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紫苏 | |
【拼音名称】 | Zisu | |
【英文名称】 | Cultivated Purple Perilla Herb | |
【拉丁名】 | Perillae Argutae Herba | |
【科属分类】 | 唇形科 | |
【功效分类】 | 解表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别名】 | 野生紫苏,尖紫苏,青叶紫苏,苏麻,白丝草,红香师草,野猪疏。 | |
【来源】 | 为唇形科植物紫苏Perilla frutescens (L.) Britt. var. acuta (Thunb.) Kudo.的全草。 | |
【植物形态】 | 一年生草本。具有特殊芳香。茎直立,多分枝,紫色、绿紫色或绿色,钝四棱形,被短柔毛。叶对生;紫红色或绿色,被长节毛; 叶较小,卵形,长4.5~7 |
|
【分布】 | 主产于江苏、湖北、广东、广西、河南、河北、山东、山西、浙江、四川等地。
|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 |
【药材性状】 | 叶片多皱缩卷曲、破碎,完整叶片展平后呈卵形,长4~7cm.,宽2.5~5cm。先端长尖或急尖,基部圆形或宽楔形,边缘具圆锯齿。叶两面绿色、暗绿色或带紫色,边缘具圆锯齿。叶柄2~5cm,紫色或紫绿色。质脆。带嫩枝者,枝的直径2~5mm,紫绿色,断面中部有髓。气清香,味微辛。 | |
【生态学】 | 生于,山地、路旁、村边或荒地,亦有栽培,全国各地广泛栽培。喜温暖、湿润气候,在阳光充足的环境下生长旺盛,产量较高。以疏松,肥沃、排灌方便的壤土栽培为宜。 | |
【化学成分】 | 本品叶含挥发油,其成分主要有樟烯(camphene),榄香脂素(elemicin),2,4-二硝基苯腙(2,4-dinitrophenylhydrazone),异戊基-3-呋喃甲酮(isoamyl-3-furylketone)即紫苏酮,左旋紫苏醛,左旋芳樟酸,右旋柠檬烯,二氯紫苏醇(dihydroperillalcohol),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薄荷酮(menthone),薄荷醇(menthol),丁香油酚(eugenol),莳萝油脑(dillapiol),β-丁香烯,香薷酮(elsholtziaketone),异白苏烯酮,紫苏酮,白苏酮(naginataketone),对-聚伞花素(p-cymene),肉豆蔻醚(myristicin),苯甲醛(benzaldehyde),1-(3-呋喃基)-3-甲氧酸基-4-甲基-1-戊酮[1-(3-furyl)-3-methoxy-4- methyl-1-pentanone]等[1]。 |
|
【药理作用】 |
1.镇静:野紫苏叶水提取物4g/㎏或紫苏醛100mg/kg灌胃,能显著延长环己巴比妥的睡眠作用时间;水提取物4g/kg,连续6天,能显著减少大鼠的运动量[1]。野紫苏叶的甲醇提取物2g(生药)/kg灌胃,也能延长环己巴比妥的催眠作用时间,其有效成分为紫苏醛与豆甾醇的组合物[2,3]。野紫苏甲醇提取物延长环已巴比妥催眠作用的有效成分莳罗油脑利肉豆寇醚,前者的ED50为1.57mg/kg[4]。 2.解热:野紫苏叶煎剂或浸剂2g(生药)/kg灌胃,对伤寒混合菌苗所致家兔发热有微弱的解热作用[5]。朝鲜产紫苏叶的浸液对温刺发热的家兔也有较弱的解热作用[6]。 3.兴奋性膜抑制作用:2%野紫苏叶水提取物或0.2%紫苏醛对刺激蛙坐骨神经诱发的动作电位有抑制作用,2%水提取物或0.1%紫苏醛可使蜗牛食管下神经节兴奋性细胞(RG-1)的自发性动作电位消失,水提取物400mg/㎏或紫苏醛50mg/kg静脉注射,对刺激猫上喉头神经引起的喉头神经反射有抑制作用[1]。 4.