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物名称】 | 广藿香 | |
【拼音名称】 | Guanghuoxiang | |
【英文名称】 | Wrinkled Gianthyssop Herb | |
【拉丁名】 | Herba Agastaches | |
【科属分类】 | 唇形科 | |
【功效分类】 | 化湿药 | |
【药物图片】 | 原植物图片 | 药材图片 |
|
|
|
【别名】 | 藿香、海藿香、枝香 | |
【来源】 |
为唇形科植物广藿香Pogostemon cablin (Blanco) Benth.的全草。 |
|
【植物形态】 | 该品茎略呈方柱形,多分枝,枝条稍曲折,长30~60cm,直径0.2~ 0.7cm;表面被柔毛;质脆,易折断,断面中部有髓;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被灰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细,长2~5cm,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石牌广藿香枝条较瘦小,表面较皱缩,灰黄色或灰褐色,节间长3~7cm,叶痕较大而凸出,中部以下被栓皮,纵皱较深,断面渐呈类圆形,髓部较小。叶片较小而厚,暗绿褐色或灰棕色。海南广藿香枝条较粗壮,表面较平坦,灰棕色至浅紫棕色,节间长5~13cm,叶痕较小,不明显凸出,枝条近下部始有栓皮,纵皱较浅,断面呈钝方形。叶片较大而薄,浅棕褐色或浅黄棕色。 一年生草本,高30-60cm。直立,分枝,被毛,老茎外表木栓化。叶对生;叶柄长2-4cm,揉之有清淡的特异香气;叶片卵圆形或长椭圆形,长5-7-10cm,宽4-5-7.5cm,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阔而钝或楔形而稍不对称,叶缘具不整齐的粗钝齿,两面皆被毛茸,下面较密,叶脉于下面凸起,下面稍凹下,有的呈紫红色;没有叶脉通走的叶肉部分则于上面稍隆起,故叶面不平坦。轮伞花序密集,基部有时间断,组成顶生和腋生的穗状花序式,长2-6cm,直径1-1.5cm,具总花梗;苞片长约13mm;花萼筒状;花冠筒伸出萼外,冠檐近二唇形,上唇3裂,下唇全缘;雄蕊4,外伸,花丝被染色。花期4月。中国产者绝少开花。 |
|
【分布】 | 中国四川、江苏、浙江、湖南、福建、台湾、广东、海南与广西有栽培。 |
|
【采集加工】 | 水田栽培6~8月、坡地栽培8~11月收割。选晴天连根拔起,去掉须根及泥沙。亦可留宿根分期收割,于定植后3~6个月收割侧生分枝,以后每隔5~6个月割次,2~3年后更新;也可在收获期将离地2~4个节上的枝条和主秆割下,让其基部再长枝叶,第2年收获期又依此法进行,2~3年后更新。广藿香采收后,在阳光下摊晒数小时,待叶成皱缩状时即分层重叠堆积,盖上稻草用木板压紧,让其发汗一夜,使枝叶变黄,次日再摊开日晒,然后再堆闷一夜,再摊开曝晒至全干。 |
|
【药材性状】 | 全株长30~60cm,多分枝,枝条稍曲折。茎钝方柱形,直径约2~7mm,节间长3~13cm;外表皮灰褐色、灰黄色或带红棕色;质脆,易折断,断面中心有髓;基部老茎类圆柱形。直径1~1.2cm,具褐色栓皮。叶对生,皱缩成团,展平后叶片呈卵形或椭圆形,长4~9cm,宽3~7cm;两面均被灰白色茸毛;先端短尖或钝圆,基部楔形或钝圆,边缘具大小不规则的钝齿;叶柄长2~4cm,被柔毛。气香特异,味微苦。以叶多、香气浓者为佳。 |
|
【生态学】 | 喜高温湿润气候,以年平均气温24-25℃最适宜生长,气温隆至17℃以下,生长缓慢,植株能耐0℃短暂低温。雨量要充沛,分布均匀,要求年降雨量1600-2400mm。喜阳光,但在苗期和定植初期必须适度荫蔽,一量长出新根和新叶后即去掉荫蔽。遇台风时枝叶易折断。以土质疏松、肥沃、排水良好微酸性的砂壤土栽培为宜。 |
