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鱼腥草 | |
【拼音名称】 | Yuxingcao | |
【英文名称】 | Heartleaf Houttuynia Herb | |
【拉丁名】 | Herba Houttuyniae Cordatae | |
【科属分类】 | 三白草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菹菜,蕺菜,紫背鱼腥草,紫蕺,菹子,臭猪巢,侧耳根,猪鼻孔 | |
【来源】 | 为三白草科植物蕺菜Houttuynia cordata Thunb.的带根全草。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腥臭草本。茎下部伏地,节上轮生小根,上部直立,无毛或节上被毛。叶互生,薄纸质,有腺点;托叶膜质,条形,下部与叶柄合生为叶鞘,基部扩大,略抱茎;叶片卵形或阔卵形,长4~10cm,宽3~6cm,先端短渐尖,基部心形,全缘,上面绿色,下面常呈紫红色,两面脉上被柔毛。穗状花序生于茎顶,与叶对生;总苞片4枚,长圆形或倒卵形,白色;花小而密,无花被;雄蕊3,花丝下部与子房合生;雌蕊1,由3心皮组成,子房上位,花柱3,分离。蒴果卵圆形,先端开裂,具宿存花柱。种子多数,卵形。 | |
【分布】 | 分布于西北、华北、华中及长江以南各地。主产浙江、江苏、湖北。此外,安徽、福建、四川、广东、广西、湖南、贵州、陕西等地亦产。 |
|
【采集加工】 | 采收后去净泥土连根晒干即可。 | |
【药材性状】 | 茎扁圆形,皱缩而弯曲,长20~30cm;表面黄棕色,具纵棱,节明显,下部节处有须根残存;质脆,易折断。叶互生,多皱缩,展平后心形,长3~5cm,宽3~4 |
|
【生态学】 | 野生于阴湿或水边低地、沟边、溪边及潮湿的疏林下。,喜温暖潮湿环境,忌干旱。耐寒,怕强光,在-15℃可越冬。土壤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及腐殖质壤土生长最好,不宜于粘土和碱性土壤栽培。 | |
【化学成分】 |
本品地上部分含挥发油,内含抗菌有效成分癸酰乙醛(decanoy acetaldehyde),月桂醛(lauric aldehyde),α-蒎烯(α-pinene)和芳樟醇(linalool)。还含甲基正壬基甲酮(methyl-n-nonylketone),樟脑萜(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月桂烯(myrcene),丁香烯(caryophyllene),乙酸龙脑酯(bornylacetate)。另含阿福豆苷(afzelin),金丝桃苷(hyperin),芸香苷(rutin),绿原酸(chlorogenic acid)以及β-谷甾醇(β-sitosterol),硬脂酸(stearicacid),油酸(oleic acid)[1]。还含有多种黄酮类化合物,鱼腥草花、叶和果中均含槲皮素(quercetin)、异槲皮苷(isoquercitrin)、槲皮苷(quercitrin)、瑞诺苷(reynourtin)[1]等。 鱼腥草干燥根茎中含豆甾烷-4-烯-3-酮(stigmastane-4-ene-3-ketone)、豆甾烷-3,6-二酮(stigmastane-3,6-diketone)、N-苯乙基-苯酰胺(N-phenethyl-benzamide)、2-壬基-5-癸酰基吡啶(2-nonyl-5-decanoylpyridina)、N-甲基-5-甲氧基-吡咯烷-2-酮(N- methyl-5-methoxyl-pyrolidine-2-ketone)、琥珀酸(butanedioic acid)、亚油酸甘油酯(glyceryllinoleate)、正丁基-α- D-吡喃果糖苷(normal-butyl-α- D-fructopyranoside)、胡萝卜苷(daucosterol)等[2]。 