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东风橘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东风橘
【拼音名称】 Dongfengju  
【英文名称】 Buxifolia Atalantitc Root  
【拉丁名】 Atalantiae Buxifoliae Radix  
【科属分类】 芸香科
【功效分类】 解表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蝗壳刺,狗占,乌柑仔,山柑子,黄根。  
【来源】

为芸香科植物酒饼筋Atalantitcbuxifolia (Poir.) Oliv的根。

 
【植物形态】 多年生灌木或小乔木。分枝甚多,刺生于叶腋,茎坚硬。单叶互生;叶狭长椭圆形、倒卵状椭圆形或卵形,长27cm,宽l .54cm,先端圆,明显微凹,基部圆至楔形,边缘全缘,中脉及侧脉均微凸起,侧脉在叶缘处连结成明显的缘脉,网脉明显。革质。聚伞花序有花38朵或单花,腋生;花具短梗或龙梗;花药不规则5深裂。裂片不等大,卵形,花瓣5,白色,倒卵状椭圆形或倒卵形;雄蕊10,分离,极少在基部合生,长短不相等,长的与花瓣等长,短的有时无花药;子房23室。花柱比子房稍长,柱头略增粗;花盘略升起。浆果球形或扁圆形,紫黑色,具宿存萼片。种子21颗。种皮白色。  
【分布】

分布中国广东、广西、台湾等地。

 
【采集加工】 根全年均可采,洗净切片晒干。  
【药材性状】 根呈棒状,多弯曲及支根,表皮面土黄色至橙黄色,栓皮多层状脱落,露出处黄棕色。断面可见皮层厚,黄白色,木质部鲜黄色,纹理平直细密。质硬,不易折断,断面不平坦。气特异,味微苦。  
【生态学】 野生于丘陵、荒地。  
【化学成分】 本品含生物碱(alkaloid)、黄酮苷(flavonoid glycoside)、氨基酸(amino acid[1]。还含有β-谷甾醇(β-sitosterol),葡萄内酯(auraptene)6-去氧-6α-乙酰氧基酒饼簕苦素乙酸酯[2],东风桔碱(atalafoline),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3]  
【药理作用】  
【临床试验】  
【药性】 味辛、苦,性微温。归肺、肝经。  
【功效与主治】 祛风解表,化痰止咳,行气活血,止痛。主治感冒,咳嗽,疟疾,胃痛,疝气痛,风湿痹痛,跌打肿痛。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根1030g,叶915g;或浸酒。外用:适量,鲜叶捣敷;或研末酒炒敷。  
【使用注意】  
【传统用法】

1.骨折,跌打肿痛:用东风橘鲜叶适量捣烂外敷。(《广西本草选编》)

2.咳嗽,支气管炎:东风橘叶、布渣叶、华泽兰根、车前草各15g。水煎服。(《全国中草药汇编》)

3.流感,感冒,咳嗽,疟疾:东风橘干根或叶915g。水煎服。(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4.风寒咳嗽,胃溃疡,风湿痹痛:东风橘根1530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5.气滞胃脘痛,腹痛:东风橘根30g,陈皮6g,香附、豆豉姜各9g。水煎服。(《香港中草药》)

6.疟疾:东风橘根3060g。水煎,发作前4h顿服,连服35d。(《全国中草药汇编》)

 
【毒理学】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江苏新医学院.《中药大辞典》.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642-643.

[2]秦德康,俞励平.东风桔柠檬苦素类化合物.药学学报,1998,33(1):34-36.

[3]黄思敏,谢仕伟,彭维,.东风桔中伞形花内酯的含量测定.中药材,2007,30(1):421-422.

药理作用:

临床试验:

毒理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