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白饭树 | |
【拼音名称】 | Baifanshu | |
【英文名称】 | Poisonous Flueggea Herb | |
【拉丁名】 | Herba Fluggeae Virosae | |
【科属分类】 | 大戟科 | |
【功效分类】 | 解毒杀虫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鱼眼木,鹊饭树,白鱼眼。 | |
【来源】 | 为大戟科植物白饭树Fluggea virosa (Willd.) Baill.的全株。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落叶灌木,全株无毛。茎直立,皮红褐色,嫩枝有棱。单叶互生;叶片近革质,长圆状倒卵形至椭圆形,先端钝圆,有小尖头,基部稍狭或楔形,长1~5cm,宽1~3 |
|
【分布】 |
分布广西、湖南,贵州,广东、台湾等地。 |
|
【采集加工】 | 随时可采,洗净,鲜用或晒干。 | |
【药材性状】 | 根呈细长圆柱形,略弯曲,有分枝,长短不一,直径3~8cm不等,表面黄白色,具细纵纹及不规则裂隙,断面皮部窄,易脱落,木部占大部,呈淡黄色。干燥茎表面棕黄色,具纵棱,断面皮部窄,木部占大部,黄白色。叶片皱缩,近革质,长圆状,倒卵形至椭圆形,长1~5cm,宽1~3 |
|
【生态学】 | 灌木,高1-6米;叶片纸质,椭圆形、长圆形、倒卵形或近圆形;花小,淡黄色;种子栗褐色,具光泽,有小疣状凸起及网纹;花期3-8月,果期7-12月。生于溪旁、路边、灌木丛中。 |
|
【化学成分】 |
本品全株含有11-O-乙酰岩白菜素(11-O-acetyl bergenin),岩白菜素(bergenin),右旋一叶萩碱(virosecurinine),ent-phyllanthidine,山柰酚(kaempferol),槲皮素(quercetin),没食子酸(gallic aicd),胡萝卜苷(daucosterol) [1]。根含去甲一叶萩碱(norsecurinine),大麦芽碱(hordenine),白饭树碱(virosine)等生物碱。根皮也含白饭树碱。根茎含毒一叶萩碱(virosecurinine),去甲一叶萩碱,白饭树碱醚(fluggeaine ether),白饭树醇碱(fluggeaninol)以及三十一烷(hentriaconta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算盘子酮醇(glochidonol)[2]。 |
|
【药理作用】 |
抗肿瘤:白饭树叶的醇提取物有明显抗肿瘤作用。在体外,对肿瘤口腔癌细胞(KB) 、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腺癌细胞(HCT-8)、白血病细胞(P388)和(L1210)等均呈现细胞毒作用,其半数有效量ED50均小于20μg/ml。毒一叶萩碱和毒别一叶萩碱是两种从中分离出的具抗肿瘤活性的化合物。毒一叶荻碱对KB、P388、L1210、A549、HCT-8肿瘤细胞的ED50分别为5.5μg/ml、2.9μg/ml、8.0μg/ml、5.5ug |
|
【临床试验】 | 新生儿脓疱疮:新鲜白饭树全株约250g与等量的千里光洗净,放入水中煮沸10~15min,去渣,倒入盆中冷却至39℃~42℃。操作者先一手托住患儿头颈、身体,一手用消毒小方巾蘸药液轻轻擦洗头面部数次。后将患儿全身仰卧浸于药液中,手托着头颈部露出水面,继续用小方巾蘸药液淋于患儿未浸着部位约10~15min。连用3天,每天1~2次。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方法,将脓疱疮表面及周围皮肤用75%的酒精消毒(破溃处只消毒周围皮肤,否则刺激性太强),用无菌针头将未破的脓疱疮刺破,用无菌棉签吸去脓液,然后涂上龙胆紫,并遵医嘱给抗生素抗感染。结果:两种方法效果比较,观察组总有效率达89.47%,对照组总有效率68.42%[1]。 |
|
【药性】 | 味苦,性凉。归肺、脾经。 |
|
【功效与主治】 |
祛风湿,清湿热,化瘀止痛。主治风湿痹痛,湿热带下、湿疹瘙痒,跌打损伤。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或入酒剂。外用:适量,煎水洗。 |
|
【使用注意】 | ||
【传统用法】 |
1. 跌打风湿:白饭树根30~60g,浸酒内服。 2. 白带、小儿水痘:白饭树根30~60g。水煎服。(1~2方出自《广西民族药简编》) |
|
【毒理学】 |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 [1]王国才,梁洁平,王英,等.白饭树的化学成分.中国天然药物,2008,6(4): 251.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2:858(总3670). 药理作用 : [1]Hiroshi Tatcermatso.[J]Pharm Sci.1991,80(4):325. 临床试验 : [1]罗金花.千里光、白饭树治疗新生儿脓疱疮的临床观察.医学文选,1999,18(5):8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