鲜鱼腥草中含有槲皮素-3-O-β-D-半乳糖-7-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3-O-β-D-galactoside-7-O-β-D-glucoside)、山柰酚-3-O-β-D-[α-L-吡喃鼠李糖(1→6)]吡喃葡萄糖苷{kaempferol-3-O-β-D-[α-L-rhamnopyranosyl(1→6)]glucopyranoside},槲皮素-3-O-α-D-鼠李糖-7-O-β-D-葡萄糖苷(quercetin-3-O-α-D- rhamnopyranosyl-7-O-β-D- glucopyranoside)[3],以及5个酚类化合物绿原酸甲酯(methylchlorogenate)、4-羟基- 4 [3′-(β-D葡萄糖)亚丁基] – 3,5,5-三甲基-2-环己稀-1-醇{4-hydroxy- 4 [3′-(β-Dglucose)butylidene] – 3,5,5-trimethyl -2- cyclohexene -1-ol}、2-(3,4二羟基)-苯乙基-β-D-葡萄糖苷[2-(3,4-dihydroxyphenyl)-phenethyl-β-D-glucopyranoside]、对羟基苯乙醇-β-D-葡萄糖苷(p-hydroxyphenylethanol-β-D-glucoside)、4-β-D-葡萄糖-3-羟基苯甲酸[4-(β-D-glucopyranosyloxy)-3-hydroxy-benzoicacid][4]。 鱼腥草中有机酸类成分为棕榈酸(palmiticacid)、亚油酸(linoleicacid)、天门冬氨酸(aspartic acid)、马兜铃酸(aristolochic acid)等[5]。 鱼腥草中的生物碱成分为蕺菜碱(cordarine)、顺式-N-(4-羟基苯乙烯基)[cis-N-(4-(hydroxystyrene)]、苯甲酰胺(benzamide)、反式-N-(4-羟基苯乙烯基)、阿朴酚生物碱[6]。 另鱼腥草中含有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阿拉伯糖(gum sugar)等多种水溶性多糖[7],钙、磷、铁,氯化钾、硫酸钾以及脂肪蛋白质等多种营养成分[8]。 |
|
【药理作用】 |
1.抗菌:鱼腥草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显著抑制作用,加热后作用降低[1]。本品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菌等多种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有抑制作用[2,3],癸酰乙醛(鱼腥草素),后者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副大肠杆菌、革兰阳性芽胞杆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白色葡萄球菌作用较强[4]。鱼腥草素易随水蒸气蒸发,由水蒸气蒸馏制取的鱼腥草注射液已作为抗菌消炎药广泛用于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肺炎、扁桃体炎等疾病,但也有报告认为鱼腥草注射液中癸酰乙醛含量甚微[5,6],鱼腥草注射液在体外及小鼠体内并无抗菌活性[7]。这可能同癸酰乙醛性质不稳定,提取后很易聚合有关。人工合成的鱼腥草素为癸酰乙醛的亚硫酸氢钠加成物,性质稳定,保留了鱼腥草素的抗菌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肺炎链球菌、甲型链球菌、流感杆菌、卡他球菌、伤寒杆菌以及结核杆菌等均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其耐药菌株的最低抑菌浓度(MIC)为62.5~80μg/ml[8]。 2.抗病毒:鱼腥草煎剂在体外对京科68-1株病毒有抑制作用,并能延缓埃可11株病毒(ECHO11)的致细胞病变作用[9]。其非挥发油部分,腹腔注射对流感病毒FM1实验感染小鼠有明显预防保护作用,经口或滴鼻给药也有一定效果,挥发油部分无效[10]。 3.免疫增强:鱼腥草煎剂和鱼腥草素均能增强白细胞的吞噬功能。合成鱼腥草素能提高血清备解素的水平,用于慢性气管炎病人可观察到它能提高患者白细胞的吞噬功能,给药4天后与给药前比较,血清备解素量成倍增加[11]。合成鱼腥草素可以刺激巨噬细胞呼吸爆发,提高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水平,促进T细胞分泌IL-2[12]。 4.利尿:实验证明本品有明显利尿作用[13,14]。这一作用除因含大量钾盐外,可能与所含槲皮甙扩张肾血管,提高肾血流量而利尿有关。 5.抗炎镇痛:小鼠灌胃给予鱼腥草鲜品水提物2.5、3.75g/kg、干品水提物2.5、3.75g/kg对小鼠二甲苯所致耳廓肿胀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15]。合成鱼腥草素灌胃给药对巴豆油致小鼠耳肿胀、角叉菜胶致大鼠足肿胀、醋酸致小鼠腹腔毛细血管通透性增高均有显著抑制作用,同时灌胃给药可以抑制醋酸所致的小鼠扭体反应,延长热痛反应潜伏期,拮抗甲醛致痛作用[16]。 