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石蒜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石蒜
【拼音名称】 Shisuan  
【英文名称】 Shorttube Lycoris Bulb  
【拉丁名】 Bubus Lycoridis radiatae  
【科属分类】 石蒜科
【功效分类】 化痰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岩大蒜,大一枝箭,天蒜,龙爪花。  
【来源】 为石蒜科植物石蒜Lycorisradiata (L. Herit.) Herb.的鳞茎。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本。鳞茎肥大,近卵形,外被黑褐色鳞茎皮。秋季出叶,基生;叶片质厚,宽条形,长约60cm,最宽处达2.5cm,向基部渐狭,宽约1.7cm,先端渐尖,上面黄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中脉在上面凹下,在下面隆起。叶脉及叶片基部带紫红色。先花后叶;总苞片2枚,披针形;伞形花序有花48朵,花较大,花鲜红色或具白色边缘;花被片6,边缘反卷和皱缩;花被筒具柄;雄蕊6,与花柱同伸出花被外,花丝黄色;子房下位,3室。蒴果具3棱;种子少数,近球形,黑色。  
【分布】 原产中国长江流域,西南各省有野生,上海园林中有栽培。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挖。除去地上部分,洗净,晒干备用。  
【药材性状】

鳞茎椭圆形或三角状卵形,长45cm,直径2.54cm,顶端留有长至3cm的叶基,基部生多数白色细长的须根。表面由23层暗棕色干枯膜质鳞叶包被,内部有10余层白色富粘性的肉质鳞叶,着生于短缩的鳞茎盘上,中心有黄白色的芽。气特异,味苦。


 
【生态学】 喜湿润,也耐干旱,习惯于偏酸性土壤,以疏松、肥沃的腐殖质土最好。有夏季休眠习性。  
【化学成分】

    本品含果糖(fructose),葡萄糖(glucose),蔗糖(sucrose),去甲高石蒜碱(demethyl homolycorine),去甲雨石蒜碱(norpluviine),石蒜碱(lycorine),高石蒜碱(homolycorine),雨石蒜碱(pluviine),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石蒜伦碱(lycorenine),石蒜胺(lycoram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雪花莲胺碱(galanthamine),小星蒜碱(hippeastrine),表雪花连胺碱(2-epigalanthamine),条纹碱(vittatine),网球花定碱(haemanthidine),石蒜西定醇(lycoricidinol),石蒜西定(lycoricidine)。又含对-羟基苯乙酸(p-hydroxyphenylacetic acid),O-去甲基石蒜胺(O-demethyllycoramine)即O-去甲基二氢雪花莲胺碱(O-demethyldihydrogalanthamine),前多花水仙碱(pretazettine),O-β-D-呋喃果糖基-2→1-O-β-D-呋喃果糖基-α-D-呋喃葡萄糖苷[O-β-D-fructofuranosyl-2→1-O-β-D-fructofuranosyl-α-D-glucopyranoside]O-β-呋喃果糖基-[2→1-O-β-D-呋喃果糖基]3-α-D-吡喃葡萄糖苷{O-β-D-fructofuranosyl-[2→1-O-β-D-fructofuranosyl]2-α-D-glucopyranoside}O-β-D-呋喃果糖基-[2→1-O-β-D-呋喃果糖基]3α-D-吡喃葡萄糖苷{O-β-D-fructofuranosyl-[2→1-O-β-D-frutofuranosyl]3α-D-glucopyranoside}O-β-D-呋喃果糖基[2→1-O-β-呋喃果糖基]4-α-D-吡喃葡萄糖苷{O-β-D-frutofuranosyl-[2→1-O-β-D-fructofuranosyl]4-α-D-glucopyranoside},石蒜-R-葡萄甘露聚糖(lycoris-R-glucomannan[1]

鳞茎含石蒜碱(lycorine),石蒜伦碱(lycorenine),雪花莲胺碱(galanthamine),伪石蒜碱(pseudolycorine,高石蒜碱(homolycorine),多花水仙碱(tazettine),石蒜胺碱(lycoramine[1]

