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陈皮 | |
【拼音名称】 | Chen pi | |
【英文名称】 | Tangerine Peel | |
【拉丁名】 | Pericarpium Citri Reticulatae | |
【科属分类】 | 芸香科 | |
【功效分类】 | 理气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橘皮、贵老、红皮、黄橘皮、广橘皮、新会皮、红橘、大红袍、川橘 | |
【来源】 | 本品为芸香科植物橘Citrus reticulate Blanco. 及其栽培变种得干燥成熟果皮。 |
|
【植物形态】 | 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m.叶互生,单身复叶;叶片披针形或椭圆形,长4~11cm,宽1.5~4cm先端渐尖,全缘或为波状钝锯齿,具半透明油点。花单生或数朵生于枝端和叶腋,白色或带淡红色;花萼杯状,花瓣5,长椭圆形;雄蕊15~25;雌蕊1。柑果近圆形或扁圆形,红色、朱红色、黄色或橙黄色,囊瓣7~12。种子卵圆形,白色。花期3~4月,果期10~12月。 |
|
【分布】 |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区。广东福建 四川 重庆浙江 江西湖南等地。其中以广东新会、四会、广州近郊产者质佳,以四川、重庆等地产量大。 |
|
【采集加工】 | 果实成熟时制取果皮,晒干。 |
|
【药材性状】 | 完整的果皮,多剖成3瓣,每瓣近圆形,在果柄处连在一起,有时破碎分离成单瓣。瓣片多向外反卷,白色的内层明显外露;果皮厚约1毫米。外表面黄橙色至红橙色,有无数大而凹入的油点。内表面白色棉絮状,油点微凹入。质较疏松而柔软,干燥后仍不脆。香气浓郁,味微辛,但不甚苦。以皮薄、片大、质柔软。少病斑,油润、香气浓者为佳。 |
|
【生态学】 | 生于丘陵、低山地带、江河湖泊沿岸或平原。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挥发油、黄酮类等化学成分。 挥发油成分:α-金合欢烯(α-farnesene)、柠檬烯(limonene)、α-罗勒烯(α-ocimene)、芳樟醇(linalool)、β-月桂烯(β-myrc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香桧烯(sabiene)、水化香桧烯(sabinene hydrate)、α-松油醇(α-terpineol)、α-松油烯(α-terpin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4-松油醇(4-terpineol)、异松油烯(terpinolene)、苯甲醇(benzyl alcohol)、香荆芥酚(carvacrol)、香茅醛(citronellal)、橙花醇(nerol)、橙花醛(neral)、辛醛(octanal)、癸醛(decanal)、4-叔丁基苯甲醇[4-(1,1-dimethylethyl)-benzenemethanol]、α-侧柏烯(α-thujene)、百里香酚(thymol)、对-聚伞花素(p-cymene)[2]。 黄酮类成分:5,6,7,8,3′,4′-六甲氧基黄酮(5,6,7,8,3′,4′-hexamethoxy flavone)、橙皮苷(hesperidin)、柠檬苦素(limonin)、5-羟基-7,8,4′-三甲氧基黄酮(5-hydroxy-7,8,4′-trimethoxy flavone)、5-羟基-6,7,3′,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3′,4′-tetramethoxy flavone)、5-羟基-6,7,8,3′,4′-五甲素基黄酮(5-hydroxy-6,7,8,3′,4′-pentamethoxy