6.镇咳、平喘:小鼠灌胃给予鱼腥草鲜品水提物2.5、3.75g/kg、干品水提物2.5、3.75g/kg和醇提物3.75g/kg 均对浓氨水诱导法引起的咳嗽具有较好的镇咳作用[15]。鱼腥草油能明显拮抗慢反应物质(SRS-A)对豚鼠离体回肠和肺条的作用,静脉注射100 mg/kg能拮抗SRS-A增加豚鼠肺溢流作用;并能明显抑制致敏豚鼠离体回肠的过敏性收缩,及拮抗乙酰胆碱对豚鼠回肠的收缩,对豚鼠过敏性哮喘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17]。 7.对肿瘤细胞的抑制:实验证明鱼腥草黄酮提取物有抑制人白血病细胞HL60和小鼠黑色素瘤细胞株B16细胞生长的作用,50%增值抑制浓度值分别为0.410、0.122g/L;鱼腥草黄酮提取物能诱导HL60和 B16细胞的凋亡[18]。 8.抗氧化:鱼腥草煎剂灌胃给药可抑制大鼠肝脏的脂质过氧化代谢[19]。鱼腥草水溶性多糖对羟基自由基·OH和超氧自由基有较明显的清除作用,清除效果与多糖浓度呈量效关系,对两种自由基50%清除率的最低浓度(EC50)分别为0.6%和6.25mg/ml[20]。 9.其他:鱼腥草对糖尿病肾脏组织有明显的保护作用,可明显降低链脲佐菌素诱导的糖尿病模型大鼠24小时尿β2微球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和肌酐清除率[21]。鱼腥草可升高胰岛素敏感指数(IAI),改善糖尿病大鼠的胰岛素抵抗[22]。鱼腥草能提高急性肺损伤(ALI)时机体PaO2、减轻肺水肿、降低平均肺动脉压,ALI时织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表达增加,鱼腥草可降低ALI时TNF-α的表达,对急性肺损伤有治疗作用,这种作用可能是通过降低 ALI时肺组织TNF-α表达实现的[23]。鱼腥草液对x线照射和环磷酰胺所致小鼠的白细胞减少有较好的恢复作用[24]。鱼腥草注射液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并能抑制下丘脑中 cAMP含量的升高,促进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AVP)的释放[25]。鱼腥草能显著抑制家兔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和电活动[26]。鱼腥草中还含有抑制毛发生长的黄酮类化合物,这些物质可以调控毛发生长[27]。 10.体内过程:合成鱼腥草素给大鼠灌服,在胃肠道中半衰期为3.5小时,大鼠静注20分钟后,药物分布以肺最多,因此可能有利于对呼吸系统疾病的治疗,其次为心、肝、肾、血清内含量很低。在组织中代谢消除较快,2小时后各组织已查不到药物存在。离体温孵也证明各种组织均能迅速使药物转化。尿中未能测得药物,表明药物主要在体内代谢消除[28]。 |
|
【临床试验】 | 1.病毒性肠炎 采用鱼腥草注射液治疗病毒性肠炎30例。两均按脱水的性质和程度补充水和电解质,服用思密达,每次1/2包,1天3次。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根据患儿体重结肠内灌注相应剂量的鱼腥草注射液,每天2次。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0%,对照组总有效率43%[1]。 2.小儿急性荨麻疹 有人将小儿急性荨麻疹患者分为治疗组127例;对照组158例;治疗组:鱼腥草注射液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1日1次,静脉滴注,同时口服抗菌素组胺药;对照组:仅口服抗组胺药。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63%;对照组为64.56%,有显著性差异(P<0.05)[2]。 3.流行性角膜炎 将流行性角膜炎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104例(165只眼)患者用鱼腥草滴眼液治疗;对照组60例(99只眼)患者用4%吗啉双胍眼液滴眼治疗,两疗程均为10d。结果观察组痊愈率为85.5%,对照组49.5%,疗效有显著差异(P<0.01)。说明鱼腥草滴眼对流行性角膜炎有明显疗效[3]。 4.流行性腮腺炎 据报道,复方鱼腥草片(含鱼腥草原药材2g)治疗流行性腮腺炎具有较好的疗效。