg/ kg 的槐果碱,能对抗氯化钙诱发的小鼠室性心律失常和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静脉注射20mg/ kg 的槐胺碱,能对抗乌头碱和氯化钙所致的大鼠心律失常;静脉注射槐定碱,可预防或治疗乌头碱诱发的大鼠心律失常;而苦参碱对大鼠有明显的抗心律失常作用。苦参总黄酮能降低氯仿诱发小鼠室颤的发生率,表明苦参总黄酮同样具有抗心律失常作用[5]。(3)抗心肌缺血作用:苦参碱具有降血脂、对抗脑垂体后叶素引起的冠状血管收缩和增加流量、预防心肌缺血的作用。(4)改善血液流变学:50mg/kg苦参碱能显著降低大鼠实验性高血脂症的血清甘油三酯,降低血液粘度,改善血液流变学各项指标[6]

2.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苦参能明显抑制小鼠的自发活动,能拮抗苯丙胺和咖啡因的中枢兴奋作用,增强戊巴比妥钠及水合氯醛的中枢抑制作用。槐果碱、苦参碱、槐胺碱及槐定碱均能不同程度升高大鼠纹体及前脑边缘区的多巴胺代谢物二羟苯乙胺 和高香草酸的含量。槐果碱还能降低纹状体中多巴胺含量,将其注入延髓能明显升高脑内的环腺苷酸(cAMP)[6] 。氧化苦参碱具有明显的镇静、催眠等中枢神经抑制作用[7]。苦参碱与氧化苦参碱有类似安定的作用,对中枢均有抑制作用,并与脑中递质γ—氨基丁酸和甘氨酸含量增加有关,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

3.抗肿瘤:苦参对恶性葡萄胎、绒癌、子宫癌、埃氏腹水瘤和淋巴内癌细胞都有不同程度的抑制和消灭作用,苦参碱对肿瘤细胞具有选择性杀伤作用,还能通过改变细胞核酸的分子序列,抑制肿瘤的生长,而且这种影响是广泛的、多部位的。用苦参碱治疗各种晚期癌肿,能减轻症状,延长存活期,且不破坏正常白细胞的产生,甚至能升高白细胞,提高机体抵抗力。苦参碱的抗肿瘤机制可能与其抑制肿瘤细胞增殖、诱导肿瘤细胞分化和凋亡、抑制肿瘤转移有关[8]

4.保肝:苦参素的主要成分为氧化苦参碱,是从苦参根中提取出的一种生物碱。在临床上具有免疫调节、保护肝细胞及抗病毒的作用。其作用机制是苦参素能够抑制HBVDAN 的复制及表达[9]。苦参素对四氯化碳引起的大鼠慢性肝损伤具有一定的防护作用。苦参碱能显著减轻大鼠肝细胞坏死,保护肝细胞,降低不同试验阶段大鼠血清中谷丙转氨酶及透明质酸的含量,有效防治肝纤维化[10]

5.平喘及抗过敏:氧化苦参碱能抑制免疫球蛋白E 和由抗原引起的肥大细胞释放组织胺,但不改变Pa 细胞的cAMP 水平,说明氧化苦参碱有抗过敏作用;对大鼠、豚鼠的离体气管、回肠平滑肌在有Ca2+和无Ca2+的情况下,苦参碱均能明显地对抗组织胺、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兴奋气管平滑肌和肠平滑肌的作用,在无Ca2+的情况下,这种对抗作用更为明显。苦参具有平喘作用,临床上已用来治疗支气管哮喘及喘息型气管炎[11]

6.抗炎抑菌:苦参有抗炎抑菌作用,对痢疾杆菌、金色葡萄球菌、维白痢沙门氏杆菌均有显著的抑制作用,对瑾色毛癣菌等十多种皮肤真菌亦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2] 。肌肉注射苦参碱,能明显对抗由巴豆油诱发的耳壳炎症,长期给药,其作用随剂量增加而增强苦参还对大鼠后肢因角叉菜胶诱发的炎症及因小鼠腹腔注射冰醋酸诱发的渗出性炎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3]。苦参根的甲醇提取物具有很强的抗菌活性,对G+菌最低抑菌浓度(MIC)在2550ng/ml之间,对枯草杆菌尤为敏感;对G-绿脓杆菌值MIC25ng/ml。苦参碱对结核杆菌有较强的抑制作用,MIC10mg/ L,但杀菌效果较弱[14]。已知苦参抗菌的主要活性成分是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定碱、三叶豆檀苷和高丽槐素[15]