|
【化学成分】 |
本品含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α-广藿香烯(α-patchoulene),β-广藿香烯(β-patchoulene),广藿香酮(pogostone),西车烯(seychellene),α-愈创木烯(α-guaiene),δ-愈创木烯即 α-布藜烯(δ-guaiene,α-bulnesene),β-愈创木烯(β-guaiene),β-榄香烯(β-elemene),β-丁香烯(β-caryophellene),δ-荜澄茄烯(δ-cadinene)及广藿香二醇(patchoulan1,12-diol)[1]。 地上部分含挥发性小分子成分:乙酸甲酯(methylacetate),3-甲基丁酮(3-methylbutanone),3-甲基丁烯酮(3-methyl-3-butenone)。还含黄酮类成分:藿香黄酮醇(pachypodol),商陆黄素(ombuin),芹菜素(apigenin),鼠李素(rhamnetin),芹菜素-7-O-β-葡萄糖苷(apigetrin)及芹菜素-7-O-β-D-(6-对-香豆酰)-葡萄糖苷[apigenin-7-O-β-D-(6-p-coumaroyl)-glucoside] [1]。 本品含挥发油成分:广藿香醇(patchouli alcohol),广藿香酮(pogostone) [2,3],δ-榄香烯(δ-elemene),α-,β-广藿香烯(α-,β-patchoulene),反式-丁香烯(caryophyllene),α-,δ-愈创木烯(α,δ-guaiene),刺蕊草烯(seychellene),α-葎草烯(α-humulene),异长叶烯(isolongifolene),右旋大根香叶烯(germacrene),大根香叶烯D(germacreneD),别香橙烯(alloaromadendrene),aciphyllene,杜松二烯,7-表-α-芹子烯,2-萘酮,丁子香酚(eugenol),1-乙酰基-4-氟代甲基萘,邻苯二甲酸二丁酯,长叶醛,喇叭茶醇(ledol),喇叭烯(ledene),法呢醇(farnesol),α-古芸烯(gurjunene),α-蒎烯(α-pinene),2-β-蒎烯(2-β-pinene),α-异松油烯(terpinolene),α-,β-,δ-杜松烯(α-,β-,δ- cadinene),8-氢-1-甲基-1-(2-丙烯基)-2 (H)-萘硫酮,1-F-3-异硫氰基苯,4,4-二甲基-3-亚甲基双环[3,2,1]辛-6-烯-2-螺-1-环戊烷,白菖油萜,4-甲氧基苯甲醇,异匙叶桉油烯醇(iso-spathulenol),匙叶桉油烯醇(spathulenol),2,3-二氰基-5,6-苯并二环[2,2,2]辛-2,5-二烯,马兜铃酮,3-乙酰基-6-甲基-2H吡喃-2,4(3H) -二酮,5,7-二甲氧基-2, 2-二甲基-2H-色烯,异-α-雪松烯-15-醇, 2-异丙基-5-甲基-9-亚甲基,双环[4,4,0]9-1-烯,7,8-二羟基-4,5-二甲基-3,4-二氢萘-1(2H)-酮,1-甲氧基2-叔丁基-6-甲苯,4,5-二甲氧基-2-甲酚[2]。 此外,本品还含有木栓酮(friedelin),表木栓醇(epifriedelinol),3,3′,4′,7-四甲氧-5-羟黄酮(retusine),齐墩果酸(oleanolicacid) ,β-谷甾醇(β-sitosterol),胡萝卜苷(daucosterol) [3]。 |
|
【药理作用】 |
