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桑白皮 | |
【拼音名称】 | Sangbaipi | |
【英文名称】 | White Mulberry Root-bark | |
【拉丁名】 | Cortex Mori | |
【科属分类】 | 桑科 | |
【功效分类】 | 止咳平喘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别名】 | 家桑,桑椹树,桑根白皮,桑皮,桑根皮,白桑皮。 | |
【来源】 | 为桑科植物桑Morus alba L.的根皮。 | |
【植物形态】 | 多年生落叶灌木或小乔木。树皮灰白色,有条状浅裂。单叶互生;叶片卵形或宽卵形,长5~20cm,宽4~10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圆形或近心形,边缘有粗锯齿或圆齿,有时有不规则的分裂,下面脉有短毛,腋间有毛,基出脉3条与细脉交织成网状;托叶披针形,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雌、雄花序均排列成穗状葇荑花序,腋生;雌花序被毛;雄花具花被4,雄蕊4,中央有不育的雌蕊;雌花具花被片4,基部合生,柱头2裂。瘦果,多数密集成一卵圆形或长圆形的聚合果,初时绿色,成熟后变肉质、黑紫色或红色。种子小。 | |
【分布】 | 主产于中国河南、安徽、四川、湖南、河北、广东等地区。 |
|
【采集加工】 | 叶末落时至次春发芽前采挖根部,趁新鲜时除去泥土及须根,刮去黄棕色粗皮,纵向剖开皮部,剥取根皮晒干。 | |
【药材性状】 | 根皮呈扭曲的卷筒状、槽状或板片状,长短宽窄不一,后1~4mm。外表面白色或淡黄白色,较平坦,有的残留橙黄色或棕黄色鳞片状粗皮;内表面黄白色或灰黄色,有细纵纹。体轻,质韧,纤维性强,难折断,易纵向撕裂,撕裂时有粉尘飞扬。气微,味微甘。 |
|
【生态学】 | 喜温暖湿润气候,稍耐荫。气温12摄氏度以上开始萌芽,生长适宜温度4--30摄氏度,超过40摄氏度则受到抑制,降到12摄氏度以下,则停止生长。耐旱、不耐涝。耐瘠薄。对土壤的适应性强。 | |
【化学成分】 | 桑白皮的皮含黄酮类化合物、香豆素类化合物、多糖类等多种成分。香豆素类化合物主要包括:5,7-羟基香豆素(5,7-dihydroxycoumarin),伞形花内脂(umbelliferone),东莨菪素(scopoletine),东莨菪内酯(scopoletin)[1]。多糖类有粘液素,桑多糖(morusan),甲壳素(chitin),壳聚糖(chitosan)[2]。黄酮类主要包括:桑素(mulberrin),桑色烯(mulberrochromene),桑酮A-V(kuwanon A-V),桑酮醇(kuwano1),二氢黄酮类桑根酮(sanggenoneA-P),桑根酮醇(sanggenol),桑根白皮素(morusin),桑根皮醇(momsinol),环桑素(cyclomulberrin),环桑根皮素(cyclomorusin),环桑色烯素(cyclomulbenochromene),羟基二氢桑根皮素(oxydi phydromorusin),桑根皮素氢过氧化物(morusinhydroperoxide),桑根皮素-4-葡萄糖苷(morusin-4-glucoside),chalomoracin,morusignins(A-K),环桑色醇(mulberrano1),moranoline,桑苷A-D(moraeeninA-D),摩查尔酮A(morachalcone A),momseninA-B,5,7-二羟基色酮(5,7-dihydroxychromone)[3]。其它还含丁醇(butanol),桑辛素A~G(morusin A~G),3,4-二羟基苯甲酸乙酯(3,4-ethyldihydroxybenzoate),桑皮呋喃(mulberrofuran A-Z),桦皮酸(betulinicacid),二苯乙烯苷类化合物,β-谷甾醇(β-sitosterol),鞣质和挥发油[3]。 |
|
【药理作用】 |
