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土荆芥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土荆芥
【拼音名称】 Tujingjie  
【英文名称】 Mexican Tea Herb  
【拉丁名】 Chenopodii Ambrosioidis Herba  
【科属分类】 藜科
【功效分类】 解毒杀虫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鹅脚草,红泽兰,天仙草,臭草,钩虫草,鸭脚草,香藜草,臭蒿  
【来源】 为藜科植物土荆芥Chenopodium ambrosioides L.的全草。  
【植物形态】

一年生或多年生直立草本,有强烈气味。茎直立,有棱,多分枝,被腺毛或无毛。单叶互生,具短柄;叶片披针形至长圆状披针形,长316cm,宽达5cm,先端短尖或钝,下部的叶边缘有不规则钝齿或呈波浪形,上部的叶较小,为线形,或线状披针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有腺点,揉之有一种特殊的香气。穗状花序腋生,分枝或不分枝。花小,绿色,两性或雌性,35朵簇生于上部叶腋;花被5裂,果时常闭合;雄蕊5;花柱不明显,柱头通常3,伸出花被外。胞果扁球形,完全包于花被内。种子横生或斜生,黑色或暗红色,平滑,有光泽。

 
【分布】

分布于中国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台湾、湖北、湖南、广西、广东、四川及贵州等省区。

 
【采集加工】

 8月下旬至9月下旬收割全草,摊放在通风处,或捆束悬挂阴干,避免日晒及雨淋。

 
【药材性状】

全草黄绿色,茎上有柔毛。叶皱缩破碎,叶缘常具稀疏不整齐的钝锯齿;上表面光滑,下表面可见散生油点;叶脉有毛。花着生于叶腋。胞果扁球形,外被一薄层囊状而具腺毛的宿萼。种子黑色或暗红色,平滑,直径约0.7mm。具强烈而特殊的香气。味辣而微苦。

 
【生态学】

生于村旁、路边、旷野及河岸等地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有松香芹酮(pinocarvone),土荆芥酮(aritasone)。叶含山柰酚-7-鼠李糖苷(kaempferol-7-rhamnoside),土荆芥苷(ambroside[1]。果含山柰酚3-鼠李糖-4’-木糖苷(kaempferol 3-rhamnoside-4′-xyloside),山柰酚3-鼠李糖-7-木糖苷(kaempferol 3-rhamnoside-7-xyloside),山柰酚(kaempferol),驱蛔素(ascaridole),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quercetin),4-O-去甲相思子黄酮-7-O-α-L-鼠李糖-3′-O-β-D-吡喃木糖苷(4-O-demethyl abrectorin 7-O-α-L-rhamnoside-3′-O-β-D-xylopyranoside[1],薄荷醇(menthol),α-松油烯(α-terpinene),香芹草孟烯醇carvomenthenol),对伞花烃(p-cymene),1,8-桉叶油素(1,8-cineole [2],吉马烯 Dgermacrene D),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吉马烯Bgermacrene B),β-榄香烯(β-elemene),莪术烯(curzerene),β-侧柏烯(β-thujene)和α-松醇(α-cadinol[3]。(1R2S3S4S-1,2,3,4-tetrahydroxy-p-menthe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α-菠菜甾醇(α-spinasterol),4-isopropyl-1-methyl-4-cyclohexene-1,2,3-triol,反式桂皮酸(trans-cinnamic acid),L-鼠李糖(L-rhamnose[4]  
【药理作用】

1.抗溃疡作用:采用醋酸注射至大鼠浆膜下形成胃溃疡模型,土荆芥-水团花内容物能明显降低溃疡指数、一氧化氮(NO)及胃黏膜组织表皮生长因子(EGF)及增加溃疡边缘组织阳性表达的细胞,表明土荆芥-水团花内容物通过促进NO, EGF等胃黏膜的保护因子分泌,通过上调胃黏膜上皮细胞的生长因子受体水平,促进溃疡愈合[1]

2.抗寄生虫作用:土荆芥油主含驱蛔素对蛔虫先兴奋,后麻痹,可产生不可逆性强直排出;对阿米巴痢疾、钩虫、绦虫也有弱效果[2]。驱蛔素1µmol/l浓度对恶性疟原虫有很强的抑制作用;0.01µmol/l低浓度对滋养体的生长发育也有抑制作用[3]

3.抗菌作用:土荆芥对鸟型结核杆菌在体内有轻度的抑制作用;对真菌如发癣菌有良好的抑制作用,其强度弱于麝香草酚而强于水杨酸[4,5]

 

 
【临床试验】

1.股癣:予干品土荆芥60g(或鲜品100g),煎水坐浴1015min,每天2次,每天1剂,1周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判定疗效,治疗期间停用其它抗真菌药物。治疗114例,临床痊愈93例,总有效率95.61%;真菌清除105例,清除率92.11%[1]