将患者分为两组,观察组40例给予复方鱼腥草片口服,2~4岁每次2片。6~7岁每次3片,8~13岁每次4片,均每天3次。对照组40例给予板蓝根加病毒灵口服。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相比,退热时间,肿块开始和完全消退时间均有显著性差异,观察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1[4]。 5.肺炎 李冰昱等[5]报道,对35例老年人肺炎患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鱼腥草注射液静脉滴注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4.3%,显著高于对照组仅采用西医常规治疗的83.3%。王霞[6]报道,对156名患儿随机分组,治疗组给予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配伍抗生素治疗。对照组采用病毒唑配伍抗生素治疗。两组疗效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有显著性,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6.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李朝友[7]报道,将93例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在其他相同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治疗组总有效率96%,对照组总有效率87%,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李京鹤等[8]报道,对196例急性上呼吸道感染病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以鱼腥草与病毒唑治疗,结果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7.肿瘤性疾病 赵小青等[9]报道,随机择取原发肺癌Ⅲb以后者48例,分为对照1组、对照2组和观察组。对照1组予西药小牛胸腺肽,对照2组予小牛胸腺肽加服十全大补汤。观察组给予鱼腥草注射同时口服十全大补汤加减。对照1组(16例) 2年总生存率12%;对照2组(16例) 2年总有效率25%;观察组(16例)2年总有效率37.5%。 8.妇科 张凤秀等[10]报道,对206例女性不孕症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实时监测下用鱼腥草注射液行子宫输卵管通液检查,发现超声能清晰地观察子宫输卵管通液程度,使不孕症的诊断显示更直观,且不适症状少,其诊断率、确诊率明显提高。
|
|
【药性】 | 味辛,性微寒。归肺、膀胱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解毒,消痈排脓,利尿通淋。主治肺热咳嗽,肺痈,热淋,痈肿疮毒。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 |
|
【使用注意】 | 虚寒证慎服。 | |
【传统用法】 |
1.疔疮作痛:鱼腥草捣烂敷之。痛一二时,不可去草,痛后一二日即愈。(《积德堂经验方》) 2.痈疮肿毒:鱼腥草硒干,研成细末,蜂蜜调敷。末成脓者能消,已成脓者能溃(阴疽忌用)。(《江西民间草药》) 3.荨麻疹:鲜鱼腥草捣烂,揉擦患处。(南药《中草药学》) 4.疥癣:鲜鱼腥草捣烂外敷患处。(《青岛中草药手册》) 5.恶蛇虫伤:鱼腥草、皱面草、槐树叶、草决明,一处杵烂敷之。(《救急易方》) 6.慢性鼻窦炎:鲜蕺菜捣烂,绞取自然汁,每日滴鼻数次。另用蕺菜 7.扁桃体炎:鲜蕺菜、鲜筋骨草各 8.小儿腹泻:蕺菜 9.肺痈吐脓、吐血:鱼腥草、天花粉、侧柏叶等分。煎汤服之。(《滇南本草》) 10.病毒性肺炎、支气管炎、感冒 鱼腥草、厚朴、连翘各 11.食积腹胀:鲜鱼腥草 12.痢疾:鱼腥草 13.热淋、白浊、白带:鱼腥草18~ 14.妇女外阴瘙痒,肛痈:鱼腥草适量。煎汤熏洗。(《上海常用中草药》) 15.痔疮(不论内外):鱼腥草,煎汤点水酒服,连进3服。其渣熏洗患处,有脓者溃,无脓者自消。(《滇南本草》) 16.肛门边肿硬,痒痛不可忍者:鱼腥草一握,煎汤熏洗,仍以草挹痔,即愈。(《急救良方》) |
|
【毒理学】 |