7.抗病毒:苦参碱具有抗柯萨奇B3病毒(CVB3) 能力,对体外培养的小鼠感染CVB3心肌细胞有保护作用。苦参总碱浓度在0.00023.1125g/ml时,可产生明显的抗柯萨奇B病毒(CVB)活性,且作用与药物浓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16]

8.抗生育:苦参碱体外杀精子效力研究显示,使精子瞬间失活的最低有效浓度为0.1853.115g/L ,与国外杀精子剂比较,苦参碱的有效杀精浓度强于TS288,稍弱于NP210。体外抑精活性存在明显的量效关系,低浓度时可使精子运动受抑制,随着浓度的提高,抑制作用逐渐增强[17]

9.毒副作用:苦参总碱小鼠灌服的半数致死量(LD50)为1.18±0.1g/kg。苦参浸膏小鼠灌服或肌注的LD50分别为14.5g/kg14.4g/kg。犬每日肌注苦参浸膏0.1 g/kg13天为 1~3个疗程及鸽肌注苦参生物碱  
【临床试验】

1、治疗细菌性痢疾  将苦参制成50%的煎剂、注射剂及含生药0.5g的片剂。煎剂每次20~30ml,日服3次;注射剂每次2~4ml每日两次,肌内或静脉注射,或4~8ml加入10%的葡萄糖液500ml内静脉滴注;片剂每次2~4片日服4次,均710日为1疗程。系统观察1 29例,结果全部治愈。大便次数恢复正常时间:最长者1 0日,最短者1日,平均4日。粪便色泽与形状恢复正常间:最长者10日,最短者1日,平均4.4[1]用无味苦参碱片(每片0.3g),成人每次0.6g,日服3次,饭后服用;儿童按4050mg/( kg -d),总量分3次口服,57日为l疗程。用于治疗菌痢、肠炎200多例,平均有效率达95960一般无不良副作用,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轻微而短暂的头昏、恶心[2]100%苦参注射剂行双侧天枢、止泻穴穴位注射,每穴1ml,每日1次,连续51 9日。用于菌痢40例,其中急性菌痢37例(轻型11例,中型1 4例,重型12例),慢性菌痢急性发作者3例。结果:治愈38例,占95%,好转1例,总有效率为97.5%,无效1例。平均治疗时间为5.5 50 1个月内无复发病例[3]取苦参10g,研成细面,以温水调匀后敷脐部。以脐眼为中心,面积达10cm2,约1mm厚度,然后覆盖2层纱布,外裹腹带,每次持续时闻23小时,每日敷2次治急性菌痢80例,治愈69例,好转8例,治愈率86%,总有效率达96%。苦参敷脐后,患者腹部有发热感,肠蠕动稍增强,排气通顺,腹痛、便次及里急后重症状逐渐减轻,同时出现多尿现象[45]

2.治疗滴虫性肾盂肾炎  用苦参胶囊丸(每丸含生药5g),每次4丸,日服3次,连服1 5日;对照组用甲硝唑(灭滴灵),每次600mg,日服3次,疗程15日。苦参组治9 1例,甲硝唑组治83例。结果:苦参组治愈(症状、体征完全消失,连续尿常规、尿沉渣及分泌物涂片检查和尿培养3次阴性)87人,占95.6%。好转(症状、体征消失,或明显减轻,尿常规近于正常,但尿培养滴虫阳性)2人,无效2人,复发6人,总有效率为97.8%;甲硝唑组治愈76人,占91.6%。好转3人,无效4人,复发9人,总有效率为95.2960两组疗效相近,但临床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恢正常所需的平均日数苦参组均较甲硝唑组短,其副作用也少于甲硝唑组[6]

3.治疗湿疹、皮炎等皮肤病  l00%苦参注射液肌注,每次2 ~ 4ml,每日次;并配合口服一苦参片(每片含生药0.3g),每次2~4片,每日3~4次均7日为l疗程.,用于急性与皿急性湿疹、阴部湿疹及皮炎共148例,其中痊愈(症状基本消失,皮疹基本消退)率为6.1%,显效(症状明显减轻,皮损明显消退)率29.796,总有效率为79%。亦可用于荨麻疹、银屑病等皮肤病,有肯定的止痒及抗过敏作用[7]

