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小茴香 | |
【拼音名称】 | Xiaohuixiang | |
【英文名称】 | Fennel Fruit | |
【拉丁名】 | Foeniculi Fructus | |
【科属分类】 | 伞形科 | |
【功效分类】 | 温里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大茴香,野茴香,谷茴香,小茴香,土茴香 | |
【来源】 | 为伞形科植物茴香Foeniculum vulgare Mill.的果实。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具强烈香气。茎直立,光滑无毛,灰绿色或苍白色,上部分枝开展,表面有细纵沟纹。茎生叶互生;较下部的茎生叶叶柄长5~15cm,中部或上部叶的叶柄部或全部成鞘状,叶鞘边缘膜质;叶片轮廓为阔三角形,长约30cm,宽约40cm,四至五回羽状全裂;末回裂片丝状。复伞形花序顶生或侧生;无总苞和小总苞;伞辐6~30,小伞形花序有花14~30朵,花柄纤细,不等长;花小,无萼齿;花瓣黄色,倒卵形或近倒卵形,淡黄色。中部以上向内卷曲,先端微凹;雄蕊5,花丝略长于花瓣,花药卵圆形,淡黄色,纵裂;子房下位,2室,花柱基圆锥形,花柱极短,向外叉开或贴伏在花柱基上。双悬果长圆形,主棱5条,尖锐;每梭槽内有油管1,合生面有油管2,胚乳腹面近平直或微凹。 |
|
【分布】 | 欧洲,地中海沿岸,我国各地均产。各地有栽培。主产山西、内蒙 |
|
【采集加工】 | 8~10月果实呈黄绿色,并有淡黑色纵线时,选晴天割取地上部分,脱粒,扬净;亦可采摘成熟果实,晒干。 |
|
【药材性状】 | 双悬果细圆柱形两端略尖,有时略弯曲。长4~8mm,直径1.5~2.5mm;表面黄绿色至棕色,光滑无毛,顶端有圆锥形黄棕色的花柱基,有时基部有小果柄,分果长椭圆形,背面隆起。有5条纵直棱线,接合面平坦,中央色较深,有纵沟纹。横切面近五角形,背面的四边约等长。气特异而芳香,味微甜而辛。 |
|
【生态学】 | 喜湿润凉爽气候,耐盐,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选地势平坦、肥沃疏松、排水良好的砂壤土或轻碱性黑土为宜。前茬以玉米、高粱、荞麦和豆为好。 |
|
【化学成分】 | 本品果实中含挥发油,其主要成分为反式-茴香脑(trans-anethole),其次为小茴香酮(fenchone),柠檬烯(limonene),其他有爱草脑(estragole),月桂烯(myrc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α-蒎烯(α-pinene),β-蒎烯(β-pinene),樟脑(camphor),樟烯(camphene),甲氧苯基丙酮(methoxyphenyl acetone)及痕量的香桧烯(sabinene),α-水芹烯(α-phellandrene),对-聚伞花素(p-cymene),1,8-桉叶油素(1,8-cineole),4-松油醇(4-terpineol),反式-小茴香醇乙酸酯(trans-fencho acetas),茴香醛(anisaldehyde)等;果实脂肪油中有:10-十八碳烯酸(10-octadecenoic acid),花生酸(arachic 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山嵛酸(behen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十五碳酸(pentadecanoic acid),二十一碳酸(heneicosanoic acid)等[1]。