鱼腥草毒性很低,未见中毒报告。合成鱼腥草素,小鼠灌胃给药LD50为1.6+-0.081g/kg,静脉注射每日75~90mg/kg,约相当于用量200倍,连续7d,未致死,解剖检查也未见异常变化[1]。合成鱼腥草素体外实验有一定溶血作用,加入血清则此作用减弱或消失,体外应用未见溶血,可能因血清产生的保护作用[2]。 |
|
【制剂】 |
1、黄金注射液 由鱼腥草、金银花组成 2、复方蒲公英注射液 由蒲公英、鱼腥草、野菊花组成 3、 解热清肺糖浆 由鱼腥草、桑白皮、黄芩、倒扣草、前胡、紫苏叶、紫菀、枳壳、甘草组成 4、男康片 由蒲公英、白花蛇舌草、黄柏、野菊花、鱼腥草、败酱草、紫花地丁、淫羊藿、肉苁蓉、菟丝子、覆盆子、当归、熟地黄、黄芩、鹿仙草、白术、红花、赤芍、甘草(蜜制)组成 5、祛痰灵口服液 由鲜竹沥、鱼腥草组成 6、鱼腥草注射液 由鲜鱼腥草组成 7、复方鲜竹沥液 由鲜竹沥、鱼腥草、枇杷叶、桔梗、生半夏、生姜、薄荷素油组成 8、急支糖浆 由鱼腥草、金荞麦、四季青、麻黄、前胡、紫菀、枳壳、甘草组成 9、咳喘顺丸 由鱼腥草、瓜蒌仁、桑白皮、紫苏子、前胡、款冬花、苦杏仁、半夏(制)、紫菀、陈皮、茯苓、甘草组成 10、止咳平喘糖浆 由鱼腥草、石膏、桑白皮、苦杏仁、水半夏(制)、罗汉果、陈皮、茯苓、甘草、薄荷素油组成 11、小儿肺热咳喘颗粒 由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板蓝根、麦冬、麻黄、苦杏仁、甘草组成 12、小儿肺热咳喘口服液 由石膏、知母、金银花、连翘、黄芩、鱼腥草、板蓝根、麦冬、麻黄、苦杏仁、甘草组成 13、心夷鼻炎丸 由苍耳子、辛夷、薄荷、紫苏叶、防风、山白芷、菊花、广藿香、鹅不食草、板蓝根、鱼腥草、三叉苦、甘草组成 14、复方鱼腥草片 由鱼腥草、黄芩、板蓝根、连翘、金银花组成 15、复方红根草片 由红根草、鱼腥草、金银花、野菊花、穿心莲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8:415(总2015). [2]王利勤,赵友兴,周露,等.鱼腥草的化学成分研究.中草药,2007,38(12):1788. [3]孟江,董晓萍,姜士宏,等.鲜鱼腥草的黄酮类化合物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6,31(16):1335. [4]孟江,董晓萍,周毅生,等.鲜鱼腥草酚类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32(10):929. [5]高静,周日宝,王朝晖,等.鱼腥草的现代研究进展.湖南中医学院学报,2005,25(6):60. [6]马林,吴丰,陈若芸,等.三白草科植物化学及生物活性研究进展.中国中药杂志,2003,28(3):196. [7]张倩,江萍,秦礼康,等.鱼腥草水溶性多糖的提取及鉴定.食品科学,2000,21(3):49. [8]任玉翠,周彦钢,凌文娟,等.鱼腥草营养液的研制.食品与机械,1998,(1):13. 药理作用: [1]阎桂华.药学通报,1960,8(2):57 [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抗菌工作组.药学通报,1960,8(2):59. [3]Yang Hsueh-Chiao. C A, 1953,47:8175d. [4]张宝恒.中草药,1981,12(4):153. [5]陈国满.中草药通迅,1979,10(5):210. [6]刘启泰.中草药通讯,1979,10(11):519. [7]侯远生,张旭梅.鱼腥草注射液体外和小鼠体内抗菌作用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0,15(04):29. [8]卫生部五七干校药厂.江西医药资料(江西药科学校),1972, (2):12. [9]中国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病毒组.中草药对呼吸道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影响.新医药学杂志,1973, (1):26. [10]朱宇同,杨汝才,苏章.鱼腥草非挥发油提取物抗病毒作用的初步研究.中草药,1983,14(7):25. [11]上海第二医学院附属第三人民医院.新医药学杂志,1973, (7):25. [12]毕秀丽,周园.合成鱼腥草素对巨噬细胞呼吸爆发,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及T细胞分泌白细胞介素-2的影响.