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刀豆 | |
【拼音名称】 | Daodou | |
【英文名称】 | Sword Jackbean Seed | |
【拉丁名】 | Semen Canavaliae | |
【科属分类】 | 豆科 | |
【功效分类】 | 理气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
【别名】 | 挟剑豆、刀豆子、大戈豆、大刀豆、刀鞘豆 | |
【来源】 | 豆科植物刀豆Canavaliagladiate(Jasq.)DC.的种子。 |
|
【植物形态】 | 一年生缠绕草质藤本。茎无毛。三出复叶;顶生小叶宽卵形,长8~20cm,宽5~16cm,先端渐尖或急尖,基部阔楔形,侧生小叶偏斜,基部圆形;托叶细小。总状花序腋生;苞片卵形,早落;花萼钟状,萼管二唇形,上萼2裂片大而长,下萼3裂片小而不明显;花冠蝶形,淡红色或淡紫色,旗瓣圆形,翼瓣较短,约与龙骨瓣等长,龙骨瓣弯曲;雄蕊10,连合为单体,对旗瓣的1枚基部稍离生;子房具短柄,被毛。荚果大而扁,被伏生短细毛,边缘有隆脊,先端弯曲成钩状;种子10~14颗,种皮粉红色或红色,扁平而光滑。 | |
【分布】 | 中国北京地区、长江流域及南方各省均有栽培,广东、海南、广西、四川、云南、湖南、江西、湖北、江苏、山东、浙江、安徽、陕西普遍栽培。 | |
【采集加工】 | 9~11月间摘取成熟荚果,晒干,剥取种子。 | |
【药材性状】 | 种子扁卵形或扁肾形。表面淡红色、红紫色或黄褐色,少数类白色或紫黑色,略有光泽,微皱缩,边缘具灰褐色种脐,其上有类白色膜片状珠柄残余,近种脐的一端有凹点状珠孔,另端有深色的合点。质硬,难破碎。种皮革质,内表面棕绿色,平滑,子叶黄白色,胚根位于珠孔一端,歪向一侧。气微,味淡,嚼之具豆腥气。 | |
【生态学】 | 刀豆为豆科,属一年生缠绕性草本植物,刀豆的干燥成熟种子,喜温暖,不耐寒霜。对土壤要求不严,但以排水良好而疏松的砂壤土栽培为好。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刀豆氨酸(canavanine),刀豆四胺(canavalmine),γ-胍氧基丙胺(γ-guanidinooxyproprlamine),氨丙基刀豆四胺(aminopropylcanavalmine),氨丁基刀豆四胺(aminobutylcanavalmine),刀豆球蛋白A(concanavaline A)和凝集素(agglutinin)[1]。没食子酸(gallic acid),没食子酸甲酯(methyl gallate),1,6-二没食子酰基-β-D-吡喃葡萄糖苷(1,6-di-O-galloyl-β-D-glucopyranoside),β-谷甾醇(β-sitosterol),羽扇豆醇(lupeol),δ-生育酚(δ-tocopherol)[2]。 洋刀豆种子脱脂后经分析含油酸(oleic acid),亚油酸(linoleic acid),亚麻酸(linolenic acid)等脂肪酸,而不皂化部含羽扇豆醇(lupeol),豆甾醇(stigmasterol)和β-谷甾醇(β-sitosterol)。还含有皂苷即羽扇豆醇-3-O-β-D吡喃木精基(l→4)-O-β-D-吡喃葡萄糖苷[lupeol-3-O-β-D-xylopyranosyl(1→4)-O-β-D-glucopyranoside],刀豆球蛋白(concanavaline)B,L-刀豆氨酸及刀豆毒素(canatoxin)。其叶中含芸香苷(rutin)和槲皮苷(quercitrin)[1]。 |
|
【药理作用】 |
1.调节免疫作用:刀豆球蛋白A(Con A)是一种植物血凝素,具有强力的促有丝分裂作用,对淋巴细胞转化反应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其促淋巴细胞转化最适浓度为40~100µg/ml,能沉淀肝糖原,凝集羊、马、狗、兔、猪、大鼠、小鼠、豚鼠等动物及人红细胞。还能选择性激活抑制性T细胞(TS)细胞,对调节机体免疫反应具有重要作用[1]。 2.影响激素水平:每天腹腔注射刀豆毒素,可引起雌性大鼠血浆内黄体生成素和卵泡刺激素水平突然升高,黄体酮水平无变化,催乳素则降低。动情前期频率和体重增重明显增加,但子宫和卵巢的重量并无变化[2]。 |
|
【临床试验】 | ||
【药性】 | 味甘,性温。归脾、胃、肾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温中下气,益肾补元。主治鼻渊、虚寒呃逆,肾虚腰痛,久痢,小儿疝气。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15g;或烧存性研末。 | |
【使用注意】 | 胃热患者禁服。 | |
【传统用法】 |
1. 鼻渊:老刀豆,文火焙干为末,酒服三钱。(《年希尧集验良方》) 2. 冷呃:刀豆子,炙存性,酒服,钱许。(《兰台轨范》) 3. 气滞呃逆,膈闷不舒:刀豆(取老而绽者,切,炒,研用),每服二三钱,开水下。(《医级》刀豆散) 4. 肾虚腰痛:大刀豆子1对,小茴香 5. 久痢:(刀豆子)蒸熟,沙糖酿食。(《本草用法研究》) 6. 扭伤腰痛:刀豆子 7. 经闭腹胁胀痛,血痞:(刀豆子)焙燥为末,好酒送服,加麝香尤佳。(《本草用法研究》) 8. 小儿疝气:(刀豆)种子研粉,每次
|
|
【毒理学】 | ||
【制剂】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1:385(总3028). [2]李宁,李铣,冯志国,等.刀豆的化学成分.沈阳药科大学学报,2007,24(11):676. 药理作用: [1]苏州市第三人民医院实验室.中华微生物学和免疫学杂志,1982,2(1):21. [2]Ribeiro G.Braz J Med Biol Res,1989,22(3):387. 临床试验: 毒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