又含有十八碳烯-5-酸(octadeca-5-enoic acid),十八碳二烯-6,9-酸(octodeca-6,9-dienoic acid),二十四烷酸(tetracosano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eic acid),二十碳烯酸(eicosenoic acid),蜡酸(cerot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十七烷酸(heptadecanoic acid)等 [2]。果实中还含豆甾醇(stigmasterol),伞形花内酯(umbelliferone),由棕榈酸、花生酸、山嵛酸与大于十八碳的高级醇所成的蜡混合物,β-谷甾醇(β-sitosierol),花椒毒素(xanthotoxin),α-香树脂醇(α-amyrenol)欧前胡内酯(imperatorin),香柑内酯(bergapten)及印度榅桲素(marmesine)[2]。 |
|
【药理作用】 |
1.促渗作用:小茴香油、茴香脑、茴香醛等对5-氟脲嘧啶具有一定的促渗作用[1]。 2.抗菌:小茴香籽精油有优良的广谱性抗菌活性,其中黑曲霉和副溶血性嗜盐菌对该精油最为敏感,最小抑菌量分别小于0.004%和0.015%[2]。茴香挥发油(1:40、1:80、1:160),对革兰氏阳性菌及革兰氏阴性菌均有一定的抑菌作用[3]。茴香挥发油(1:200、1:400、1:800)对痢疾杆菌、伤寒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均有一定抑制作用[4]。 3.抗肝纤维化:小茴香具有抑制大鼠肝脏炎症、保护肝细胞、促进纤维化肝脏中胶原降解及逆转肝纤维化的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小茴香抑制脂质过氧化及星状细胞活化增殖有关[5]。小茴香对肝硬化腹水大鼠有明显的利尿消腹水、改善肝纤维化的程度及肝功能的作用;小茴香具有降低肝硬化腹水大鼠血清醛固酮、一氧化氮合成酶水平的作用[6]。 4.对消化道系统的作用 ①对胃肠运动的影响:小茴香对家兔在体肠蠕动有促进作用[7,8]。茴香脑2.5×10-5g/ml能兴奋小鼠离体肠管,浓度增高则出现松弛作用,松弛的肠管对乙酰胆碱亦无反应[9]。小茴香挥发油对小鼠离体肠管初期为兴奋作用,随后则使之弛缓,松弛作用大约是罂粟碱的25%,茴香酮约3%、茴香醛约为4%、茴香脑约为28%、柠橡烯约为2%、按叶油素约为1%[10]。挥发油作用于豚鼠回肠纵行肌肌束,增强其收缩,EC50为6~7μg/ml[11]。小茴香丙酮浸出物对鹌鹑离体直肠有兴奋作用,有效成分是茴香脑,收缩反应是组胺样作用[12]。口服小茴香24mg/kg有恢复静注戊巴妥钠抑制胃运动的作用,尤其在给药后30和35分钟时作用非常显著[7.8]。 ②抗溃疡:小茴香十二指肠或灌胃给药,对大鼠胃液分泌的抑制率约38.99%,对Shay溃疡胃液的抑制率为34.9%,对应激性溃疡胃液分泌的抑制率为33.8% [7.8]。 ③利胆:小茴香有利胆作用,能促进胆汁分泌,并使胆汁固体成分增加[7.8]。 5.对气管的作用:小茴香挥发油对豚鼠气管平滑肌有松弛作用,将挥发油溶于12%乙醇给麻醉豚鼠灌胃,可使气管内液体分泌增加,切断胃神经不产生影响[7.8]。 6.对肝的作用:部分肝摘除大鼠给予小茴香挥发油10天,肝组织再生增加,肝重量增加[7.8]。 7.