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三叉苦 | |
【拼音名称】 | Sanchaku | |
【英文名称】 | Thin Evodia Root or Twig or Leaf | |
【拉丁名】 | Evodiae Radix et Ramulus et Folium | |
【科属分类】 | 芸香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三叉虎,三丫苦,跌打王,三桠苦,三岔叶 | |
【来源】 | 为芸香科植物三叉苦Evodialepta (Spreng.) Merr.的根、茎、叶。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白色,全株味苦。三出复叶对生;叶长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15cm,宽2~6cm,先端长尖,基部楔形,全缘或不规则浅波状,纸质,有腺点。聚伞花序排成伞房花序式,腋生,花轴及花柄初时被短柔毛,花后毛渐脱落;小苞片三角形;花单性,黄白色;花萼4深裂,广卵形至长圆形,有腺点;雄花的雄蕊4;雌花的退化雄蕊4,较花瓣短,子房上位,密被毛。蓇葖果2~3。外果皮暗黄褐色至红褐色,具半透明的腺点。种子卵状球形蓝黑色有光泽。 | |
【分布】 | 分布于中国福建、广东、广西、海南和云南等省区。 | |
【采集加工】 | 夏、秋季采收,鲜用或切段晒干。 |
|
【药材性状】 | 根多为圆形或不规则斜切片,粗细不等。根皮表面黄白色,有的可见点状或条状的皮孔,横切面皮部稍薄,木部占绝大部分,黄白色,质坚硬。茎切片表面色较深,皮部稍薄,木部中央可见细小的髓部。枝表面灰棕色或灰绿色,有细纵皱纹;嫩枝近方形,质硬而脆。三出复叶对生,小叶片多皱缩、破碎,完整者展平后呈椭圆形或长圆状披针形,长6~15cm,宽2~5cm,先端渐尖,全缘或不规则浅波状,基部狭尖延长成短的小叶柄,有透明小腺点。气微,味苦。 | |
【生态学】 | 生于丘陵、平原、溪边,林缘的灌从中。 |
|
【化学成分】 | 本品全株含左旋加锡弥罗果碱(edulinine),左旋7-去羟基日巴里尼定(ribalinine),右旋异普拉得斯碱(iso-platydesmine)[1]。还含有吴茱萸春(evolitrine),香草木宁(kokusaginine),白鲜碱(dictamnine)等呋喃喹啉类生物碱[2];补骨脂素(psoralen),茵芋碱(skimmianine),β-谷甾醇(β-sitosterol),蜡酸(hexacosanoic acid)[3]。 叶含挥发油,主要为α-蒎烯(α-pinene)和糠醛(furfural)[4];以及十六酸(hexadecanoic acid),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叶绿醇(phytol),邻苯二甲酸二丁辛酯(butyl 2-ethylhexyl phthalate),6,10-二甲基-2-十一烷酮(6,10-dimethyl-2-undecanone),双十一基邻苯二甲酸酯(diundecyl phthalate)等[5];还含有1-(5,7,8-三甲氧基-2.2-二甲基-2H-1-苯并吡喃基-6)-己酮[1-(5,7,8-trimethoxy-2.2-dimethyl-2H-1-benzopyran-6)-hexanone],1,2,4,5-四异丙基-苯(1,2,4,5-tetraisopropylbenzene),氧化丁香烯(caryophyllene oxide),α-丁香烯(α-caryophyllene),胡椒烯(copaene),4,11,11-三甲基-8-亚甲基-二环-[7,2,0]-十一-4-烯(4,11,11-trimethyl-8-methylene-dicyclo-[7,2,0]-4-undecene),1,2,3,5,6,8a-八氢-4,7-二甲基-1-(1-甲乙基)-萘[1,2,3,5,6,8a-octahydro-4,7-dimethyl-1-(1-methylethyl)-naphthalene]等成分[6]。 |
|
【药理作用】 |
1.抗氧化作用:三叉苦水提取物具有明显的清除超氧阴离子自由基、羟自由基和过氧化氢的作用,清除率与浓度之间存在着明显的量效关系[1]。 2.保肝作用:三叉苦醇提物4g/kg、8g/kg灌胃,连续7天,三叉苦提取物对化学性肝损伤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2]。 |
|
