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数据库 > 三角泡 > [英文版]
【药物名称】 三角泡
【拼音名称】 Sanjiaopao  
【英文名称】 Balloonvine Heartseed Herb  
【拉丁名】 Cardiospermi Halicacabi Herba  
【科属分类】 无患子科
【功效分类】 利水渗湿药
【药物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原植物图片
 
药材图片
 
【别名】 假苦瓜,倒地铃,包袱草,风船葛,鬼灯笼,三角灯笼,金丝苦楝,三角藤。  
【来源】

为无患子科植物倒地铃Cardiospermum halicacabum L.的全草。

 
【植物形态】

多年生草质攀援藤本。茎、枝绿色,有56棱和同数的直槽,棱上被皱曲柔毛。二回三出复叶;小叶近无柄,顶生的斜披针形或近菱形,长38cm,宽1.52.5cm,先端渐尖,侧生的稍小,卵形或长椭圆形,边缘有疏锯齿或羽状分裂。花雌雄同株或异株;圆锥花序少花,卷须螺旋状;萼片4,被缘毛,外面2片圆卵形,内面2枚长椭圆形,比外面2片约长1倍;花瓣4,乳白色,倒卵形;雄蕊8,与花瓣近等长或稍长,花丝被疏而长的柔毛;子房倒卵形或有时近球形,被短柔毛。蒴果梨形、陀螺状倒三角形或有时近长球形,褐色,被短柔毛;种子黑色,有光泽,种脐心形,鲜时绿色,干时白色。

 
【分布】

中国东部、南部和西南部很常见。

 
【采集加工】

 夏、秋季采收全草,清除杂质。晒干,秋、冬季采果实,晒干。

 
【药材性状】

干燥全草,茎粗24mm,黄绿色,有深纵沟槽,分枝纤细,多少被毛,质脆,易折断,断面粗糙。叶多脱落,破碎而仅存叶柄,二回三出复叶,小叶卵形或卵状披针形,暗绿色。花淡黄色,干枯,与未成熟的三角形蒴果附于花序柄顶端,下方有卷须。蒴果具3翅,膜质,气微,味稍苦。

 
【生态学】

生于田野、灌丛、路边和林缘喜温暖湿润的气候,对土壤要求不严,在疏松、肥沃的砂质壤土生长茂盛。较耐旱,忌积水。

 
【化学成分】

 本品种子含脂肪酸,如亚油酸(linoleic acid)花生酸(arachid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 还含β-谷甾醇β-sitosterol木犀草素-7-O-葡萄糖醛酸苷(luteolin-7-O-glucuronide)[1]

 
【药理作用】

 抗炎作用:三角泡的乙醇和水提取物能稳定炎症期间的溶酶体膜,抑制溶酶体内酶的漏出,从而避免细胞内、外的损伤[1]

 
【临床试验】


 
【药性】  
【功效与主治】

清热利湿,凉血解毒。主治各种淋证,湿疹,疔疮肿毒,毒蛇咬伤,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外用适量,捣敷;或煎汤洗。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传统用法】

1.脓疱疮,湿疹,烂疮:风船葛、扛板归各适量。水煎,洗患处。

2.阴囊湿疹:风船葛90g,蛇床子30g。水煎,洗患处。(1~2方出自江西《草药手册》)

3.疔毒:倒地铃鲜草合冷饭粒及食盐少许敷患处。

4.跌打损伤:倒地铃915g。研末,泡酒服。

5.诸淋:干倒地铃9g,金钱薄荷6g。煎汤服。

6.大小便不通:干倒地铃15g,煎汤冲黄酒服。(3~6方出自《泉州本草》)

 
【毒理学】  
【制剂】  
【参考文献】

化学成分: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2.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86.

药理作用:

 [1]Chandra T. C A,1984,101:17009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