性激素样作用:雄性大鼠灌胃小茴香丙酮浸出物15天,睾丸、输精管的总蛋白含量减少,精囊和前列腺的总蛋白明显增加,这些器官的酸性、碱性磷酸酶活性降低;雌性大鼠灌胃丙酮浸出物10天,出现阴道内角化及性周期促进,乳腺、输卵管、子宫内膜、子宫肌层重量增加,其有效成分可能为茴香脑及其聚合物如二聚茴香脑[7.8]。 8.其他:小茴香挥发油、茴香脑对能麻痹青蛙中枢系统,对蛙心肌开始稍有兴奋,接着引起麻痹。对神经肌肉呈箭毒样麻痹,肌肉自身的兴奋性减弱。小茴香提取的聚多糖有抗肿瘤作用[7.8]。 |
|
【临床试验】 | 1. 早期急性乳腺炎:将小茴香100g加至500ml牛奶中煮沸后,浸泡2h,用纱布滤净。将煮好的牛奶小茴香汁均分成3份。每餐饭前30min服用1份。3d为1个疗程。同时行乳房局部手法按揉。结果:46例患者,治疗1d治愈2例,2~3d治愈14例,4~6d治愈23例,7~9d治愈5例,治愈率95.6 %;治疗10d时,显效1例(2.2%);无效1例(2.2%)。46例患者均未发生明显的不良反应[1]。 2.肠梗阻:治疗组除用传统方法(胃肠减压、营养支持、维持水电解质平衡)治疗外,另用食盐500g加小茴香100g,炒热至烫手,装入毛巾袋中,腹部持续热敷,温度降低后再次加热,小茴香炒焦后更换之。对照组仅用传统方法。结果:治疗组总保守成功48例,成功率77.4%,对照组总保守成功39例,成功率50.6%,2组保守成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 [2]。 3.小儿口疮: 吴茱萸10g、小茴香10g,共研细末,用米醋调成糊状 睡前外敷足心,男左女右,用纱布及绷带包扎,次晨取下。结果:本组120例,经治疗1次治愈者51例,2次治愈者67例,3次治愈者2例[3]。 4.痛经:月经前3日及经期服用小茴香方(小茴香10g、生姜10g),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连服3~5剂。每次月经来潮均按此法治疗,可连续服用3个月经周期。经期忌食生冷食物,避免受凉。结果:观察86例,45%患者经上方治疗1~2个月经周期治愈;30%患者经治疗2~3个月经周期治愈;14.9%患者经治疗3个以上月经周期而愈。总有效率89.9%[4]。 5.胃痛:用瓦片把小茴香焙干至微黄,焙干后研成粉末,把盐面和小茴香面掺在一起就可以了。比例不限,胃脘胀闷明显痛轻,大便不爽苔厚腻者加大盐面用量;痛重,吐酸水,喜暖喜按,大便溏薄,舌淡白者加大小茴香面用量。温沸水调服或用食物沾取粉末同吃,每日3次。结果:316人首次服痛减,2~3d后上述症状缓解明显,1周后告愈者126人 [5]。 |
|
【药性】 | 味辛,性温。归肝、肾、膀胱、胃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温肾暖肝,行气止痛,和胃。主治肾虚腰痛,寒疝腹痛,睾丸偏坠,胁痛,痛经,脘腹冷痛,食少吐泻。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3~6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或炒热温熨。 |
|
【使用注意】 | 阴虚火旺者禁服。 |
|
【传统用法】 |