对胃肠道的作用:紫苏能促进消化液分泌,增强胃肠蠕动[7]。紫苏酮能促进小鼠小肠蠕动,其灌胃的ED50为11mg/㎏,为LD50的1/7。紫苏酮15mg/kg促进炭末排出的效力强于蓖麻油60mg/kg或硫酸镁100mg/kg,紫苏酮浓度为10-6g/ml,10-5g/ml和10-4g/ml时,对小鼠离体空肠纵行肌有剂量依存性松弛作用,而对离体环状肌则增强其自主性运动,在浓度为10-5g/ml时能对抗阿托品引起的松弛作用,表明紫苏酮可能兴奋小肠环状肌而促进肠内容物通过小肠[8]。 5.止咳祛痰平喘:紫苏能减少支气管分泌物,缓解支气管痉挛[7]。紫苏成分丁香烯对离体豚鼠气管有松弛作用,对丙烯醛或枸橼酸所致咳嗽有明显的镇咳作用及祛痰作用,紫苏成分芳樟醇也有平喘作用[9]。 6.止血:野紫苏注射液2g(生药)/ml,对动物局部创面有收敛止血作用,并能缩短凝血时间和凝血酶原时间,其有效成分可能是缩合鞣质类[10]。紫苏注射液1-2ml/kg/天肌内注射,连续3天,能明显缩短家兔凝血时间;15ml/kg皮下注射,明显缩短小鼠出血时间;2ml/kg静脉注射,能明显缩小大鼠微动、静脉口径,并能收缩微动脉分枝处的毛细血管前括约肌,使毛细血管血流减慢,甚至停止,局部用药也有收缩微血管作用[11,12]。此外,紫苏叶对血小板聚集尚有较弱的促聚作用,对血小板血栓形成有促进作用[13]。 7.抗凝血:紫苏水提液40mg(生药)/ml,80mg(生药)/ml,120mg(生药)/ml,160mg(生药)/ml和200mg(生药)/ml,在体外对大鼠和家兔血液,均能剂量相关地显著延长凝血时间,体内或体外实验,紫苏均能抑制ADP或胶原诱导的血小板聚集;体外实验,紫苏使血浆中血栓烷B2(TXB2)浓度降低,表明紫苏可能通过抑制血小板合成和释放TXA2,从而抑制血小板聚集,并通过抑制血小板活化,减少凝血因子的释放而延长凝血时间,降低血细胞比容和全血粘度[14,15]。 8.升高血糖:紫苏油0.35ml/㎏灌胃,可使家兔血糖升高,紫苏油中的主要成分紫苏醛衍生肟(oxim),其升血糖作用增强[16]。 9.对免疫功能的影响:紫苏叶的乙醚提取物能增强脾淋巴细胞免疫功能,相反,乙醇提取物和紫苏醛有免疫抑制作用[17]。紫苏叶的热水提取物25mg/ml对化合物48/80诱导的大鼠肥大细胞组胺释放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为31%~60%[18]。由回回苏叶中提取的白色无定形粉末和磷糖蛋白类具有干扰素诱导作用[19,20],由回回苏叶制取的干扰素诱导剂,在家兔及家兔的脾、骨骼和淋巴结细胞悬液的实验中均证实其干扰素诱导活性[21]。鲜野紫苏叶汁给小鼠灌胃,能显著抑制壁胞酰二肽(MDP)和细菌试剂OK-432诱导产生大量肿瘤坏死因子(TNF)的作用[22]。 10.抗诱变:紫苏叶甲醇提取物对黄曲霉毒素B1(AFB1),3-氨基-1-甲基-5H-吡啶(4,3-b)-吲哚(TrP-p-2)和苯并芘(B(a)P)对伤寒沙门菌TA98和TA100的诱变性有明显对抗作用,其中的己烷和丁醇组分有抗AFB1和B(a)P的诱变作用,植物醇(phytol)能抗Trp-P-2的诱变性,但不对抗AFB1的诱变作用,11,14,17-二十碳三烯酸甲酯(Me 11,14,l7-eicosatrienoate)有抗AFB1及TrP-p-2两者诱变性的作[23,24]。 11.抗微生物:紫苏叶蒸馏物有广谱抗菌作用,主要有效成分为紫苏醛。紫苏醛与水蓼二醛(Polygodial)在抗真菌及抗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方面有明显协同作用[25]。野紫苏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链球菌、白喉杆菌、炭疽杆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肺炎杆菌、枯草杆菌及蜡样芽胞杆菌等有明显抗菌作用[26,27]。