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八角枫 | |
【拼音名称】 | Bajiaofeng | |
【英文名称】 | China Alangium | |
【拉丁名】 | Alangium chinense | |
【科属分类】 | 八角枫科 | |
【功效分类】 | 祛风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猴疳药、鸡肾棱木、五代同堂、白金条、白龙须 | |
【来源】 | 为八角枫科植物瓜木Alangium faberii Oliv.var. platanifolium Chun et How的根。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灌木。茎枝黄褐色,被柔毛,被疏散的白色皮孔。单叶互生;叶形多样,长圆形或椭圆状卵形,基部不对称,截形或近心形,长9~18cm,宽3~8cm,全缘或2~3裂,叶两面疏生黄色柔毛,沿脉上较密,叶背密生小瘤点。聚伞花序腋生,被淡黄色粗伏毛,有花5~10朵;苞片三角形,早落;花萼近钟形,裂片7,被粗伏毛;花瓣5~6,线形,开花时向外反卷;雄蕊5~6,与花瓣近等长,花丝微扁,下部与花瓣合生。核果近卵圆形,熟时淡紫色,萼齿宿存。 |
|
【分布】 | ||
【采集加工】 | 全年均可采,鲜用或晒干。 |
|
【药材性状】 | 细根呈圆柱形,略成波状弯曲,长短不一,长者可至 |
|
【生态学】 | 生于山野路旁、灌木丛或杂木林中。喜温暖、潮湿,阳光充足,疏松、肥沃土壤。 |
|
【化学成分】 | 根、茎、枝条:含喜树次碱(venoterpine)和消旋毒黎碱(dl-anabasine)。 叶:含β-香树脂醇乙酸酯(β-amyrin acetate),β-谷甾醇(β-sitosterol)[1]。 1,8-桉叶素(1,8-cineole),β-侧柏烯(β-thujene),丁香酚甲醚(eugenol methyl ether),α-松油醇(α-terpineol),α-蒎烯(α-pinene)等[2]。叶:含三十烷醇(triacontanol)[1]。
|
|
【药理作用】 |
1.肌肉松弛作用:八角枫须根煎剂和八角枫总碱腹腔注射或静注均可使犬、兔、大鼠和小鼠产生显著肌肉松弛作用[1]。其有效成分消旋毒藜碱(dl-anabasine)5~7.5mg/kg,家兔静注后,电刺激胫神经可使肌肉收缩完全停止,直接刺激胫前肌仍有收缩反应[2]。消旋毒藜碱对离体大鼠膈神经膈肌标本也具有阻断作用。在去神经膈肌标本,毒藜碱则可明显抑制膈肌对乙酰胆碱的反应。0.83μg/ml时可导致膈肌自发的小终板电位高频发放,尚能使单独的终板电位的振幅变小,降低量子含量,但不影响神经末梢电位[3]。 2.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八角枫总碱对心脏呈抑制作用,但不引起房室传导阻滞。八角枫总碱0.5mg灌注家兔离体心脏,可引起心肌收缩力加强,大剂量则收缩力减弱,很快可恢复正常。八角枫总碱和消旋毒藜碱缓慢静注可使兔心电图Q-T间期稍延长,心率减慢[1]。相同剂量快速注射,心电图可见房室传导阻滞,室性心动过速,终至心脏活动停止而死亡[4]。猫快速静注消旋毒藜碱,可刺激植物神经节和肾上腺髓质,引起血压剧升和室性早搏,房室传导阻滞[5]。家兔静注八角枫须根煎剂和八角枫总碱均可引起血压下降,但麻醉犬静注八角枫总碱可使血压升高[1]。 3.对呼吸作用的影响:八角枫须根煎剂1.25~1.5g/kg或八角枫总碱1.0~1.8mg/kg家兔静注,八角枫总碱0.5~0.75mg/kg麻醉犬静注,均可出现呼吸兴奋,剂量加大时则呼吸停止[1]。消旋毒藜碱对麻醉兔可加深与延长呼吸抑制,并影响新斯的明的对抗作用。 4.对平滑肌的作用:八角枫须根煎剂0.08~0.1g可使离体兔肠平滑肌痉挛性收缩;须根煎剂也可增强离体兔子宫收缩,大量收缩明显减弱变慢。八角枫总碱也有同样作用[1]。八角枫支根乙醇提取液也有增加犬在位子宫的紧张度作用[6]。 