flavone)、5-羟基-6,7,8,4′-四甲氧基黄酮(5-hydroxy-6,7,8,4′-tetramethoxy flavone)、4′-羟基-5,6,7,8-四甲氧基黄酮(4′-hydroxy-5,6,7,8-tetramethoxyflavone)、5,4′-二羟基-7, 8-二甲氧基黄酮(5,4′-dihydroxy-7,8-dimethoxy flavone)、5,4′-二羟基-6,7,8-三甲氧基黄酮(5,4′-dihydroxy-6,7,8-trimethoxy flavone)即是黄姜味草酸(xanthomicrol)、5,7,8,3′,4′-五甲氧基黄酮(5,7,8,3′,4′-pentamethoxy flavone)、5,7, 4′-三羟基-6,8, 3′-三甲氧基黄酮(5,7,4′-trihydroxy-6,8,3′-trimethoxy flavone)即是苏达齐黄酮(sudachi flavone)、5,6,7,8,4′-五甲氧基黄酮(5,6,7,8,4′-pen-tamethoxy flavone)即是福橘素(tangeritin)、5,7,8,4′-四甲氧基黄酮(5,7,8,4′-tetramethoxy flavone)、5,6,7,3′,4′-五甲氧基黄酮(5,6,7,3′,4′-pentamethoxy flavone)即是甜橙素(sinensetin)、米橘素(citromitin)、5-O-去甲米橘素(5-O-desmethyl citromitin)、新橙皮苷(neohesperidin)、5,7,4′-三甲氧基黄酮(5,7,4′-trimethoxy flavone)[1]、川陈皮素(nobiletin)、3,5,6,7,8,3′,4′-heptamethoxy flavone[3]。 其他:β-谷甾醇(β-sitosterol)、阿魏酸(ferulic acid)、5,5′-氧联二亚甲基-双-(2-呋喃甲醛)[5,5′-oxydimethylene-bis-(2-furaldehyde)][1]、柚皮黄素(natsudaidain)[3]。 |
|
【药理作用】 |
|
|
【临床试验】 | 1、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用青皮注射液对阵发性心动过速(DSVT)进行即刻转律治疗,并作开放型单相序贯检验研究。共观察6例,证明其即刻转律作用有显著性效果,时间短,血压恢复快,无明显不良反应。认为本品对预激综合症、冠心病、高血压等器质性心脏疾患所致本症均能奏效[1]。另据马氏报道,以青皮注射液每次4ml(相当于生药4g),加入25%葡萄糖液40ml中缓慢静注,对49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即刻转律,其有效率达85.7%,病程最长者为30年,最短者为半年,多数为反复发作,应用青皮注射液后,42例很快转为窦性心律,在用药过程中均未出现其他不良反应[2]。 2、抢救休克:先用25%葡萄糖20ml稀释并静注青皮注射液,继将本品5-10ml加入500ml葡萄糖液中静滴,20-30滴/分,个别病例可重复推注适量本品。抢救感染性休克17例,心源性休克1例,过敏性休克1例,神经源性休克3例。结果:显效(注射后立即或30min后收缩压上升至12.0kPa以上,脉压差增至4.0-5.3kPa,并稳定5h以上)17例,有效5例。治疗后本组平均血压由7.6/5.1kPa上升至14.1/8.0kPa,患者四肢转温,口唇及肢体末端发绀好转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3]。另据报道,陈皮提取物(主要成分为对羟福林),此注射液20-30ml加入10%葡萄糖液250ml中静滴,视血压调整滴速,一般滴速为20-30滴/分,血压回升后,减慢滴速,维持正常水平,当血压稳定6h后,减量至停药,收缩压低于6.7kPa者,应用此注射液5ml加入50%葡萄糖液20ml静脉缓慢推注,血压回升正常水平后,改为静脉滴注,方法如上。结果治疗休克112例,显效60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6.44%[4]。 |