野紫苏对皮肤癣菌也有明显抑制作用,所含紫苏醛和柠檬醛对红色发癣菌、须发癣菌、硫黄样断发癣菌、石膏样小孢子菌、犬小孢子菌及絮状表皮癣菌等有抗真菌作用。紫苏叶油对自然污染的黑曲霉菌、青霉菌、酵母菌也有明显抑制作用[29]。紫苏煎剂(1:20)在体外对孤儿病毒(ECHO11)有抑制作用[30]。 12.调脂保肝:紫苏子能明显降低高血脂症大鼠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酰(TG)含量,但对高密度脂蛋白的水平无显著影响,对四氯化碳所致化学性肝损伤有辅助保护作用[31,32]。富含α-亚麻酸的紫苏油能显著降低高脂大鼠的TG和TC浓度,可预防大鼠脂代谢紊乱,改变大鼠脑和肝脏中的脂肪酸含量,用于调节血脂[33-35]。 13.抗氧化:炒紫苏子的水提物能显著清除超氧阴离子、负氧离子和降低丙二醛(MDA)水平,且作用优于维生素C等阳性对照物,高剂量(213mg/kg)能显著降低MDA、单胺氧化酶(MAO)水平,提高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低剂量(106mg/kg)只能降低MDA、MAO水平;炒紫苏子醇提物能显著降低小鼠MDA水平,提高SOD活性,低剂量(134mg/kg)时还能显著降低MAO水平[36,37]。紫苏煎剂可显著提高烟熏所致慢支模型大鼠的SOD活力,降低MDA含量,紫苏提取物体外给药对温育时小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物生成的抑制作用,紫苏提取物的抗氧化性明显优于维生素C[38]。紫苏油可在一定程度上拮抗D-半乳糖腹腔注射对小鼠的损伤,随着紫苏油剂量的提高,MDA含量先降后升,谷胱甘肽含量先升后降,提示过量紫苏油的摄入可能对机体的氧化还原能力具有负面影响[39]。 14.其他:紫苏对腺苷酸环化酶有轻度抑制作用[40]。野紫苏叶中提取的咖啡酸醋酯(Ⅰ)和(Z,E)-2-(3,5-二羟基苯基)-乙烯咖啡酸酯(I)和(Z,E)-2-(3,5-羟基苯基)-乙烯咖啡酸酯(Ⅱ)有很强的黄嘌呤氧化酶抑制作用,I的强度与别嘌呤醇相当[41]。紫苏叶对放射线皮肤损害有保护作用[42]。紫苏叶提取物有显著抗氧化作用[24,43]。紫苏成分迷迭香酸有抗炎症作用[44]。 |
|
【临床试验】 | 1.出血性疾病:紫苏叶制剂可用于妇科,如紫苏止血治疗宫颈息肉摘除、宫颈糜烂所致出血,观察76例,用药10min以内止血50例,半小时内全部能止血,无1例失败。紫苏注射液肌肉注射治疗月经过多或功能性子宫出血,治疗4例,均于注射后3~4小时内出血量减少,第3日起停止出血。紫苏液纱布塞入鼻孔,或紫苏注射液滴鼻,治疗26例鼻出血患者,均于用药后10~20分钟内停止出血,无1例失败。紫苏止血粉还可用于拔芽后出血、刀伤出血及骨科手术或截肢后骨断面渗血等证[1]。 2.花粉症:紫苏的提取物制剂治疗61例花粉症患者,给药3个月。结果:60%的患者喷嚏及擤鼻次数,鼻塞等改善。这虽不是从根本上改善花粉症,但抑制炎症的可能性大[2]。 3.带状疱疹:两组在相同常规治疗的情况下(口服B族维生素、龙胆泻肝丸,对疼痛剧烈者酌用糖皮质激素),治疗组用新鲜紫苏叶捣烂,取汁外搽患处。对照组用阿昔洛韦软膏(浓度为3%)外搽患处。两组药用法均为1天6次,隔2小时用1次。一般治疗1周左右。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8%,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8.5%,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3]。 |
|
【药性】 | 味辛,性温。归肺、脾、胃经。 | |