1.虚气冲上,耳鸣而聋:茴香(炒)、木香、荜澄茄(去蒂)。共为末。外以青盐为末,入糯米粉内,煮糊为丸。每服三四十粒,盐汤下。(《澹寮集验方》青盐下气丸) 2.胁下疼痛:小茴香一两(炒),枳壳五钱(麸炒)。上为末,每服三钱,盐汤调下。(《袖珍方》) 3.胃痛:小茴香子、良姜、乌药根各6g,炒香附9g,水煎服。(《江西草药》) 4.腰痛:川芎一两五钱(盐炒),茴香三两(炒),苍术二两〔葱白妙)。酒煮糊丸。盐、酒任下。(《慎斋遗书》三仙丹) 5.腹痛泄泻:茴香一两(微炒),甘草二两(炙、锉),高良姜二两(去芦,河水浸三日,逐日换水,切作片子,以麻油四两妙微黑色,晾干),盐三两〔炒)。诸药合后再炒令热,急用碗盛,以碗盖,勿令透气,候冷碾为末。每服二钱,白汤点服。 (《卫生家宝》鸡舌香汤) 6.寒疝疼痛:川楝子四钱,木香三钱,茴香二钱,吴茱萸一钱,(汤泡)长流水煎服。(《医方集解》导气汤) 7.睾丸偏坠:麝香(盐水炒)五钱,橘核(去壳,研,压去油),楂肉各一两。为散。每服三四钱,空心温酒调服。(《张氏医通》香橘散) 8.小肠疝气疼闷:小茴香(盐妙)、枳壳(麸炒)各一两,没药半两。诸药为末。每服一钱,热酒调下。(《圣惠方》) 9.一切水气,四肢肿满:茴香子(炒)、乌药(生用)、高良姜(汤浸,焙干)、青橘皮(去瓤)各一两。上药捣筛。每服二钱匕,酒半盏,煎数沸,去滓,稍热服。(《圣济总录》馥香子汤) 10.遗尿:小茴香6g,桑螵蛸 l5g。装入猪尿胞内,焙干研末。每次3g,日服2次。(《吉林中草药》) 11.下消小便如膏油:茴香(炒)、苦楝(炒)各等分。上为细未、每服三钱,温酒一盏,食前调服。(《济生拔萃》) |
|
【毒理学】 |
|
|
【制剂】 |
1.十滴水(软胶囊):由 樟脑、干姜、桉油、小茴香、肉桂、辣椒、大黄组成。 2.风湿痛药酒 :由 石楠藤、麻黄、桂枝、小茴香、苍术、羌活、白芷、蚕砂、 猪牙皂、泽泻、乳香、没药、川芎、当归、牡丹皮、苦杏仁、香附、木香、陈皮、枳壳、厚朴、菟丝子、补骨脂、黄精、石耳、白术、山药组成。 3.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由 丁公藤、麻黄、桂枝、羌活、白芷、蚕砂、当归、川芎、乳香、没药、五灵脂、牡丹皮、陈皮、香附、木香、小茴香、枳壳、苍术、厚朴、猪牙皂、苦杏仁、白术、山药、泽泻、黄精、补骨脂、菟丝子组成。 4.狗皮膏:由 生川乌、生草乌、肉桂、官桂、羌活、独活、青风藤、香加皮、防风、铁丝威灵仙、苍术、蛇床子、麻黄、高良姜、小茴香、白芷、丁香、木瓜、油松节、当归、赤芍、苏木、大黄、续断、川芎、乳香、没药、冰片、樟脑组成。 5.妙济丸:由 黑木耳(醋制)、龟甲(制)、土茯苓、川牛膝(酒蒸)、杜仲(盐炒)、续断、当归、白芍(酒炒)、川芎、木瓜、苍术、小茴香(盐炒)、木香、丁香、母丁香、乳香(制)、茯苓组成。 5.参茸黑锡丸:由 鹿茸、附子(制)、肉桂、红参、胡芦巴、益智仁(盐炒)、阳起石(煅)、补骨脂(盐炒)、黑锡、硫黄(制)、荜澄茄、丁香、小茴香(盐炒)、肉豆蔻(制霜)、木香、沉香、橘红、半夏(制)、赭石(煅)、川楝子组成。 7.安中片: 由高良姜、桂枝、小茴香、砂仁、延胡索(醋制)、牡蛎(煅)、甘草 仲景胃灵丸:由 肉桂、高良姜、砂仁、延胡索、白芍、小茴香、牡蛎、炙甘草组成。 8.暖脐膏:由 乌药、小茴香、八角茴香、白芷、母丁香、木香、香附、麝香、沉香、乳香、没药、当归、肉桂组成。 9.十香暖脐膏:由 乌药、小茴香(盐炙)、八角茴香、白芷、母丁香、木香、香附、沉香、乳香(醋炙)、没药(醋炙)、当归、肉桂组成。 10.茴香橘核丸:由 小茴香(盐炒)、八角茴香、橘核(盐炒)、川楝子、荔枝核、香附(醋制)、青皮(醋炒)、木香、桃仁、延胡索(醋制)、乳香(制)、穿山甲(制)、莪术(醋制)、肉桂、补骨脂(盐炒)、槟榔、昆布组成。 11.十香丸:由 香附(制)、小茴香(炒)、乌药、沉香、丁香、荔枝核(炒)、木香、陈皮、猪牙皂、泽泻(盐水炒)组成。 12.尿塞通片:由 王不留行、川楝子、败酱、小茴香、陈皮、白芷、丹参、 桃仁、红花、泽兰、赤芍、黄柏、泽泻组成。 