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3,20(3):210. [13]Tatsuo Ohta. C A, 1950, 44:11030a. [14]Yushihiro Kimura.C A,1953, 47:4550i. [15]孟江,宗晓萍,董小萍.鲜、干鱼腥草的药效学实验比较研究.时珍国医国药,2008,19(06):1315. [16]李爽,于庆海,张劲松.合成鱼腥草素的抗炎镇痛作用.沈阳药科大学学报,1998,1 5(4):272. [17]周大兴,张洪霞,李昌煜.鱼腥草油抗慢反应物质及平喘作用的研究.中成药,1991,13(6):31 . [18]樊宏伟,瞿卫,立彦.鱼腥草黄酮提取物对肿瘤细胞的抑制作用.中国医院药学杂志,2008,28(07):528. [19]李蛛,周劲帆,龙盛京.珍珠精母、肌苷、人胎盘组织液、鱼腥草对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的作用.实用预防医学,2002,9(2):22. [20]张建新.微波提取鱼腥草水溶性多糖清除自由基特性的研究.食品科技,2006, (08):115 . [21]王芳,陆付耳,陈广.鱼腥草对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大鼠肾脏TGF-β1和HGF的影响.中华实用中西医杂志,2006,19(14):1713. [22]王海颖,修彦凤.鱼腥草改善糖尿病模型大鼠尿白蛋白与胰岛素抵抗的实验研究.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2008,19(01):12. [23]李风雷,刘晓晴,柳青.鱼腥草对油酸性急性肺损伤大鼠肺组织TNF-α表达的影响.中国病理生理杂志,2003,19(4):547. [24]任玉翠,周彦钢,凌文娟.鱼腥草营养液升白细胞作用的研究.预防医学文献信息,1999,5(01):5. [25]王慧玲,崔伟,秦鑫.鱼腥草对致热大鼠下丘脑cAMP和腹中隔区精氨酸加压素含量的影响.中国临床药理学与治疗学,2007,12(1):78. [26]张丽华,宋士军,孙英.鱼腥草对家兔小肠平滑肌收缩活动和电活动的影响.河北中医药学报,2007,22(1):3-5. [27]石野章博.鱼腥草提取物抑制毛囊上皮细胞增殖的作用及其活性成分.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25(6):374. [28]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药物组.合成鱼腥草素在大鼠体内的吸收、分布和排泄.中华医学杂志,1976,56(7):454. 临床试验: [1]王桂荣等.鱼腥草注射液灌肠配合思密达治疗病毒性肠炎30例[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1,21(6)421. [2]吴纪园.鱼腥草注射液治疗小儿急性荨麻疹[J].湖北中医杂志.2000,22(5):33. [3]李翔等.鱼腥草滴眼液治疗流行性角膜炎临床总结[J].中国中医眼科杂志,2000,10(4):211~214. [4]郭倩梅.复方鱼腥草治疗流行性腮腺炎疗效观察[J].中原医刊,2003,30(13):39~40. [5]李冰昱,万启南.鱼腥草注射液治疗老年人肺炎的临床观察[J].国际中医中药杂志, 2006, 28(3): 151. [6]王霞.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华现代中西医杂志, 2005, 3(12): 1083. [7]李朝友.新鱼腥草素钠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 2005, 14(19): 2531. [8]李京鹤,李志成,陈雯.鱼腥草注射液治疗急性上呼吸道感染196例疗效观察[J].时珍国医国药, 2006, 17(3): 404. [9]赵小青,王彩路,曲莉.鱼腥草注射液等中药治疗晚期肺癌16例[J].辽宁中医学院学报,2001, 3(2): 163 [10]张凤秀,生淑亭.超声监测鱼腥草注射液行子宫输卵管通液的临床价值[J].广西医学,2006, 28(3): 366. 毒理学: [1]卫生部五七干校药厂,等.江西医药资料(江西药科学校),1972,(2):12 [2]江西省第二人民医院药物组,中华医学杂志,1976,56(7):45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