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天胡荽 | |
【拼音名称】 | Tianhusui | |
【英文名称】 | Lawn Pennywort Herb | |
【拉丁名】 | Herba Hydrocotyles | |
【科属分类】 | 伞形科 | |
【功效分类】 | 利水渗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破钱草,破铜钱,落地金钱,花边灯盏,小叶金钱草,小叶破铜钱,满天星。 | |
【来源】 | 为伞形科植物天胡荽Hydrocotyle sibthorpoides Lam.的全草。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草本。有特异气味。茎细长而匍匐,平铺地上成片。节上生根,叶互生;叶片质薄,圆肾形或近圆形,长0.5~1.5cm,宽0.8~2.5cm,基部心形,不分裂或3~7裂,裂片阔卵形,边缘有钝齿,表面无毛,背面及叶柄顶端疏被白柔毛;托叶略呈半圆形,全缘或稍有浅裂。伞形花序与叶对生,单生于节上;花序便纤细;小总苞片卵形至卵状披针形,有黄色透明腺点,小伞形花序有花5~18;花瓣卵形,绿白色,有腺点;雄蕊5;子房下位。双悬果略呈心形,两侧扁压,中棱在果熟时极为隆起,成熟时有紫色斑点。 |
|
【分布】 | 分布于中国辽宁、河南、江苏、浙江、安徽、湖南、江西、四川、湖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云南、贵州等地区。 |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收全草,洗净,鲜用或晒干。 |
|
【药材性状】 | 全草多皱缩成团,根细,表面淡黄色或灰黄色。茎极纤细,弯曲,黄绿色,节处有根痕及残留细根。叶多皱缩破碎,完整叶圆形或近肾形,5~7浅裂,少不分裂,边缘有钝齿;托叶膜质;叶柄长约0.5m,扭曲状。伞形花序小。双悬果略呈心形,两侧压扁。气香。 |
|
【生态学】 | 生于湿润的路旁、草地、沟边及林下。以越年的匍匐茎和种子繁殖。3月份以前越冬的老根和匍匐茎开始萌芽,茎细长而匍匐和草坪匍匐茎交织混生。节间的长度常与草坪的密度相关,草坪密茂节间就长,节节长根。种子成熟后入土休眠,休眠期长短不一,实生苗于3月中、下旬出现,出苗高峰期4~5月.第二小高峰在9月份。 |
|
【化学成分】 | 天胡荽全草含黄酮类成分:槲皮素(quercetin),异鼠李素(isorhamnetin),槲皮素-3-半乳糖苷(quercetin-3-galactoside),槲皮素-3-O-β-D-(6-咖啡酰半乳糖苷)[quercetin-3-O-β-(6-caffeoygalactoside)];含木质体成分:左旋芝麻素(sesamin)和甾体成分:豆甾醇(stigmasterol);含香豆精(coumarin)[1]。还含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Ⅰ-Ⅶ(hydrocotyloside Ⅰ-Ⅶ)和udosaponin B[2]、胡萝卜苷(daucosterol),染料木素(genistein),大豆素(daidzein)[3]。 本品挥发油主要包括萜及烯醇类化合物,其中falcarinol(Z)-(-)-1,9-heptadecadiene-4,6-diyne-3-ol的含量最高。其他还有δ-3-蒈烯(δ-3-carene),α-蒎烯(α-pinene),β-榄香烯(β-elemene),大根香叶烯A、B和D(germacrene A,B,D),月桂烯(myrcene),柠檬烯(limonene),β-石竹烯(β-caryophyllene),γ-松油烯(γ-terpinene)等[4]。
|
|
【药理作用】 |
1.抗微生物:满天星1:1水煎剂,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较强抑制作用,对变形杆菌、福氏痢疾杆菌、伤寒杆菌也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1]。 2.抗鼠疫:满天星具抗鼠疫作用,其抑制率为54%; 3.降血糖:口服香豆精250mg/kg,对正常和糖尿病大鼠均有显著降血糖作用[3]。
|
|
【临床试验】 | 1.蛇串疱:取鲜满天星30g,水煎服,早、晚各1次。局部消毒患处皮肤,以梅花针扣打疱疹头尾部位至渗出血,再将洗净的新鲜满天星捣烂外敷,每日换药1次。结果:治疗的51例均痊愈,无1例化脓、坏疽样变用。用药时间最长7天,最短2天[1]。 2.单疱病毒性角膜炎:治疗组将鲜满天星20~30g洗净,捣烂后敷于患眼上(若双眼患病,为方便生活亦可交替敷眼),用10×12cm大小棉垫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对照组患眼局部滴用1 %阿昔洛苇滴眼液,急性期1~2h滴1次,以后每天4~6次。每组各40例。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5 %;对照组总有效率为82.5 %,两组总有效率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时间为9.8±4.2(d),对照组为16.5±5.1(d),两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2]。 