5.其他作用:八角枫支根醇提取液具有增强催眠药作用,但本身无催眠作用。犬或兔静注八角枫总碱前用安定,可出现协同作用[6]。八角枫支根醇提取液灌胃,可使小鼠产生抗早孕与抗着床作用[8]。对大鼠足肿胀和棉球肉芽肿,有明显抑制作用[7]。 6.毒性:小鼠腹腔注射八角枫须根剂的半数致死量为9.98g/kg。兔静注须根煎剂1.25g/kg,犬静注4g/kg,可产生抽搐,随即转入四肢瘫痪,呼吸停止[8]。八角枫总碱静注的兔最小肌松量与最小致死量分别为2.47±0.17mg/kg与5.65±0.58mg/kg[1]。消旋毒藜碱静注的兔最小肌松量与最小呼吸麻痹量分别为1.18±0.092mg/kg与1.47±0.13mg/kg[2]。八角枫总碱(1.9mg/kg)家兔静注15天,可见肾脏有轻微灶性炎症或坏死,肝脏轻度脂肪变性,轻度炎症或坏死;10g/kg家兔灌胃,连续15天,溴磺酞钠潴留率似有升高,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1,5]。
|
|
【临床试验】 | 1.中毒性肠麻痹:在治疗原发病基础上,不管成人或儿童,均按每公斤取生大黄1g、槟榔每次每公斤0.4g、八角枫每公斤2g。先将槟榔、八角枫用水煎20min,待药液在100ml左右(儿童酌减) 将生大黄趁药液正沸腾时倒入煮2~3min,取出药液待温度适宜34℃~37℃°行直肠灌注,保留10~20min,每4h一次,每日2~3次。结果:本组病例治疗见效最快为药后4h,最慢为药后18h。本组37例,经治疗最短为1天,最长为3天。痊愈34例,好转4例,无无效者[1]。 2.痹证:八角枫15~20g、紫金藤30~50g、紫丹参30~50g、白花蛇5~10g、石菖蒲20~30g ( 上述诸药均为干品) 。取八角枫等上述诸药干品研粉后按1∶3比例,放入白酒200ml 浸泡10天,其中,隔日搅拌1次后,密闭去药渣过滤,取上清液, 口服,每次10ml,日服3~4次。治疗114例,其中,行痹54例,着痹36例,痛痹10例,热痹14例。结果:痊愈75例,占观察人数次的62.5%;好转35例,占观察人数的29.2%;无效者10例,占观察人数的8.3%[2]。 3.肩关节周围炎:用八角枫的须根 (白龙须) 洗净晒干,切碎或研末备用。患者每天早晚各服1次,每次服0.5~1g,用沸水冲服,服药前后1h内忌酸冷。连服6天停药2天,年老体弱者服0.5g即可。孕服忌用。治疗结果:本组56例中,治愈36例,占64.29%,好转18例,占32.14%,未愈2例,占3.57%,总有效率为96.43%,随访35例,半年内未见反复[3]。 4.顽固性肺咯血:药物均为鲜品,八角枫30g、陆英20g、红牛膝10g、 白茅根30g(去心), 四药共水煎熬至约150~200ml, 晚饭后1次顿服。治疗20例,服药多则15剂,少则1剂血即止,18例均治愈,2例无效,治愈者经随访均未再复发[4]。
|
|
【药性】 | 味辛、苦,性微温;有小毒。 |
|
【功效与主治】 | 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四肢麻木,跌打损伤。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须根1~3g,根3~6g;或浸酒。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
|
【使用注意】 | 内服不宜过量,小儿及年老体弱者禁服。 |
|
【传统用法】 |