 
【药理作用】

1.抗肿瘤和抗病毒:本品所含伪石蒜碱有抗癌和抗病毒作用。对大鼠W256癌肉瘤和人宫颈癌Hela细胞有抑制作用;对小鼠淋巴细胞绒毛脑膜炎病毒、脑心肌炎病毒和日本乙型脑炎病毒均有抑制作用[1]

2.其他:所含石蒜伦碱有兴奋动物的子宫和小肠平滑肌的作用[1]。所含雪花莲胺碱有抗胆碱酯酶和某些镇痛作用[2]。本品流浸膏对犬、鸽均有催吐作用,产生催吐有反射性作用和中枢作用。家兔灌胃0.1g(生药)/kg,使呼吸道分泌增加[3]

3.毒性:大一枝箭流浸膏小鼠灌胃的半数致死量为26.42g(生药)/kg[3]

 
【临床试验】

1.治急喉风  方石蒜3个,茶子花5g,筋骨草100g,火硝l0g,硼砂(炒)5g,胆矾3g,蟾酥1g。前三味药取鲜者绞汁,后四味共研至极细粉末,再入药汁研匀 将药汁频频滴入鼻内,双鼻孔交替滴用。经治案例效果显著[1]

2.治疗急性腮腺炎  石蒜、蒲公英等量。制法:将上药共捣烂如泥,加入好醋调匀,敷于患处,纱布包扎,每日换药 12次。疗效:治疗27例,其中敷1日肿痛消退者14 例,2日肿痛消退者9例,3日肿痛消退者4例。无1例出现并发症[2]

 
【药性】 味辛、甘,性微寒;有毒。归心经。  
【功效与主治】 解毒消肿。主治痈肿疮毒,结核,烫火伤。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捣敷或捣汁涂。  
【使用注意】  
【传统用法】

1.疮疖:岩大蒜1530g,凤仙花叶15g。捣烂敷患处。亦可单用。(《万县中草药》)

2.耳下红肿:岩大蒜、菊花叶同捣绒取汁,加人黄樵树浆,和匀涂患处。

3.虫疮作痒:岩大蒜捣绒取汁涂患处。

4.汤火伤:岩大蒜捣绒,鸡蛋清和匀涂患处。(24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60年)

 
【毒理学】 石蒜碱小鼠腹腔注射、灌胃、皮下注射的LD50分别为112.2mg/kg344mg/kg145mg/kg。家兔灌胃或皮下注射石蒜碱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腹泻和衰竭,最后死亡[2]。雪莲花胺碱小鼠皮下注射和灌胃的LD50分别为14+2mg/kg17+3mg/kg[2]。石蒜胺小鼠皮下注射,灌胃和腹腔注射的LD50分别为112+10mg/kg,131+14mg/kg103+13mg/kg[2]伪石蒜碱大鼠腹腔注射的LD50110mg/kg.4mg/kg,6mg/kg,连用7d可引起犬恶心、呕吐及厌食,但对骨髓造血功能无影响,病检对重要脏器也未见明显病变[1]。石蒜伦碱小鼠灌胃和静脉注射的LD50分别为765+31.6mg/kg,106+4mg/kg。给药后小鼠活动明显减少,死前发生跳跃及抽搐;犬1次静脉注射50~60 mg/kg表现镇静作用,少数动物出现可逆性ALT升高,停药后6d可恢复,10 mg/kg则无明显的毒副反应[3]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22:207(7260).

药理作用:

[1]潘启超,陈小君,刘宗潮,.伪石蒜硷的抗瘤及药理研究.药学学报,1979,14(12):705.

[2]Yashiro T.CA,1979,90:145557e.

[3]鄧士賢,王德成,王懋德,.黄花石蒜的催吐与祛痰作用及其机制.药学学报,1963,10(12):740.

临床研究 :

[1]董国良.石蒜外治妙用.中医外治杂志,1995,4(6):3132.

[2]刘顺俊,刘四维.单味石蒜治疗疔疮肿毒..湖北中医杂志,1996,18(4):12.

毒理学:

[1]潘启超,.药学学报,1979,14(12):705

[2]唐希灿,.药学学报。1963,10(8):466

[3]王洪,.全国药理学会成立大会第一届全国药理学术会议论文摘要汇编.1979: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