2.慢性胃炎:使用从土荆芥和水团花中提取挥发性物质组成的中药制剂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每次2粒,每天3次,所有病例均为用过或停用胃黏膜保护药4周以上。治疗76例,结果腹痛、临床总体症状均有明显改善,有效率为88.2%[2]

 

 
【药性】 味辛、苦,性微温;有大毒。归大肠、肺经。  
【功效与主治】 杀虫止痒,祛风除湿,活血消肿。主治钩虫病,蛔虫病,蛲虫病,头虱,皮肤湿疹,疥癣,风湿痛,跌打损伤,蛇虫咬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鲜品1524g,或入丸散;或提取土荆芥油,成人常用量0.81.2m1,极量1.5m1,儿童每岁0.05mI。外用适量,煎水洗或捣敷。  
【使用注意】 不宜多服、久服、空腹服。服前不宜用泻药。孕妇及有肾、心、肝功能不良或消化道溃疡者禁服。  
【传统用法】

1.下肢溃烂:土荆芥,水煎,洗患处。(《苗族药物集》)

2.湿疹土荆芥鲜全草适量,水煎,洗患处。

3.阴囊湿疹:土荆芥、乌蔹莓、山梗菜叶,各适量。捣烂,取汁涂或煎汤洗患处。

4.关节风湿痛:土荆芥鲜根15g,水炖服。

5.胆道蛔虫病:土荆芥鲜叶6g,牡荆根、香薷各15g、鬼针草30g,水煎服。(2~5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6.钩虫病:鲜土荆芥5kg,切碎,加水1.5kg。水蒸气蒸馏,收集馏出液的上层金黄色液体,即为土荆芥油。成人每次服0.8~1.2m1,儿童每岁0.05mI。次晨服硫酸镁20g。(《全国中草药汇编》)

7.钩、蛔虫病:土荆芥嫩枝叶、果实阴干,研末为丸,成人每日服6g,分早晚2次,连服3~6d。或用鲜土荆芥取自然汁服,疗效更佳。土荆芥嫩枝叶15~30g,双钩藤15g研末,用米汤水调制为丸,每日2次,每次9g。(江西《草药手册》)

8.头虱:土荆芥,捣烂,加茶油敷。(《湖南药物志》)

 

 
【毒理学】

土荆芥油在肠内易被吸收,一部分经肺排出,有特殊臭气。土荆芥有剧烈的刺激性,大剂量可致恶心、呕吐。吸收后能麻痹肠肌而致便秘,还可以引起耳鸣、耳聋和视觉障碍。中毒量则产生昏迷,呼吸困难,偶发惊厥。对肝肾也有毒。有蓄积性,2-3星期内不宜重复应用。服药时不宜空腹,中毒急救可用泻剂、兴奋剂。土荆芥对虚弱、营养不良者应慎用或减量。小儿较成年人敏感。有心、肝、肾疾病或有消化道溃疡者禁用[1]

 
【制剂】

1.痔宁片:地榆(炒炭)、侧柏叶(炒炭)、黄岑、刺猬皮(制)、槐米、地黄、白芍(酒制)、当归、乌梅、荆芥(炒炭)、枳壳、甘草。

地榆槐角丸:地榆(炭)、槐角(蜜炙)、槐花(炒)、黄岑、大黄、当归、地黄、赤芍、红花、防风、荆芥穗、枳壳(麸炒)组成

2.阳和解凝膏:肉桂、生附子、生川乌、生草乌、鲜牛蒡草(或干品)、荆芥、防风、白芷、鲜凤仙透骨草(或干品)、乳香、没药、五灵脂、大黄、当归、赤芍、川芎、续断、桂枝、地龙、僵蚕、麝香、苏合香、木香、香橼、陈皮、白蔹、白及组成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813(1465).

[2]熊秀芳,张银华,龚复俊,.湖北土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武汉植物学究,1999,17(3):244.

[3]贺祝英,周欣,王道平,.贵州土荆芥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贵州科学,2002,20(2):76.

[4]黄雪峰,李凡,陈才良,.土荆芥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天然药物,2003,1(1):24.

药理作用:

[1]曹名波,董蕾,苌新明,.土荆芥-水团花对胃溃疡大鼠黏膜保护作用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49.

[2]Sollmarm T. A Manual of Pharmacology,1957:226.

[3]Pollack Y.Parasitol Res,1990,76(7):570.

[4]罔崎宽藏.药学杂志(),1952,72(4):561.

[5]Maruzzella J C. Ind J Pharm,1958,20(8):235.

临床试验:

[1]杨福龙,谢昆,章浩军.土荆芥洗浴治疗股癣的疗效观察.国社区医师·综合版,2004,6(6):48.

[2]姜慧卿,张瑞星,吕晓萍,. 荆花胃康胶丸治疗慢性胃炎的临床观察.天津药学,2004,16(6):31.

毒理学:

[1]Sollmann T,A Manual of Pharmacology,1957: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