【功效与主治】 | 散寒解表,宣肺化痰,行气宽中,安胎,解鱼蟹毒。主治风寒感冒,咳嗽痰多,脾胃气滞,胸闷呕吐,腹痛吐泻,胎气不和,妊娠恶阻,食鱼蟹中毒。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10g。外用适量,捣散、研末掺或煎汤洗。 | |
【使用注意】 | 阴虚、气虚及温病者慎服。 | |
【传统用法】 |
1.乳痈肿痛:紫苏煎汤频服,并捣封之。(《海上名方》) 2.恶疮,疥癣:以大苏叶研细,置敷。(《普济方》) 3.金疮出血:嫩紫苏、桑叶,同捣贴之。(《永类钤方》) 4.阴囊生疮溃烂,皮脆于欲坠者,此名脆囊症,乃湿热也用紫苏叶为末,湿则掺之,干则清油调搽。(《片玉心书》) 5.阴囊湿疹:鲜紫苏茎叶或干紫苏。鲜紫苏每次250g,干紫苏每次50g左右,加水500ml,煎沸后10分钟(干紫苏煎12分钟左右),倒在干净的洗盆里,凉到40℃左右,用干净纱布浸湿后轻轻拍打患处,轻者每日1次,重者每日早、晚各1次。洗后局部皮肤擦干,保持清洁干燥,并卧床休息0.5~1小时,仰卧屈膝两腿分开,保证充分睡眠,禁手抓、热水烫。治疗19例,全部患者经3~5日治疗症状消失。(实用中医药杂志,2002,(4):23) 6.伤风发热:苏叶、防风、川芍各一钱五分,陈皮一钱,甘草六分。加生姜三片。煎服。(《不知医必要》苏叶汤) 7.卒得寒冷上气:干苏叶三两,陈橘皮四两,酒四升煮取一升半,分为再服。(《肘后方》) 8.咳嗽、痰涎、润肺:紫苏、贝母、款冬花、汉防己各一分。上四味研为细末,每服一钱,水一茶碗,煎至七分,温温服之。(《博济方》紫苏饮) 9.咳逆短气:紫苏茎叶(锉)一两,人参半两。上二味,粗捣筛,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服,日再。(《圣济总录》紫苏汤) 10.胸闷不舒,呃逆呕吐,胎动不安:紫苏茎15~25g,水煎服。(《广西本草选编》) 11.噎隔病吐逆,饮食不进:紫苏叶二两,白蜜、姜汁各五分,和匀,微火煎沸。每服半匙,空心细呷。(《寿世青编》苏蜜煎) 12.吐乳:紫苏、甘草、滑石等分,水煎服。(《慎斋遗书》) 13.胎气不和,凑上心腹,胀满疼痛,谓之子悬:大腹皮、川芎、白芍药、陈皮(去白)、紫苏叶、当归(去芦,酒浸)各一两。人参、甘草(炙)各半两。上细切,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生姜五片,葱白七寸,煎至七分,空心温服。(《济生方》紫苏饮) 14.水气虚肿,小便赤涩:陈皮(去白)一两,防己、木通、紫苏叶各五钱。上为末,每服二钱,姜三片。水煎,食前服。(《赤水玄珠》香苏散) 15.脚气上气,不问冷热一切气:紫苏叶一两半(锉)、白茯苓(去黑皮)一两、陈橘皮(汤浸去白,焙)半两。上为散,每服三钱,水一盏,入生姜半分拍破,同煎至七分,去滓,空腹温服,日晚再服。(《普济方》紫苏汤) |
|
【毒理学】 |
紫苏的成分3-取代呋喃类化合物紫苏酮、白苏烯酮、异白苏烯酮和紫苏烯均能致动物广泛肺水肿和大量腹腔渗出物产生,与霉烂甘薯的有毒成分甘薯醇中毒的症状极为相似。前3种成分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均小于10mg/kg,并可使动物在24h内死亡。给雌山羊静脉注射紫苏酮100mg/kg,给安格斯小母牛静脉注射30mg/kg均可致死,而口服40mg/kg,动物仍可存活[1,2]。另有报道,紫苏酮小鼠腹腔注射的LD50为13.6mg/kg,灌胃为78.9mg/kg[3]。紫苏醇也有毒性、刺激性和致敏作用。丁香油酚大鼠灌胃的LD50为1.95mg/kg,可致后肢及下颚瘫痪,并因循环衰竭而死亡[4]。
|
|
【制剂】 |
