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罗汉果 | |
【拼音名称】 | Luohanguo | |
【英文名称】 | Grosvener Siraitia | |
【拉丁名】 | Fructus Siraitiae Grosvenorii | |
【科属分类】 | 葫芦科 | |
【功效分类】 | 止咳平喘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别名】 | 拉汉果,假苦瓜,光果木鳖,金不换,罗汉表,裸龟巴。 | |
【来源】 |
为葫芦科植物罗汉果Siraitiagrosvenorii(Swingle) C. Jeffrey ex Lu et Z. Y. Zhang的果实。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攀援草本。具肥大的块根。茎稍粗壮,有棱沟,初被黄褐色柔毛和黑色疣状腺鳞,后毛渐脱落或变近无毛。叶柄被毛被和腺鳞;叶片膜质,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卵形,长12~23cm,宽5~17cm,先端渐尖或长渐尖,边缘微波状,两面被稀疏柔毛和黑色疣状腺鳞,老后渐脱落。卷须2歧,在分叉点上下同时旋卷。雌雄异株;雄花序总状,具有短柔毛和黑色疣状腺鳞,萼筒宽钟状,喉部常具有3枚长圆形的膜质鳞片,萼裂片5,三角形;花冠黄色,被黑色腺点,裂片5,雄蕊5,插生于筒近基部;花丝基部膨大;雌花集生在总花梗顶端,花萼、花梗均比雄花大,退化雄蕊5,子房长圆形,密生黄褐色茸毛,花柱粗短,柱头3,2裂。果实球形或长圆形,初密被黄褐色的茸毛和混生的黑色腺鳞,老后渐脱落,果皮较薄。种子多数,淡黄色,近圆形或阔卵形,扁压状,两面中央稍凹陷,周围有放射状的沟纹,边缘微波状。 |
|
【分布】 | 原产中国的广西、广东、江西等省,后以广西桂林产罗汉果最为著名。 |
|
【采集加工】 | 秋季果实由嫩绿变深绿时采摘,晾数天后低温干燥即可。 |
|
【药材性状】 | 果实圆球形或长圆形,长6~8cm,直径4~6.5cm。表面棕绿色或黄褐色,有时可见深棕色斑纹和木栓斑点,全体被白色毛茸,以果实两端较密,并隐约可见8~10条纵纹。果实顶端有圆点状柱基,基部有果柄痕。体轻,果皮薄,质脆易碎,果瓢干缩,淡黄色至淡棕色,质松如海绵。具焦糖气,味极甜。种子多数,紧密排列成6例。种子扁平状,类圆形,中央有一长形凹陷,边缘呈不规则缺刻状。质松脆,味甜。 |
|
【生态学】 | 罗汉果喜阴凉、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不耐高温,气温22~28℃藤蔓迅速生长,高于34℃植物生长不良,15℃以下植株停止生长。对土壤的要求不很严格,除沙土、粘土以外,黄壤、黑壤均宜,特别对含腐殖质深厚的土壤为好。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三萜苷类(triterpenoidglycosides),黄酮类(flavonoids),氨基酸类(amino acids)和微量元素等成分。 三萜苷类成分主要有赛门苷Ⅰ(siamenoside Ⅰ),罗汉果苷ⅡE(mogroside ⅡE),罗汉果苷Ⅲ(mogroside Ⅲ),罗汉果苷Ⅳ(mogroside IV),罗汉果苷 V(mogroside V),11-氧化-罗汉果苷V(11-oxomogroside V),罗汉果苷ⅢE(mogroside ⅢE),罗汉果二醇苯甲酸酯(mogroester),罗汉果新苷(neomogroside),罗汉果苷A(mogroside A),光果木鳖皂苷Ⅰ(grosmomoside Ⅰ),罗汉果苷Ⅵ(mogroside Ⅵ)[1-2]。 黄酮类成分主要有罗汉果黄素(grosvenorine),山柰酚-3,7-O-α-L-二鼠李糖苷(kaempferol-3,7-O-α-L-dirhamnoside)[3],山柰酚-7-O-α-L-鼠李糖苷(kaempferol-7-O-α-L-rhamnoside),山奈酚(kaempferol)[4]。 