1.对胃肠作用:广藿香对胃肠道平滑肌呈双向调节作用。广藿香的水提物、去油水提物和挥发油均可抑制离体兔肠的自发收缩性和乙酰胆碱、氯化钡引起的痉挛性收缩,对乙酰胆碱和氯化钡引起的收缩作用强度依次为:挥发油>去油水提物>水提物;广藿香水提物能减慢胃排空、抑制正常小鼠肠推进运动和新斯的明引起的小鼠胃肠推进运动亢进,可对抗番泻叶引起的小鼠腹泻;水提物和挥发油均抑制冰醋酸引起的内脏绞痛[1-3]。灌服藿香水提液1小时后,明显减少空、回肠中一氧化氮合成酶(NOS)Ⅰ阳性神经,6小时后空肠肌间神经丛NOS Ⅰ阳性神经仍明显减少,回肠中NOS Ⅰ阳性神经无明显变化;藿香对胃肠道具有双向调节作用可能与机体功能状态、剂量大小以及所含不同化学成分有关[5]。广藿香水提物、挥发油以及去油其它部分均能不同程度增加胃酸分泌,提高胃蛋白酶活性,增强胰腺分泌淀粉酶及提高血清淀粉酶活力,以水提物作用较强[1-4]。藿香可显著降低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血清一氧化氮浓度,减少大鼠肠壁各层内肥大细胞数量,抑制TNF-α等细胞因子的释放,减轻相关的病理程度,对肠粘膜起保护作用[5]。 2.抑菌:广藿香叶鲜汁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白色葡萄球菌及枯草杆菌的生长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6],其鲜汁滴耳能治疗金黄色葡萄球菌所致实验性豚鼠急性外耳道炎[7]。广藿香酮体外对白色念珠菌、新型隐球菌、黑根霉等真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对甲型溶血性链球菌等细菌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8],能抑制青霉菌等霉菌的生长,可用于口服液的防腐[9]。广藿香水提物和挥发油10µg/ml对沙门氏菌、大肠杆菌、志贺菌、金黄色葡萄球菌等均有一定抑制作用,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作用明显强于肠道杆菌[10]。广藿香水提物对枯草杆菌、绿脓杆菌、肠炎球菌、产气杆菌均有抑菌作用,但对大肠菌无作用[11]。 3.钙拮抗作用:广藿香水提物对高钾引起的离体豚鼠结肠带收缩有明显抑制作用,30mg/ml的抑制率为17%,300mg/ml的抑制率达91%,有效成分为广藿香醇,其钙拮抗作用的拮抗参数(PA2)值为5.95,IC50为4.7×10-5mol/l,广藿香醇对Ca2+引起的大鼠主动脉条的收缩具有剂量赖性拮抗作用[12]。 4.抗疟原虫:广藿香挥发油具有较强抗疟作用,对伯氏疟原虫抗青篙酯钠株有明显的选择性抑制作用和较强的逆转抗性作用,能逆转伯氏疟原虫抗青篙酯钠株对青篙酯的抗药性及延缓伯氏疟原虫正常株对青篙酯钠抗药性的产生;和青篙酯钠联合用药,对疟原虫正常株和耐药株均有增效作用[13]。 5.抗炎、镇痛及解热:藿香挥发油对角叉菜胶、蛋清致大鼠足肿胀、二甲苯致小鼠耳廓肿胀等急性炎症均有明显抑制作用,对由物理、化学刺激引起的疼痛有较强镇痛作用,对由2,4-二硝基苯酚引起的大鼠发热有一定的解热作用[14]。 6.止咳、化痰、平喘:藿香挥发油0.12ml/kg和水提物400mg/kg灌胃给药,连续3天,能明显延长引起半数小鼠咳嗽的氨水喷雾时间,促进小鼠气管酚红的排泌[15]。 |
|
【临床试验】 | 治疗慢性鼻窦炎 用藿香叶5kg、新鲜猪胆1.5kg加蜜,再加糖衣成丸,每服10~15g,每日2~3次,配合1%麻黄素或20%鱼腥草液滴鼻,10日为1疗程o共治疗50例经2~5疗程治疗,痊愈15例(30%),好转30例(60%),无效5例(10%),总有效率为50%[1]。 |
|
【药性】 | 味辛,性微温。归脾、胃、肺经。 |
