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大叶仙茅 | |
【拼音名称】 | Dayexianmao | |
【英文名称】 | Largeleaf Curculigo Rhizome | |
【拉丁名】 | Curculiginis Capitulatae Rhizoma | |
【科属分类】 | 石蒜科 | |
【功效分类】 | 补虚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大地棕,猴子背巾,猴子包头,竹灵芝,撑船草,独脚莲,大白及松兰,野棕。 | |
【来源】 |
为石蒜科植物大叶仙茅Curculigo capitulate (Lour.)O. Kuntze.的根茎。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根茎粗厚,块状,具细长的走茎。叶基生,通常4~7片;叶柄上面有槽,侧背面均被短柔毛;叶片长圆状披针形或近长圆形,长40~90cm,宽5~14cm,纸质,全缘,先端长渐尖,具折扇状脉,背面脉上具短柔毛或无毛。花葶从叶腋发出,通常短于叶,密被褐色长柔毛;总状花序强烈缩短成头状,球形或近卵形,俯垂,具多数排列密集的花;苞片卵状披针形至披针形,被毛;花黄色,具花梗;花被裂片6,卵状长圆形,先端钝,外轮的背面被毛,内轮的仅背面中脉或中脉基部被毛;雄蕊6;花柱比雄蕊长,纤细,柱头近头状,有极浅的3裂,子房长圆形或近球形,被毛。浆果近球形,白色,无喙;种子黑色,表面具不规则的纵凸纹。 |
|
【分布】 | 分布在中国福建(南部)、台湾、广东(包括海南岛)、广西、四川(峨眉山)、贵州、云南(南部至西南部)、西藏(墨脱、察隅)。 |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挖,除去叶,洗净,切片晒干。 |
|
【药材性状】 | 根茎粗厚,块状,表面黑褐色,粗糙,留有叶基及多数须根痕。具细长的走茎,走茎节间较长,表面黑色,皱缩,节处多有须根。走茎质脆,易折断,断面黑色。气微,味微苦。 |
|
【生态学】 |
生于林下或阴湿处,海拔850-2200米。性喜温暖,阴湿环境,较耐寒,也耐旱,要求疏松、富含殖质的砂质土壤。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2,4-二氯-5-甲氧基-3-甲基苯酚(2,4-dichloro-5-methoxyl-3- methylphenol),仙茅木酚素(curlignan),4-乙氧基-3-羟基甲基苯酚(4-ethoxy-3-hydroxy methylphenol),大叶仙茅环苷(curcapicycloside)和大叶仙茅醛(curcapital)[1]。 |
|
【药理作用】 |
抑制心率失常:根茎中的(+)-(1R, 2S)-1-O-丁基尼亚考苷和尼亚考苷对圭巴因所致的豚鼠心率失常有很强的抑制活性作用,3μmol/L浓度时对由6μmol/L圭巴因所致的豚鼠心率失常能恢复正常达1分钟以上[1]。 |
|
【临床试验】 | 慢性气管炎:取竹灵芝根茎制成蜜丸或片剂口服。蜜丸每丸重3钱(其中含蜜1.5钱),每日3次,每次1~2丸;片剂每片0.5g,每日3次,每次8片。均10天为1个疗程。经351例观察,1个疗程后临床控制120例(34.2%);显效165例(47%),好转58例(16.5%);无效9例(2.6%)。对镇咳、祛痰平喘均有较好疗效。大部分患者服药4~8d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或消失,睡眠好,食欲增加。少数在服药后1~2d有轻微头昏或轻度下肢酸软;有胃溃疡者,服药后有轻度疼痛,均不影响治疗。 |
|
【药性】 | 味辛、微苦,性温。归肾、肺、肝经。 |
|
【功效与主治】 | 补肾壮阳,祛风除湿,活血调经。主治肾虚咳喘,腰膝酸软,阳痿遗精,风湿痹痛,白浊带下,宫冷不孕,月经不调,崩漏,子宫脱垂,跌打损伤。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6~9g;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研末调敷。 |
|
【使用注意】 | ||
【传统用法】 |
1. 虚劳咳嗽:大地棕根、鹿衔草各15g,肺经草、桑白皮各9g。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2. 肾虚阳痿、遗精:大地棕根、覆盆子、莲米各15g,金樱子、芡实各12g。水煎服。(《四川中药志》) 3. 月经不调:大地棕根15g,黄花菜根、女贞子、女儿茶、茺蔚子各10g,元宝草、金樱子、大枣各12g。炖鸡服。(《四川中药志》) 4. 妇女红崩,男子白浊:大地棕根、何首乌、梦花树根各15g,煅龙骨9g。水煎服。(《万县中草药》) 5. 体虚白带:大地棕根15g,百合15g,三白草根l5g,白果12g,金樱根12g。炖鸡服。(《四川中药志》1979年)
|
|
【毒理学】 |
|
|
【制剂】 |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7. 药理作用: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7. 临床试验: [1] 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18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