其它类成分有厚朴酚(magnolol),双[5-甲酰基糠基]醚[5,5′-Oxydimethylene-bis-(2-furfural)],5-羟甲基糠酸[5-(methoxymethyl)-furoicacid],琥珀酸(succinic acid)[4],1-乙酰基-β-咔啉(1-acetyl-β-carboline),5-羟基麦芽酚(5-oxymaltol),香草酸(vanillic acid),β-谷甾醇(β-sitosterol),环-(亮氨酸-脯氨酸)[cyclo-(Leu-Pro)],环-(丙氨酸-脯氨酸)[cyclo-(Ala-Pro)][5],D-甘露醇(D-mannitol),葡萄糖(glucose),果糖(fructose),维生素C(vitamin C);还含锰、铁、镍、硒、锡、碘、钼等26种无机元素[6]。 此外,种仁含油脂,有亚油酸(linoleic acid),油酸(oleic acid),棕榈酸(palmitic acid),硬脂酸(stearic acid),棕榈油酸(palmitoliecacid),肉豆蔻酸(myristic acid),月桂酸(lauric acid),癸酸(decanoic acid)[6]。 根中主要含葫芦烷型三萜酸,包括罗汉果酸甲(siraitic acid A),罗汉果酸乙(siraitic acid B),罗汉果酸丙(siraitic acid C),罗汉果酸戊(siraitic acid E)[7]。 |
|
【药理作用】 |
1.止咳祛痰:罗汉果水提取物有显著祛痰作用[1]。 2.免疫作用:罗汉果水提取物对正常大鼠免疫功能有一定的影响,能提高外周血酸性α- 醋酸萘酯酶阳性淋巴细胞的百分率和E 花环形成率。罗汉果甜苷对正常小鼠免疫功能无明显作用,但能显著提高环磷酰胺免疫抑制小鼠的巨噬细胞吞噬功能和T 细胞的增殖作用[2]。 3.降血糖:罗汉果粉及其提取物对正常小鼠体重、血糖及糖耐量无影响,但对四氧嘧啶糖尿病小鼠的高血糖有防治作用,且有剂量效应关系[3]。罗汉果皂苷对四氧嘧啶糖尿病鼠具有明显的降血糖作用,对糖尿病小鼠体内血清三酰甘油、血清胆固醇的异常升高有防治作用;可提高血清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含量,使机体血脂水平趋向正常,防止糖尿病导致的脂类代谢紊乱,对糖尿病并发症有防治作用;可降低糖尿病小鼠肝脏脂质过氧化物的生成,提高其抗氧化酶系统的活力,有助于糖尿病小鼠肝脏抗氧化能力的恢复,提示这可能是其降糖作用的机制之一[4]。 4.保肝:罗汉果水提取物对四氯化碳、硫代乙酰胺所致小鼠肝损伤有明显的保肝降酶作用[5]。 5.抗癌:体外实验研究发现罗汉果苷V的延缓致癌作用与甜叶菊苷相同或较之更强,显示其有抗癌作用[6]。 6.对胃肠的影响:罗汉果水提取物对小鼠、家兔的离体肠管活动均有双向调节作用,罗汉果水提物不仅可以增强兔、小鼠的离体肠管自发活动,拮抗氯化钡或乙酰胆碱引起的小鼠、家兔离体肠管收缩,而且也能对抗肾上腺素引起的肠管松弛,恢复肠管的自发活动[5]。 7.抑制变链菌致龋:罗汉果提取物对变链菌的生长、产酸和对玻棒粘附有抑制作用。罗汉果皂苷分子结构中的葡萄糖、果糖与游离状态的葡萄糖果糖对变链菌生长的影响是不等同的[7]。 8.抗氧化:罗汉果提取物具有抗氧化活性作用,能有效地清除自由基、减少红细胞溶血的发生及丙二醛生成,罗汉果皂苷是提取物中主要的抗氧化活性成分[8,9]。 9.活血化瘀:罗汉果黄酮具有一定的抗血栓形成、抗血小板聚集、降血脂、抗凝血等活血化瘀药理作用[10]。 10.毒性:用81.6%罗汉果甜苷对小白鼠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半数致死量>10000 mg/kg;用标准伤寒沙门氏菌做污染物致突变性试验,结果为阴性;3.0g/kg(相当于人用量的360倍)灌胃4 周,对家犬的血液学指标、肝肾功能、血糖与尿糖以及心、肝、肾、肺、脾的形态学变化均无明显的影响。表明罗汉果甜苷是一种基本无毒的物质,毒性试验结果初步证实罗汉果甜苷作为食品调味品是安全的[10]。 |