1、桑姜感冒片 由桑叶、连翘、菊花、苦杏仁、紫苏、干姜组成 1、表实感冒颗粒 由麻黄、桂枝、防风、白芷、紫苏叶、葛根、生姜、陈皮、桔梗、苦杏仁(炒)、甘草组成 2、风寒感冒颗粒 由麻黄、桂枝、白芷、紫苏叶、葛根、干姜、陈皮、桔梗、苦杏仁、甘草组成 3、感冒清热颗粒(口服液)由荆芥穗、防风、白芷、紫苏叶、柴胡、葛根、薄荷、芦根、桔梗、苦杏仁、苦地丁组成 4、感冒疏风丸 由麻黄绒(炙)、桂枝、白芍(酒制)组成 5、桑姜感冒片 由桑叶、连翘、菊花、苦杏仁、紫苏、干姜组成 6、调胃消滞丸 药物组成:紫苏叶、苍术(泡)、羌活、防风、白芷、薄荷、前胡、厚朴(姜汁制)、陈皮(蒸)、神曲、乌药(醋制)、半夏(制)、砂仁、豆蔻、茯苓、草果、枳壳、广藿香、川穹(久蓁)、木香、香附(四制)、甘草组成 7、午时茶颗粒 由紫苏叶、苍术、羌活、防风、白芷、柴胡、厚朴、陈皮、神曲、枳实、连翘、桔梗、前胡、红茶、甘草、麦芽(炒)、川穹、广藿香、山楂、六神曲(炒)组成 8、解热清肺糖浆 由鱼腥草、桑白皮、黄芩、倒扣草、前胡、紫苏叶、紫菀、枳壳、甘草组成 9、六合定中丸 由广藿香、香薷、陈皮、厚朴(姜制)、枳壳(炒)、木香、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稻芽(炒)、茯苓、木瓜、白扁豆(炒)、紫苏叶、桔梗、甘草组成 10、四正丸 由广藿香、香薷、陈皮、厚朴(姜炙)、枳壳(麸炒)、白芷、山楂(炒)、六神曲(麸炒)、麦芽(炒)、白术(麸炒)、茯苓、木瓜、大腹皮、白扁豆(去皮)、紫苏叶、桔梗、甘草、茯苓、槟榔、檀香、法半夏组成 11、桑姜感冒片 由桑叶、连翘、菊花、苦杏仁、紫苏、干姜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115(总6134). 药理作用: [1]菅谷爱子.药学杂志(日),1981,101(7):642. [2] Honda G.Chem Pharm Bu11,1986,34(4):1672. [3]杨炼.紫苏中镇痛素的分离.中医药信息,1988,(1):42. [4] Honda G.Chem Pharm Bu11,1988,36(8):3153. [5]孙世锡.中华医学杂志,1956,(10):964. [6]近藤东一郎.日本药物学杂志(日),1928,7(2):296. [7]《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国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835. [8] Koezuka Y.Plants Med,1985,(6):480. [9]于占洋,苏中武.紫苏属植物的研究及其新进展.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6,13(3):173. [10]吴炼中.中国药学杂志,1989,24(11):679. [11]赵子文,曹毅,王德俊,等.紫苏的药理研究·Ⅰ–紫苏注射液对动物出、凝血时间影响的进一步实验研究.中药药理与临床,1985,1(00):132. [12]曹毅,赵子文,杨影,等.紫苏治疗宫颈出血108例疗效分析.中医杂志,1988,(08):49. [13]陈洪涛,许小琴.紫苏止血原理的研究(第二报).中兽医医药杂志,1986,(05):8. [14]方尔笠,曹毅,张晓蓓,等.紫苏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中药药理与临床,1990,6(6):32. [15]曹毅.紫苏抗凝血作用的实验研究.实用中西医结合杂,1991,4(3):148. [16]中国医学科学研究院药物研究所.中药志(Ⅳ).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8,665. [17] Sasaki M.C A,1991,114:201497p. [I8]平井裕子.