|
【功效与主治】 | 芳香化湿,和胃止呕,祛署解表。主治湿阻中焦之脘腹痞闷,食欲不振,呕吐泄泻,外感署湿之寒热头痛,湿温初起的发热身困,胸闷恶心,鼻渊,手足癣。 |
|
【用法用量】 | 内服:煎汤,5~10g,鲜者加倍,不宜久煎;或入丸、散。外用:适量,煎水含漱、浸泡,或研末调敷。藿香叶偏于解表,藿香梗偏于和中止呕。 | |
【使用注意】 | 阴虚者禁服。 |
|
【传统用法】 |
1. 冷露疮烂:藿香叶、细茶等分。烧灰,油调涂叶上贴之。(《包会应验方》) 2. 湿疹,皮肤瘙痒:用藿香茎、叶适量,水煎外洗。(《广西本草选编》) 3. 刀伤流血:土藿香,加龙骨少许,搽上即愈。 4. 手足癣:藿香 5. 伤寒头疼,寒热,喘咳,心腹冷痛,反胃呕恶,气泻霍乱,脏腑虚鸣,山岚瘴疟,遍身虚肿,产前、产后血气刺痛,小儿疳伤:大腹皮、白芷、紫苏、茯苓(去皮)各—两,半夏曲、白术、陈皮(去白)、厚朴(去粗皮,姜汁炙)、苦梗各二两,藿香(去土)三两,甘草(炙)二两半。上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盏。姜三片,枣一枚,同煎至七分,热服。如欲出汗,衣被盖,再煎并服。(《局方》藿香正气散) 6. 上呼吸道感染发热:藿香 7. 风客阳经,头重疼痛,及偏凑一边,绕额角痛:藿香半两,草乌头半两(炮,去皮、脐),乌头一两(炮裂,去皮、脐),乳香三皂子许(研)。上四味,捣研极细,每服一字,至半钱,好茶调下,发时服。(《圣济总录》藿香散) 8. 胆热移脑,复感风寒,致患鼻渊,鼻流黄色浊涕者:藿香连枝叶八两,研细末,以雄猪胆汁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五钱,食后用苍耳子汤送下,或以黄酒送下。(《医宗金鉴》奇授藿香丸) 9. 香口去臭:藿香洗净,煎汤,时时噙漱。(《摘玄方》) 10. 气壅烦热或渴:藿叶一斤(切),葱白一握(切)。上药豆豉汁煮,调合作羹食之。〔《圣惠方》藿叶羹) 11. 暑月吐泻:滑石(炒)二两,藿香二钱半,丁香五分。为末,每服一二钱,淅米泔调服。(《禹讲师经验方》) 12. 膈热口舌生疮,咽喉肿痛:藿香叶、石膏(水飞)、山栀仁各五分,甘草(炙)一钱。上为极细末,新汲水调服。(《疡科选粹》) 13. 胸膈有痰,脾胃积冷,噫醋吞酸,不思饮食:藿香叶一分,半夏五两(生姜汁浸一宿、焙干),丁香半两。上药捣罗为末,面糊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十五丸,不拘时候,温生姜汤下。(《圣济总录》藿香半夏丸) 14. 脾胃虚弱,不进饮食,呕吐不得腐熟:藿香、丁香、人参各二钱五分,橘红五钱。上药为细末,每服二钱,水一大盏,生姜一片,同煎至七分,食前和滓冷服。(《脾胃论》藿香安胃散) 15. 霍乱吐泻:陈皮(去白)、藿香叶(去土)。上等分,每服五钱,水一盏半,煎至七分,温服,不拘时候。(《百一选方》) 16. 疟:高良姜、藿香各半两。上为末,均分为四服,每服以水一碗,煎至一盏,温服,未定再服。(《鸡峰普济方》藿香散) 17. 胎气不安,气不升降,呕吐酸水:香附、藿香、甘草各二钱,为末,每服二钱,入盐少许,沸汤调服之。(《圣惠方》) 18. 小儿热吐不止:正雅连七分(姜汁炒),紫厚朴(姜汁炒)、藿香叶各一钱,生姜三片,大枣三枚。水煎、热服。(《幼幼集成》藿连汤 |
|
【毒理学】 | ||
【制剂】 |