3.急性流行性结膜炎:鲜满天星200g,水煎后并浓缩至约1:1,冷却后滴入患眼,每次2~3滴,每天滴5~6次,夜间可用消毒纱布或脱脂棉花蘸药液贴于患眼上至次日起床时取下,疗效更好。共观察确诊的患者共313例。结果:经用药后5天眼红消失者78例,6天消失者96例,7天消失者98例,8天消失者21例,9天消失者为19例,10天消失者1例;用药后2天怕光消失者113例,3天消失者88例,4天消失者101例,5天消失者11例;用药2天流泪消失者287例,3天消失者26例;少数患者伴有头痛、发热等症状,用药后2~3天内症状消失[3]。 4.干咳:鲜满天星20g(小儿酌减),冰糖少许,鸡蛋1只,放干盅内炖,连渣顿服,每日2次,连服3日。共观察患者11例。结果:全部治愈,治疗时间最短1天,最长5天,平均2天[4]。 5.下肢溃疡:鲜满天星50g,洗净后捣成糊状,放入锅内炒热后取出,待温热时,放鸡蛋白一个,土霉素粉1 g搅匀。外敷时先用温盐水洗净局部脓液,剪除不新鲜的肉芽组织,然后把药摊于患部,并用纱布包扎好,每日一次。结果:25例均单纯使用上药外敷治愈,敷药次数最少3次,最多20次,一般7~8次可治愈[5]。 |
|
【药性】 | 性平,味辛。归肝、肾、肺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利尿,化痰止咳。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急性肾炎、尿路结石、百日咳、带状疱疹、丹毒、脚癣。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鲜品30~60g;或捣汁。外用适量,捣烂敷;或捣取汁涂。 |
|
【使用注意】 | ||
【传统用法】 |
1.蛇头疔:鲜天胡荽加冷饭、红糖或雄黄少许,捣烂敷患处。 2.肝炎、胆囊炎:鲜天胡荽60g。水煎,调冰糖服。(1~2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3.荨麻疹:天胡荽30~60g。捣汁,以开水冲服。(《福建中草药》) 4.带状疱疹:鲜天胡荽捣烂,加酒泡2~3小时。用净棉花蘸酒搽患处。 5.毒蛇咬伤:天胡荽、连钱草(均用鲜品)各60g。捣烂绞汁内服,并用药渣敷伤处。 6.石淋:鲜天胡荽60g,海金砂茎叶30g。水煎服,每日1剂。((4~6方出自《湖北中草药志》) 7.痈肿疮毒:天胡荽、千里光、蒲公英各适量。捣烂外敷。 8.天行赤眼:鲜天胡荽30g,鲜野菊花30g,龙胆草10g。水煎服。(7~8方出自《四川中药志》1979年) 9.目翳:翳草揉塞鼻中,左翳塞右,右翳塞左。(《医林纂要·药性》) 10.喉蛾:天胡荽9~l5g,水煎服;或用鲜草洗净,加食盐少许,捣烂取汁,滴于喉痛处。 11.小儿口疮:鲜天胡荽15~21g。加第2遍淘米水2茶匙,同捣烂,绞出汁液口服。 12.小儿疳积夜盲:天胡荽15g,猪肝60~120g。同蒸熟,去渣,取肝及汤口服。(10~12出自《江西民间草药验方》) 13.小儿夏季热:鲜天胡荽适量。捣汁半小碗,每服3~5匙,每日5~6次。(《江西草药》) 14.百日咳:①鲜天胡荽15~30g。捣烂绞汁,调蜂蜜或冰糖炖,温服。(《福建药物志》)②天胡荽、车前草各9g。煎水,加蜂蜜15g调和,早、中、晚分服。(《安徽中草药》) |
|
【毒理学】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5:968(总5154): [2]汪朝阳,曾志:从天胡荽中分得新的齐墩果烷型三萜皂苷hydrocotyloside I-VⅡ:国外医药:植物药分册,2005,20(2):74: [3]张兰,张德志:天胡荽化学成分研究(I):广东药学院学报,2007,23(5):494: [4]穆淑珍,汪冶,郝小江:黔产天胡荽挥发油化学成分的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4,16(3):215: 药理作用: [1]四川中药志协作编写组:四川中药志(第一卷):第1版: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1979:303: [2]福建省医药研究所:福建药物志(第一册):第1版: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79:367: [3]LiParnmworh N R.F Nat Prod,1976,39(6):420. 临床试验: [1]陈美英:满天星治疗蛇串疱51例临床观察:江西中医药,1994,25:16: [2]向大斌:满天星外敷治疗单疱病毒性角膜炎40例:中国中医药科技,2004, 11 (5):271: [3]朱濂溪,等:天胡荽治疗急性流行性结膜炎313例:福建中医药,1995,26(2):39: [4]李建松:鲜天胡荽治疗干咳效好:新中医,1996,(8):5: [5]李治方:天胡荽膏外敷治疗下肢溃疡25例:江西中医药,1986,(1):3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