|
【临床试验】 | 1.慢性咽炎:罗汉果咽喉片治疗慢性咽炎121例,含服,每次2片,每日4次,2周为1疗程。结果:治愈61例(50.4%),显效47例(38.8%),总有效率97.5%[1]。 |
|
【药性】 | 味甘,性凉。归肺、大肠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肺利咽,化痰止咳,润肠通便。主治肺热燥咳,咽喉炎,扁桃体炎,肠燥便秘。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15~30g,或炖肉;或开水泡。 |
|
【使用注意】 | 肺寒者慎用。 |
|
【传统用法】 |
1.治喉痛失音:罗汉果1个,切片,水煎,待冷后,频频饮服。(《食物中药与便方》) 2.治咳嗽痰多,咽干口燥:罗汉果半个,陈皮6g,瘦猪肉100g。先将陈皮浸,刮去白,然后与罗汉果、瘦肉共煮汤,熟后去罗汉果、陈皮,饮汤食肉。(《新中医》1982,(11):45) 3. 治急、慢性支气管炎,扁桃体炎,咽喉炎,便秘:罗汉果15~30g,开水泡,当茶饮。(《全国中草药汇编》) |
|
【毒理学】 |
1.急性毒性: 关于罗汉果及提取物的毒性,王勤[1]用罗汉果提取物灌胃小鼠的最大耐受量在100g/kg以上。苏小建[3]用81.6%罗汉果甜甙灌胃小鼠,LD50>1000mg/kg;陈全斌[2]用罗汉果黄铜灌胃小鼠的最大给药量为60.85g/kg。徐庆[8]发现健康成人一次性口服30%罗汉果甜苷200mg/kg对健康成人的血糖含量与肝酶活性五明显影响,说明罗汉果甜苷在体内转化为葡萄糖的作用不明显而且对肝脏没有急性毒性。 2.亚慢性毒性 罗汉果甜甙3.0g/kg灌胃家犬28天或90天进行亚慢性毒性实验,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的水平是3.0g/(kg.d)[4]。而另一个关于用罗汉果甜甙灌胃SD大鼠28天的研究,未发现到有害作用剂量的水平在雄性是7.07g/(kg.d),雌性是7.48g/(kg.d)[5]。用罗汉果皂苷提取物对GALAS大鼠进行13周的重复剂量毒性研究,未观察到有害作用剂量为雌鼠在2520mg/(kg.d),雄鼠在3200mg/(kg.d)或更高[6],以上结果表明罗汉果的毒性较低,安全系数较大,但在没有进行慢性毒性试验前,在使用前仍要考虑受试者的安全[6]。 3.遗传毒性 在罗汉果提取液对鼠伤寒沙门菌TM677的回复突变试验中,未发现其有致突变作用[7]。采用组氨酸缺陷型鼠伤寒沙门氏菌TA97,TA98,TA100,TA102菌株在加体活化系统(+S9)和不加(-S9)的条件下同时对了罗汉果甜苷的致突变性进行检测,结果各剂量组菌株自发回变数均在正常范围内,表明罗汉果甜苷对测试菌株无直接和间接的诱变作用[3]。 |
|
【制剂】 |
1.罗汉果玉竹颗粒:由玉竹、罗汉果组成。 2.止咳平喘糖浆:由麻黄、桑白皮、石膏、鱼腥草、水半夏(制)、陈皮、苦杏仁、罗汉果、薄荷素油、茯苓、甘草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齐一萍,唐明仪.罗汉果果实的化学成分与应用研究.福建医药杂志,2001,23(5):158. [2]杨秀伟,张建业,钱忠明.罗汉果中一种新的葫芦烷三萜皂苷—光果木鳖皂苷Ⅰ.中草药,2005,3(69):1285. [3]斯建勇,陈迪华,常琪,等.鲜罗汉果中黄酮苷的分离及结构测定.药学学报,1994,29(2):158. [4]廖日权,李俊,黄锡山,等.罗汉果化学成分的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8,28(6):1250. [5]李俊,黄锡山,张艳军,等.罗汉果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7,32(6):548. [6]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4:567(总4645). [7]斯建勇,陈迪华,沈连钢,等.