13.化癥回生片:由 益母草、桃仁、红花、虻虫、三棱(醋炙)、水蛭、干漆(煅)、阿魏、延胡索(醋炙)、川芎、乳香(醋炙)、没药(醋炙)、五灵脂(醋炙)、蒲黄(炭)、苏木、降香、大黄、麝香、姜黄、香附(醋炙)、苦杏仁(炒)、紫苏子、小茴香(盐炒)、丁香、吴茱萸(甘草水炙)、肉桂、高良姜、花椒(炭)、艾叶(炙)、两头尖、人参、当归、白芍、熟地黄、鳖甲胶组成。 14.腰肾膏:由 淫羊藿、续断、杜仲、肉苁蓉、锁阳、补骨脂、菟丝子、 五味子、蛇床子、附子、肉桂油、熟地黄、枸杞子、丁香、小茴香、 八角茴香、乳香、没药、枫香脂稠膏、牛膝、薄荷油、冰片、樟脑、车前子、甘草、水杨酸甲酯、盐酸苯海拉明组成。 15.海马多鞭丸:由 牛鞭、驴鞭、狗鞭、貂鞭、蛤蚧、海马、鹿茸(去毛)、附子(制)、肉桂、母丁香、补骨脂(制)、巴戟天、淫羊藿、肉苁蓉、韭菜子、锁阳、菟丝子(制)、沙苑子(制)、杜仲(盐制)、牛膝、枸杞子、山茱萸(制)、当归、熟地、雀脑、红参、黄芪、白术(炒)、茯苓、山药、小茴香(制)、龙骨(锻)、五味子、甘草(制)组成。 16.强阳保肾丸:由 淫羊藿(炙)、肉苁蓉(酒制)、补骨脂(盐水炙)、阳起石(煅,酒淬)、沙苑子、胡芦巴(盐水炙)、蛇床子、韭菜子、五味子(醋制)、覆盆子、芡实(麸炒)、肉桂、小茴香(盐炙)、远志(甘草制)、茯苓组成。肾宝合剂:由 蛇床子、补骨脂、小茴香、淫羊藿、葫芦巴、菟丝子、肉苁蓉、制何首乌、枸杞子、熟地黄、五味子、金樱子、覆盆子、红参、黄芪、茯苓、白术、山药、当归、川芎、炙甘草、车前子组成。 17.全鹿丸:由 全鹿干、补骨脂(盐水炒)、锁阳(酒炒)、杜仲(盐水炒)、菟丝子、肉苁蓉、楮实子、葫芦巴(酒炒)、巴戟天、续断(盐水炒)、花椒、小茴香(酒炒)、五味子(蒸)、覆盆子、芡实、党参、炙黄芪、茯苓、白术(炒)、山药、炙甘草、熟地黄、当归(酒炒)、天冬、麦冬、枸杞子(盐水炒)、地黄、大青盐、陈皮、沉香、牛膝、川芎(酒炒)组成。 18.还少胶囊:由 熟地黄、山药(炒)、枸杞子、山茱萸、五味子、牛膝、楮实子、杜仲(盐制)、巴戟天(炒)、小茴香(盐制)、肉苁蓉、远志(甘草炙)、石菖蒲、茯苓、 大枣(去核)组成。 19.调经丸: 由香附(醋制)、益母草、当归、川芎、牡丹皮、没药(制)、延胡索(醋制)、艾叶(炭)、小茴香(盐炒)、吴茱萸(制)、阿胶、熟地黄、白芍(酒炒)、续断、白术(炒)、半夏(制)、陈皮、茯苓、麦冬、黄芩(酒炒)、甘草组成。 20.七制香附丸:由 香附(醋制)、当归、熟地黄、阿胶、白芍、益母草、延胡索(醋制)、川芎、艾叶、艾叶(炭)、茯苓、白术(麸炒)、人参、稻米、鲜牛乳、砂仁、小茴香(盐制)、地黄、天冬、食盐、山茱萸(酒制)、黄芩、酸枣仁(炒)、甘草组成。 21.妇科万应膏:由 当归、川芎、苏木、泽兰、茺蔚子、红花、九香虫、小茴香、青皮、干姜、葫芦巴(炒)、艾叶、石楠藤、白芷、拳参、白蔹、桉油组成。 22.少腹逐瘀丸(颗粒):由 当归、蒲黄、五灵脂(醋炒)、赤芍、延胡索(醋制)、没药(炒)、川芎、肉桂、炮姜、小茴香(盐炒)组成。 23.田七痛经胶囊:由 三七、川芎、延胡索、五灵脂、蒲黄、木香、小茴香、冰片组成。 24.鹿胎胶囊:由 鹿胎(或失水鹿胎)、鹿茸、肉桂、当归、熟地黄、阿胶、龟甲(醋制)、续断、地骨皮、红参、茯苓、白术(麸炒)、益母草、丹参、赤芍、蒲黄、川芎、牛膝、香附(醋制)、延胡索(醋制)、木香、莱菔子(炒)、小茴香(盐制)、甘草组成。 25.天紫红女金胶囊:由 炙黄芪、党参、山药(酒炒)、白术、茯苓、炙甘草、当归、熟地黄、白芍(酒炒)、川芎、阿胶(炒珠)、酸枣仁(盐炙)、肉桂、杜仲(盐炙)、桑寄生、牛膝、益智仁(盐炙)、续断(酒炙)、肉苁蓉、香附(醋盐炙)、砂仁(盐炙)、丁香、小茴香(盐炙)、木香、陈皮、益母草、延胡索(醋炙)、三七(熟)、海螵蛸、地榆(醋炙)、艾叶(醋炙)、荆芥(醋炙)、黄芩(酒炙)、麦冬、白薇、椿皮组成。 