4.治疗富颈炎  以苦参总碱为主要原料制成妇得康泡沫气雾荆,富颈上药,每周2次.5次为l疗程。治疗富颈炎748例,总有效率达98.9%,治愈率69.696.基本治愈16.5%,好转12,8%,无效1.1%[8]。又有报道,以苦参结晶碱泡洙气雾剂治宫颈糜烂50例,全部有效,治愈率达80%[9]

5.治疗肺、心疾病  用苦参浸膏片()(每片含干浸膏0.2g),每次46片,饭后服,每日3次,1520日为l疗程;苦参总碱注射液(每支2ml含苦参总碱50mg).每次2ml肌注,每日l2次,l 520日为l疗程;氧化苦参碱注射液(每支2ml含氧化苦参碱50mg)50100mg,加10 %葡萄糖液20ml静注,每日l2次,或100250mg,加5%~10 %葡萄糖液250300ml静滴,每日1次.10日为l疗程。共治疗肺、心疾患者4053例次,其中口服11例次(肺心4,幔支l,慢支并肺气肿4,哮喘l,高心1),结果好转5例次,无效6例次;肌注苦参总碱13例次(肺心7,哮喘l,风心3,冠心1,高心1),结果好转8倒次,无效5例次;静注氧化苦参碱29例次(肺心12,慢支1,慢支并肺气肿5,肺炎2,肺癌2,冠心,3,高心l,风心3),.结果显效4例次,好转17例次,无效8例次。总有效率64.6%,口服给药者45.5%。肌注给药者.61.5%,静脉给药者72.4%.用药过程中无严重毒副反应,个别有头晕、恶心等症状[10]

6.治疗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症  于颞颌关节压痛敏感点注射苦参注射液,每次24ml,每日或间日1次,37次为1疗程。观察1 00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功能恢复正常47例,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或基本消失,但因天气及咬硬物等影响,仍有轻微不适感或轻微疼痛)53例,总有效率100 %。治愈时闻最短者3次长者7次。疼痛一般在注射后25日逐渐减轻或消失,弹响多在短期内消失。对复发患者若无疼痛可不治疗。开口(过大或过小)、口型等异常情况随疼痛减轻和消失而恢复正常[11]

7.治疗失眠  50%苦参糖浆,成人20ml,小儿515ml,一次口服或鼻饲,以代替镇静催眠药。观察101人次,有效率达95%。其中速效(服药后15分钟即能入睡)者51例,占50.9%,显效(服药后在30分钟内入睡)者31例,占30.7%;良效(服药后在60分钟内入睡)者1 4例,占13. 8%;无效(服药后60分钟以上入睡或未睡)者5例,占50%。入睡最快者为3分钟,睡眠维持时间3~12小时。对感染性患者的催眠作用尤佳,未见明显副作用[12]

8.治疗心律失常  ①以30%苦参煎剂每日上下午各服50ml;或以苦参片剂(每片含生药1.5g)每日服4次,每次5片,均连服28周。用于频发性室性早搏32例,结果显效(自觉症状改善,无早搏出现)13例,进步(自觉症状明显改善,每分钟早搏在l3次以内)者16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0.6%[13]。②以苦参片剂(每片含生药2g)每次服3l0片(平均5片左右),每日3次(个别患者以苦参注射液肌内注射,每次24ml,每日2次。48周后改用服苦参片)。疗程最短8周,最长9个月,平均11周。治快速心率失常167例,均有一定疗效,其中期前收缩者150例,显效(原有心律失常消失,未再复发或偶有每分钟3~5次以下期前收缩发生,自觉症状好转)39例,有效(原有心律失常减少1/2~1/3持续4周以上,自觉症状减轻,服其他抗心律失常药不能控制,加服苦参后心律失常消失或减少1/2~1/3持续4周以上)54例,有效率为62%[14]

