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阴香 | |
【拼音名称】 | Yinxiang | |
【英文名称】 | Burmann Cinnamon Bark | |
【拉丁名】 | Cortex Cinnamomumi burmannii | |
【科属分类】 | 樟科 | |
【功效分类】 | 温里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广东桂皮,小桂皮,山肉桂,山玉桂。 | |
【来源】 | 为樟科植物阴香Cinnamomum burmannii (C.G. et Th. Nees) Bl.的树皮。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常绿乔木。树皮光滑,灰褐色或黑褐色,内皮红色,味似肉桂,枝条无毛。叶互生或近对生;叶柄近无毛;叶片革质,卵圆形,长圆形或披针形,长5.5~10.5cm,宽2~5cm,先端短渐尖,基部宽楔形,全缘,上面绿色,光亮,下面粉绿色,两面无毛,离基三出脉,中脉和侧脉在叶上面明显,下面凸起,网脉两面微凸起。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密被灰白色微柔毛,少花疏散,最末花序轴有3朵花作聚伞状排列;花两性,绿白色,花梗被灰白色微柔毛;花被筒倒锥形;花被裂片6,长圆状卵形,先端锐尖;能育雄蕊9,花药背面及花丝被微柔毛,第1,2轮雄蕊4室,内向瓣裂,第3轮雄蕊4室,外向瓣裂,中部有1对圆形腺体;退化雄蕊3,箭头形,位于最内一轮;子房近球形。果实卵形。 |
|
【分布】 | 分布于广东、广西、江西、福建、浙江、湖北和贵州。 |
|
【采集加工】 | 茎皮夏季剥取,晒干。根秋,冬季采挖,或剥取根皮,洗净泥砂,切段,晒干。 |
|
【药材性状】 | 茎皮呈槽状或片状,厚约3mm。外表面棕灰色,粗糙,有圆形突起的皮孔和灰白色地衣斑块,有时外皮部分刮去而现凹下的皮孔痕;内表面棕色,平滑。质坚,断面内层呈裂片状。气香,味微甘,涩。 |
|
【生态学】 | 喜阳光,常生于肥沃、疏松、湿润而不积水的地方。自播力强,母株附近常有天然苗生长。适应范围广,中亚热带以南地区均能生长良好。 |
|
【化学成分】 | 本品叶含挥发油,主要成分为丁香油酚(eugenol)和芳樟醇(linalool)。云南地区的阴香,鲜叶含挥发油成分柠檬醛(citral),甲基庚烯酮(methylheptenone),香茅醇(citronellol),芳樟醇(linalool),黄樟醚(safrole),樟烯(camphene)及二戊烯(dipentene)等[1]。皮含挥发油,油中的主要成分为桂皮醛(cinnamaldehyde)。此外,还含有丁香油酚(eugenol),黄樟醚(safrole)等成分[2]。 |
|
【药理作用】 |
1.对消化系统的作用:阴香皮中的桂皮醛对胃肠道有刺激作用,增强消化道机能,排出消化道内积气,缓解胃肠痉挛时疼痛[1]。 2.对血管的作用:阴香桂皮油有中枢性末梢扩张血管的作用,能增强血液循环[1]。 3.杀菌:阴香桂皮醛有强大的杀菌作用,对真菌有抑杀作用[1]。 |
|
【临床试验】 | ||
【药性】 | 味辛、微甘、性温。归脾、肾、肝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温中止痛,祛风散寒,解毒消肿,止血。主治胃寒腹痛,泄泻,食欲不振,风寒湿痹,腰腿疼痛,跌打损伤,创伤出血,疮疖肿毒。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4~9g;或研末服,每次1.5~3g。外用适量,研末用酒调敷,或浸酒搽。 |
|
【使用注意】 | ||
【传统用法】 |
1.跌打损伤 阴香树皮、杨梅树皮各等量。研末,酒调敷伤处。(《福建药物志》) 2.风湿关节痛 ①阴香树皮6g,粗叶榕根30g,水煎服。(《福建药物志》) ②阴香树皮6g,五指毛桃根30g。水煎服。(《香港中草药》) 3.寒性胃痛 阴香树皮9g。水煎服。(《香港中草药》 |
|
【毒理学】 |
1.阴香皮水提取物小鼠灌服的LD50为(46.6±3.4)g(生药)/kg。给药后小鼠倦怠少动,皮毛松弛,肌肉无力,翻正反射诮失,呼吸微弱,死时多呈俯卧位,尸检各脏器未见明显异常[1]。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28(总1617). [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7:27(总1616). 药理作用: [1]龚建英.桂皮及其抑菌作用的临床观察.河北中西医结合杂志,1999,8(2):2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