|
【药性】 | 性温,味辛、味苦。入脾经、胃经、肺经。 | |
【功效与主治】 | 理气健脾,燥湿化痰。用于胸脘胀满,食少吐泻,咳嗽痰多。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10g,或入丸、散。 | |
【使用注意】 | 气虚体燥、阴虚燥咳、吐血及内有实热者慎服。 | |
【传统用法】 | 陈皮有三大类作用 ,一是导胸中寒邪,二破滞气,三益脾胃。这三大作用中,主要作用是行脾胃之气。脾胃主运化水湿,故脾胃之气行则能去湿、健脾、化痰,故又可以说,陈皮温能养脾,辛能醒脾,苦能健脾。由于陈皮主行脾胃之气,脾胃地处中焦,中焦之气通行,使三焦之气也随之涌动。三焦为决渎之官,通行水液,与湿相伴;又为藏府之外府,上及心、肺,下及肝、肾。所以陈皮的作用可宽及所有藏府,遍及全身之湿。从肺而言,则辛散肺气,苦泄肺气,温化寒气,能治痰多咳喘,气壅食停;从心而言,则辛开心气,苦泄心火,温化湿浊,能治胸中烦热,口气哕臭;从肝而言,则辛散肝郁,苦降肝火,温化寒湿,所以它能治肝郁有热,饮停食滞;从肾而言,则辛润肾燥,苦泄肾湿,温和肾气,所以它能治命火不足,饮食不化。当然,种种解释都与湿和脾有关,所以它的药性作用发挥余地比较大,一般理气化痰方中均可使用。如李时珍说:“橘皮苦能泄能燥,辛能散能和,其治百病,总是取其理气燥湿之功。同补药则补,同泻药则泻,同升药则升,同降药则降。”如和白术同用,则有补脾胃的作用,与人参、甘草同用则有补肺气的作用,与杏仁同用则有通降大肠气秘的作用,与桃仁同用则有通润大肠血秘的作用,与半夏同用则有燥湿的作用,与茯苓同用则有祛湿的作用,与竹茹同用则有降气止呕的作用,与干姜同用能温化寒痰,与黄连同用能清除热痰或者直接服用胃肠饮治疗胃肠疾病疗效更好。 | |
【毒理学】 |
50%鲜橘皮煎剂3ml/kg静脉给犬灌胃,或50%干品煎剂给动物多次1ml/kg静脉注射,均未见急性中毒[1,2]。甲基橙皮苷纯品予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850mg/kg[3],但常混有毒性较大的陈皮苷查耳酮衍生物。如3,6-二甲基陈皮苷查耳酮对小鼠的LD50为60mg/kg[3],毒性较大。自橘皮提取陈皮苷,用于醇提取者甲基化后毒性较低,小鼠LD50为1200mg/kg;丁醇提取的陈皮苷甲基化为甲基橙皮苷,其LD50为150mg/kg,这是因为乙醇提取者对毒性较大的查耳酮除去较多之故[4]。
|
|
【制剂】 |
1.柴胡舒肝丸:由柴胡、青皮(炒)、陈皮、防风、香附(醋制)、枳壳(炒)、木香、五药、茯苓、桔梗、厚朴(姜炙)、紫苏梗、豆蔻、甘草、山楂(炒)、槟榔(炒)、六神曲(炒)、大黄(酒炒)、白芍(酒炒)、当归、三楼(醋炙)、莪术(制)、黄芩、薄荷组成。 2.平肝舒络丸:由沉香、胆南星(酒炙)、香附(酒炙)、佛手、柴胡、陈皮、木香、枳壳(去瓤麸炒)、檀香、乌药、青皮(酒炙)、厚朴(姜炙)、砂仁、豆蔻、广藿香、钩藤、僵蚕(麸炒)、黄连、天竺黄、白及、朱砂、羚羊角粉、羌活、防风、白芷、细辛、铁丝威灵仙(酒炙)、桑寄生、木瓜、延胡索(醋炙)、乳香(醋炙)、没药(醋炙)、川芎、熟地黄、龟甲(沙烫醋淬)、何首乌(黑豆酒炙)、人参、白术(麸炒)、茯苓丁香、肉桂、冰片、牛膝组成。 3.舒肝止痛丸:由柴胡、黄芩、当归、白芍、赤芍、川芎、香附(醋制)、川棟子、延胡索(醋制)、薄荷、郁金、木香、白术(炒)、半夏(制)、陈皮、生姜、莱菔子(炒)、甘草组成。 4.胆乐胶囊:由连钱草、山楂、郁金、猪胆汁酸、陈皮组成。 5.加味左金丸:由黄连(姜炙)、吴茱萸(甘草炙)、柴胡、延胡索(醋炙)、木香、香附(醋炙)、枳壳(去瓤麸炒)、郁金、陈皮、青皮(醋炙)、黄芩、白芍、当归、甘草组成。 6.舒肝和口服液:由柴胡、香附(醋制)、佛手、郁金、木香、乌药、陈皮、槟榔(炒焦)、莱菔子、白芍、白术(炒)、广藿香、炙甘草组成。 