1.对心血管系统的作用:桑白皮水煎剂和水、甲醇、乙醇、正丁醇或乙醚等多种溶媒提取物,经静脉、皮下、十二指肠或灌胃给药,对麻醉犬、家兔、大鼠或肾性高血压大鼠均有不同程度的降压作用,作用缓和较持久,维持2-4小时[7-9],且反复用药无快速耐受性[9]。正丁醇提取物的降压作用可被阿托品或切断迷走神经所抑制,而不受氯苯吡胺的影响[7]。给家兔静脉注射乙醇提取物0.1-1.0mg/kg所产生的降压作用,在切断两侧迷走神经或横断第5-6颈髓后,此作用仍存在,给予阿托品后其降压作用显著减弱或消失;桑白皮液涂于颈上神经节上,可阻断电刺激节前纤维引起的瞬膜收缩。如先经毒扁豆碱处理后,可使背肌张力显著升高,其作用与乙酰胆碱(Ach)相似,故认为桑白皮的降压作用可能是Ach样物质所致[2,3]。甲醇提取物(M-1)给兔、犬静脉注射3mg/kg引起的降压作用,完全不受阿托品前处理的影响,故很难认为M-1是Ach样物质,其降压作用主要是末梢性的[10]。从兔、犬十二指肠注入乙醇提取物5-6g生药/kg,对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和Ach所致的血压改变无任何影响,却使阻断颈总动脉血流引起的加压反射显著减弱或消失,故推测其降压作用可能是抑制血管运动中枢所致[9]。从桑树干根皮中提取分离的异戊烯基黄酮衍化物一桑自皮素(Moracenin)A[11],桑白皮素B[12],桑白皮素[11],桑黄酮G[13]和桑黄酮H[14],给兔或大鼠静脉注射,均显示明显的降压活性。桑白皮乙醇提取物能抑制离体蛙心心肌收缩力和频率,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抑制,如剂量增大可使心脏停搏[4,5]。正丁醇提取物可使离体大鼠心房频率及收缩力明显增加,随后轻度抑制;水提取物则产生轻度的抑制作用[7]。乙醇提取物可使离体蛙后肢血份收缩,离体兔耳血管扩张[4,5];正丁醇提取物则可增加臂血流量,此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抑制[7]。 2.对平滑肌作用:静脉注射正丁醇提取物50mg/kg,明显增加犬胃肠活动;0.1mg/ml浓度能松弛离体豚鼠网肠,且抑制其自动节律性活动,但对大鼠胃喷门窦条片有轻度兴奋作用[7]。乙醇提取物对离体兔肠和子宫有兴奋作用。对兔肠收缩增强作用可被阿托品所抑制[4,5];桑白皮水提取物3g/kg给小鼠灌胃,排出液状粪便,呈导泻作用[7]。 3.对神经系统作用:桑白皮水或正丁醇提取物给小鼠腹腔注射50mg/ kg以上,呈现镇静和安定作用,自发性活动减少,触觉及痛觉反应降低,瞳孔扩大;并能抑制小鼠电休克发作,但仍表现伸肌紧张,显著减少动物死亡数,具有一定的抗惊厥作用;此外,还有降低体温作用及轻度镇咳作用[7]。水提取物减少小鼠扭体次数,提高痛阈,有明显镇痛作用。对角叉菜胶及葡聚糖5引起的大鼠足肿胀呈明显的抑制作用[7]。 4.利尿:桑白皮水煎剂2g/kg给家兔灌胃,6小时内排尿量及氯化物均显著增加,7-24小时恢复正常[6]。给大鼠灌胃或腹腔注射水提取物或正丁醇提取物300-500mg/kg,均呈明显的利尿作用,尿量和Na+、K+及氯化物排出量均增加[7]。 5.其他:桑白皮水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福氏痢疾杆菌有抑制作用,桑色呋喃A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15,16],乙醇和丙酮提取物对深红色发癣菌也有抑制作用[17]。热水提取物体外试验对人宫颈癌JTC-2b株的抑制率为70%左右[18]。桑根皮素、桑根酮D、桑黄酮H和C,在体外可抑制血小板中血栓素B2(TXB2)的生成[19]。乙醇提取物静脉给药,对兔唾液腺呈轻度促进分泌作用[4,5]。用桑白皮线缝合犬的伤口无需折线,可自行吸收[20]。桑白皮甲醇提取物腹腔注射能明显降低小鼠血糖。 桑糖元A 3mg/kg或10mg/kg腹腔注射对正常和四氧嘧啶性塘尿病小鼠均有降血糖作用[21]。
|
|