26.千金止带丸(水丸、大蜜丸):由 党参、白术(炒)、杜仲(盐炒)、续断、补骨脂(盐炒)、当归、白芍、川芎、延胡索(醋炙)、香附(醋炙)、木香、小茴香(盐炒)、青黛、鸡冠花、椿皮(炒)、牡蛎(煅)、砂仁组成。 27.筋痛消酊:由 乳香(制)、没药(制)、红花、川芎、郁金、紫荆皮、自然铜(煅)、刘寄奴、三七、血竭、儿茶、大黄、木香、香附、厚朴、陈皮、浙贝母、天南星(制)、木瓜、肉桂、小茴香、防风、羌活、制川乌、制草乌、当归、栀子、白芷、木鳖子、樟脑、冰片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950(总5132). [2]杨天林,张抒峰,杨敏丽,等.小茴香萃取物中脂肪酸成分的GC-MS分析.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21(3):249. 药理作用: [1]沈琦,徐莲英.小茴香对5-氟脲嘧啶的促渗作用研究.中成药,2001,23(7):3-5. [2]钟瑞敏,肖仔君,张振明,等.小茴香籽精油成分及其抗菌活性研究.林产化学与工业,2007,27(6):36-40. [3]郭朝晖,张西玲,谢楠,等.中药作为防腐剂的实验研究(Ⅰ)-4种中药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2,19(2):16-17. [4]张西玲,刘永琦,杨韬,等.中药作为防腐剂的实验研究(Ⅱ)-四种中药挥发油的体外抑菌作用.甘肃中医学院学报,2003,20(3):25.-26 [5]甘子明,方志远.中药小茴香对大鼠肝纤维化的预防作用.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4,27(6):566-568. [6]周世雄,甘子明,张力,等.中药小茴香对肝硬化腹水大鼠利尿作用机制实验研究.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07,30(1):33-35. [7]伊东宏.现代东洋医学(日),1988,9(3):57. [8]陈利国摘泽.中草药,1989,20(7):329. [9]今闵和泉.药学杂志(日),1962,82(9):1326. [10]萩庭丈寿.药学杂志(日),1963,83:624. [11]Rrlter M.ArzneimitteiForschung-Drug Res,1985,35(1):408. [12]小塚睦夫.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4,6(5):310.. 临床试验: [1]盛芳.口服牛奶小茴香汁联合手法按揉治疗早期急性乳腺炎.护理学杂志,2006,21(24):49. [2]方新社. 食盐加小茴香治疗肠梗阻62例.中国中西医结合消化杂志,2006,14(5):339. [3]曹燕薇. 吴茱萸小茴香外敷足心治疗小儿口疮120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9(12):36. [4]谭闽英. 小茴香方治疗痛经86例.中国民间疗法,2001,9(6):50. [5]张保峰.小茴香盐治胃痛368例.临床军医杂志,2003,31(2):11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