9.治疗白细胞减少症  以苦参结晶碱注射液肌注,每次200400mg,每日12次,37日查白细胞总数1次。共观察251例,总有效率72.5%。其中放疗引起的30例,显效22例,占73. 33%,总有效28例,总有效率93.33%,白细胞升高率72.55%;化疗弓l起的20例,显效8例,占40%,总有效例数13例,总有效率65%,白细胞升高率52.15%。可见对放疗引起的细胞降低较化疗引起的白细胞降低者效果为好[9]

10.治疗老年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苦参注射液500 mg加入5%葡萄糖500ml静滴,每日1次,共治26例。没对照组32例,予阿糖胞苷10mg,每日2次皮下注射;维生素D330U肌注,每日或隔日1次。苦参组与对照组均4周为1疗程。结果两组分别为完全缓解4例、7例,部分缓解为8例、1 0例,未缓解为14例、l5例,总缓解率为4 6.1 5%53. 13 %。两组疗效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表明其主要成分苦 参碱对白血病有抑制作用,且无明显毒副反应,仅1例出现皮肤散在皮疹[15]

 
【药性】 味苦;性寒.肝,肾;大肠;小肠经;膀胱;心经;膀胱经。  
【功效与主治】 清热燥湿;祛风杀虫。主湿热泻痢;肠风便血;黄疸;小便不利;水肿;带下;阴痒;疥癣;麻风;皮肤瘙痒;湿毒疮疡。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10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熏洗;或研末敷;或浸洒搽。  
【使用注意】

1.脾胃虚寒者忌服。

2.《医学入门》:胃弱者慎用。

3.《本草经疏》:久服能损肾气,肝、肾虚而无大热者勿服。

 
【传统用法】

1.治痢疾:陈苦参七两 粉甘草七两.碾为末.用姜一钱与陈茶一撮煎水用煎药大人服一钱婴儿服三分至五分.(《众妙仙方》)

2.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 水丸梧子大.每服十五丸米饮下.(《仁存堂经验方》)

3.治痔漏出血 肠风下血酒毒下血:苦参(切片 酒浸湿蒸晒九次为度 炒黄为末净)一斤地黄(酒浸一宿蒸熟 捣烂)四两.加蜂蜜为丸.每服二钱白滚汤或酒送下 日服二次.(《外科大成》苦参地黄丸)

4.治齿缝出血:苦参一两枯矾一钱.为末;日三揩之.(《普济方》)

5.治谷胆 食毕头旋心怫郁不安而发黄 由失饥大食胃气冲熏所致:苦参三两龙胆一合.为末牛胆丸如梧子大.以生麦汁服五丸 日三服.(《肘后方》)

6.治妊娠小便难饮食如故:当归、贝母、苦参各四两.上三味 末之炼蜜丸如小豆大.饮服三丸加至十丸.(《金匮要略》当归贝母苦参)

 
【毒理学】  
【制剂】

1、尿毒清颗粒:由大黄、黄芪、丹参、川芎、何首乌(制)、党参、白术、茯苓、桑白皮、苦参、车前草、半夏(姜制)、柴胡、白芍、菊花、甘草组成。

2、溃得康颗粒:由黄连、蒲公英、苦参、砂仁、豆蔻、黄芪、浙贝母、海螵蛸、三七、白及、白蔹、甘草组成。

3、复方苦参注射液:由苦参、白土苓组成。

4、苦黄注射液:由茵陈、柴胡、苦参、大黄、大青叶组成。

5、复方石韦片:由石韦、萹蓄、苦参、黄芪组成。

6、痢必灵片:由苦参、白芍、木香组成。

7、复方苦参肠炎康片:由苦参、黄连、黄芩、白芍、颠茄流浸膏、车前子、金银花、甘草组成。

8、当归拈痛丸:由羌活、茵陈、猪苓、泽泻、黄芩、苦参、防风、升麻、葛根、白术(炒)、苍术(炒)、党参、当归、知母、甘草组成。

9、清肺抑火丸:由黄芩、栀子、黄柏、浙贝母、桔梗、前胡、苦参、知母、天花粉、大黄组成。

10、金蒲胶囊:由人工牛黄、金银花、蒲公英、半枝莲、白花蛇舌草、苦参、龙葵、穿山甲(炮)、莪术、大黄、乳香(制)、没药(制)、延胡索(制)、红花、蜈蚣、山慈菇、珍珠、黄药子、姜半夏、蟾酥、党参、黄芪、刺五加、砂仁。