【临床试验】 | 鼻衄:桑树根刨去外面的黄皮,抽去中间的芯,晒干或鲜品均可用,每次用干品10~20g,鲜品20~40g。水煎服,每日3次,一般3天而愈,以巩固疗效而防止复发,再服1周。治疗鼻衄属肺热气逆者115例,均治愈[1]。 |
|
【药性】 | 味甘、辛,性寒。归肺、脾经。 | |
【功效与主治】 | 泻肺止咳平喘,利水消肿。主治肺热喘咳,胀满喘急,水饮停肺,水肿,脚气,小便不利。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9~ |
|
【使用注意】 | 肺寒咳喘,小便量多者慎。 | |
【传统用法】 |
1. 小儿肺盛,气急喘嗽:地骨皮、桑白皮(炒)各一两,甘草(炙)一钱。锉散,入粳米一撮,水二小盏,煎七分。食前服。(《小儿药证直诀》泻白散) 2. 水饮停肺,胀满喘急:桑根白皮二钱,麻黄、桂枝各一钱五分,杏仁十四粒(去皮),细辛、干姜各一钱五分。水煎服。((本草汇言)) 3. 咳嗽甚者,或有吐血殷鲜:桑根白皮一斤(米浸三宿。刮净上黄皮,锉细),入糯米四两(焙干)。一处捣为末。每服米饮调下一两。(《经验方》) 4. 腰脚疼痛,筋脉挛急,不得屈伸,坐卧皆难:桑根白皮一两〔锉),酸枣仁一两(微炒),薏苡仁一两。上件药,捣筛为散。每服四钱。以水一中盏,煎至六分,去滓。每于食前温服。(《圣惠方》桑根白皮散) |
|
【毒理学】 | 桑白皮乙醇提取物小鼠静脉注射LD50为3.27g/kg,其毒性表现为呼吸促迫,运动失调,阵发性惊厥发作,最后呼吸衰竭而死亡[2,3]。正丁醇或水提取物给小鼠灌胃或腹腔注射10g/kg,或静脉注射5g/kg,均未引起动物死亡[1],桑白皮提取物给小鼠灌胃200g(生药)/kg,大鼠灌胃100g/kg,犬灌胃50g/kg,均无异常反应及中毒表现[5]。日本产桑白皮对小鼠中毒量为7.5 g/kg,最大致死量(MLD)为11.0g/kg,中国产桑白皮则分别为4.2g/kg和6.7g/kg[4]。亚急性毒性试验表明,隔日给犬灌胃桑白皮20g/kg,连续30d,对动物体重、血象、心电图及肝、肾功能等无明显不良反应[5]。 | |
【制剂】 |
1.止咳青果丸:由麻黄、紫苏叶、黄岑、桑白皮(蜜制)、浙贝母、石膏、半夏(制)、苦杏仁(去皮炒)、款冬花、西青果、白果仁、冰片、甘草组成。 2.风寒咳嗽颗粒(丸):由麻黄、苦杏仁、紫苏叶、法半夏、陈皮、生姜、桑白皮、五味子、青皮、炙甘草组成。 3.百咳静糖浆:由黄芩、陈皮、桑白皮、瓜萎仁(炒)、清半夏、天南星(炒)、麻黄(蜜制)、苦杏仁(炒)、紫苏子(炒)、桔梗、前胡、葶苈子(炒)、黄柏、百部(蜜制)、麦冬、甘草组成。 4.金贝痰咳清颗粒:由浙贝母、金银花、桑白皮、射干、前胡、桔梗、麻黄、苦杏仁(炒)、川芎、甘草组成。 5.枇杷止咳颗粒:由枇杷叶、罂粟壳、百部、白前、桑白皮、桔梗、薄荷脑组成。 6.羚羊清肺颗粒(丸):由羚羊角粉、黄芩、桑白皮(蜜制)、熟大黄、栀子、牡丹皮、大青叶、板蓝根、金银花、苦杏仁(炒)、桔梗、陈皮、浙贝母、金果榄、薄荷、枇杷叶(蜜制)、前胡、地黄、玄参、石斛、天冬、麦冬、天花粉、甘草组成。 7.止咳枇杷颗粒(糖浆):由枇杷叶、桑白皮、白前、百部、桔梗、薄荷脑组成。 8.咳喘顺丸:由鱼腥草、瓜萎仁、桑白皮、紫苏子、前胡、款冬花、紫苑、苦杏仁、半夏(制)、陈皮、茯苓、甘草组成。 9.润肺止咳丸:由天冬、瓜萎子(蜜制)、桑白皮(蜜制)、地黄、天花粉、知母、紫苏子(炒)、苦杏仁(去皮炒)、紫苑、浙贝母、款冬花、桔梗、前胡、黄芩、淡竹叶、陈皮、青皮(醋制)、酸枣仁(炒)、炙甘草组成。 10.二母宁咳丸:由知母、川贝母、石膏、栀子、黄芩、瓜萎子、桑白皮(蜜制)、茯苓、陈皮、枳实、五味子(蒸)、甘草组成。 11.止咳平喘糖浆:由麻黄、桑白皮、石膏、鱼腥草、水半夏(制)、陈皮(制)、陈皮、苦杏仁、罗汉果、薄荷素油、茯苓、甘草组成。 12.降气定喘丸:由麻黄、葶苈子、桑白皮、紫苏子、白芥子、陈皮组成。 13.理气定喘丸:由紫苏子(炒)、紫苏梗、紫苏叶、陈皮、法半夏、芥子(炒)、莱菔子(炒)、苦杏仁(炒)、川贝母、桑白皮(蜜制)、款冬花、紫苑、炙黄芪、茯苓、白术(麸炒)、百合、知母、麦冬、地黄、当归、何首乌(黑豆酒炙)、阿胶(蛤粉炙)组成。 14.