7.调胃舒肝丸:由香附(醋炙)、青皮(醋炙)、陈皮、枳壳(麸炒)、木香、厚朴(姜炙)、豆蔻仁、柴胡(醋炙)、片姜黄、郁金、山楂(炒)、甘草组成。 8.苏南山肚痛丸:由郁金、香附(制)、白芍、陈皮、木香、川棟子、丹参、乳香(炒)、没药(炒)、血竭、甘草组成。 9.舒肝平胃丸:由苍术、厚朴(姜炙)、枳壳(麸炒)、法半夏、陈皮、槟榔(炒焦)、炙甘草组成。 10.宽胸舒气化滞丸:由牵牛子(炒)、青皮(醋炙)、陈皮、沉香、木香组成。 11.朴沉化郁丸:由陈皮、香附(醋制)、厚朴(姜制)、木香、枳壳(麸炒)檀香、沉香、柴胡、青皮(醋制)、延胡索(醋制)、片姜黄、莪术(醋制)、丁香、高良姜、肉桂、豆蔻、砂仁、甘草组成。 12.复方陈香胃片:由陈皮、木香、石菖蒲、大黄、碳酸氢钠、重质碳酸镁、氢氧化铝组成。 13.平安丸:由木香、香附(醋炙)、延胡索(醋炙)、青皮(醋炙)、枳实、槟榔、沉香、山楂(炒)、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豆蔻仁、砂仁、丁香、母丁香、肉豆蔻(煨)、白术(麸炒)、茯苓、草果仁、陈皮组成。 14.胃脘舒颗粒:由陈皮:党参、白芍、山楂、延胡索(醋制)、甘草组成。 15.野苏颗粒:由陈皮、野木瓜、白矾、碳酸氢钠组成。 16.珍珠胃安丸:由陈皮、珍珠层粉、豆豉姜、徐长卿、甘草组成。 17.沉香化气丸:由沉香、香附(醋制)、木香、陈皮、六神曲(炒)、麦芽(炒)、广藿香、砂仁、莪术(醋制)、甘草组成。 18.胃逆康胶囊:由柴胡、白芍、黄连、法半夏、陈皮、枳实、川棟子、吴茱萸、莪术、瓦楞子(煅)、蒲公英、甘草组成。 19.溃疡胶囊:由陈皮、瓦楞子、仙鹤草、鸡蛋壳、粘矾、水红花子、珍珠粉组成。 20.木香分气丸:由木香、香附(醋炙)、厚朴(姜炙)、枳实、豆蔻、砂仁、广藿香、甘松、陈皮、檀香、槟榔、莪术(醋炙)、山楂(炒)、丁香、白术(麸炒)、甘草组成。 21.木香顺气丸(颗粒):由木香、香附(醋制)、厚朴(制)、青皮(炒)、枳壳(炒)、槟榔、陈皮、砂仁、苍术(炒)、甘草组成。 22.胃苏颗粒:由紫苏梗、香附、陈皮、枳壳、槟榔、佛手、鸡内金(制)、香橼组成。 23.中满分消丸:由厚朴(姜炙)、枳实、姜黄、黄芩、黄连、半夏(制)、知母、猪苓、茯苓、白术(麸炒)、泽泻、陈皮、砂仁、党参、甘草组成。 24.表实感冒颗粒:由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紫苏叶、葛根、陈皮、桔梗、苦杏仁(炒)、甘草组成。 25.风寒感冒颗粒:由陈皮、麻黄、桂枝、紫苏叶、白芷、防风、葛根、桔梗、苦杏仁、干姜、甘草组成。 26.正柴胡饮颗粒:由陈皮、柴胡、防风、生姜、赤芍、甘草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M].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第4册:886-891(总3700). [2]严寒静,房志坚,黄宁,等.中药陈皮挥发油的成分分析[J].广东药学,2001,11(1):17-18. [3]钱士辉,陈廉.陈皮中黄酮类成分的研究[J].中药材,1998,21(6):301-302. 药理作用: 临床试验: [1]蒋一鸣,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3):162. [2]马贵同,等.中医杂志,1987,(3):38. [3]陈汝兴.上海中医药杂志,1987,(2):21. [4]金妙文.江苏中医,1990,11(3):32. 毒理学: [1]王筠默.上海中医药杂志,1957,(9):428 [2]朱思明.苏医学报,1957(3):148 [3]横谷肇.日本药理学杂志,1960,56(6):1369 [4]湖南医学院.附院药剂科.湖南科技情报(医药卫生),1974,(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