11、养阴清胃颗粒:由石斛、知母、黄芪、茯苓、白术、黄连、苦参、白及、地榆、枳壳、威灵仙、射干、连翘、马齿苋组成。

12、连翘败毒丸:由金银花、连翘、蒲公英、紫花地丁、大黄、栀子、黄芩、黄连、黄柏、苦参、白鲜皮、木通、防风、白芷、蝉蜕、荆芥穗、羌活、麻黄、薄荷、柴胡、天花粉、玄参、浙贝母、桔梗、赤芍、当归、甘草组成。

13、京万红:由黄连、黄芩、黄柏、栀子、大黄、地榆、槐米、半边莲、金银花、紫草、苦参、胡黄连、白蔹、地黄、桃仁、红花、当归、川芎、血竭、赤芍、木鳖子、土鳖虫、穿山甲、乳香、没药、木瓜、罂粟壳、五倍子、乌梅、棕榈、血余炭、白芷、苍术、冰片组成。

14、化痔栓:由苦参、黄柏、洋金花、冰片、次没食子酸铋组成。

15、当归苦参丸:由当归、苦参组成。

16、湿毒清胶囊:由地黄、当归、苦参、白鲜皮、土茯苓、黄芩、丹参、蝉蜕、甘草组成。

17、银屑灵:由土茯苓、生地黄、当归、苦参、防风、金银花、连翘、黄柏、白鲜皮、赤芍、蝉蜕、甘草组成。

18、消银颗粒(片):由地黄、玄参、牡丹皮、金银花、大青叶、当归、赤芍、红花、苦参、白鲜皮、防风、牛蒡子、蝉蜕组成。

19、皮敏消胶囊:由苦参、白鲜皮、荆芥、地骨皮、地黄、紫草、牡丹皮、黄芩、黄连、黄柏、苍术、蛇床子、蒲公英、紫花地丁、青黛、蝉蜕、蒺藜、西河柳、防风、苍耳子、蜈蚣组成。

20、乌蛇止痒丸:由当归、人参须、蛇床子、乌梢蛇、苍术、牡丹皮、苦参、黄柏、人工牛黄、蛇胆汁、防风组成。

21、妇炎康片:由土茯苓、苦参、黄柏、当归、赤芍、丹参、三棱(醋炙)、莪术(醋炙)、延胡索(醋炙)、川楝子(炒)、香附(醋炙)、山药、芡实(炒)组成。

22、妇炎平胶囊:由苦参、蛇床子、苦木、冰片、薄荷脑、硼酸、珍珠层粉、盐酸小檗碱、枯矾组成。

23、洁尔阴泡腾片(洗液):由黄芩、苦参、金银花、栀子、土荆皮、黄柏、茵陈、地肤子、蛇床子、薄荷、艾叶、独活、苍术、石菖蒲组成。

24、消糜栓:由紫草、黄柏、苦参、儿茶、枯矾、冰片、人参皂苷组成。

25、妇宁栓:由苦参、黄芩、黄柏、猪胆粉、乳香、没药、莪术、儿茶、蛤壳粉、冰片、红丹组成。

26、治糜灵栓:由黄柏、苦参、儿茶、枯矾、冰片组成。

27、荣心丸:由玉竹、五味子、丹参、降香、山楂、蓼大青叶、苦参、炙甘草。

28、外用无敌膏:由 乳香、没药、红花、马钱子、赤芍、苏木、重楼、三七、血竭、木鳖子、生地黄、熟地黄、当归、黄芪、党参、白术、苍术、生川乌、生草乌、伸筋草、透骨草、独活、五香血藤、海风藤、秦艽、威灵仙、蕲蛇、八角枫、四块瓦、三分三、钻地风、雪上一枝蒿、续断、骨碎补、千年健、杜仲、猴骨、桑寄生、刺五加、牛膝、海马、淫羊藿、肉桂、白芷、细辛、茯苓、土茯苓、海螵蛸、仙鹤草、冰片、金银花、苦参、地肤子、鹤虱、黄连、大黄、黄芩、黄柏组成。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白世泽,.中草药通讯,1982,13(4):8.

[2] Ueno A,et al. Chem Pharm Bu11,1978,26 (6):1832.

[3] Wu L J,et al.Chem Pharm Bu11,1985,33(8):3231.