【临床试验】 | 1.关节扭伤:三叉苦叶、山栀子叶等药制成粉末,使用时取药粉加水拌成糊状,文火炒热,温敷患处,纱布覆盖,绷带固定。每次敷2h,每日敷2次。敷药7天为1个疗程。结果:第1疗程治愈52例,好转24例。第2疗程全部治愈[1]。 2.感冒:复方感冒颗粒剂(由三叉苦、紫玉盘、地胆草、等药物制备而成),每次9 ~18 g,每天3次,连用3天。结果:60例感冒患者,痊愈27例,显效10例,好转12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1.67%[2]。 |
|
【药性】 | 味苦,性寒。归心、肺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热解毒,祛风除湿,消肿止痛。主治感冒发热,咽喉肿痛,肺热咳嗽,胃痛,风湿痹痛,跌打损伤,湿疹,疮疖肿毒,虫蛇咬伤。。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 |
|
【使用注意】 | 虚寒者慎用。 | |
【传统用法】 |
1.耳内疮:三桠苦叶30片,好酒1碗。共置于罐内,用纸盖好。中央钻一孔,以火烧热后取其蒸气熏鼻孔,左耳痛以左鼻孔吸其蒸气,右耳痛以右鼻孔吸其蒸气而愈。 2.鼠咬伤发作引起淋巴腺肿:三桠虎叶6g,黄糖酌量,共捣烂冲滚水服,连服数剂。外用黑叶荔枝肉敷患处,连敷数次即愈。 3.毒蛇咬伤:①用三桠虎根皮酌量,捣烂敷患处,能消肿止痛。②青蛇咬伤用三桠苦、老鸦仙各适量,好酒120g,拌药捣拦,取汁服下。另将药渣敷患部周围。(1~3方出自《岭南草药态》) 4.创伤,止血埋口:三丫苦生叶适量。捣烂外敷。(《广西中药志》) 5.湿疹,皮炎:用三桠苦叶煎水外洗。 6.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腿痛:每用三桠苦干根9~30g。水煎服。(5~6方出自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 7.防治流行性感冒:三叉苦根9~15g。水煎服,或加野菊花、金银花各9g。水煎服,连服3~5d。(《浙江药用植物志》) 8.腮腺炎:三叉苦、一点红、金樱子、大青叶各15g。水煎服。 9.肺热咳嗽:三桠苦干根30~45g。水煎,调些冰糖服。 10.慢性支气管炎急性发作:三桠苦鲜叶30g。水煎服。 11.肺脓疡:三叉苦根、一扫光(菊科)各30g,鱼腥草、蛇根草各15g。水煎服。 12.小儿夏季热:三叉苦、梅叶冬青、葫芦茶各15g。水煎服。(8~12方出自《福建药物志》) |
|
【毒理学】 | ||
【制剂】 |
1.治感佳胶囊:由山芝麻、穿心莲、三叉苦、板蓝根、葫芦茶、羌活、薄荷脑、对乙酰氨基酚、盐酸吗啉双呱、马来酸氯苯那敏组成。 2.三九胃泰胶囊(颗粒):由三桠苦(三叉苦)、九里香、两面针、木香、黄芩、地黄、白芍组成。 3.辛夷鼻炎丸:由苍耳子、辛夷、薄荷、紫苏叶、防风、山白芷、菊花、广藿香、鹅不食草、板蓝根、鱼腥草、三叉苦、甘草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Gunawardana Y,et al.C A,1988,109:190621t. [2]刁远明,高幼衡,彭新生.三叉苦化学成分研究(Ⅰ).中草药,2004,35(10):1098. [3]刁远明,高幼衡,彭新生.三叉苦化学成分研究(Ⅱ).中草药,2006,37(9):1309. [4]《全国中草药汇编》编写组.全同中草药汇编(上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27. [5]刁远明,高幼衡.广东产三叉苦叶挥发性成分的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分析.时珍国医国药,2008,19(3):708. [6]毕和平,韩长日,韩建萍.三叉苦叶挥发油的化学成分分析.中草药,2005,36(5):663. 药理作用: [1]毕和平,张立伟,韩长日.三叉苦提取物抗氧化作用的研究.食品科学,2007,28(7):57. [2]庞辉,玉艳红,汤桂芳.三叉苦提取物对小鼠实验性肝损伤的保护作用.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6 ,23(6):961. 临床试验: [1]潘万远.自拟消肿止痛散外敷治疗踝关节外侧副韧带扭伤76例.广西中医药,1999,(6):17. [2]潘英,黄小芬,李邕善.复方感冒颗粒治疗感冒60例疗效观察.云南中医中药杂志,2007,28(10):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