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马勃 | |
【拼音名称】 | Mabo | |
【英文名称】 | Puff-ball | |
【拉丁名】 | Lasiosphaera seu Calvatia | |
【科属分类】 | 灰包科 | |
【功效分类】 | 清热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牛屎菇、马蹄包、人头菌、牛屎菌、大气菌 | |
【来源】 | 脱皮马勃,脱被毛球马勃为灰包科真菌脱皮马勃Lasiosphaera fenzlii Reichb.的子实体。 | |
【植物形态】 | 子实体近球形,无不孕基部;包被两层,薄而易于消失,外包被成熟后易与内包被分离。外包被初乳白色,后转灰褐色、污灰色;内包被纸质,浅烟色,成熟后与外包被逐渐剥落,仅余一团孢体,孢体灰褐色至烟褐色。孢子呈球形,壁具小刺突,褐色。孢丝长,分枝,相互交织,菌丝浅褐色。 | |
【分布】 | 分布河北、新疆、青海、四川、湖北、安徽、江苏、广西、福建、海南等地。 | |
【采集加工】 | 春、夏季采收,晒干。 | |
【药材性状】 | 子实体呈扁球形或类球形,直径15~18cm或更大,无不孕基部。包被灰棕色或褐黄色,纸质,薄,大部分已脱落,留下少部分包皮;孢体黄棕或棕褐色。体轻泡,柔软,有弹性,呈棉絮状,轻轻捻动即有孢子飞扬,手捻有细腻感。气味微弱。 |
|
【生态学】 | 生于草地上。 |
|
【化学成分】 |
本品子实体含麦角甾-5,7,22-三烯-3β-醇(ergosta-5,7,22-triene-3β-ol),23-二烯-3β,25-二醇-22-乙酸酯(23-diene-3β,25-diol-22-acetate ester),β-谷甾醇(β-sitosterol)等[1],以及(22E,24R)-麦角甾-7,22-二烯-3β-醇(ergosta-7,22-diene-3β-ol),麦角甾-7,22-二烯-3,6-二酮(ergosta-7,22-diene-3,6-dione),麦角甾-5α,8α-环二氧-6,22-二烯-3β-醇(ergosta-5α,8α-epidioxy-6,22-diene-3β-ol),麦角甾-5,7,22-三烯-3-醇(ergosta- 5,7,22-trine-3-ol),麦角甾-7,22-二烯-3-酮(ergosta-7,22-diene-3β-one),硬脂酸(stearic acid)等[2]。 此外还含赖氨酸(lysine)、蛋氨酸(methionine)等人体必需的氨基酸,还含有马勃素(gemmatein)、尿素(urea)、类脂(lipoid)、磷酸钠(sodium phosphate)、抗坏血酸(vitamin C)、脱氢抗坏血酸以及多种微量元素[3]。 |
|
【药理作用】 |
1.抗菌:紫色秃马勃的发酵液中的马勃菌酸有抗菌活性[1]。其培养液中的代谢产物有抗菌和抗真菌活性[2]。水浸剂1:20时对铁锈色小孢子菌等有抑制作用[3]。马勃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绿脓杆菌及真菌均有抑制作用[4]。马勃化学成分中的麦角甾醇过氧化物具有抗分支杆菌的作用[5]。 2.抗炎:脱皮马勃能显著减轻二甲苯所致小鼠耳肿胀[6]。 3.抗肿瘤:马勃多糖100µg/ml对S180肉瘤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7];麦角甾-5,环二氧-22-二烯-3B-醇对MCF-7和Walker256肿瘤细胞有抑制作用,还具有将其杀死的作用[8]。麦角甾-4,6,8,22-四烯-3-酮对HT-29,Hela229,Hep3B和AGS肿瘤细胞均有抑制作用[9]。马勃的新鲜子实体中分离的新蛋白质Calcaelin,对小鼠脾细胞有抗促细胞分裂剂活性,能减少乳腺癌细胞的生存能力[10]。马勃中分离得到的类似泛激素的肽对乳腺癌细胞有较强的抗增殖活性[11]。 4.止血:马勃孢子对流血局部有机械的止血作用[12,13]。马勃粉加45%乙醇配成4%混悬剂或用马勃制成絮垫,灭菌后用于小伤口出血[3]。 5.止咳:脱皮马勃可不同程度延长机械刺激致豚鼠咳嗽潜伏期[6]。 6.杀虫:黄硬皮马勃子实体的甲醇-氯仿总浸膏的石油醚萃取部分对3龄粘虫具有较强的杀虫活性[14]。 7.变态反应:马勃孢子对空气散播的真菌变态反应原所引起呼吸器官的变态反应有重要作用[15]。 |
|
【临床试验】 |
1.足癣:用马勃细粉外敷,治疗足癣患者100例。经用药后,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4.4% ,对照组为63.6%,治疗组临床治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4] 。 2.鼻衄:用薄棉片蘸止血1号(用马勃、大黄制成)贴敷于鼻腔粘膜出血病灶或粘膜糜烂处治疗鼻衄67例,48h或72h后取出棉片,必要时可重新贴敷。结果67例中1次贴敷止血59例,2次贴敷止血5例,3次贴敷止血3例。27例鼻腔局部粘膜糜烂,1次贴敷创面愈合25例,2次贴敷2例,粘膜局部充血、血管扩张均明显消退。17例鼻腔有局部活动性出血,将止血1号棉片贴敷于病灶表面,观察1~3周,出血停止[4、5] 。 3. 咳嗽:由马勃、银花、连翘、牛蒡子、射干、栝楼皮、前胡、桔梗、杏仁等组成处方,水煎服,每日1剂,分3 次服。结果:确诊患者 276例, 54例有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16例有扁桃体肿大,所有病例均经胸部透视或摄片排除胸肺疾患。治疗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总有效率65.4%,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1]。 4.胃溃疡:马勃、浙贝母各 |