[4] Wu L J, etal.药学杂志(),1985,105(8):736.

[5] Wu L J, etal.药学杂志(),1985,105(1l):1034.

[6] Wu L J,et al.药学杂志(),1985,106(1):22.

[7]Kyogoku K,et al. Chem Pharm Bull,1973,21(12):2733.

[8] Yagi A, etal.生药学杂志(),1989,43(4):343.

[9] KomatsuM, et al.药学杂志(),1970,90(4):463.

[10] NakaokiT, et al.药学杂志(),1955,75(2):172.

[11]Yoshikawa M, et al. ChemPhcarm Bull,1985,33(10):4267.

[12] MorinagaK, et al. Chem Pharm Bull,1978,26(8):2483.

[13]Murakoshi I9 et al. Phytochemistry,1982,21(9):2379.

[14] Ueno A,et al. Chem Pharm Bull,1978,26(8):2407.

[15] YamamotoH, et al. Phytochemistry,1991,30(5):1732 .

[16] YiDing,et al. Chem Pharm Bull,1992,40(11):29910.

[17] HatayamaK, et al. Chem Pharm Bull,1971,19(10):2126.

[18] SaitoK,et al. Planta Med,1990,56(5):487.

药理作用:

[1]李锐松.中国药理学报,1986,7(3):219.

[2]辛洪波.中国药理学报,1987,8(6):501.

[3]张莎莎,李志红,刘世芳.苦参碱的正性肌力作用及与细胞外钙的关系.药学学报,1990,25(8):637.

[4]RohSS,KimCD,LeeMH,etal.Thehair growth promoting effect of sophoraflavescens extract and its molecularregulation.Dermatol sci,2002,30(1):43.

[5]赵慧娟,孙文基.苦参中黄酮类化合物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研究进展.中药材,2005,28(3):247.

[6]刘梅,刘雪英,程建峰.苦参碱的药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3,28(9):801.

[7]蒋袁絮,余建强,彭建中.氧化苦参碱对小鼠的中枢抑制作用.宁夏医学院学报,2000,22(3):157.

[8]苗抗立,张建中,董颖,.苦参的化学成分及药理的研究进展.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1,13(2):69.

[9]黄祝青,龚守军,孙永年,.苦参素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疗效分析.肝脏,2002,7(1):67.

[10]甘乐文,王国俊,李玉莉.苦参素对大鼠慢性肝损伤的防护作用.中草药,2002,33(4): 339.

[11]鲍淑娟,李淑芳,周文正,.苦参碱平喘作用机理探讨.中药药理与临床,1995,11(5):33.

[12]郑永权,姚建仁,邵向东.苦参化学成分及农业应用研究概况.农药科学与管理,2000,21(1);24.

[13]李正蓉.苦参素的药理与临床临床研究进展.华西药学杂志,2003,18(6):435.

[14]尙飞.苦参中黄酮成分的药理研究进展.药品评价,2004,(5):385.

[15]李洪敏,冯端浩,曹晶,.中药苦参碱对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解放军药学学报,2002,18(6):383.

[16]玄延花,曹春花,曹东铉,.苦参碱对体外培养小鼠心肌细胞感染柯萨奇B3病毒的影响.中国中医药科技,2000,7(2):90.

[17]刘玉清,宋晓东.苦参的药理活性及临床应用.中国分子心脏病学杂志,2003,3(4):34.

临床试验:

[1]齐齐哈尔市高拉尔基传染病防治院,.中草药通讯,1 972,(1):44

[2]中华医学杂志,1978, (12):764

[3]汪清县医院内科.医学实践,1976, (4):31

[4]黑龙江医药,1972, (2):45

[5]辽宁医药,1971, (3):20

[6]高文武.四川中医,1983, (3):28

[7]北京医学院附属医院皮肤科,.中草药通讯,1976, (1):35

[8]林正宜.中草药,1980, (1):21

[9]黄光中.中成药研究1979, (2):42

[10]刘秀武.贵阳中医学院学报,1981, (1):34

[11]李桐曾,.新医学,1977,(7):329

[12]重庆红十字会医院儿科.中草药通讯,1979, (2):38

[13]胡克,新医药学杂志,1978, (7):41

[14]苦参观察协助组.新医药学杂志,1977,(7):24

[15]王来慈,.中医药学报,1993, (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