小儿麻甘颗粒:由麻黄、石膏、苦杏仁、紫苏子、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孙静芸,徐宝林,张文娟,等.桑白皮平喘利尿有效成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2,5(27):366. [2]杨遒嘉,郑显明.桑白皮中壳聚糖的分离与鉴定.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1999,11(5):38. [3]朴淑娟,曲戈霞,邱峰,等.桑白皮水提物中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药物化学杂志,2006,16(69):40. 药理作用: [1]福留喜久男,日本生理学杂志,1938,3(2):172. [2]渡边網.医学中央杂志(日),1942.77:17. [3]铃木文助.医学中央杂志(日),1944.86:14. [4]種村岩美.日本药理学杂志,1960,56(1)44. [5]褪村岩美.日本药理学杂志,1960,56(3)704. [6]饶曼人.中华医学杂志,1959,45f(1)67. [7]Yamatake Y,et al.Japan JPharnacoI, 1976,26(4): 461. [8]许常山.医学中央杂志(EI),1966,219:498. [9]冯克玉,刘国雄,张毅.桑白皮醇提液的降压作用及毒性作用的初步研究.新医药学杂志,1974,(03):43-44+37. [10]李长格.桑根皮成分对血压的影响.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1,2(1):44. [11]伊惠贤.桑根皮的降血压成分桑白皮素A的结构.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1,2(02):21. [12]陈若芸.桑白皮的降血压有效成分-桑白皮乙素.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1,2(06):21. [13]伊惠贤.从栽培的桑树根皮中分到的新的黄酮衍生物Kuwanon G.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1,2(02):20-21. [14]Nornura T,el al.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2,2(4):23. [15]Nornura T,et aI.C A,979,90:55116f. [16]南京药学院微生物教研室.295种中药试管内抗菌作用的研究.南京药学院学报,1960,(5):10-23. [17] I.ee HK,etal.CA.1966,65:I1009d. [18]佐藤昭彦.汉方研究,1979,(2):5l. [19]木村善行.国外医学(中医中药分册),1987,9(2):l07. [20]陈济民.武汉中医(创刊号),1958:68. [21]Hikino H, Mizuno T, Oshima Y,et al. Isolation and hypoglycemic activity of moran A, a glycoprotein of Morusalba root barks. Planta Med. 1985,(2):159-160. 临床试验: [1] 杨树成. 单味桑白皮治疗鼻衄.医学理论与实践,1994,7(12):38. 毒理学: [1]YamatakeY. et al.Japan J Pharmacol, 1976,26(4):461 [2]種村岩美.日本药理学杂志,1960,56(1):44 [3]種村岩美.日本药理学杂志,1960,56(3):704 [4]许常山.医学中央杂志(日),1966,219:498 [5]冯克玉,等.新医药学杂志,1974,(3):13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