生药学杂志(日),1983,37(47):374. [19] Kojima Y.C A,1980,93:146618z. [20] Kitasato Institute.C A,1982,97:188264u. [21] Kojima Y.C A,1984,100:56829c. [22] Yamazaki M.C A,1992,116:172927n. [23] Lee KI.C A,1993,118:182871v. [24] Lee KI.C A,1994,120:29682f. [25] Kang R. C A,1992,117:208776z. [26]零陵地区卫生防疫站.湖南医药杂志,1974,(5):49. [27] Chen C P.生药学杂志(日),1987,41(3):215. [28]本多义昭.生药学杂志(日),1984,38(11):127. [29]张子扬,苏崇贤.紫苏叶、桂皮油与常用防腐剂抑菌力的比较.中国中药杂志,1990,15(2):31. [30]中医研究院中药研究所病毒组.中草药对呼吸道病毒致细胞病变作用的影响(续报) .新医药学杂志,1973,(12):38. [31]王雨,刘佳,高敏,等.紫苏子对高脂血症大鼠血脂水平的影响.贵阳医学院学报,2006,31(04):336. [32]王雨,刘佳,高敏,等.紫苏子对化学性肝损伤的实验研究.贵州医药,2006,30(09):836. [33]丁晶晶,徐婧,霍天瑶,等.紫苏油对大鼠降血脂的量效时效研究.中国油脂,2004,29(10):61. [34]谭晓华,叶丽明,葛发欢.紫苏子油的超临界CO2萃取及其药效学研究.中药材,1999,22(10):520. [35] Xu ZH, et al.Acta NutrSin,1997,19(1):11. [36]王钦富,李红娜,王永奇,等.炒紫苏子水提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3,1(10):588. [37]王钦富,王永奇,于超,等.炒紫苏子提取物的抗氧化作用研究.中国药学杂志,2004,39(10):745. [38]王凤仪,李生财,李立,等.敦煌古方“紫苏煎”对慢性支气管炎大鼠血清、肺组织中SOD、MDA、NO含量的影响.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02):14. [39]姚秀玲,朱惠丽,吕晓玲.紫苏提取物对过氧化氢引起的溶血反应和小鼠肝匀浆脂质过氧化物生成的抑制作用.天津中医学院学报,2005,24(3):126. [40] Kanatani H.Plants Med,1985,(2):182. [41] Nakanizhi T.Chem Phartn Buli,1990,38(6):1772. [42]李诗梅.中药对放射线皮肤损害有保护作用.中成药,991,13(5):43. [43] Kim E H.C A,1982,96:121067t. [44]奥田拓男.药学杂志(日),1986,106(12):1108. [45] Wilson BJ.Toxicol Appl Pharmacol,1978,45(1):300. [46] Mathela CS.C A,1989,111:211956q. 临床试验: [1]朱南京,赵子文. 系列“紫苏止血剂”的临床应用.江苏中医,1992,(2):35. [2] 怡悦.红紫苏对花粉症有效.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0,22(6):376. [3] 刘丽英.紫苏叶治疗带状疱疹28例.中国民间疗法,2005,13(8):24. 毒理学: [1]Wilson BJ ,et al.Toxicol Appl Phanmacol,1978,45(1):300 [2]Mathela C S,et al.C A,1989,111:211956q [3]Koezuka Y ,et al,Planta Med,1985,(6):480 [4]于占祥,等.国外医学-药学分册,1986,13(3):17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