1、十香返生丸:由苏合香、麝香、安息香、冰片、檀香、土木香、沉香、丁香、乳香(醋炙)、降香、郁金、香附(醋炙)、牛黄、金礞石(煅)、天麻、僵蚕(麸炒)、瓜蒌子(蜜炙)、莲子心、朱砂、琥珀、诃子肉、广藿香、甘草组成。 2、小儿感冒茶(颗粒、口服液):由广藿香、连翘、菊花、薄荷、大青叶、板蓝根、地骨皮、白薇、石膏、地黄组成。 3、儿童清热口服液:由金银花、广藿香、蝉蜕、石膏、滑石、黄芩、板蓝根、赤芍、羚羊角片、大黄组成。 4、香苏正胃丸:由广藿香、紫苏叶、香薷、厚朴(姜炙)、枳壳(炒)、陈皮、砂仁、白扁豆(炒)、茯苓、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滑石、朱砂、甘草组成。 5、小儿腹泻宁袋泡剂(糖浆):由党参、白术、茯苓、广藿香、木香、葛根、甘草组成。 6、抱龙丸:由薄荷、白芷、紫苏叶、广藿香、防风、独活、荆芥、川芎(酒蒸)、茯苓、白术(炒)、山药、陈皮、砂仁、荜茇、厚朴、木香、香附(四制)、檀香、天麻、僵蚕(姜炙)、天竺黄、白附子、法半夏、赤石脂、诃子(去核)、朱砂、白芍组成。 7、香苏调胃片:由广藿香、香薷、紫苏叶、木香、厚朴(姜炙)、砂仁、枳壳(去瓤麸炒)、陈皮、山楂(炒)、麦芽(炒)、六神曲(麸炒)、茯苓、白扁豆(去皮)、葛根、生姜、甘草组成。 8、辛夷鼻炎丸:由苍耳子、辛夷、薄荷、紫苏叶、防风、山白芷、菊花、广藿香、鹅不食草、板蓝根、鱼腥草、三叉苦、甘草组成。 9、鼻炎康片:由野菊花、黄芩提取物、猪胆汁、麻黄、薄荷油、苍耳子、广藿香、鹅不食草、当归干浸膏、扑尔敏组成。 10、柴连口服液:由麻黄、广藿香、肉桂、柴胡、连翘、桔梗组成。 11、午时茶颗粒:由广藿香、紫苏叶、苍术、陈皮、厚朴、白芷、川芎、羌活、防风、山楂、麦芽(炒)、六神曲(炒)、枳实、柴胡、连翘、桔梗、前胡、红茶、甘草组成。 12、调胃消滞丸:由紫苏叶、苍术(泡)、羌活、防风、白芷、薄荷、前胡、厚朴(姜汁制)、陈皮(蒸)、神曲、乌药(醋制)、半夏(制)、砂仁、豆蔻、茯苓、草果、枳壳、广藿香、川芎(酒蒸)、木香、香附(四制)、甘草组成。 13、纯阳正气丸:由广藿香、丁香、肉桂、土木香、麝香、朱砂、冰片、雄黄、硝石(精制)、硼砂、金礞石(煅)、陈皮、半夏(制)、苍术、白术、茯苓组成。 14、保济丸:由广藿香、苍术、白芷、化橘红、厚朴、菊花、蒺藜、钩藤、 薄荷、茯苓、薏苡仁、神曲茶、稻芽、木香、葛根、天花粉组成。 15、牛黄至宝丸:由人工牛黄、大黄、芒硝、冰片、石膏、栀子、连翘、青蒿、木香、广藿香、陈皮、雄黄组成。 16、暑症片:由猪牙皂、细辛、薄荷、白芷、防风、半夏(制)、桔梗、白矾(煅)、广藿香、陈皮、木香、雄黄、贯众、朱砂、甘草组成。 17、六合定中丸:由广藿香、香薷、陈皮、厚朴(姜制)、枳壳(炒)、木香、檀香、 山楂(炒)、六神曲(炒)、麦芽(炒)、稻芽(炒)、茯苓、木瓜、白扁豆(炒)、紫苏叶、桔梗、甘草组成。 18、四正丸:由广藿香、香薷、紫苏叶、白芷、厚朴(姜炙)、白扁豆(去皮)、木瓜、大腹皮、茯苓、槟榔、白术(麸炒)、檀香、桔梗、枳壳(麸炒)、法半夏、陈皮、山楂(炒)、六神曲(麸炒)、麦芽(炒)、甘草组成。 19、双清口服液:由金银花、连翘、郁金、大青叶、石膏、广藿香、知母、地黄、桔梗、甘草、蜂蜜组成。 20、茵莲清肝合剂:由茵陈、柴胡、郁金、板蓝根、绵马贯众、白花蛇舌草、半枝莲、虎杖、重楼、茯苓、广藿香、砂仁、佩兰、白芍(炒)、当归、丹参、红花、泽兰、琥珀组成。 21、大活络丸:由蕲蛇、乌梢蛇、全蝎、地龙、天麻、威灵仙、制草乌、肉桂、细辛、麻黄、羌活、防风、松香、广藿香、豆蔻、僵蚕(炒)、天南星(制)、牛黄、乌药、木香、沉香、丁香、青皮、香附(醋制)、麝香、安息香、冰片、两头尖、赤芍、没药(制)、乳香(制)、血竭、黄连、黄芩、贯众、葛根、水牛角、大黄、玄参、红参、白术(麸炒)、甘草、熟地黄、当归、何首乌、骨碎补(烫、去毛)、龟甲(醋淬)、狗骨(油酥)组成。 22、活络丸:由蕲蛇(酒炙)、乌梢蛇(酒炙)、地龙、全蝎、铁丝威灵仙(酒炙)、附子(炙)、肉桂(去粗皮)、竹节香附、细辛、麻黄、羌活、白芷、防风、松香、广藿香、草豆蔻、豆蔻、乌药、木香、沉香、丁香、青皮(醋炙)、香附(醋炙)、赤芍、没药(醋炙)、乳香(醋炙)、血竭、麝香、安息香、冰片、天麻、天竺黄、僵蚕(麸炒)、黄连、黄芩、葛根、熟大黄、玄参、水牛角浓缩粉、朱砂、人工牛黄、人参、白术(麸炒)、茯苓、甘草、熟地黄、当归、川芎、 何首乌(黑豆酒炙)、骨碎补、龟甲(沙烫醋淬)、狗骨(油炙)组成。 