广西特产植物罗汉果根的化学成分研究.药学学报,1999,34(12):918. 药理作用: [1]周欣欣,宋俊生.罗汉果及罗汉果提取物药理作用的研究.中医药学刊,2004,22(9):1723. [2]王勤,王冲,戴盛明.罗汉果甜苷对小鼠细胞免疫功能的调节作.中药材,2001,24(11):811. [3]戚向阳,陈维军,宋云飞.罗汉果对糖尿病小鼠的降血糖作用.食品科学,2003,24(12):124. [4]张俐勤,戚向阳,陈维军.罗汉果皂苷提取物对糖尿病小鼠血糖血脂及抗氧化作用的影响.中国药理学通报,2006,22(2):237. [5]王勤,李爱媛,李献萍.罗汉果的药理作用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9,24(7):425. [6]木岛孝夫.罗汉果中甘味物质的抑癌作用.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2003,25(3):174. [7]黎海彬,王邕,白先放.微波辐射对罗汉果提取物中活性成分的影响.精细化工,2006,23(3):264. [8]张俐勤,戚向阳,陈维军..罗汉果提取物的抗氧化活性研究.食品科学,2006,27(1):213. [9]郝桂霞.罗汉果提取液对自由基的清除作用.江西化工,2004,22(4):89. [10]陈全斌,沈钟苏,韦正波.罗汉果黄酮的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研究.广西科学,2005,12(4):316. 临床试验: 毒理学: [1]王勤、李爱媛、李献萍、,等。罗汉果的药理作用研究[J].中国重要杂志,1992,24(7):425-428. [2]陈全斌,沈钟苏,韦正波,等。罗汉果黄铜的活血化瘀药理作用研究[J].广西科学,2005,12(4):316-319 [3]苏小建、徐庆、梁荣感,等。罗汉果甜苷的毒性作用研究[J].食品科学,2005,26(3):221-224. [4]Xu Q,Su X J ,Liang RG, et al.Subchronic 90-day oral(Gavage) toxicity studay of a Luo Han Guomogrosideextract in dogs[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6,44(12):2106-2109. [5]P.A.Marone, J.F. Borzelleca, D. Merkel, et al.Twenty eight-day dietarytoxicity study of Luo Han fruit concentrate inHsd:SD® rats [J].Food and Chemical Toxicology,2008,46(3):910-919. [6]JinM, Muguruma M, Moto M, et al.Thirteen-weekrepeated dose toxicityof Siraitia grosvenori extract in WistarHannover (GALAS) rats[J].Food and ChemicalToxicology,2007,45(7):1231-1237. [7]HussainR A, Lin Y M, Poveda L J,et al. Plant-derivedsweetening agents:Saccharide and polyol constituents of somesweet-tasting plants.J.Ethnopharmacol. 28(1):103-115. [8]徐庆,梁荣感,苏小建,等.罗汉果甜苷对正常人血糖含量与肝酶活性的影响[J].食品科学,2007,28(6):315-31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