|
【药性】 | 味辛、性平、归肺经。 | |
【功效与主治】 | 清肺利咽,解毒止血。主治咽喉肿痛,咳嗽失音,吐血衄血,疮疡不敛。 |
|
【用法用量】 | 内服:1.5~6g,包煎;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或作吹药。 | |
【使用注意】 | 风寒伏肺咳嗽失音者禁服。 | |
【传统用法】 |
1.痈疽:马勃擦粉,米醋调敷即消;并入连翘少许,煎服亦可。(《本草汇言》引《外科良方》) 2.臁疮不敛:①葱盐汤洗净,拭干,以马屁勃末敷之。(《纲目》引仇远《稗史》)②马屁勃一两,轻粉一钱,三七根末三钱。各为细末。先用葱盐汤洗净拭干,次敷药末。(《洞天奥旨》敛疮丹) 3.咽喉肿痛,咽物不得:蛇蜕皮一条(烧令烟尽),马勃一分。上件药细研为散,以绵裹一钱,含咽津。(《圣惠方》) 4.骨鲠于喉:马勃、白矾灰、牛蒡子(炒)、陈皮(去白,焙)各半两。为细末,用桨水丸如樱桃大。口中含化下。(《圣济总录》) 5.久嗽:马屁勃,不以多少,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二十丸,汤送下。(《普济方》马屁勃丸) 6.失声不出:马屁勃、马牙硝等分。研末,砂糖和丸,芡子大,噙之。(《纲目》引《摘玄方》) 7.积热吐血:马屁包,为末,砂糖丸如弹子大,每服半丸,冷水下。(《袖珍方》) |
|
【毒理学】 | ||
【制剂】 |
1.金嗓散结丸(胶囊):由金银花、丹参、板蓝根、马勃、蒲公英、桃仁(去皮)、红花、三棱(醋炒)、莪术(醋炒)、玄参、麦冬、浙贝母、泽泻、鸡内金(炒)、蝉蜕、木蝴蝶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崔磊,宋淑亮,孙隆儒.脱皮马勃化学成分研究及抗肿瘤活性的初筛.中药材,2006,29(7):703. [2]王雪芹,孙隆儒.中药脱皮马勃的化学成分研究.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2007,5(19):809. [3]崔荣,徐汉卿,冯捷.马勃中微量元素的测定.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03,20(1):26. 药理作用: [1]Harnaou. J Antibiot,1975, 28(1):87. [2]Gasco A. Tetra Lett,1974,(38):3431. [3]南京药学院.中草药学(中册).第1版.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21. [4]孙菊英,郭朝晖.十种马勃体外抑菌作用的实验研究.中药材,1994,17(4):37. [5]Charles L.Planta Medica,1999,65:732. [6]左文英,尚孟坤,揣辛桂.脱皮马勃的抗炎、止咳作用观察.河南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3):65. [7]孟延发,杨国玲,周秀芳,等.马勃多糖的研究.兰州大学学报(自然医学版),1990,26(2):99. [8]Kirsti Kahlos.Planta Medica,1989,55:389. [9]Wi Yong Lee.Bul1 Korean Chem Soc,2005,26(9):1464. [10]Ng T B.P1anta Med,2003,69(3):212. [11]Lam Y W.Biochemical and Biophysical Research.Communieations,2001,289(3):744. [12]丘晨波.中药新编.千顷堂书局出版,1955:200. [13]蒋中海.黑龙江产的药用马勃.植物杂志,1990,10(01):19. [14]魏艳,高锦明,郝双红,等.担子菌黄硬皮马勃杀虫活性研究.西北植物学报,2005,25(2):382. [15]Geier M.J Allergy Clin Immunol,2000,106:92. 临床试验: [1]敖素华,彭素岚,王俊峰.银翘马勃散加味治疗喉源性咳嗽50 例.陕西中医报,2005,26:12 [2]丁晓明.“马勃” 的临床应用.苏州医学院学报,2000,2(8):769. [3]陶文洲,经纤维胃镜定位喷洒复方马勃液治疗上消化道出血的疗效观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12. [4]迟会敏,刘玉.马勃治疗足癣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03,18(10):42. [5]张弘.中药马勃局部应用治疗鼻出血.中华耳鼻咽喉科杂志,1965,(1):7. [6]迟会敏,刘玉.马勃治疗足癣的疗效观察.中国社区医师,2003,18(10):42.: 毒理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