23、国公酒:由羌活、独活、防风、五加皮、苍术(炒)、川芎、白芷、广藿香、天南星(矾炙)、木瓜、白术(麸炒)、槟榔、厚朴、枳壳(麸炒)、陈皮、青皮(醋炒)、乌药、佛手、红花、牡丹皮、紫草、红曲、当归、白芍、补骨脂(盐炙)、枸杞子、牛膝、麦冬、玉竹、栀子组成。 24、药艾条:由艾叶、桂枝、高良姜、白芷、生川乌、香附、丹参、广藿香、降香、陈皮组成。 25、和中理脾丸:由白术(麸炒)、苍术(米泔炙)、党参、茯苓、陈皮、法半夏、厚朴(姜炙)、枳壳(去瓤麸炒)、砂仁、豆蔻、香附(醋炙)、木香、广藿香、南山楂、六神曲(麸炒)、麦芽(炒)、莱菔子(炒)、甘草组成。 |
|
【参考文献】 |
化学成分: [1]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华本草》编委会.中华本草.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9,19:130(总6149). [2]陈秀华,刘强,陈兴兴,等.广藿香不同部位挥发油成分的比较研究.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 2008,10(4):127. [3]关玲,徐丽珍,丛浦珠,等.广霍香化学成分的研究.中国中药杂志,1994,19(6):355. 药理作用: [1]陈小夏,何冰.灯盏花素对红细胞膜脂质过氧化损伤的保护作用.中药药理与临床,2001,17(2):5. [2]陈小夏,何冰,李显奇,等.广藿香胃肠道药理作用.中药材,1998,21(9):465. [3]杜一民,陈汝筑,胡本荣.广霍香的化学成分及其药理作用研究进展.中药新药与临床药理,1998,9(4):238. [4]朱金照,张捷,张志坚.藿香提取液对大鼠小肠氧化氮合酶分布的影响.福建医药杂志,2002,24(3):99. [5]谢肆聪,唐方.藿香对肢体缺血-再灌注模型大鼠肠屏障功能保护作用的机理研究.中国中药杂志,2004,29(5):61. [6]何坤瑶.JChin Med,1992, 2(2):59. [7]何坤瑶.JChin Med,1992,2(2):73. [8]杨賛熹,谢培山.中药广藿香抗真菌成分-广藿香酮(Pogostone)的分离及结构测定.科学通报,1977,22(7):318. [9]孔庭星.中草药,1984,15(3):16. [10]刘琥琥,罗集鹏,赖沛炼.广东高要与吴川产广藿香提取物对肠道致病菌抗菌作用的比较研究.中药材,1999,22(8):408. [11]罗超坤.广藿香水提物的抗菌实验研究.中药材,2005,28(8):700. [12]Kazuo I. Chem Pha:m Bull, 1989,37(2):345. [13]刘爱如,于宗渊,吕丽莉,等.广藿香挥发油对青蒿酯钠抗伯氏疟原虫的增效作用和对抗青蒿酯钠伯氏疟原虫的逆转抗性作用.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0,18(2):76. [14]解宇环,沈映君,纪广亮,等.香附、藿香挥发油抗炎、镇痛、解热作用的实验研究.四川生理科学杂志,2005,(03):137. [15]赵书策,贾强,廖富林,等.广藿香提取物的止咳、化痰、平喘药理研究.中成药,2008,30(3):449. 临床试验: [1]南京中医药大学.中药大辞典(上册).第2版.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314. |