1. 无名肿痛:白龙须根捣绒外敷。(《贵州草药》) 2. 过敏性皮炎:八角枫根(适量),煎水外洗。(《云南中草药》) 3. 腰肌劳损:白金条9g,醋炒牛膝30g,生杜仲30g,酒水各180g,蒸服。 4. 伤后发寒:白金条皮9g,细辛3g,阎王刺9g,老姜15g。加水煎汤内服。如有伤口,则用八角枫叶为细末外敷。(3-4方出自《贵阳民间草药》) 5. 鼻出血:白金条6g,水煎服。(《贵州民间方药集》) 6. 痨咳:白龙须根6g,煮甜酒吃。(《贵州草药》) 7. 半身不遂:白金条4. 5g,蒸鸡吃。(《贵阳民间草药》) 8.癞狂(外感高烧引起):白龙须1g,辰砂1g(研细),竹叶30g,水煎送服上药粉。(《曲靖专区中草药》). 9. 精神分裂症:八角枫根研粉,每服1. 5~3g,开水送服。(《广西本草选编》) 10. 风湿骨痛:干八角王根21g,好酒500g。浸泡7日,每日早晚各服15g。(《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手册》) 11. 筋骨疼痛:白龙须1. 2g,白牛膝9g,炖猪脚吃。(《曲靖专区中草药》) 12. 跌打损伤:白龙须9g,醋炒牛膝30g,童便为引,煎服。日服3次,1天服完(《贵阳民间草药》)。 13. 鹤膝风:白金条节15g,松节9g,红、白牛膝各9g,切细,加烧酒500g浸泡,每服药酒15g,常服。(《贵阳民间草药》) 14. 小儿惊风:白龙须根1.5g,煎水服。(《贵州草药》) |
|
【毒理学】 | 小鼠腹腔注射八角枫须根剂的LD50为9.98g/kg。兔静脉注射须根煎剂1.25g/kg。犬静脉注射4g/kg,可产生抽搐,随即转入四肢瘫痪,呼吸停止[4]。八角枫总碱静脉注射的兔最小肌松量与最小致死量分别为2.47+0.17mg/kg与5.56+0.58mg/kg[1].消旋毒藜碱静脉注射,家兔最小肌松量与最小呼吸麻痹良分别为1.18+0.092mg/kg与1.47+0.13mg/kg[2].八角枫总碱1.9mg/kg,家兔静脉注射,连续15d,可见肾脏有轻微灶性炎症或坏死,肝脏轻度脂肪变性,轻度炎症或坏死;10g/kg家兔灌胃,连续15d,溴磺酞钠潴留率似有升高,对肝功能有一定影响,其他未见异常[1,3]。 | |
【制剂】 |
1.风湿定片(胶囊):八角枫、徐长卿、白芷、甘草。 2.神农药酒:寻骨风、防风、杜仲、五加皮、老鹳草、络石藤、制草乌、独活、苍术、爬岩香、威灵仙、徐长卿、伸筋草、八棱麻、金荞麦、山姜、搜山虎、八角枫、川芎、丹参、当归、大血藤、木香、红花、柴胡、鸡血藤三百棒、三七、八角莲、香茶荣、虎杖、蜘蛛抱蛋、雄黄连、算盘子根、牛藤、路路通、钩藤、莲蓬草、菊叶三七、射干、老虎兜、木梳。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724(总4903) [2] 龚复俊,王国亮,张银华,等.八角枫挥发油化学成分研究.武汉植物学研究,1999,17(4):350 药理作用: [1]浙江医科大学.八角枫碱肌肉松弛作用的研究.新医药学杂志,1974,(10):45-50. [2]浙江医科大学.八角枫中有效成分的化学研究.新医药学杂志,1974,(9): 26-28+32. [3]杨钦照.中国药理学报,1981,1(2):84. [4]薛开先.蟾力苏、新斯的明对抗八角枫碱引起的呼吸麻痹的实验研究.药学学报,1979,14(12):738-741. [5]八角枫碱临床协作组.中华医学杂志,1978,58(6):345. [6]贵州省中医研究所.西南地区药理学术会议资料,1980. [7]浙江省人民卫生实验院.避孕药科研参考资料(上海),1975,(4):166.[8]浙江医科大学.中草药通讯,1971,(1):46. 临床试验: [1]韦红杨.槟黄枫液灌肠治疗中毒性肠麻痹37例.四川中医,1999,17(6):24. [2]曹泽民.彝族草药消痹灵合剂治疗痹证120例疗效观察.中国民族医药杂志,1998,4(4):13. [3]万一伟.手法加八角枫散治疗肩关节周围炎56例报告.中国民族民间医药杂志,2001,10(9):341. [4]陶伟垣.复方八角枫煎剂治疗顽固性肺咯血20例分析.中国乡村医生杂志,1999,(1): 毒理学: [1]浙江医科大学.中华医学杂志1972,(1):44 [2]浙江医科大学.中麻通讯1974,(4):10 [3]八角枫碱研究临床协作组、中华医学杂志,1978,58(6):345 [4]浙江医科大学.中草药通讯,1971,(1):4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